APP下载

教育评价改革视域下的中学语文教学评价探究

2022-03-18邓正琴熊延东曹俊平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素养评价语文

邓正琴,叶 茂,熊延东,曹俊平

(金寨县桃岭实验学校,安徽 六安 237300)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我们要适时改变教育评价观,要通过对教师教、学生学这一教学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发展。树立“人人都有才,人人都可成才”的观念。“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教学评价”是新时代新课程教育评价的重要理念。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教学评价”是指教师在学与教过程中,找出和诊断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进而提供有效的反馈,使学生改善其学习。“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教学评价”是结合教学与评价,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评价,是新时代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一、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与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但一直以来,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教育研究机构都把视角投向诊断、监督、评定和筛选等,对教育主体地位的学生少有关注。“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教学评价”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评价观,强调要善用评价所得的资料帮助学生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能。从宏观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说,“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教学评价”的策略是教师先制订教学计划,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检视学生的学习。要了解学生学了什么,教师必须将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记录下来,除了可以用来诊断学生的学习成果,更重要的是提供评价数据给教师分析,修订课程,促进学生的学习。

从微观角度来说,教师可在各类测试和课堂教学活动中评价学生表现,从而改善教学;学生能在评价活动中检验自己的学习、评价别人的学习,进而制订下一个学习目标。传统的纸笔评价通常是教师在结束教学任务后测试学生,告诉学生哪些正确或错误。这类评价活动是集中式的,其目的在于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这种评价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实现个人学习的反思或自主评价自己学习的态度和成果。“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教学评价”是学生可参与评价活动,这种活动落地于日常教学和学习过程,能促进学生的思考,评价自己甚至他人的学习。学生能思考如何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效果是一个有意义和高层次的学习过程,也能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教学评价”能培养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它不仅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改善其学习动机、态度和情感反应,提升核心素养。

二、“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教学评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教学评价”是通过评价活动帮助学生学习的。评价活动主要分为两类: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分析学生表现作出评价,终结性评价大多是用纸笔测试来评价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果。这两类评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得当,均能促进学生学习。

(一)“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教学评价”能帮助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传统终结性评价是用纸笔测试来评价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果,教师能根据测试结果总结教学得失并改善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在终结性评价中,家长和学生关心的是测试成绩是否合格及在班级和学校的位次,下次测试要怎样改善才能取得理想成绩。无可否认,传统测试可以给学生一种推动力,是促进学习的一种评价方法。通过测试能了解教师教学的情况和学生学习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以便师生各自调整自己教与学的进度、方法等,并由此达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形成性评价最早于1967 年首次提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评价,一般采用非正式考试或单元测验的形式来进行。相对于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关注点是学生平日的学习表现,让学生能通过教师的适时反馈评价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表现,进一步在学习中彰显优点、改正缺点,具有针对性、适时性、多元性、开放性,能有效地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高,提升其语文素养。例如中学语文口头作文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出口成章能力的训练,教师要善于积极运用形成性评价,实时给予积极有效的口头反馈,指出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思想及是否灵活运用学过的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和积累的妙词佳句,怎样将句子写得更充实等,这些有效优质的反馈能有助于学生学习,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

(二)“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教学评价”能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教学评价”的深层意义是培养学生日后养成学习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主要是学生能反思所学,实现学以致用。反思是种自我评价,是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审视判断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从而分析、研究、解决存在问题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学习主体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教学评价”强调的是多元化评价,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有自我评价(自评)和同学相互评价(互评)的机会。在自评和互评中,学生会经历自我反省、总结经验、自我提升的过程,这些过程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元素。例如学生学习了一篇记叙文,他们能从教师的反馈、自评和互评活动中,明白用什么标准来评量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当他们阅读或写作记叙文时,便能运用学过的准则来评判自己和别人的作品。因此,教师给予学生反馈、设置自评和互评环节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激励作用,引导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探究,并在反思中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曾听过一教师执教《桃花源记》,有学生质疑“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教师对学生的质疑立即给予肯定和积极的评价,让学生查找资料、思考探究,最后形成书面文字。课后学生查阅语文历史资料,认为桃花源人秦时避难进入桃花源,历经“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几个朝代数百年,与外界隔绝,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与史实不符。这样的语文课就是成功借助教学评价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教学案例。

三、对中学语文“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教学评价”的建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课程、教法、教学、评价只有在相互配合中才能达到促进学习的效能。以下是如何在中学语文实行这些理念的一些可行建议。

(一)根据课程目标,设计“寓学习于评价”的活动

中学语文课程发展有两个基本理念:一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强调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个人素养。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兴趣和主动自学的能力;个人素养指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意。二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就教学预设而言,教学可多设计有关读、写、听、说的语文小组活动。在小组中,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互动机会增多了,教师便能有更多时间和空间细心观察、收集、记录学生表现,从而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成效。例如,教师设计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目的是要他们在说话时能做到发音正确、吐字清晰,并能运用适当语调表达话语。教师必须根据目标,制订简单的评价表评价学生表现。在学生分组准备时,教师可参加其中的组别,细心留意学生表现,若学生发音不标准,便要实时纠正。评价内容和方式可以多样化,比如学生互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评语言:语音是否准确、语言是否规范、用语是否恰当;评思路:内容表达是否清楚、逻辑是否有条理;评仪态:声音是否响亮、仪态是否端庄、表情是否自然。也可关注三个方面的内容来自评:一是看自己有没有听懂别人的话,这是接受语言的能力;二是看自己是否有效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即是否言为心声,同时还可根据别人的反映判断自己的表达是否清楚;三是看自己的心态是否自然、是否克服了紧张心理。为避免给学生造成压力,教师观察时不用预先通知学生,也不用计分,评价表纯粹是一种记录,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已。到每组学生表演时,教师就每组的表现加以评分,向学生提供积极优质的反馈。

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素养、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具体表现为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习得必要的语文知识、实现丰富的语言积累、掌握熟练的语言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育深厚的文化素养、达成高雅的言谈举止。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是只靠教师的讲授就能达成的。教师要结合课程目标,因循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多提供学生自学的机会。例如教师要积极推行整本书阅读,引导学生走出课本,阅读文学书籍。现在各学校图书室、阅览室都有丰富的书籍。教师不仅可以利用图书室,还可在班级设置“图书角”,为学生搭建语文学习的“自学中心”。“图书角”中摆放每个单元延伸阅读的篇章和书籍,供学生阅读并做个人阅读记录,为学生完成自学提供便利。教师从他们的阅读摘要和自学记录中,可深入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需要,评价他们的自学能力,这也给教师在学生活动中提供了观察和评价他们的机会。

(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

长期以来,我国课程评价实践的依据主要是传统课程评价理论,非常重视终结性评价,侧重考试和测验。因此带有鲜明的“技术理性”色彩和管理主义倾向,追求统一控制,导致课程评价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其影响是会使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形成主体与客体、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评价者成为绝对权威,被评价者对评价产生消极、抵触或刻意迎合的心理。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学习非常不利,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的动力不足,也就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视域下的语文教学提出了另一个评价视角。“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建立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以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基于家长和学校都依然看重考试分数、新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实际相悖的情况,教师不妨考虑以下两个问题:形成性评价有何重要性?它和终结性评价有什么关系?

形成性评价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实施的教学评价,与传统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有明显区别,它更注重学生在一系列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而不仅仅凭借最终考试成绩来判断学生的优劣。例如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等。新课程理念认为评价过程与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密切关系。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在于让学生清楚自己学习过程的成效,学生能在学习评价中明白自己的不足和成功,得到家长、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和意见,并通过知晓对他们学习的期望引发自我努力学习的动机。形成性评价大多以日常学习活动为主,“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日常学习活动比平时考试成绩更重要,因为这些评价活动能充分反映学生自己的努力程度和学习质量的真实表现。对教师而言,他们可运用学生在形成性评价中的表现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成效。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关系密切。形成性评价主要目的是提供学生和教师反馈而不单是评鉴其学习效益。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某个学习阶段的学习成效,以总结他们的学习成果。所以学生要想在终结性评价时取得优秀成绩,就必须在形成性评价中清楚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反思得失并修正改善。教师观察学生在日常“寓学习于评价”活动中的表现,适时实施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无形中就能帮学生提升终结性评价的成绩。此外,当学生在终结性评价表现失准或因事未能参加终结性评价,教师便可参考学生在形成性评价中的表现,因此,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是相辅相成的。

(三)多元化评价的准则必须明示学生

多元化教学评价是指运用两种及以上的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多元评价能更公平、客观地呈现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不仅具有审美特性,还兼具着人生观、道德观、社会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重要作用,语文教学尤其需要多元化评价。常见的评价方式有实作评价、档案评价、口头评价等。多元化评价不单是教师评价学生,还可以是家长对子女学习表现的评价,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要有效实行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活动,教师必先制订评价准则,制订依据可以是学生的学习水平、校本课程的规划,更重要的是要参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各学习阶段的要求。评价的准则要简单易行。教师制订评价准则要与学生一起商讨,向学生说清准则实施的标准和要求。教师不但可用准则评价学生,还可根据准则制订学生自评和互评表,让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活动。在制订评价准则和多元化的自评和互评中,学生能对自己的努力程度、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效进行反思,学会该如何评价自己的表现,找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这种评价方式与教师主导的简单评定学生对错是截然不同的评价方式。例如,朱自清的《春》是一篇文质优美的写景散文,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对自由境界的向往。有教师在教学时要求学生模仿《春》的写作特点以任意景物为对象写一篇散文,让学生在写作文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种实作评价是对教与学的有效检检测和对知识的再巩固,意义重大。

(四)为学生提供及时、清楚、易懂的鼓励性反馈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课堂评价中,教师评价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一个部分,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要求教师评价时不只是简单的判断或褒奖,还应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的语文实践、及时捕捉信息,为学生提供及时、清楚、易懂的鼓励性回馈。唯此才能有效促进学习,对学生发挥正面激励作用。例如关于语文课文的朗读,很多教师都会在学生朗读之后,一概以“很好”“真棒”做出评价反馈。但究竟好在哪里、为什么棒,教师并没有加以说明,这样的教学评价就没有有效性可言,无论是作为朗读者还是听众的学生都是一头雾水。若要提升反馈的有效性、指导性,教师要清楚说出学生朗读的优缺点,比如“读得响亮流利,很好,如能在速度上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好语气就更好了”,这种评价针对性强,有的放矢,不仅可使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重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及时、清楚、易懂的鼓励性反馈,学生便能实时改进和反思所学,这比起教师只在终结性评价时才给学生分数更有意义。

(五)教师由传统评价的执行者转变为实践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探索者

核心素养视域下,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而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便是主动性。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探究、积极与人合作、乐于参与讨论交流,即使未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其学习过程也值得被肯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锻炼了学习能力、获得了学习体验、掌握了学习方法,素养得到了主动的发展,这是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学习观、评价观。要落实“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教学评价”的理念,教师在评价体系中的角色要主动发生改变:由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的执行者转变成有效、可行的评价工具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后才评价学生,他们通常把对学生的评价放在最后,为他们的习作和测验打分。但在“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教学评价”的教学中,教师再不单是评价的执行者,他们更要从课堂教学活动中观察和探索学生所学,分析学生的表现。更可取的做法是教师应是学生进行自主评价的指导者。教师可考虑设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活动,并指导他们怎样反思和评价其成效。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一文,教科书对“杂然相许”的注解是:“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杂然,纷纷。许,赞同。”在教学新课时,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太合理,理解为“纷纷表示赞同”更合乎文意。但笔者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是创设了问题情境:“文中两处‘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语气是否相同?”“愚公的妻子是否一开始就毫无异议?全家人是否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学生纷纷发言:愚公之妻与智臾语气不同,一个关切,一个嘲讽;愚公家庭人口多,发表意见的人也多,况且愚公的妻子一开始就提出了疑问;“纷纷同意”并不等于异口同声地同意。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学生一致认为书中的解释不合理,“纷纷表示赞同”更合乎文意。这样,学生学会了批判地接受知识,在问题探究中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这一篇课文的教学中,质疑课文注释的教学设计就是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学评价指向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习探索的教学应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由评价学生学习表现的执行者转变为实践评价是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探索者。

(六)全面制订语文学习评价的计划

一般来说,教师在学期初都会制订教学计划,设计教学进度。教师可考虑在教学计划中加入评价计划。现时的评价项目只附属在教学计划中,并不详细。教师可以在评价计划中列明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目标,教师需对学生在特定时期的学习作整体的评价,也可互相商量形成性评价的目的、评价的方式(例如自评和互评)和评价次数等。以下是教师在设计评价计划时要注意的事项:

1.教师要学生清楚单元学习要点是什么。

2.单元有什么活动?学习过程怎样设计安排。

3.教师怎样运用多元化评价手段预设教学活动。

4.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怎样紧扣在一起。

5.评价准则制订是否考虑了学情,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6.评价后是否给予了学生积极反馈的时间和空间。

7.教师应如何改善教学和修订课程。

在学期开始时,教师制订评价计划需注意检视过去一学年学生在学习阶段是否能达到目标。如果大部分学生都不能达到目标,教师需在课程和评价设计上弥补不足。

同时教师在设计评价计划时,应留意学生在各学习阶段学习重点的衔接性。评价计划与课程计划是不能分割的,评价应能反映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阶段的衔接。教师必须要注意班级与班级、学段与学段之间的课程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递进性,从而明确学段序列的教学评价,帮助学生学习。以初中语文为例,教师应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对各学习阶段学生语文学习的要求。例如第一学段(1 至2 年级)的阅读标准中要求学生“阅读浅近的章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第二学段(3 至4 年级)则期望学生感知语文,关注情感,学会交流,“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要求学生领悟写作方法,“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第四学段强调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这四个学段是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第一学段的任务是养成阅读兴趣,第二学段的任务是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第三学段的任务是学会真实表达,第四学段的任务是运用综合表达。这四个学段的学习任务体现了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期的不同侧重,体现了学生学习能力与语文阅读素养循序渐进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就必须以此为蓝本,多考虑学生能力和兴趣,由浅入深,螺旋式全面规划学习和评价重点。

四、结语

要实践“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教学评价”理念,教师必须有效制订整体的教学评价计划,进行多元化和形成性评价,给学生提供反馈,促进学习。值得关注的是,教师对传统教学和评价的理念如果不改变,那么就很难实践“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教学评价”理念。所以教师要明白自己转变教学评价角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和师范院校可应教师的需要,多开展教学研究和培训活动。有了足够的支援,教师对实践“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教学评价”理念便会更具信心,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也就会真实落地。

猜你喜欢

素养评价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