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问题解析与路径研究

2022-03-18丁敬保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工科专业课专业课程

丁敬保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天津 300350)

在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中,工科类专业的招生数量、在校生数量和毕业生数量所占比例最高。提高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水平,提升该群体人才培养质量,对支撑产业发展和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具有特殊意义。从高职工科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情况来看,部分专业课教师存在着缺乏思政育人自觉意识、无法有效提炼专业课思政元素、思政教学方式方法效果不佳、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本文根据上述问题,提出了对应的突破路径,旨在培养工科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自觉意识与育人能力,实现“全员、全程、全方面”育人目标,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培养更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一、 高职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一)制造强国战略的时代要求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制造业在实体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 2015年5月,随着《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发布和制造强国战略的全面部署,我国传统制造业获得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在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中,补齐瓶颈短板,锻造长板,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为下一步制造强国战略更好地实施指明了方向。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是确保制造强国战略实现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的工科专业由于与实体经济联系最为密切且人才供应数量最大,承担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担。在我国智能强国战略中,高职院校的工科专业已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供给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在推动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进程中更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持,工匠精神已然成为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精神力量。对高职工科类大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助于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创新创造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发掘和强化工科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有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不但推动工匠精神“立标准、入教材、进课堂”,更要推动工匠精神“入脑入心”,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实现制造强国战略储备更多的后备力量,有效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二)提质培优建设的内在要求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正式发布《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我国职业教育开启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提质培优建设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盼转化为“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的具体举措,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

提质培优建设要求“引导专业课教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既要求高职教师将专业课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又要求教师能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课堂教学、方法运用、案例选择、指导实习等具体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高职工科专业课程具有起点要求高、理论性强、知识点多和难度大的特点,而工科专业录取的学生往往学习基础薄弱和学习方法不佳。高职工科专业课教师应通过课程思政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实现专业课程教学和思政育人的育人合力,进而推进高职教育的提质培优建设。

(三)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教育的办学方向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作为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通过高职教育引导高职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信心,更好地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课程思政是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和途径。面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的高职学生,专业课教师作为育人课程的建设者、实施者,应通过课程思政把立德树人有效融入教学与实践之中,帮助高职学生在专业课技能学习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获得爱国主义、工匠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勇担重任。

二、 高职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解析

(一)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主观意识待加强

专业课程教师是工科专业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达到工科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必须发挥好专业课程教师的主力军作用。但长期以来,高职专业课程教师在传统的工科课程教学中注重专业课程科学知识的传授和逻辑思维“术”的掌握和应用,而忽视背后蕴藏的育人元素“道”的引领,较难实现全方位立体教育的目的。部分工科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功利化倾向比较突出,习惯把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定义为核心竞争力,专业课教研室内部普遍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自己所教授的课程是技能型课程,无法实施课程思政,即使开展也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部分专业课教师甚至对育人教育想当然地切边画框,认为思政育人是属于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任务而自己缺少思政育人自觉的主观意识,这种重术轻道的惯性思维,造成了高职工科类专业教学在专业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上存在一定的脱节。部分专业课教师的思维惯性使得对课程思政育人缺乏主观能动性,这对课程思政的实施造成了阻断力。只有专业课教师认识到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思政对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够形成思政育人的行动自觉,通过钻研人才培养标准,凝练教材专业课知识点,提炼专业课思政育人元素等提高自己的思政育人水平,将专业课育人和思政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强大合力。

(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案例资源待深挖

相较于高职其他专业课程,工科专业课程多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教学目标,自然科学课程在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中占主体地位。工科专业课程以专业性和实用性为主要特征,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如爱国主义、创新精神、工匠精神、使命担当、标准和纪律意识等等。然而,部分高职院校未能充分地挖掘工科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这就导致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强大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元素具有隐蔽性。长期以来,不少工科专业课教师虽然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史类知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规律、知识结构了解有限,对于如何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无从下手,更谈不上运用、讲授这些思政元素的方法技巧;第二,工科专业的课程知识点多,而普遍学时较少,这也给专业课教师在有限时间内既要传授专业知识,又要保证思政育人效果的立德树人要求带来很大挑战;第三,专业课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具有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的作用。工科传统教学中使用的专业课程教材在体系结构上相对陈旧、滞后,这些教材也给专业课程教师挖掘思政育人的元素带来了困难。

(三)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待提高

“润物细无声”是课程思政的核心所在。工科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程中挖掘出课程思政元素后,下一步就要解决思政元素和专业课程的融入问题,即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思政元素的角度和方法的问题。思政元素融入的技巧和方法关乎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提倡将思政元素之“盐”,融于专业课程之“汤”,通过“润物细无声”让课堂育人主渠道功能实现最大化,这对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部分工科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容易出现“两张皮”现象,具体分为两类,一是进不去,这类情况的教师习惯生搬硬套一些思政观点,而这些思政观点与专业课程关联不大,这种为完成课程思政任务而思政的教学出发点会破坏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二是扎不深,这类情况的课程思政元素尽管和专业课程契合度较高,但专业课教师缺乏合适的教学方法,只是在课堂表面介绍思政案例,而不能将思政案例背后的价值观、理念等传递给学生,这种思政内容不深入的教学方式同样也起不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很多专业课教师未接受过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思政理论的知识储备上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另一方面,高职目前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的育人环境容易造成思政育人的边缘化,很多专业课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技能比赛等专业教学研究上面,因而削弱了学习思政育人方法的动力。

(四)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考核制度待强化

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课程育人应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相较于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的内部自觉意识,教师课程思政的绩效考核的出发点是从外部体制机制方面督促专业课教师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绩效考核可以帮助学校、教师及时掌握“课程思政”状况,绩效考核信息应该能够成为教师在课程思政层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参考。通过调研发现,虽然所有高校工科类专业将课程思政列入了课程标准里面,在教学督导中也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督导点,但是还没有高校在评奖评优等绩效考核中将课程思政作为考核指标,这就导致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不重视并且造成课程思政在教学中存在“走过场”情况,使课程思政落到实处缺乏制度性保障。因此,作为有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制度保障的考核评价制度不应缺位,但如何设计和实施课程思政考核制度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难题。

三、 高职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研究

(一)培养工科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自觉

“正人先正己”,工科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自觉是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先决条件。高职院校应针对工科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水平,建立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基础能力培养的菜单式教学课程,通过个性化教学,培养教师的思政育人自觉意识。第一,纠正工科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偏差,引导专业课教师深刻认识协同育人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作用;引导专业课教师深刻认识课程思政价值传递与专业课知识技能传授相互促进的巨大作用。第二, 规范工科专业课教师的言行举止。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引导专业课教师深刻认识到教师良好的言行举止会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喜爱,将更有利于课程思政价值观的传递。通过教师礼仪、行为规范等培训,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第三,提高工科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通过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结对子、举办座谈交流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帮助专业课教师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规律和话语体系,提高专业课教师自身的思政理论水平。

(二)提高工科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学能力

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育人效果的主要渠道。第一,精心设计思政元素融入方式。根据工科专业课程特点,设计适合本课程的思政元素融入方式。如王爱兰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提出通过知识点、工程实例和社会事件多方位渗透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通过课程思政深化教学设计,从专业课程内容中凝练工程素养,结合工程实例分析规范学生的标准意识,结合社会事件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达到知识目标和思政目标的“一课双赢”。第二,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变化。推进专业课教师兼任学生班主任的工作,教师在兼职班主任的工作中,可以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获得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深入研究和剖析,然后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第三,改进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提倡专业课教师通过案例导入式、情境教学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替代“填鸭式”教学,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三)推进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

通过建设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是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抓手。第一,统一案例库标准。工科课程思政应遵循如下原则:结构格式规范性、课堂教学实用性、思政案例时效性、育人主题系统性等。第二,加强案例库审核。推动教务处统筹成立校级的课程思政案例库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以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专家为主体,强化案例库审核工作。第三,建立案例库评价机制。将课程思政案例库教学效果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通过学习通等课堂教学工具所收集的学生的课堂反馈作为案例库评级的重要参考。第四,推进案例库动态更新。每学期案例库撰写教师须根据评价效果、最新人才培养标准要求、课程标准要求和社会热点时事,动态更新案例库案例内容。

(四)健全工科专业课教师考核制度体系

我国高职院校实行的教师年终绩效考核制度着重于教师本人的思想状况、专业知识和技能、爱岗敬业和工作成绩等方面的考评,而对工科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很少考察。高职院校应建立专业课“课前考核思政元素、课中考核授课方法、课下考核育人效果”全过程课程思政考核制度体系,并纳入教师年终绩效考核中。在课前思政备课阶段,重点考察专业课教师在教案和PPT等展现的思政元素点,由教务处组织思政专业教师进行盲评;在课中思政授课阶段,重点考察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点的授课方法和课堂效果,由教务处组织听课专家和学生进行评价;课后思政育人,重点考察专业课教师在课后与学生互动频率以及育人成效,由教务处根据学生申请入党人数、评优等量化指标,学生评价调查问卷等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建立健全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绩效考核制度体系,为思政育人的落地提供制度保证。

猜你喜欢

工科专业课专业课程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