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甘肃民族舞蹈的发展看民族舞蹈多维功能

2022-03-18

关键词:裕固族甘肃舞蹈

尚 敏

(兰州文理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

通过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研究可以发现,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文化的发展是需要一定的载体,并且具有其合理的传播渠道的。从原始文化的发展演变而言,舞蹈无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和推动着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舞蹈是文化纵向面的具体表现,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其发展演变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在民族舞蹈表演中,有一些物质性、动态性符号,可以通过舞蹈表演直观发现的,称为表层结构,主要的作用体现在指称、意义和记忆等方面。民族舞蹈的深层结构,主要是指民族舞蹈的表现者,也就是一定的民族群体的内在的意识形态,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宗教信仰、该民族的整体性格以及对审美方面的习惯和情趣等,体现了一个民族内心深处铭刻的关于宗教、价值以及生死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发现舞蹈的文化内涵,传承和发展舞蹈文化,探究舞蹈的文化功能是促进舞蹈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甘肃民族舞蹈为例,通过甘肃民族舞蹈发展探究舞蹈的多维功能,这有利于民族舞蹈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也为构建民族共同体,实现中华多民族舞蹈的“百花齐放”有着重要的启示性价值。

一、甘肃民族舞蹈的审美功能

舞蹈是人类的一种集体行为,是无声的语言艺术,跳舞时通过舞蹈语言,人与人之间可以用舞姿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同时舞蹈也是激情的宣泄,因为舞蹈体现的是一种整体性的激情,这理所当然需要众多的民族个体参与,通过集体狂欢的方式,来达到人们情感上的放松。当人们集体载歌载舞时,无论是唱歌的人还是跳舞的人,都会全身心融入自然,在忘我的境界中去体验生活的力量,体验生活赐予的灵感,把内心的无形情感变成可见的舞步、可闻的歌声,实现精神层面的升华。

甘肃民族舞蹈把舞蹈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人的智慧和创意,尤其是为舞蹈的编排和动作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些年来,演艺界多以民族舞蹈为基础,把民族舞蹈的素材和现代审美相结合的舞蹈作品出现了很多,比如《胡杨赞》,把原生态舞蹈艺术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了完美结合;《热萨马之路》也通过相似的方式对藏族的风情进行了呈现。

这些舞蹈创作者把一些地域性的生活体验转化为美学知识,并在舞台上实现了完美呈现,把民族象征具象化为可见可感的民俗风情,开拓了现代舞蹈创作的视野和思路,也为后来者进行舞蹈创作提供了范式[1]。

如前文所说,舞蹈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舞蹈最初、最根本的审美功能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的展现,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祈福。因此,对于民族舞蹈来说,其审美功能更多的是对于本民族中特有的民俗活动特征的展现,或者说是该民族在表现自身生产和生活过程的特有的形式。

民俗即人们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反应生活现象,体现生活形态,虽然是未经刻意创造形成的,但是会被作为条例纳入乡规中,规范使用,最终形成一种稳定的民俗传统。在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中,舞蹈表演是其主要的文化活动之一。舞蹈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属性,或者体现什么样的审美意义,都取决于民俗活动。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由于语言、文字等的限制,很多文化都无法通过文字形式记录、展现和流传,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这部分审美功能。这对孩子们也有着启发教育的作用、在活动中学习民俗内涵,对成年人能够强化民俗文化、加强对民俗文化的认可,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延续,和民族地方的长治久安。

以甘肃裕固族的“顶杠子舞“为例,勤劳勇敢的裕固族人民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了许多别具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顶杠子”是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之一,裕固族叫“木尔格”。每逢喜庆节日和重大民族盛会,裕固族人民都要进行顶杠子比赛。由两名男子将一根木杠子抬起并互顶在肩部,开始顶杠子。这是男女老少都喜欢的项目,它像一种游戏,体现出裕固族人民的团结和智慧。顶杆子后来逐渐演变成舞蹈的形式,是由男艺人表演,两人一组,两人用一根松木或柏木做成的杆子,放在肩部一二三四前进,五六七八后退,你进我退,我退你进,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格,主要是表现欢庆丰收、喜庆节日等内容,也表现生活、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场面,是裕固族的一种自娱性舞蹈。

胡尔岩老师认为,对于生活中的不同刺激,舞蹈家在接受时不是被动的,而是经历了选择、结论和构建主体预结构的过程,只有这样,舞蹈家才能主动把握这种刺激[2]。事实上,这里所说的主体预结构已经涉及到了舞蹈结构的创作阶段。在进行舞蹈创作时,不仅要充分运用已有的实践经验,还要把新的审美取向和判断投入到创作构思中去,以便在选择和构建时能够达到更深层次。到了这一阶段,选择和构建时考虑更多的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对表现对象的审美取向、结构的样式等方面,不同的作者对于主体与结构的选择和构建不同,这也就造成了舞蹈审美取向的不同,进而导致了作品风格的不同,观众在观赏舞蹈时的感受也不相同。实际上,不同的舞蹈创作者在选材时,对于客观对象是否具有可舞性的判断上,其思想内容的一致性表现得非常突出,对于表现什么和怎么表现的问题,其差异性主要是在结构环节出现的。需要承认的是,舞蹈作品创作结果差异的大小,起决定作用的是舞蹈创作者的审美取向。所以,对舞蹈作品进行创作构思的过程,也是舞蹈创作者审美取向体现的过程,而舞蹈作品的结构环节更是作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指引作品的思想和行为,在独特的审美作用推动下,舞蹈结构可以实现不断的选择、接纳和构建,最终达到完善。

二、甘肃民族舞蹈的文化功能

《墨子》卷八·非乐上第三十二中说:“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将将铭,苋磬以力。湛浊于酒,渝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天,天用弗式。”对于我国民族舞蹈的产生和发展来说,民族的兴衰状况起到了根源性作用。舞蹈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非同寻常,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深刻影响着民族群体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也是该民族民风民情和道德规范的重要体现,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中国民族舞蹈在漫长的历史和社会发展进程中,通过较长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活动方式,不仅是娱乐身心,还能呈现出人们更多的感情色彩。在一些民族节日和祭祀活动中,人们以舞蹈的形式来使内心的情感得以宣泄和表达,并且在跳舞的过程中实现陶冶情操的目的,除此之外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传播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民族舞蹈的大众化和娱乐化特点成为民族舞蹈的重要特征也就成了民族舞蹈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既然语言已不能满足人们情感的表现,那么舞蹈又是如何升华这种丰富情感的呢?当下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民族舞蹈的表现目的也开始发生变化,开始从自娱向娱人过渡,这在人们生活的很多领域都可以发现。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在舞蹈中抒发情感,在舞蹈中,民族信仰、民风民情和风俗习惯都得到了清晰明确的呈现,比如蒙古族舞蹈中展现的英雄主义和激情,展现了生活在北方草原的人们不畏恶劣的生存环境、与大自然在斗争中并存的激昂;傣族舞蹈的温和柔美反映了他们在南方丛林生活的静谧与平顺[3]。这些民族舞蹈展示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感性特点,具有丰富的民族感情色彩。

纵观甘肃的社会历史文化,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古至今的多民族特色,是我们了解甘肃民族舞蹈时必须面对的入口,先秦时期的戎羌人,汉代以后的月氏乌孙、匈奴人,魏晋南北朝的吐谷浑、氐、鲜卑人,隋唐宋时期的维吾尔、党项人,他们都在甘肃生活和工作,特别是明清以后到现在,许多民族如裕固族、回族、蒙古族、哈萨克族、保安族、藏族、满族、土族、维吾尔族等都生活在甘肃,再加上人口众多的汉族,使得甘肃的多民族舞蹈不但种类繁多,而且风格迥异,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甘肃境内回族的《宴席曲》《花儿舞》、汉族的《太平鼓》、撒拉族的《拉骆驼》、藏族的《贡布多地》《羌姆》《池哥昼》、东乡族的《哈里利舞》、裕固族的《英那刀古拉》《护法舞》等,这些舞蹈涉及生产、工作、婚丧嫁娶、宗教崇拜等各个方面,不同民族的精神文化特征各不相同,也使多民族舞蹈文化的共存成为甘肃民族舞蹈的一个基本特征[4]。

西梁乐舞就是以凉州地区为核心,多民族乐舞共同发展,形成了西凉乐舞的格局。唐代时,国力强盛,开放程度较高,国与国之间来往频率很高,在平常款待宾客时经常用西凉乐舞,以此展现大唐帝国的风范,这使得西凉乐舞进一步流行。在敦煌千佛洞壁画中,西梁古代乐舞的历史场景或多或少还可以看到。今天,西梁古老的乐舞形式依然可见,如天水秦安县的《蜡花舞》,已成为当地最流行的灯舞,动作简洁优美、风格清新,非常受欢迎。舞蹈者左手捧灯笼,右手捧彩绸扇,左右扭动身体,摆动着头,整个身体都是一道曲线,移胸摆胯,非常符合古代西梁乐舞的动作特征。

武威流行的《攻鼓子》,也是根据隋唐西凉乐舞而来,是古凉州人民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形成的民间鼓舞,它是一项祈神、祭祖、庆祝收获胜利等功能为一体的民间鼓乐舞蹈。它体现着甘肃浓郁的民俗文化。由此看来舞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间文化的美化表达。

民族舞蹈属于传统文化阶层,属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是人类行为习惯在地区和民族的集中体现。甘肃有许多粗犷、精力充沛、优美典雅的舞蹈,民族舞蹈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有自己内在的社会艺术逻辑和表现方式,这是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因此,甘肃民族舞蹈的“百花齐放”,不仅是挖掘和保护传统民族舞蹈的积极途径,也是后人了解我国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促进甘肃民族舞蹈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不仅可以使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能得以连绵不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传播和弘扬的现实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三、甘肃民族舞蹈的地域功能

甘肃是一个民情质朴的地方,民族性格也趋于保守,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积累。但是由于交通落后,在近代的经济发展上很不理想,这也导致了社会发展的滞后。甘肃有非常多的民族,各个民族的舞蹈动作也非常简单质朴,甚至有的舞蹈只有一个动作,通过不断重复来表现,大多数都非常自然,刻意的人为加工非常少见,显示出自然舞蹈的空间。而且这些民族民间舞蹈很多都结合了歌、舞、诗,在乐舞的风格上保持“地域性”与“原始性”,如在天水玉泉观,人们在朝山拜佛会表演民间舞蹈《打夹板》,具有一定的祭祀性质,传说是在清朝同治年间,当地河水泛滥,很多居民的房子被大水冲垮,损失非常惨重,为了祈求玉皇大帝的保佑,在每年的正月初九,人们会定期举行“朝山会”,通过一系列的朝拜活动和祭祀表演,来感谢上苍的恩惠。

在陇东庆阳地区,流传着非常著名的《陇东秧歌》,一进入腊月,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活动主要形式是“过街”和“打场子”。在正月初十,许多秧歌队会在市中心举行跨街表演,家家到场,人人参与,锣鼓唢呐声热闹非凡,场面非常壮观。

各个民族根据自身不同的衣着服饰习惯、语言特点、生活观念和风俗习惯创造了舞蹈,随着社会历史发展的脚步逐步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特色的舞蹈。

甘肃积石山的保安族的宴席舞来源于婚礼习俗。宴席舞的动作特点是头部有规律、有节奏的摆动。动作是由下颏的左下侧向右上侧自然摆动,摆动时节奏性强并有停顿。整个身体的左右摆动较明显,尤其是两胯部分更为突出。腿部屈伸较大,脚落地时有力、稳健,多属邀请动作。手形为半握拳,大拇指伸展,其意为夸赞保安族在气质上是一个“有自豪感的”民族。这种手式在保安族民间舞蹈中运用甚为普遍。保安人民在舞蹈时喜欢昂首挺胸,整个动作和情绪都表现出民族自豪感。

肃南裕固族的牛角鼓舞是自娱性舞蹈。牛角鼓是具有裕固民族特色的打击乐器,包括用木质材料制作的像牛角一样的鼓身和长柄鼓槌。表演时高举鼓身,一边拍打鼓,一边起舞, 故称牛角鼓舞。在漫长的游牧生活中,裕固族以雪山草原为家,以牦牛羊群为伴,他们对草原、对牲畜有着天然的情感,选择牛角形状做乐器,表达他们对牧场的感恩与崇敬。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牛角鼓舞充分展示了裕固族舞蹈干练、强劲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十分优美动人。或铿锵,或婉约,都体现着裕固族的风格、个性、韵味,都让人感动,让人快乐。牛角鼓是裕固族艺术表演的标志性民族乐器。牛角鼓舞不仅是一种道具表演舞蹈,也是裕固族独特的音乐风格,每当鼓声响起来,实在让人不得不用心去聆听,用灵魂去感受,产生与自然万物共鸣的强烈愿望。

通过上述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即使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不同的民族,舞蹈也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这些舞蹈及其自身所具有的特色与人民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其所具有的元素在舞蹈中得到了体现。

民族舞蹈艺术是我国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劳动人民艺术的结晶。其来源与创作是依托于生活传播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区域和居住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性都具有较为独特的特征,这都是经过长时期的发展演变形成的[5]。很多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舞蹈形式,舞蹈中蕴含着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生活感悟和文化内涵。同时这些舞蹈中对于少数民族的发展历程、风俗习惯等特点也有集中的体现,在这些舞蹈中,蕴含着丰富的地方文化元素,因此从这一点上说,民族舞蹈的发展过程也是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这些都意味着非常难得的思想和精神财富,值得我们进行保护和传承。

在不同地域的生活习性演化中,各个民族形成的地域文化也不尽相同,民族之间的区别较大。创造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特色,创造了独特的民族舞蹈,在长期的交流中,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同时也突出了各民族的地域文化特色。我们现在经常说的国家软实力,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从古代到现在,由于区域分布的不同,很多少数民族的居住地较为偏僻,更有甚者与其他国家相邻近,无形中会受到其风俗人情的影响。甘肃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上有不可取代的地理优势,是开展交流活动的重要通道,非常有利于推动中外舞蹈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比如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的丝绸之路,覆盖了非常广阔的区域和非常多的民族,在民族舞蹈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上起到过重要作用,也正是因此,在唐代时,我国的民族舞蹈才有渠道和机会走向世界,为其他国家和民族所熟知;而印度舞蹈的广泛传播也是得益于此,通过丝绸之路或相似的渠道传入我国。

对于不同地域少数民族来说,要想取得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必须具备不断创新的精神,创新可以为一个民族的兴旺提供源源不断的推动力量。创新对于民族舞蹈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可以焕发传统民族舞蹈的生机和活力,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但是创新不仅仅是新问题的表达、新动作的采用,更重要的地方在于拓展。所以,民族舞蹈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对其中民族性的抛弃,反而要进行加强,从而实现发展的目的。对于民族舞蹈的文化价值, 很多社会有识之士都越来越关注,在民族舞蹈艺术进行保护和发展上的投入也越来越多,但遗憾的是,很多传统的舞蹈文化成了一种“博物馆”式文化,仍然处于非常保守的状态,不但不能有效传承其艺术价值,反而越来越腐朽越来越落后,日渐式微已成事实。民族舞蹈文化保护责任重大,在保护时一定要重视创新的作用。

四、结语

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对于国家和民族的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价值是无法言喻的。舞蹈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于保持和提升民族文化乃至全人类的文化活力都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上的提高,整个社会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越来越关注,越来越重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传统舞蹈,对其的保护和传承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延续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甘肃地区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存在着非常丰富的民族舞蹈文化资源,对民族舞蹈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民族舞蹈未来的发展道路,做好其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可以使甘肃地区的文化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使甘肃的文化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从各个角度推进甘肃省的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甘肃省民族文化发扬与发展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裕固族甘肃舞蹈
浅谈裕固族民歌传承现状
谈裕固族传统文化教育——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幼儿园教育教学为例
双语教学中裕固族原生态民歌的价值及应用
学舞蹈的男孩子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舞蹈课
甘肃卷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