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互动共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探索

2022-03-18

读写算(中) 2022年7期
关键词:师生内容数学

赵 颖

(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江苏 苏州 215000)

促进师生有效互动教学是提升教学成果与质量的关键。互动的具体性体现在师生在数学课堂中需要进行情感交流、相互认知、语言和行为的互动等,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思维和数学核心素养,通过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课堂提问、情境创设等方式,调动学生对数学独立思考和积极参与的兴趣,并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宽知识视野和掌握数学方法,最终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一、小学课堂师生互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对象片面化

教师在数学课堂互动也会以成绩良好的学生为主体,一是成绩处于中上等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可以有效推动课堂进度,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互动教学顺利进行。而对于有基础不牢固、成绩较差、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等诸多学习问题的学生来说,连跟上教师的思路都存在困难,更不要说与教师进行良好互动了。因此,教师通常很少会选择成绩较差的学生作为互动教学的对象。而且从数学学科的本质和特点来说,数学对于学习者的要求极高,不仅需要学生对概念性基础知识有大致的掌握和理解,还需要能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总结出数学规律和学习方法。这对于成绩较差、自信心不足、思维局限的学生来说,是无法良好攻克这些难题的。他们不仅不会主动在课堂上发言,而且对数学知识难以听懂,对数学也缺少浓厚的兴趣,学习质量很难保证。而且他们也需要长期的基础积累,夯实基础,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数学探究与学习活动。所以,教师会更加关注中上等成绩的学生。实际教学中,为了平衡整体教学,教师也会采用“优生带动差生”的方式,尽量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跟上教学进度。

(二)教学内容缺乏深度

教师进行教学互动时,会站在班级整体教学视角,为了能够让班级大部分学生接受和理解互动的内容,选择的教学内容会偏于浅显,内容深度有限。这也会导致学生按照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学习数学知识,无法深入理解数学问题。所以,实际互动中,互动效果往往差强人意,缺少师生深层次的学习沟通,这样互动教学流于形式化,无法发挥互动的实效性。从教学理念上分析,教师会这样设计互动内容,是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按照传统教学思路以讲解式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学习数学内容,课堂上缺少师生互动,也很少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学生也因此难以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所以,教师需要针对这一问题重新设置互动内容,如果内容过于简单,缺少挑战的难度,学生自然也没有持续探索和攻克难题的兴趣。教师需要综合思考课堂互动如何有效进行的原因以及存在的教学不足,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点和教学互动的症结点着手,转换教学思路,从以往的单一教学方式和刻板的教学理念转变为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从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但也需要把握互动教学难易程度,通常以启发性问题为宜。

(三)教学方式创新性不足,互动范围有限

小学数学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互动时采取的教学方式通常比较单一,而且教师在选择互动对象时也很少考虑到思维跳脱、基础较差的学生,一般会通过与中等程度学生的沟通互动推进教学进度。同时,教师在选择互动方式上通常会问一些比较简单和常规化的问题,缺少创新性,学生可思考的层面以及互动的范围相对有限。所以,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会在这样的互动教学氛围中感到学习的无聊,而对于自信心不足、没有参与到互动教学中的学生来说,也会对数学丧失兴趣,对学习数学产生心理焦虑情绪,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也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长久下去,学生会出现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能力下降等问题,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需要创新,应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学生的数学问题针对性改进教学方法。如果教师依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无法培养对数学学科学习需要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也无法建立与学生良好的互动关系,并从中进行数学知识渗透。

二、对构建互动高效数学课堂的思考

(一)树立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观

首先,建立互动教学观有利于帮助教师设置互动教学目标,让教师结合整体教学的要求和教学任务,设计出个性化、灵活的教学方案。虽然教学目标从整体出发,但是教师需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让教学目标流于表面,需要对目标进行分解,设计成多个阶段的小目标和教学层次,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让学生能够积极投身数学互动学习氛围。其次,教师需要利用互动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对自身学习状况有基础的了解,并使评价方式多元化,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师评的评价方式,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互动评价环节。最后,师生课堂地位和角色的转变,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为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提供条件。

(二)营造互动探究的课堂氛围

教师可以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教”与“学”完美统一。一是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科学适度的教学方法,如教师可以通过组建游戏活动、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二是建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平台,教师要以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将数学课堂的“满堂灌”转变为“众言堂”,摆脱原有单向交流的束缚,学生之间可以自由讨论。通过互动平台,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并进行课堂展示,最后教师进行讨论总结。三是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改变传统学生学习数学一味跟着教师讲解思路进行听讲、模仿、练习的方式。苏教版教材中有很多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内容,比如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问题进行独立思考。问题:商场里的饮料每箱24 瓶,买这样的饮料16 箱有多少瓶?然后教师提问:能否预估出饮料的瓶数?这时教师的提问会促进师生互动交流,让学生打开新的学习方式,有的学生会说比300 瓶多一些;有的学生说大概400 瓶,至多不会超过500 瓶;也有的学生通过列出24×16 算式,得出了准确的答案。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探索计算的方法,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方式分享彼此的发现和学习成果。最后教师可以综合学生探究的成果进行评价,有的学生是采用在三年级上册学习的的方法,建立旧知与新知的联系,以24×4×4 或者3×8×16 的式子算出实际瓶数。

(三)围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枯燥的学习氛围只会让学生对学习数学失去信心,厌烦学习数学。教师可以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基础上从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出发,创新互动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表现力和投入度,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可以选取生活化以及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有兴趣与教师共同探讨数学知识和规律。比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教学过程中开展了“有趣的七巧板”的综合与实践数学活动,教师可以利用七巧板拼接出各种图形,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同时,让每个学生利用手中的七巧板自主讨论与实践,拼出动物、图形等生动形象的图案。在学生动手操作和教师的引导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思维扩展的能力,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的概念,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所以,在“七巧板”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反思和总结教学经验,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课堂,使学生成为整个实践活动的主体。此外,教师也可以从生活视角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实践探究兴趣。比如,进行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面积与面积单位”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一平方分米、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学具,然后通过课堂师生的互动与实践,总结出“一平方分米等于100 平方厘米”的结论。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学习经验,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手脑并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小学数学互动教学课堂创新实践的策略

(一)结合学生的思维认知,构建有效的课堂提问

教师进行课堂内容导入时需要以直观形象的切入方式,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对于小学中段学生来说,虽然脱离了低年级低效的学习状态和薄弱的理解能力,但是其思维的发展依然需要借助具体的事物。他们处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化时期,这时学生需要从以往对数学概念知识具体的、直接的感知层次转化为抽象的、间接的感知层次,需要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对抽象概念的认知以具体的事物和直观的形象加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三年级上册关于“周长”内容时,如果教师让学生机械化地记忆和理解“围成封闭图形一圈的长度就是周长”,学生可能会很顺利将周长概念背诵下来,但是在做数学应用题时,需要求出围成栅栏的绳长,很多学生就无法运用周长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因为学生根本没有理解周长的概念,所以才会在做题时将栅栏的长度也计算在内。因此,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让学生先利用身边事物,比如书本、文具盒等,用手或者皮绳围绕其四周一圈,从起点落到终点,并让学生参照课本对周长的定义进行合理猜想,然后通过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最终得出结论。经过这样实践过程,学生会深刻理解周长的概念,并能够从各种事物和情境中进行知识迁移和灵活转化,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

(二)利用交互白板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借助互动白板创设情境,将学生注意力带入到教学情境中思考具体问题,通过实践加深对数学理论知识的认识。以四年级下册的《认识三角形》为例,其一,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生动形象的情境,以动画形式或者图片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将教学课件内容投屏到白板上,然后开展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其二,教师以生活为起点,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大桥、自行车等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对图片中包含的图形通过分析、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认识三角形,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其三,让学生动手操作,画一画三角形,从具体实物、图片到对几何的认识,以此思考如何判定图形为三角形,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三角形的定义。具体实践操作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方法加深对三角形的认知,并且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是运用比较的方法。从学生对图形已有的初步认识出发,如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让学生从已学的知识出发,通过比较,揭示三角形的特征,认识到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并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步深化概念,从而了解锐角、钝角、直角、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概念特征。二是让学生动手思考三角形的画法。教师可以运用电子白板的编辑功能,通过图形生成功能让学生了解组建三角形的动态过程,而非直接告诉或者让学生机械记忆“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三)以趣味化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思考力

培养学生数学思考力,具体包含学生的思考方向的准确性、思考方法的科学性、思考的主动性等。由于小学生年龄因素和自控力有限,因此,大部分学生的思考能力比较薄弱,学生会在思考数学问题中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得到的学习成果很低,学习效率不高。教师应从问题的根源入手,了解学生的思考方向存在偏差、思考方式不正确、学习中抓不住主要内容、学习重点不突出、薄弱点没有及时强化,以此导致学生上课不在状态、学习质量下降等问题。因此,教师需要改变教学策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一是结合教材合理创设问题,让学生找到学习的规律,并突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重点内容,反思自身的学习薄弱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二是利用趣味性引导方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减少无效学习的状态。教师通过创编数学儿歌的方式,让数学学习不再那么枯燥;通过趣味记忆,加深学生对数学理论内容的记忆,夯实数学基础。比如,在教学《找规律》内容时,教师既可以从教室中学习成果展示图片上粘贴的小红花进行引导,让学生初步认识规律,也可以通过电子设备展示按照一定规律形成的图片,让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并从中得出规律性内容。再者,教师通过数学儿歌编排,让学生深化对规律的认识,并通过寻找数学规律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比如,低年级学生必学的乘法口诀表,只有熟练记忆才能灵活运用,并深化学习小数乘法、分数乘法等相关内容。但是学生通常会反复背诵加深记忆,而且效率比较低。所以,教师可以以下面的儿歌,既可以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又可以加深记忆:如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四、结语

构建高效的小学互动数学课堂需要教师从学生的问题思考,找出学生学习困惑和思维局限的原因,并从问题分析,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通过情境创设、信息技术运用、趣味教学、有效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师生内容数学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主要内容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