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美育德:立德树人目标下高职院校美育新生态构建的逻辑理路

2022-03-18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立德美育育人

罗 湲

(重庆开放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远程教育中心,重庆 400052)

1 高职院校美育新生态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其价值

教育生态学理论,对高职院校美育新生态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此,我们必须把握高职院校美育新生态的内涵和系统要素。

1.1 教育生态与高职院校美育新生态的内涵

所谓教育生态,就是根据教育生态学原理,对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成因进行生态化分析,探究教育生态主体与教育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分工合作形成具有一定特征和功能的教育动态平衡系统,从而把握教育发展规律,揭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前进方向。教育生态具有整体和谐性、动态开放性、真实有效性、自主独立性和互联共通性等特征。它包含了国家相关政策、教育结构、教育资源配置、学校课程设置、平台建设和评价机制等诸多内容。

高职院校美育新生态是指高职院校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根据教育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化构建思维,树立生态化发展理念;依据美育教育规律,对美育的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行生态化分析,厘清美育活动及其效果的影响因素,重塑美育生态主体与美育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思想认识生态、教育体系生态、制度生态和育人环境生态互动融合,推动高职院校美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1.2 高职院校美育新生态的构成要素

构建高职院校美育新生态,就是建立美育生态主体与美育生态环境的新型关系,树立生态整体主义价值观。高职院校美育新生态系统由思想认识新生态、制度新生态、教育体系新生态、育人环境新生态等要素构成。

1.2.1 思想认识新生态

“美育既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也是社会主义教育所要达到的一个目标。”[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对新时代美育工作及其评价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学校在准确理解和把握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应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加强美育工作,牢固树立“大美育”“大思政”理念,不断增强美育工作的协同能力,建立建全美育信息联动机制,统筹校内外媒体和宣传阵地,营造“以美育人”的良好氛围,使美育教育理念不断优化、教育目标进一步明确、课程体系更加完善、教育手段更加多元、考核机制日益健全,从而构建较为完备的高职院校美育思想认识新生态。

1.2.2 制度新生态

建立美育制度新生态,应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根本遵循,以国家法律法规为指针,体现教育主、客体的特点和意愿,适应大学生成功成人成才的要求,构建起国家、省级、校级三个层面的制度体系。各级党委政府应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以及高职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有关美育工作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彰显美育在高职院校立德树人中的价值和作用。高职院校本身也应加强对美育工作的制度设计,强化组织保障,出台适合本校校情和特色化发展的美育工作意见和措施。因此,美育制度新生态的建立应坚持系统论观点,制度与制度之间要做到统筹协调、配套互补,避免随意性、盲目性。

1.2.3 教育体系新生态

高职院校的美育工作,应根据新时代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建立一体化美育生态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美学理论修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德”。加强美育课程教材、学习资源建设,建立课程资源和网络平台新生态,搭建学生学习新平台,丰富美育课程学习内容,做到美育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根据教育生态理论,构建美育工作考核评价新生态,确立学校美育工作与专业教学工作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建立常态化的美育工作诊断和改进机制,不断提高美育教学质量。

1.2.4 育人环境新生态

高职院校育人环境新生态包括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人文环境新生态,展示的是“校园心理性审美环境和社会审美环境”[2],蕴含着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展示了校园文化、制度文化、人文精神、学校秩序、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工作学习态度、人格精神,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和审美的升华。物质环境新生态,主要体现在校园教育教学设施条件的建设和自然景观的打造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校园整体布局与规划设计、建筑风格应充分彰显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立德价值;教育教学生活工作等场所的建设、命名、装饰,应具有丰富的“美”和“德”的元素,营造“美德”双馨的浓郁氛围。自然景观生态与人文景观自然天成,实现建筑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统一。

在高职院校美育新生态系统的四要素中,美育思想认识新生态是先导,解决的是认知问题,决定着美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美育思想认识新生态对高职院校美育制度新生态的构建,具有指导和调控作用,是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美育制度新生态确保了美育教育体系新生态的建立和高效运转,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育体系新生态的建立和高效运行,需要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等育人环境新生态提供支撑。

1.3 高职院校美育新生态的价值

高职院校美育新生态系统四要素相互促进,构建了高职院校美育生态圈,推动了德育与美育价值的耦合,发挥了“以美育德”的教育功能。

1.3.1 促进了德育与美育的耦合

美育和德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可或缺的课程体系。以美育德,是以社会道德价值与个人道德追求为出发点,通过审美教育这一更有效的方式开展以道德教育为目标,用更多样化的方法,将审美观与道德价值观有机耦合,构建科学的创新型客体,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假设条件下再现道德教育的本质特性,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道德教育,塑造受教育者的完美道德人格,使个人与社会达到更加和谐统一的状态。美是道德的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3]。“美的教育是需要熏陶、需要实践、需要感悟、需要内省的,是和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并重的,也是德育的载体和表现。”[4]美育和德育是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而不是彼此孤立、彼此割裂的。“美育被忽略,德育的成果就无法保持。”[5]二者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功能、教育方式和实践途径等多个方面具有一致性。因此,以美育德,使美育和德育从割裂走向耦合,是受教育者用审美情感进行道德的自我塑造,体现的是遵循教育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与品德养成规律的“真”,促进核心价值向主体意识的内化与行为的外化的“善”,以及个体人格和社会和谐统一的“美”。

1.4 实现了“以美育德”的内外价值

高职院校“以美育德”,将德育与美育有效耦合,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使他们的价值标准、道德准则、道德人格、道德情操、审美理想、审美能力、审美情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从而促进人类道德更加高尚、人格更加完美、精神世界更加丰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谐与发展。高职院校“以美育德”,不仅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以美立德、以美育人、寓德于美、立德树人的需要。“德”是“美”的灵魂,“美”促进“德”的养成[6]。美育与德育虽然有自身相对独立的特性,但二者又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和融合发展。高职院校美育对于实现“立德树人”具有美善互融、情理相通、形神统一等内在价值[7]。其外在价值主要表现在:以美育德,有助于树立理性的道德观念;以美怡情,有助于激发崇高的道德情感;以美养性,有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品性;以美导行,有助于调控自觉的道德行为[7]。因此,高职院校“以美育德”,对于推动德育与美育改革、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美育课程思政、加强德育人文关怀、打造健康校园文化、纠正学生理想信仰偏差、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强大学生品德修养、提升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影响思想道德发展的健康心理和道德心理、塑造完美道德人格和理想人格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促进作用。

2 高职院校美育新生态的特征

高职院校美育新生态是围绕“以美育德”和“立德树人”来实现的。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变革性

高职院校美育新生态的形成,就是要吐故纳新,打破原有传统美育的思维定势、教育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和规则;打破传统美育的价值链,离散传统美育的结构以及在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关系,建立新的美育发展格局、新的教育学习模式、制度体系和价值体系。学校党委行政应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美育工作,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将美育工作纳入“三全育人”体系予以统筹实施,树立“大美育”“大思政”思想,将美育课程思政与课程美育相融通,真正使美育工作发挥“以美育德”“以美化德”的功能和作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2 创新性

高职院校美育新生态的创新性。首先,指导思想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美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新阐释,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高职院校美育工作,体现了指导思想的新高度。其次,制度创新。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各级政府以及高职院校有关美育工作的制度要求,是对传统美育政策和制度的继承和创新发展。最后,学校美育工作创新。高职院校的美育工作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美育内容、实践性审美、教学形式、教材体系、学习资源、教育模式、学习模式、评价体系、“互联网+美育”学习平台等各个方面实现新突破,创新校园育人环境和文化,强化美育舆论育人氛围。

2.3 系统性

高职院校美育新生态是一个完整的具有创新性的集成化系统,它通过整合内外部力量和资源,不断优化美育生态系统价值链的整体绩效和学校美育生态系统的功能。高职院校美育新生态的系统性,体现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各级政府和学校的美育制度,构成了较为完整的美育制度系统,为美育工作提供了有章可循的制度保障;从美育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体系、教材与学习资源、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学习平台、学习时间、学分规定、教师配备、质量评价等方面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美育教育教学新生态系统,保证了美育的教育教学质量;从校园人文环境、物质环境、校园文化、舆论宣传等方面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校园美育育人环境新生态系统,确保了美育环境育人功能的实现。

2.4 重构性

所谓重构,就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内在属性,调整、优化某个事物的质量和性能,重建生态和秩序,使其工作程序、发展模式和建设架构更趋合理和完善。高职院校美育新生态系统,在传承的基础上,需要重构美育教育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在尊重美育学科科学性的基础上,从教育目标、人才培养、教育制度等方面重构美育教育体系,从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与特色课程等方面重构美育课程体系,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材建设、课程结构优化、课程组织模式、课堂实施方式、课程实施路径拓展等方面推动美育课程体系改革。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须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工具等方面重构多元化、专业化的美育评价体系。

3 以美育德:“立德树人”目标下构建高职院校美育新生态的逻辑理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美育德,构建“立德树人”目标下高职院校美育新生态,具有重要的逻辑理路和价值。

3.1 逻辑基点:构建“立德树人”的美育生态教育体系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全面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必须坚持的方向。美育是“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指导下,以美育德,构建在“立德树人”目标下的高职院校美育新生态,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重要论述的重大举措,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高职院校马列主义理论课程体系,从根本上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要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与“以美育德”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确立“以美育德”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将中华民族传统美育精神与“三全育人”紧密结合,通过构建内容丰富、相互补充的美育课程体系,在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中充分挖掘其蕴含的德育元素,开发原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课、大学语文等课程的美育资源,充分彰显各个学科的美育功能,“深化美育课程体系改革,推动美育内容思政化、美育过程德育化、美育效果情感化”[8],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9]。

3.2 价值导向: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健全人格

构建“立德树人”目标下的高职院校美育新生态,捍卫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具有明显的价值导向。首先,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美育德,采用大学生最喜爱和最容易接受的审美情感教育与体验方式,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理于情、融德于美、美德交融,让高职学生在享受美的愉悦过程中,净化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自觉按照美的标准约束和调节自己的言行,养成崇高的道德理想、高尚的品质和规范的道德行为。其次,是塑造健全人格。“以美育德”“以美育人”是塑造完美人格的理想手段,美育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具有“纯洁道德,完善人格”的价值[9]。德育是对人进行高尚道德情操养成以及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有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美育通过感性、生动的审美形式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有益于激发人们乐观进取的精神,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促进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和人格的健全与完善。最后,是提振人文精神。美育在“立德树人”过程中有“丰富精神、滋润心灵、提升审美、孕育人文”的价值[10]。以美育德,能够促进美育与德育互生共融、融合发展,使审美教育德育化,道德教育美育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和谐互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引导其积极追求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人生价值,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内化为道德自觉,在言行上外化为知行合一,实现自身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与自我实现。

3.3 困境突破:克服美育发展的掣肘

“以美育德”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就必须突破传统美育的掣肘,建立美育发展新生态。高职院校美育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多数学校没有从“立德树人”的高度重视美育工作,还未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的要求,建立美育工作制度;没有专门的美育工作组织机构,也没有完善的美育工作体制机制。二是教育体系不完善。没有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美育教育教学理论体系,美育教学依旧处于“边缘化”状态;没有建立起一体化的美育课程体系,美育课程与“大思政”“三全育人”脱节,网络育人平台建设滞后;美育教学手段陈旧,师资力量薄弱,美育评价体系不完善。三是校园环境缺乏美学意境。高职院校一般比较重视硬环境建设,从而忽略人文环境、特色文化的营造;校园环境建设缺少美学意境和美感,建筑美与艺术美缺乏整体和谐统一,自然景观没有展现美的魅力和情趣;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的体现不充分,很多高职院校至今仍没有校歌;甚至审美庸俗化、审美观念扭曲等功利化错误思想和言行还依然存在。为此,必须在思想认识、教育体系、校园环境等各个方面构建高职院校美育新生态,才能突破这些制约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的困境,最终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达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的。

猜你喜欢

立德美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