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以史料实证为例

2022-03-18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史料新课改笔者

张 莹

2016 年,伴随着全国新课改的全面展开,教育部提出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这一理念,并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中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含义: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素质和核心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内容。

“历史就是史料学”,这是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的论断,学生的史料运用能力包含很多内容,最终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其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真实可靠的历史资料,并以此为依据来再现历史真相,我们称之为史料实证能力。教师对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以及对学生养成“言必有据”的健全人格有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一节好的历史课,教师不仅要讲清楚史实,更要讲出历史的味道来;要讲出历史的味道,史料是必不可少的支撑。对于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素养,笔者的认识如下:

首先,史料的类型多样。从时间上划分,有第一手、第二手史料;从形式上划分,有实物、文献、图像、口述、音像等史料;王国维先生还提出了“地上”史料(历史文献)与“地下”(考古所得)史料的说法,并提出了二重证据法。依据史料运用的史学研究方法也多种多样,如 “二重证据法”“孤证不立”“论从史出”等。

其次,史料的来源广泛。在教材与试题中的史料往往内容丰富、来源广泛,如历史文献典籍、经典名著、名人传记等都是材料解析题史料的主要来源,而这些史料绝大部分节选于史书与典籍,如《世界史》《全球通史》《史记》《中国近现代史》《资治通鉴》等学生必读书目与经典书籍。

再次,史料研究倡导实证精神。如果说研究和认识历史,史料是最基本的载体,那么历史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则是实证。国家教材委员会2019 年审核通过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史料研读的内容,把史料实证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获得一定的历史认识,并且以此为依据去认识一些历史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也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最终目标。

笔者是高中历史教学一线的教师,在参加2021年长春市骨干教师培训后,聆听专家讲座之余,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与教学实践,在研究新课改背景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相关问题之后,以日常教学中常见的史料教学为例,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一、创设史料情境,读史征信

在当今新课改的背景下,历史教学更强调挖掘史料背后的历史背景,讲求论从史出、摆事实、讲道理,这就为创设史料情境教学提供了条件。历史教学本身就涵盖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声、像、图、文史资料融为一体,运用这些丰富多彩的史料创设身临其境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笔者在高一年级执教时,在讲授“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节课时,为了创设教学情境,师生共同搜集真实的历史资料,还原最真实的日本侵华罪行的情境。具体操作如下:先给学生布置好预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日军侵华罪行的真实照片并做成幻灯片进行讲解。在课堂上,笔者先是利用多媒体播放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芥子气等战争和生化武器的真实照片,再播放《东京审判》电影片段。完成此环节后,要求学生分小组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小组总结时,运用讨论的形式,群策群力。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最后得出结论: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无恶不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等。这节课通过情境教学的创设与辅助,实现了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这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这节具有爱国教育意义的历史课,使学生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学生从年少时就立志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节课通过史料情境教学使学生对抗日战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最后得出与高考试题相关的历史结论,通过创设史料情境,还原日本侵华与中国抗战的历史本真面貌,做到读史征信。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批批制作精良的历史纪录片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些历史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还原历史真相,使学生被直接带入真实的情境当中,成为我们了解历史的手段之一。在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时,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各种建设成果的展示代入感更强,如果再具备原始的影像史料做依据,让学生感受到当时真实的历史场景,课堂效果会更好。笔者在高一年级授课时,曾经讲授过“新中国外交”这节课,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给学生播放了《共和国外交风云》纪录片,这一系列纪录片记载的时间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到21 世纪初,记载的主要事件是这段时间内中国的外交事业所取得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记载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批批外交风云人物。在这一系列纪录片中,学生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政策,知道了中苏关系恶化的始末,也看到了20 世纪70 年代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和中日建交的场景,这些实录使学生们认识到了中国外交之路曲折坎坷,充满荆棘,学生看得非常投入。欣赏完纪录片之后,笔者及时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同学们,大家觉得影响一个国家外交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综合国力”。之后,笔者继续讲授说:“对比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外交历程,大家回顾中国近代史上的外交,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学生总结出“弱国无外交,国家实力决定外交实力,中国想要屹立于世界东方,首先要自己真正强大起来,国家强大了才有真正的国家利益可言”的结论。这样,通过观看纪录片创设史料情境,还原中国现代外交历史的本真面貌,做到读史征信,更能有效地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以上基于笔者的教学实践,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深刻理解史料实证素养的内涵,勤于思考,并且对历史教学途径方法有所创新,既可以运用多种途径去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也可以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运用文献史料,论从史出

史料实证能力,是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三种能力:分析并处理史料、叙述和阐释历史、论从史出并表述成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因材施教,设计不同的文献史料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法指导,最后达到论从史出的目的。

笔者在教授高一学生时,针对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等特点,在教学实践中,适当使用图片史料,效果较好。以笔者讲授“美苏争霸”这节课为例,进行课堂小结时,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三幅漫画,要求学生依据漫画所体现出来的历史信息来分析和判断美苏争霸的三个不同阶段,学生对这三幅漫画特别感兴趣,特别是第一幅,面对美国的肯尼迪和苏联的赫鲁晓夫两位领导人坐在导弹上掰手腕的场景,再依据本节课教师讲过的内容,学生马上能够判断出美苏两国争霸所处的历史阶段,最后,笔者再指导学生论从史出,以文字评述的形式得出最后的历史结论。

笔者在高三任教时,针对高三学生即将高考的特点,历史知识学习的难度逐渐增加,考查的内容也更加侧重于深层次理解。例如,在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问题上,笔者出示了一段文字史料,这段史料摘编自张岱年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书,文中写道,“中国文化具有优秀传统,同时也有陈陋传统”,并要求学生评析此观点。笔者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要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包含着许多进步的成分。例如,董仲舒宣扬的天人合一,通过天人感应理论,呼吁君主循天道行仁政,防止暴政;孟子主张舍生取义,重义轻利;宋明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孔子主张以人为本,对鬼神敬而远之,呼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则倡议工商皆本、经世致用,体现出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对儒学价值诉求的冲击,都有助于自强精神的构建。儒家倡导以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在历史上促进了民族团结,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促进了民族交融,多民族共同建构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但同时,传统文化中也存在许多被时代淘汰的成分,例如,宋明理学过度强调为专制服务,通过“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来约束民众,造成了女性地位的低下,为等级服务的理念,造成了封建时代的思想专制。儒学重视伦理,轻视科技;重视人文,轻视自然科学,造成中国古代科技缺乏理论总结,从而落后于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无法推动社会转型。笔者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要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坚持文化自信,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最终,笔者得出了论从史出的结论。

三、精心设计问题,规范作答

笔者于2021 年参加了长春市骨干教师培训,受益匪浅。培训专家讲座谈论最多的也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按照高考的要求有效落实培养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问题,特别是关于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问题。专家们指出,像史学家一样去思考历史问题并设置历史问题给学生是历史教师的使命,问题既要具有启发性也要具有一定的难度,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一定的层次性。据此要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创新,落实专家的建议,具体操作如下:笔者在明确问题之后,首先收集和甄选相关史料,然后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与依据,最后形成问题留给学生作答。学生答题必须要规范,讲求历史证据而不是诡辩,学生的表述必须做到逻辑清晰、语句流畅,要求做到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纵观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命题标准,从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强调落实双基,到2000 年的三维目标,到今天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需要按照命题要求指导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梳理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厘清易错易混的知识;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强化答题思维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规范作答。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大题中的材料解析题都设有几问,要求考生按问作答,问法也有三种,分别是:根据材料作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作答、结合所学作答,学生在作答时首先要泛读材料然后再带着问题精读材料,每问一般都有1~4 个答案要点。现在的高考阅卷要求阅卷教师严格按照答案要点给分,批阅时,要求考生把每问的答案要点用序号标好作答。教师在平时训练学生答题时要做到如下几点:训练分值感,材料解析题做到量分确定答案要点;训练时间感,每个单选题思考加上作答时间控制在1 分钟之内;答案系统化,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个维度思考作答,广度第一,深度第二;语言精炼化,运用历史学科术语答题;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要求和史观要求,等等。

结语

以上笔者通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和实践的分析,可以看到,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需要做到:创设史料情境、读史征信;精心设计问题、论从史出。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展开,历史学科已经成为文科生的必选学科,史料教学作为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支撑,重要地位更加凸显出来。对学生而言,要提高分析、理解、概括、总结史料和作答的能力,对教师而言,要积累更多有价值的史料并灵活运用,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新课改的历史潮流下,让我们历史教师共同努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争取再创佳绩!

猜你喜欢

史料新课改笔者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老师,别走……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史料二则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