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践路径探索
2022-03-18俞仙凤
俞仙凤
(福建省浦城县梦笔学校,福建 浦城 3534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又是培育小学生的基本素质,还是实现德育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对学科价值的回归,也是对科学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估等方面的一个重要目标和内容。不合理的培养方法会使学校和教师对小学生的社会责任能力培养浮于表象,只有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就需要调节、改进学校与教师的培养方式。
一、小学科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在学校运动会上,只有极少数学生为了班级集体而努力奋斗,大部分都是“吃瓜群众”,说说笑笑,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并不罕见;在居家学习期间,学校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在这段时期,从事家务劳动的比例很高,而70%以上的家庭作业比较少,或者根本不参加;有的同学用红色的围巾做玩具,有的同学拿红色的围巾当垃圾一样随便扔。从这些现象中可以看出,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严重不足是毋庸置疑的。在社会上,小学生普遍被认为是被保护的一类人,他们对自己的社会责任认识不清,对集体、家庭、国家负有一定的义务,逐渐产生了一种被保护的感觉,缺少了感激之心,从而不愿意尽到自己的义务。这种令人担忧的状况必须加以调整。单纯地依赖于某个教师,将其融入到学校的道德建设中,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笔者认为,培养小学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应注重情感体验与能力发展,而非单纯的抽象知识。
二、小学科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践路径
(一)联结生活情境,引导社会责任认知
社会责任认知是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学科教育的价值是将学科知识的传授与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结合,从而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一门学科对于学生的发展,不仅要有学科领域的知识,还要具有独特的视角、思维方法和独特的逻辑思维,注重从学生熟知的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科学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多元化的手段解决问题,并能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实践和检验,从而提高学生在现实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学生对社会责任和规则的认识,包含在现实的环境和生活中要把责任感的认知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让问题产生于生活,用责任改善人生。
因此,在教育中,教师要尽量做到最大限度地回到生活原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从知识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防止学生对现实的忽视。通常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产生一定价值观偏差,主要是因为他们缺少社会经验和实际经验,无法从长期的视角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未来的人生。特别是受应试教育和父母“望子成才”的思想影响,许多孩子从一年级起就以升学为目标,一成不变地完成学业。这样下去,孩子们就会把学习到的知识当成是学习的一部分,而不会思考和计划自己的将来。学校的教学环境单一,使学生没有时间思考个体和社会的辩证关系,缺少社会责任感是必然的。因此,各个学科教师都要深刻挖掘学科与社会责任感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走进社会,感受社会的真善美,在他们的心里种下一颗为“人民服务、建设社会、传播社会正能量”的种子,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理论的本质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只有建立社会责任感,他们的理论知识才能发挥作用。
(二)发挥模范作用,激活社会责任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类的文化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小学阶段是我国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形成的萌芽期,所以提高国民素质必须从基础教育入手。因此,小学教师要肩负起对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并通过组织各类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为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小学,教师是学生们人生道路上的指导者,引导着那些懵懂的孩子,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有教养、自信、乐观的人。在这个时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成为学生的榜样。课堂教学的资源不仅局限在教科书上,而且教师自身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资源。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小学教师,一举一动都体现了教师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们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比如当教师发现了讲台上的垃圾时,不管是不是卫生区,都应该弯腰去捡,给学生做好示范作用。再比如,日常放学前应该主动关上被忘记的电灯,这种小动作往往比在教室里讲的那些大道理更有说服力。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就必须带头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用自己的榜样力量影响学生,使他们认识到社会责任意识是他们成长的必备条件。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优化自己的意志品质,加强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意识的教育。在教师长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与教育下,学生们会不知不觉地向着自己心中的偶像靠拢,为他们的成长过程展现出人民教师应有的社会责任意识榜样模范,从而激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结合专题教育,缔造社会责任情感
小学科学社会责任情感教育强调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体现了问题、假设、计划、证据收集、信息处理、结论、表达和交流、反思和评价的科学探索。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积极地构建自己的科学观念,又能培养出一种科学的态度和责任感。例如,在小学四年级的《生命成长》课程中,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自行组织学习小组,选择与植物、动物、人等相关的生命成长话题,结合查阅资料、观看纪录片、实地考察、种植、饲养等方法,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探究式学习。通过纯文字、表格、思维导图、PPT、录像、短剧等方式进行相互交流与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伟大以及对父母的关爱。通过主题学习,学生对生命的体悟与触动、对生命的尊重与珍爱,自然而然地流淌在他们的灵魂深处,从而令他们明白生命的含义,并产生对生命的情感意识。再比如,在《发现身边美好》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知美、发掘美,甚至创造美,并在此过程主动提及承担起社会责任也是隐藏在同学周围的一种美丽。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了解周围人在这一方面展示的美丽,从而引起他们对社会情感的感知,并促使他们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创造美好社会。
社会责任情感的获取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经历,是自我反省和自我理解的结果。教师要更新“先学后教”的教学观念,避免“你接受过什么教育”“你有什么义务?”等“贴标签、口号”的教学用语,要注重思想和行为的渗透,以体验感为教育重心。社会责任情感教育应重视在现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关注、认同和归属感,并使其体会到责任的能力。陈腐、过时的情景很难给学生带来真实的感受,也很难唤起他们对社会产生情感,而现在他们经历的事情,则更能激起他们的共鸣。比如,在国家责任感的情感教育方面,教师可以介绍一段关于“抗疫”的感人故事,让同学们在看完一段温馨的视频后选出令自己最感动的人,用语言或行动表达该人物对国家的贡献,并将他们的行为记录下来,用心体会。学生本身都是“抗疫”的亲历者,他们能够感受到来自于国家的安全情感,感受到一种对“家”的归属情感,最终实现社会责任情感的培养。
总之,学生通过文化积聚—辨证分析—情绪产生,逐渐加深了对社会责任的心理倾向,以国家文化、民族精神、哲学思维、自我责任主动吸取知识和文化,并对自身行为做出价值判断,形成道德认识、民族情怀,加深社会责任情感,将责任情感不断转化为担当责任的精神需求,同时为肩负社会责任积淀人文思想和实践方法,奠定社会情感责任基础。
(四)完善社会参与,强化社会责任行为
1.校园参与和学校管理
首先,在学校里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加班级的管理活动,倾听同学的意见,让同学们共同参与制定班规、讨论班级事务,并安排同学们轮流做班委的工作,对班级进行管理;训练学生做教师的助理,协助教师收发、整理班级资料、传达各种通知,在此过程中,努力为同学们创造机会,使他们每个人都能有事情可参与,每件事都能被监督,形成责任机制。其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园管理参与机会,主要包括学校日常生活、校风、学风、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比如,设立了一个“小红帽”岗位,每天都有“小红帽”在校门口和值班教师共同检视学生的红领巾、校牌的佩戴情况;检查学生在课间操中是否有认真地做操;在早自习、午休期间,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休息情况进行监督,并对其进行记录和打分。在课后,建立“小义工服务团”,一方面负责教室和公共区域的卫生清洁工作,积极维护校园环境卫生;另一方面,在学校举办大型活动时,例如举办区县教研活动,有领导、外宾来视察时,“小义工服务团”协助校内接待、引导宾客。同时,教师要调动同学们一起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并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文化氛围中去。例如,为学校文化走廊创作文字、绘画、手工作品,布置学校板报、墙壁、地面等,并在学校公共场所制作文化口号、温馨提示。此外,在校园里,要自觉地提倡使用普通话,严格规范自己的校园行为,发挥好学校领导和教师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校园的良好学风和校风做出自己的贡献。
2.主动融入学科
学校是小学学生们的主要学习场所,是社会参与知识和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学校的每一科都担负着培养学生的不同使命,根据各个小学学科的专业特点,挖掘出其蕴涵的社会参与能力培养的资源,并将其培养内容、目标细化到每一学科,让各科形成一种培养合力,对学生社会参与行为的培养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运用道德与法治的实际案例等丰富的故事与知识,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运用数学知识,注重对小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在英语课程中,注重对小学生进行国际语言理解能力的培养;运用科学知识,激发小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兴趣,促进其对科技的运用;运用综合实践学科,对小学学生进行生活技能和劳动意识的培养。整体来讲,通过学校教师主动教育与学科特色相结合,培养小学生爱家庭、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良好感情,培养学生对党的领导的拥护,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建立社会实践合作渠道
社会实践是实现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的重要一环,而社会实践活动则是实现小学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要积极开发校外资源,主动与社会社团、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各类校外活动场所等进行沟通,并保持良好的沟通渠道,为成功建立主题教育基地、实践活动园地等,与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合作基础。比如,参观当地科技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使学生了解和学习家乡文化;通过参观当地红色基地、纪念烈士陵园烈士,增强了学生对我们国家革命历史的认同,发扬我们民族的光荣革命传统;争取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以提高小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科技馆、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设施,对小学生进行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环保工作与生态环境,培养和树立环保意识;利用消防部门、地震监测部门对学生进行消防、逃生技能的培训;在敬老院、儿童福利院、残疾人康复机构等方面开展义工活动,以促进小学生对弱势群体产生关心、热心公益的意识。
4.完善评价体系
影响我国学生社会参与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是学生的综合评估方法不够科学。不合理的培养方法会使学校和教师对小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培养浮于表象,只有建立完善的评估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衡量教师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从而调节、改进学校教师的培养方案。首先,加强学校对社会参与素养评价的重视程度。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学校应该重视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评估,可设立荣誉考核机制,比如“进步学生能力奖”“语言表达能力奖”等荣誉评价。其次,要健全社会参与度评估的指标体系,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的评估不能仅以闭卷测试衡量,而应从学生的社会实践出发。最后,对小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进行评估,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方位培养,因此,评价的对象不应局限在学校教师身上,还应该通过家长、社区、实践基地等多方共同参与,对小学生的社会参与度进行评估,从而促进其社会参与度的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实践中,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团体等可以围绕社会责任认知、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情感、社会责任行四大方面帮助小学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与提升,为祖国的未来发展培养与储备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