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第二课堂劳动教育实施策略研究

2022-03-18黄小萍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劳动活动

黄小萍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天津 30025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首次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引发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思考。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2020年7月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两个重要文件的出台,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如何在目前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融入劳动教育,常态化开展劳动教育,培育时代新人,是当前高校教育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此之前,2018年7月,团中央、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提出第二课堂是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在第二课堂中,劳动教育是实现思想引领、素质提升、能力锻炼的必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服务社会意识的重要途径。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依托第二课堂的各类活动,能够创造更多的形式并承载更多的内容,充分让学生接触真实的生产和生活。第二课堂中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社团等活动对于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第二课堂是必要而紧迫的,尤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积极探讨高校第二课堂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显得极为重要。

一、相关概念解析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

学术界目前对于 “高校劳动教育”这个概念的界定很少,大多是关于劳动教育概念的界定,并且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按照目前有关专家、学者对于劳动教育概念的论述,根据笔者的理解,劳动教育的概念可以表述为教育实施者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针对受教育者实施的关于劳动思想教育、劳动知识与技能培育和劳动实践锻炼的教育活动。而高校劳动教育的概念则可以表述为高校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为目标,以劳动教育为手段,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关于学生劳动观念树立、劳动能力培养、劳动精神培育、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养成等方面的教育活动。 “新时代”这个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首次提出来的,并且在 2018 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将“劳”纳入全面发展理念,和“德”“智”“体”“美”放到同等重要地位。在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必须紧紧围绕“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进行科学设计和界定。生活在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征,决定了高校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必须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是指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以外,通过多类型的课外资源、多元化的载体与平台、多样化的空间拓展形式开展的具有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的教育活动。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拓展,第二课堂具有活动目标导向性强、活动内容广泛、组织机制灵活、活动时空开放等特点。本文所指第二课堂是一个宽泛的范畴,除课堂教学和实训之外的阵地和平台都归属于第二课堂范畴。主要包括辅导员主题班会课、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社团活动、企业实习以及校园文化主题活动等。通过第二课堂的这些平台和活动,有机地融入劳动教育,推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研究和探索。

二、 高校第二课堂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相关性分析

(一)第二课堂与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高度一致

高校第二课堂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生兴趣养成、情操陶冶、人格塑造、品格锻炼、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学生真正参与其中,这种内容上的实践性和劳动教育本身具有的实践性本质上是一样的。同时第二课堂活动当中蕴涵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通过第二课堂劳动教育主题活动的开展,在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因此,第二课堂与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高度一致。

(二)第二课堂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

第二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载体多元,可以通过组织开展不同内容、不同形式和不同载体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达到劳动教育的目标。对于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的形成,可以在辅导员主题班会课上通过分享优秀案例跟学生一同学习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也可以定期邀请校内外劳动模范、企事业单位的行家能手、非遗传承人开展讲座等方式进行这方面内容的宣讲,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于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和劳动能力的培养,可以在日常管理当中融入日常生活劳动,以提高生活技能为目标锻炼劳动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对于学生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的养成,可以通过“三下乡”或者社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提供公益服务,强化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在具体的劳动实践活动中的责任与担当,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为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的积极作用。

三、高校第二课堂劳动教育的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高校第二课堂开展劳动教育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作为不同的劳动教育平台和载体,高校的劳动教育需要处理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不管是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其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虽然不同,但都属于劳动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需互相补充,互相融合;二是第二课堂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有自身独特的优势。第二课堂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形式更加灵活多样,评价主体更加多元化,可以通过组织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转化,达到劳动教育实践育人的最终目标;三是高校通过辅导员主题班会课、社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实习等第二课堂阵地或平台开展劳动教育,将学生参加各类活动的形式和劳动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就是劳动实践的过程;四是“抓活”第二课堂,推进劳动教育融入实践育人各环节。积极探索第二课堂各个环节劳动教育育人的目标、内容、形式、途径和评价方式,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与劳动教育融合产生的叠加效应。

从现有研究成果看,目前基于第二课堂加强劳动教育重要作用的思想认同比较一致,但是实践支撑不多,缺乏行之有效的举措和途径,亟须在第二课堂加强劳动教育,在实现实践育人落地生根方面“破题”、出新。加强高校学生劳动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在课堂教学和实训中强化显性劳动教育,把涉及专业学习、实习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劳动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且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深化隐性劳动教育,深度挖掘劳动教育元素,将第二课堂和专业教育、思政教育进行充分融合。通过第二课堂这个重要活动阵地和平台,实现除课程劳育(专门开设劳动教育通识课程)、专业劳育(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与实习实训)和思政劳育(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实践劳育,共同构建新时代背景下包括“课程、专业、思政和实践”四位一体的多元化劳动教育体系。

四、高校第二课堂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建立健全高校第二课堂劳动教育常态化长效运行机制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更加深刻、丰富的内涵,《意见》发出了新时代推进劳动教育的总动员令,《纲要》绘制了开展劳动教育的蓝图。高校党委要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总动员和教育部蓝图的指导下主动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全面研究部署,有效推进高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高校第二课堂劳动教育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是必须做好高校第二课堂劳动教育顶层设计。结合高校实际,制定规范的第二课堂劳动教育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同机制,开展质量监测,强化宣传引导,确保高校第二课堂劳动教育的实施稳步推进,扎实有效。二是制定高校第二课堂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根据《意见》《纲要》等国家文件要求,从劳动教育目标、内容、形式、途径、评价、师资队伍保障等方面进行细化。同时成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统筹、组织、协调做好高校第二课堂劳动教育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三是构建高校第二课堂劳动教育考评机制。制定学生劳动素养考核评价标准,构建学生、学校、家长、社会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全面客观记录学生校内校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并予以公示、审核;科学合理利用学生劳动素养考核评价结果,将其作为学生评优评先和毕业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二) 精心打造高校第二课堂劳动社会实践课程体系

在第一课堂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以及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的基础上,高校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劳动和社会服务劳动的形式实施劳动教育,积极打造第二课堂劳动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在设置日常生活劳动社会实践课程时,可以通过宿舍内务整理、宿舍教室卫生清扫、家常菜品烹制、常用急救和护理、垃圾分类、DIY常用物品制作等辅导员主题班会课的形式开展。通过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社会实践课程,提高学生劳动自立自强能力,形成爱护工具、节约材料、绿色环保意识,珍惜劳动成果,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同时掌握日常生活的基本技能。在设置服务社会实践课程时,要充分利用校园内外服务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境清洁、安全保卫、后勤服务与管理等校内勤工俭学服务性劳动。深入开展校内外社会实践,拓展校内外社会实践基地,建立社会实践双报到制度,学生分别在学校和家庭所在地的社区开展社会实践,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公德,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以创新创业大赛为平台,强化大学生劳动能力培养;以社团建设为抓手,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开展劳动技能竞赛和其他劳动实践活动。通过第二课堂劳动社会实践课程,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在沉浸式的劳动教育中引导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和劳动体验,达到服务自我和服务社会的目的。

(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强化劳动文化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强化劳动文化是高校第二课堂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浓厚的劳动文化对于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重要作用。高校可以深度挖掘不同内容的劳动教育元素,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结合与劳动教育主题相关的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同时邀请与专业相关的劳模、大国工匠、行家里手以及高校的优秀毕业生等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充分利用辅导员主题班会课、校园线下宣传栏、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广泛宣传劳动榜样人物的鲜活先进事迹,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向劳动榜样人物学习;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在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基础上增设特色劳动文化节,开展师生劳动教育表彰活动,选树标杆和榜样,评选劳动教育先进集体和个人,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带头作用。通过各种形式活动的开展,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管理服务当中,引导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内在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觉的外在行为,真正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劳动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

在“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地位得到充分重视。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劳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第二课堂与劳动教育各自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决定了第二课堂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是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必须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对于劳动教育的新要求,认真思考,积极作为,敢于作为,强力推进第二课堂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以日常生活劳动引导学生“会劳动”,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锻炼学生“能劳动”,以校园文化浸润激励学生“爱劳动”,积极探索构建高校第二课堂劳动教育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劳动教育与高校第二课堂相融合产生的叠加效应,使之成为第一课堂劳动教育的强有力补充,真正实现高校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劳动活动
“六小”活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活动随手拍”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热爱劳动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