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县道情皮影戏发展现状与传承策略研究

2022-03-18

关键词:道情环县皮影戏

朱 艳 君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设计与传媒系,甘肃 兰州 730070)

环县在甘肃省最东端的庆阳市西北部,地处甘肃、陕西、宁夏三省区交界地带,境内山川绵延起伏、沟壑遍布。这里不仅是周人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多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生存和交往,如羌、狄、戎、党项、匈奴、鲜卑、突厥等[1]。周边的族群文化和古老的秦陇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融合,中国原生的道教文化更是在这里根植、传播、发扬。正是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民间艺术——环县道情皮影戏。环县道情皮影戏集合了民间音乐、民间美术、口传文学、民俗活动等,在演出程式、传承流变、艺术表演、音乐表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但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现代文明的冲击,旧时缓慢的节奏和难懂的唱词,很难满足当下的文化氛围和人们的审美需求,环县道情皮影戏在现代生活中渐行渐远,演出戏班和观众日渐减少。再加上经济压力和社会潮流的冲击,很多皮影艺人,尤其是年轻人,为谋求生计而不得不放弃皮影戏的演出。这使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保护、传承日益严峻。

一、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艺术起源和艺术特色

环县道情皮影戏在当地被称为“小戏”(这是相对于秦腔而言,秦腔在当地被称作“大戏”)、“牛皮娃娃” “灯影子”,其音乐唱腔优美独特,皮影雕刻生动精美,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一)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艺术起源

关于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起源,说法不一。有人说来自山西,因为唱词和山西的方言俚语相仿;也有人说和陕西的碗碗腔一脉相承;还有一种说法是源于环县本地的兴隆山。这些说法存疑很多,也没有确凿的资料,所以关于环县道情皮影的起源,至今没有确切的定论。笔者经过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和考证,对其起源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环县道情皮影戏是道情与皮影相结合的产物。皮影戏作为汉民族传统的民间艺术,也被叫做“影子戏”或“灯影戏”,它是用油灯、蜡烛或其他光源照射由兽皮或硬纸做成的影人来表演故事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中最为重要的道具是“亮子”即影窗,没有亮子,则无以言“影戏”。影窗一般高3尺,宽5尺,最高不过4尺,宽不过6尺,以白纸或白布作幕,以便单人操作。其次为油灯一盏,用以映射影人和表演动作。艺人通过操纵影人并配合音乐伴奏进行说唱,即“借灯、传影、配声以演故事”。

皮影戏古来有之,关于其起源一种认为是来自印度,它们的皮影保留了没有活动的关节、没有颜色的最古老的形状。而且最早关于皮影的文字资料也是印度的。还有一种说法是源于印尼本土,11世纪时从爪哇王室逐渐传到印尼各地,在爪哇印度湿婆教时期开始盛行。也有源于中国的说法,王传历在其文章《中国皮影戏的起源研究综述》中认为,皮影戏在历史上的起源有三个阶段,其一为汉,其二为唐代,其三则为宋代[2]。晋代干宝所撰的《搜神记》第四十四回中,便有早期皮影戏的影子:“汉武帝时,幸李夫人。夫人卒后,帝思念不已。方士齐人李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施帷帐,明灯烛,而令帝居他帐,遥望之。”[3]有些学者运用史料考据法,比较《史记》和《汉书》中关于皮影戏起源于西汉的两条主要证据,同时运用历史环境分析法对西汉丧葬习俗、社会文化需要、神话戏剧产生、工艺美术和方士群体进行还原再现,得出皮影戏形成于西汉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4]。我国著名学者孙楷第则认为皮影戏起源于唐代,孙楷第在其书中谈到皮影戏的起源时说到:“余意影戏殆仁宗时始盛。若溯其源,则唐、五代时,似乎已类似影戏之事耳。”[5]

通过对一些史料的分析,笔者认为皮影戏在中国出现最迟在魏晋时期,在唐代开始走向大众,在明清戏曲、话本的兴盛中,走向高潮。

“道情”是中国曲艺品种的一个类别,属于说唱艺术,因古代道士念经唱词、诵说道教情理而得名。相传起源于唐代布道的道曲,如《九真》《承天》等;从南宋开始用简板、渔鼓进行伴奏,又被称为道情渔鼓;到了清代,道情与各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形式,分化为南方的诗赞体和北方的曲牌体两大系别。

环县古称环州,是陇东道情的发源地。环县道情皮影戏是皮影与曲艺类别道情相结合的产物,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戏剧艺术之一,也是中国道情皮影艺术中重要的一支,在不断地发展流变中,其表演形式、乐器、传统曲目等,体现出陇东道情的特点及价值[6]。

第二,环县道情皮影戏产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与当地庙会祭神、农家酬神还愿、红白喜事等民俗活动密不可分。

兴隆山位于县城东北的四合塬上,原为道教圣地。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方圆百里的人们慕名而来,祭神、过庙会,盛况空前。庙会期间的祭神戏必须是道情皮影。

此外,还有一些村建庙宇,供奉有道教神灵。每逢神灵的诞辰,总会举办盛大而庄严的民间自发庙会。而“庙会的实质在于民间信仰,其核心在于神灵的供奉。它可以是一种很大规模的群体的信仰活动,也可以是一个村庄、一个家族的信仰活动;所有娱乐都是围绕某种信仰活动的具体展开而进行的……庙会的历史,其实就是民间信仰的历史。”[7]

庙会上,除了各种祭神活动外,道情皮影的演出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娱神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道情皮影戏中有充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大本戏,也有情节风趣充满讽刺色彩的小本戏,这些戏承载了当地人民的精神追求与向往,饱含着劳动人民的欢笑与深思,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娱乐与享受,在娱神的同时也娱人,达到人神共娱的狂欢。

有关于环县道情皮影的起源问题,总体上说有历史起源说和人民活动说两种,但是,以宗教活动的开展来溯源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起源是不恰当的,道教起源于东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究竟何时将皮影戏和宗教的娱神活动结合起来,有待进一步的考证,故有依托于史料记载的历史起源说方可算作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起源。

(二)环县道情皮影的艺术特色

在长期的传承中,道情音乐唱腔的悠扬激越、表演技巧的奇异高超、皮影制作的精湛,成为当地人民劝善惩恶、丰富生活、倾诉情感的美好形式。

环县道情音乐旋律优美、高亢激昂,唱腔委婉流畅、情深意长,既不失粗犷豪迈,又显出细腻温润。在抒情曲调中,“嘛簧”很有感染力。“嘛簧”也即“帮腔”或“合唱”,其音调或高亢激越,或婉转圆润,每唱至高潮动情处,主唱领起全体和声,唱出了西北高原人的悲怆、雄浑。

环县道情皮影戏里的人物形象和大多数戏曲艺术一样,分“生、旦、净、丑”行当,但它的表现内容更为丰富,从天上的神祇到地狱的鬼魅,从人间各色人等到飞禽走兽,都可以得到自由生动的展现。一个环县道情皮影戏班通常有五人组成,戏班的灵魂人物被称为挑扦儿,行话说“唱戏唱情,挑扦挑神”。演唱时,挑扦者端坐前台,负责皮影操作和戏词演唱,前台一唱三四个小时,不但通晓剧中人物的演唱道白和后台乐队的演出,还要纵观全局指挥后台。环县道情皮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史呈林曾说:“皮影是死的,要把它当活人来演!”[8]

皮影戏的演出效果还和皮影制作的好坏有很大关系。环县皮影的造型、雕刻风格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陕西皮影的风格。为了适应皮影戏表演的特殊要求和光影造型特点,雕刻艺人采用写实与抽象相结合的技法,并吸收了其他艺术的部分技巧,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戏曲化、艺术化、平面化的处理。皮影造型形象生动、夸张幽默,雕工细致流畅,着色浑厚沉着,令人赏心悦目。刻刀下,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夸张适度,以形写神,以色写意。皮影线条流畅,色彩绚烂,姿态精致潇洒,从功能和用途上,分为神仙、人物、动物、背景等几大类。匠人们的巧手仿佛赋予了皮影神秘的生命,使之幻化成灯影下随音符飞舞的精灵。一件精美的牛皮影件既可以用来表演皮影戏,又可以作为工艺品供人们珍藏欣赏[9]。

二、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环县道情皮影戏历经沧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解长春是被环县道情皮影艺人们奉为祖师爷的传奇人物。生于1841年的解长春天赋异禀又勤奋刻苦,13岁起就独立组班演戏,毕生致力于道情皮影,形成独特的风格,使环县道情皮影艺术日臻完善,被誉为环县道情皮影大师和奠基人。他根据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改编移植了大量优秀的道情皮影演唱传统剧目;他倡导以德治家,以德载艺,一生广收徒弟,传授技艺,所传七代弟子共有358名。

历经世代道情皮影艺人的切磋、传承、改进和创新,到了20世纪中晚期,形成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以“悠扬刚健、字正腔圆、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的显著特色自成一腔,成为陇东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支艺术奇葩。20世纪50年代,在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基础上,经过全面的发掘、改革和创新,皮影戏开始向舞台剧演变,并最终产生了一个新的戏曲剧种——陇剧。

由于完整保存了中国皮影艺术的原生态,2002年6月,环县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中国皮影之乡”;2003年,环县道情皮影被文化部列入中国民间文化保护首批试点工程;2006年5月,环县道情皮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又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环县道情皮影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环县道情皮影的戏剧音乐在全国独具特色。它是在演唱道情戏的基础上植入皮影表演而形成的地方小戏,具有鲜明的道情色彩。二是戏班子数量之多,相关从业人员之多,也是全国罕见的。

环县道情皮影戏一度成为平民化、大众化的娱乐消遣,同时也是传播历史文化坚强有力的媒介之一。可惜的是,传统皮影在很多方面都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使得它很难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虽然环县道情皮影也做了相应的保护工作,但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生存土壤、发展条件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县道情皮影戏存在的功能逐渐弱化,群众基础正在萎缩

环县道情皮影戏对于当地的民众而言,除了审美娱乐之外,更深层次的实用功能是源于对神灵的敬畏,在这里,道情皮影戏和敬神、娱神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人们用道情皮影戏酬神、还愿,祈求四季平安,从而达到人与神、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互理解与沟通。

在《艺术的起源》中,格罗塞认为,艺术的价值不仅仅是审美,还有社会的价值——“艺术不是无谓的游戏,而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社会职能,也就是生存竞争中最有效的武器之一 ……人们致力于艺术活动最初只是自己直接的审美价值,而它们所以在历史上被保持下来并发展下去,却主要因为具有间接的社会价值。”[10]

环县村村有庙,有的村甚至还不止一座庙,庙也不只供奉一神,神灵更是五花八门。庙必有会,会必唱小戏。戏台正对庙门,演出有一定的程式,请神、敬神、唱神戏等,均由专门的人员配合艺人们完成。

学者侯杰和范丽珠认为,在中国,传统民间信仰有很强的功利色彩和实用意识。在说明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功利性时,他们认为:中国的民众只是希望通过一定的仪式来完成自己的功利性目的,对宗教的要求并不在于是否有高深的哲理体系、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玄妙的彼岸境界。在探讨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实用性时,他们认为:为满足人们的实用心理和世俗愿望,民间各神有不同的功能。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愿望,用各种方式祭拜神灵[11]。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神灵观念逐步弱化。目前,很多村子的庙会流于形式,外出求学或者打工的年轻人受到外界文化的影响和现代化的娱乐方式冲击,逐渐失去了对道情皮影戏的兴趣,群众基础正在萎缩,环县皮影戏赖以存续的文化空间被逐渐蚕食、破坏,其背后反映的是皮影戏的“文化空间”危机,它涉及道情皮影戏所处的空间范围、结构、环境、变迁、保护等方面。

(二)艺人的减少和后继无人

在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演出主要通过庙会完成,而唱戏的艺人多半是农民。随着观众的日益减少,庙会唱戏的时间一缩再缩,有的庙会唱完十分钟左右的神戏就结束了。因为没有了观众,艺人们的演唱也就没有了热情和动力。有的经济实力强一些的村子,近年来过庙会的时候开始邀请秦腔演员唱大戏,导致皮影戏更没有了市场。

笔者通过调查,目前,在环县一台皮影戏的市场价是700元左右,最高有1000元。但一台戏至少由五个人完成,其中皮影戏箱在分账时也算一份,这样就是六份,一份110元到160元不等。随着庙会越来越少,艺人们的收入也大大减少,生计成了问题。

这就使得环县道情皮影戏逐渐失去了未来发展的人才和资源,造成了传承和发展方面的危机。

(三)“娱乐为主、欣赏为辅”向“欣赏为主、娱乐为辅”过渡,皮影戏这种表演形式面临消亡的窘境

“保护和利用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不过,应该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保护是前提,只有保护好才能合理利用,才有可能继承和发展。合理利用有利于保护,但利用的同时不能损害文化遗产。”[11]9这是非物质文化在保护和利用上的原则。

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娱乐的多样化,环县道情皮影困境重重。首先,从皮影的制作来看,不但要求艺人具有一定的高超技艺,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其次,牛皮制作的皮影在保存上具有相当的难度,风吹日晒以及温度或湿度的变化都有可能对皮影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从皮影戏的表演看,唱功、挑扦、乐器演奏都非一朝一夕之事。再加上在生活中,人们更多的是在旅游景区的摊位上看到装饰画般镶在镜框里的皮影,清一色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皮影戏似乎已经等同于兽皮雕刻。

三、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保护策略

皮影戏曾展现了中国人对于光影的精巧解读。诚然,在娱乐形式大为丰富的时代,旧时缓慢的节奏和难懂的唱腔,很难满足当下的文化氛围和人们的审美需求。如何让这门古老的艺术不被尘封于博物馆中,如何让皮影真正成为活起来的“戏”,成了今天面临的最大问题。在处理好保护、继承和利用关系的基础上,应注重老艺人的保护和新艺人的发现与培养,观众群的发掘,与现代生活的结合中形成有效机制,以便在发展中进行抢救性传承。

(一)创造演出机会,让环县道情皮影被更多人认知

在现代语境下,皮影的表演往往是被重新定义的。皮影在艺人们身上经历的故事是不一样的。过去,很多艺人为了一口吃食走上了皮影表演之路,近年来,随着皮影艺术的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被发掘,很多艺人能够到北京、上海这些国际化大都市表演,还能到法国、意大利这些国家参与国际交流,这种经历对于一个平时务农、兼职演皮影的艺人来说,有极大的反差。现在的皮影表演,尤其是商业性表演,很多时候只是一些精彩桥段的炫技,以此博取都市人们的眼球。了解皮影背后文化深意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是感兴趣的人却越来越多了。

据调查,目前,皮影表演艺人会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演出的直播。2019 年,笔者在“活态非遗·我们的节日”活动中,邀请史呈林、许明堂等艺人在兰州高校及影院演出,博得了人们的阵阵掌声,很多人围着艺人问长问短,还有人问:“从哪里能学得这种表演?”

或许技艺的传承是一个问题,但“记忆”注定被这个时代记录下来。只要还有人把头伸进皮影戏台里张望,皮影就可以种下神奇的种子。

(二)科学研究,探究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基因谱系和生命之根,确定保护措施

笔者做了扎实的田野调查,截至2021年初,全县19个乡镇中17个乡镇有戏班演出,现有在演道情皮影戏班42家,演出艺人323名,皮影雕刻艺人60人。不过,真正长期活跃在乡间的道情皮影戏班约有24家,演出艺人不足150人。

目前,政府以及环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环县道情皮影戏做了很多的保护措施,如发放道情皮影艺术传承人生活补助,扶持有代表性的戏班,制定艺人带徒制度,普及道情皮影教材进课堂,给自乐班提供场所等。

对环县道情皮影进行的调查和研究只是探询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体的第一步,更深层次的研究应该跟进,探求它的基因谱系和生命之根,进而从源头上准确认识,精心保护,让其他的保护措施更加积极、有效[11]85。

(三)融合与创新,让环县道情皮影在新媒介语境下得以生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在现代社会立足并传承,需要与现代生活结合,对其中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生命力,进而展现其魅力和时代风采。

如今,科技越来越进步,我们生产出太多与皮影戏作用相同的东西。而现代皮影戏和皮影衍生品是传统式的复制,带有浓浓的工厂批发式的复制感。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跳出传统的复制思维,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探索,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北京“韩非子皮影剧社”做了艺术上的创新。2004年,他们尝试将皮影与木偶结合,利用两种形式的不同特点,推出了《小猫种鱼》;2009年,又将京剧和皮影巧妙融合,并利用三块可移动的大银幕调度舞台,让提线者走向台前,使皮影和真人结合,完成了剧目《灯官油流鬼》。《水漫金山》一剧中有传统样式的皮影,也有大型皮影装置艺术;既保留了传统皮影戏舞台的格局,也打破了传统的表演形式,让皮影跃出影窗,从幕后走到台前。北京“韩非子皮影剧社”融合与创新的艺术理念改变了我们对皮影戏固有的认识,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艺术发展的广阔空间[12]。

皮影元素在现代生活的渗透方面,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传统皮影元素与现代时尚结合而焕发出新的生机。2015年上海国际珠宝首饰展上展出了“Our Story”皮影戏系列首饰,利用皮影艺术表现人生百态。2015年深圳时装周,一场名为“拾光·游园惊梦”的跨界时装秀,在宛转悠扬的《牡丹亭》吟唱中,皮影元素变换为模特身上跃动的音符,用时尚与艺术跨界的力量,创造了皮影新的艺术生命。北京什刹海皮影主题酒店,将皮影与现代时尚相结合,“以光成影”。“上海新天地2014年创意橱窗展”中的作品《写意流影》,以中国传统天灯和皮影戏为创作灵感,运用投影技术,将不同图案投射于天灯之上,创造出宛若皮影戏的奇幻视觉效应,仿佛是一场漫长的皮影戏。

融合和创新,敢于打破束缚,才会发现更多可能性。在这些成功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只有传承和创新才能使得传统文化继续发展,只有找到传统皮影中最基本的优秀文化基因,并将之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并提升人们的参与度,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开来,将其跨越时空、跨越国度,与当代的文化精神相吻合,才能赋予皮影文化新的生命与意义,才能将皮影文化重新带进大众的视野中,使它在当代都市文化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生存繁衍空间[13]。

(四)开掘内容与主题,让皮影戏符合时代思想

中国皮影戏在技术方面并不落后,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深入挖掘皮影戏的故事内容、主题和思想的深度,恰是这一点,我们不能望西方皮影艺术之项背。因此对皮影戏内容及其所传达思想的开掘,是环县道情皮影戏传承与保护策略的重中之重。

剧目是戏剧发展的基础,环县道情皮影戏剧目始终围绕惩恶扬善、因果循环与高台教化的宗教文化,以乡村文化、历史文化、神话传说等故事内容为主体。这是因为当地民众多受“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崇拜大自然,信仰神灵,迷信宗教,希望通过道情皮影沟通神灵,借助神灵助善除恶。环县道情剧目中以因果报应为主线,反映着扬善除恶的主题,它通过表演行为建立起感染人们情感和意志的想象空间,将或真实、或虚构的故事搬演上戏台,以最通俗易懂、乐于接受的方式,将民间传统伦理和道德观念传达给当地民众,从而起到劝诫、警喻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剧目故事中忠义、孝顺、善良、勤劳等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品质,借助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段展示给人们,以此规范个人行为,净化心灵,陶冶性情。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环县道情皮影戏,以其深厚的历史、悠扬激越的道情音乐唱腔、奇异高超的表演技巧、精湛生动的皮影制作,深深地烙在了民族的记忆和行为方式中。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为了让环县道情皮影戏传承发展下去,应针对其传承现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集合多方力量,采取多种措施,坚持守正创新,构建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相结合的保护与传承体系,深入挖掘环县道情皮影戏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使其展现出永久的魅力和时代风采。

猜你喜欢

道情环县皮影戏
环县:羊产业带动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7 000元
环县羊羔肉冠名高铁乘风远航
我们来演皮影戏
皮影戏
紧盯需求强弱项 精准发力补短板——环县教育脱贫攻坚纪实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晋北道情的保护传承
历史回音壁
——蓝田上许村道情演唱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
皮影戏的秘密
法学视域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
——以陕北道情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