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苏派砚雕的构想与实践
——以“一亩砚田”为例
2022-03-18蔡春生
蔡春生
(慧石居,江苏 苏州 215000)
苏砚是一个应该被隆重推介又始终缺位的词汇。在历史上,苏州制砚首屈一指,苏州文人藏砚、品砚蔚然成风,形成了非常丰沛的苏州砚文化资源。鉴于砚台在文人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苏砚完全应该打造成一张亮丽的名片,为苏州的文化建设服务,为江南文脉的延续和发展助力。然而可惜的是,苏砚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挖掘和推广。笔者认为,如今重振苏砚为时不晚,但要作为一个系统工作来抓,从挖掘和推广苏州砚文化、传承苏州砚雕技艺、创作优秀砚雕作品、积极开拓市场等方面发力,全方位提升苏砚影响力,重振苏砚品牌。
一、苏砚底蕴深厚,值得重视
苏砚这一概念,不仅不是无根之木,而且内容丰富,底蕴深厚。
苏州制砚历史悠久,本地澄泥石(古称“㠛村石”)产自灵岩山及周边地区,汉代便用以制砚,并延续至今。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1]43和南宋范成大《吴郡志》[2]在写到灵岩山条目时,都引用了《越绝书》中“吴人于砚石(山)置馆娃宫”的记载,可见在汉代灵岩山便已称作砚石山,正如《吴郡图经续记》中所解释的:“其山出石,可以为砚,盖砚石之名不虚也。”[1]43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中“吴都有砚石山”[3]句亦可佐证此说。虽然中国很多地区制砚渊源已久,但知名砚石的开采,如虢州砚、端砚、歙砚、红丝砚、洮河砚等,据载都是在唐宋时期,而苏州开采澄泥石用于制砚可明确推断为汉代,在全国砚石品种中都是非常罕见的。
苏州砚石不仅开采时间很早,而且品质优秀,在宋代米芾《砚史》[4]等史料中有载。清代乾隆《西清砚谱》收录了五件标注为㠛村石的古砚,在石砚中名列前茅,且均列入正册,而紫金砚、红丝砚等名砚则被列入附录。该书《凡例》中有云:“是谱荟萃古今,得砚二百,陶则汉甓称首,而唐宋以下澄泥旧制胥隶焉;石则晋砚开先,而端、歙、雘村①《西清砚谱》中,“㠛村”写作“雘村”。诸旧石属焉;余若玉瓷二种,虽曾载米史而流传颇尠,且不适用;紫金红丝之类,虽诸家亦曾记录而石质稍逊,只堪附载以备一体,不登正录……”[5]可见,编谱者对苏州㠛村石评价甚高。
苏州制砚历史悠久,砚材精良,而且琢砚技艺也赫赫有名。明清以来,苏派砚雕与粤派、徽派均以鲜明的风格各领风骚,深得士人青睐。清代早期的顾道人、顾二娘、顾公望,一门三代都是琢砚名手,并影响了有清一代的砚雕风格。 此后,太仓王子若有两件大作传世,一是缩临百汉碑入砚,二是摹刻《高凤翰砚史》,用生命书写艺术传奇。民国时期海派砚雕大家陈端友,也来自苏州常熟,师从苏州制砚人张太平。可以说,苏派砚雕名家辈出,极具影响力,在中国砚史上具有突出地位。
此外,苏州地区文人钟情砚台,涌现了众多知名的藏砚家。比如,清代太仓陆增祥收藏大量古砖,请人制成砚台,著有《三百砖砚录》。古典园林耦园也与砚有缘,园内有还砚斋,还有鲽砚庐——庐名得自园主沈秉成所藏一对鱼砚。民国时期常熟沈石友将个人藏砚请吴昌硕题铭,制成拓片,出版砚谱《沈氏砚林》,广受推崇,谱中之砚于民国时期被日本藏家收藏,如今陆续出现在国内拍卖会,屡屡成为拍卖图录的封面拍品被重点推介。
上述关于苏州地区的砚文化,一直被严重忽视。比如,清初苏州制砚大家顾二娘,便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文化史实,当时著名诗人、藏砚家黄任为顾二娘写诗多首,如“一寸干将切紫泥,专诸门巷日初西。如何轧轧鸣机手,割遍端州十里溪”(《赠顾二娘》)[6]344写其制砚,在其去世后又写“谁倾几滴梨花雨,一洒泉台顾二娘”(《题陶舫砚铭册》)[6]373进行悼念。除了黄任,众多文人与顾二娘也都有直接交往,并留下咏赞诗句传世。这些古代工匠与文人交流合作的资料弥足珍贵,体现了苏作工艺的影响力,以及苏工深受文人影响的本质特征,但这些资料目前并未得到深度挖掘。
以上关于苏州砚台的文化史料,虽有零散传播,但并没有系统地纳入苏州砚文化体系进行研究和推广。笔者认为,苏州砚文化底蕴深厚,包含制砚、文人藏砚品砚等诸多内容,是苏州甚至全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大可深入挖掘,值得我们重视、研究、传承和推广。
二、重振苏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当下重振苏砚的必要性,至少出于两个角度的考量。
第一个是产业角度。没有系统的、整体的“苏砚”概念,苏州砚台产业便是一盘散沙。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中期,苏州砚雕(及澄泥石刻)属于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大类,但随着需求的转变,市场日渐萧条,大量从业者转行,苏砚渐趋沉寂。笔者长期从事砚雕行业,始终处于一线,对实际情况有着深入了解,如今本地砚雕从业者屈指可数,能正常生产、不断有新作亮相的工作室更是凤毛麟角,从业者经济收入与玉雕、核雕等雕刻行业相比,差距不断拉大。苏砚产业濒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多数从业者并不了解苏州的砚雕文化,也没有苏作概念可以依托,就无法像玉雕、核雕、刺绣、家具等行业那样获取“苏作”概念的加持。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广东肇庆、安徽黄山、江西婺源、山东青州等砚雕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会发现他们非常重视砚文化的挖掘,打造各地整体的砚雕概念,并且确实对当地砚雕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苏州不能打响苏砚品牌,构建起自己的砚文化体系,未来的产业发展和技艺传承都将是无根之木,难有寸进。鉴于此,笔者认为重振苏砚已刻不容缓。
第二个是文化角度。当前,苏州正在着力打造“江南文化”品牌,而文人文化正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特征,砚台又是最能代表文人文化品位的一种器物。历代文人都将砚台比作农田,“我生无田食破砚”(苏轼《次韵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三首》)[7],躬耕砚田,朝夕相亲,与砚台建立起了非常亲密的关系。苏东坡、米芾、金农等文化名人都有爱砚之嗜、藏砚之习,分别著有《东坡砚铭》《砚史》《冬心砚铭》等;乾隆更是主持编写《西清砚谱》,并且给谱中两百方砚台都题写了诗句。相对于其他工艺品,砚台从设计到制作,从使用到赏玩,都更具文人的参与度,更能代表文人形象,也更能代表某一区域的文化环境和氛围。目前江浙沪地区制砚行业都不景气,苏州作为这片区域最具底蕴的砚文化重镇,尤其需要传承砚雕技艺、砚台文化,重振苏砚品牌,为今天打造“江南文化”品牌贡献内容和力量。
在苏州打造当代砚文化并非空中楼阁,可从多个层面论证其可行性。
首先,苏派砚雕的技艺还在,影响力还在。2016 年苏州博物馆举办了“苏艺天工——蔡金兴砚雕暨澄泥石刻展”,2017 年北京爱慕美术馆举办了“喜玉金石 国家级非遗项目——蒋喜玉雕/蔡金兴砚雕联展”,2021 年底吴文化博物馆举办了“慧石味象——苏州澄泥石刻精品展”,等等,这些以苏州砚台为主题的专题展览都获得了很大成功,苏派砚雕技艺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尽管从目前来看,从业者较少,传承任务艰巨,但是苏派砚雕的核心技艺并未流失,品牌和口碑依然得以延续,具备在未来继续发展壮大的条件。
其次,苏州人文底蕴深厚,适合砚文化发展。尽管苏州并非砚台的最大产区,但作为书法名城,作为江南文化的核心区域,作为文人荟萃和群众文化素养较高的地区,苏州这一方水土非常适合滋养砚文化的发展。
最后,中国书房文化的复兴必然带动砚台行业的复苏和发展,这是重振苏砚的大好机会。表面上看,如今的社会大众与砚台似乎已有距离,但实际上,这些年中国砚台产业确实呈现了发展态势。早年中国市场的优质砚台大多流往日本,但是进入21 世纪以来,国内砚台市场的消费几乎都已集中在内地,这表明国内砚台需求悄然间得到了扩大。笔者从广东省端砚协会了解到,2004 年端砚年产值约3 亿元,2014 年达到了20 亿元;而据微信公众号“端州发布”2021 年12 月28 日的信息,端砚文化产业实现综合产值已近30 亿元,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①参见:《强!端砚产业借力主流商业运作模式打造端砚全产业链》,https://mp.weixin.qq.com/scbvpblvWr0kOftCMC2sag。过去这些年,伴随着传统文化日益融入日常生活,中国的茶具文化、家具文化、香道文化、珠串文化、汉服文化等陆续经历了复苏的高潮,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文人文化、书房文化必将成为新的热点。因此,砚台行业有着巨大机遇,倡导和推广苏砚正当其时。
三、一亩砚田的实践和探索
苏州吴中区木渎镇藏书一带,历来是苏州制砚最为集中的区域。笔者所在的山村(原名民主村,现归善人桥村管辖)位于砚台山脚下,此地自晚清以来便有采石制砚的传统,直到20 世纪80 年代,仍有半数以上的村民以采石制砚为业,所用砚材便是当地的澄泥石,但近几年从业者逐渐凋零,所剩无几。笔者祖父便从事砚刻,父亲蔡金兴为澄泥石刻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自20 世纪60 年代至今从业已逾50 年;笔者现为澄泥石刻苏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作、收藏、研究苏州砚文化也有20 年时间,近年来致力于“一亩砚田”砚文化品牌的探索和实践,试图为重振苏砚、重塑当代苏州砚文化添砖加瓦。
目前,一亩砚田文化品牌初具雏形,现有砚雕工作室(即慧石居工作室,2017 年被评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示范工作室)一处、展示馆两处(姑苏区及吴中区各一处)、实体店和网店多家,并有“一亩砚田”公众号,专事砚文化推广。一亩砚田重振苏砚的探索和实践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包括了砚文化挖掘和推广、砚雕技艺传承及优秀作品的创作、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等多个方面。
首先,夯实理论建设基础,挖掘文化内涵,做好苏州砚文化的挖掘、研究和传播工作。一亩砚田创办以来一直非常注重文化建设,尤其致力于深入研究苏州砚文化。我们相信,文化是前提,只有对文化有了深入研究,才能真正做好相关工作。我们查阅和研究了涉及苏州砚台的大量文献及资料,从地方志(如《吴郡图经续记》《洪武苏州府志》等)、砚史专著(如米芾《砚史》等)到宋元明清文人笔记小品,以及古今中外的砚谱图录(如《西清砚谱》《高凤翰砚史》《沈氏砚林》《砚台》《东京精华砚谱》等),全面获取有关苏州砚文化的信息。同时,我们花费巨大心血和财力,收藏了数百件古代苏州砚雕实物,可以从中清晰地了解历代苏州砚雕的工艺、材质以及发展脉络。
通过对文献和实物的双重研究,我们对于苏州砚文化有了深入详尽的了解,并在期刊、报纸上发表多篇论文[8-9],对苏派砚雕、㠛村石等概念进行细致诠释。笔者受邀参加了2015年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砚学与砚文化论坛并作了学术发言,《总把㠛村当澄泥——苏州㠛村石砚历史地位的再认识》收入了2016 年出版的学术论文集[10]。我们相信,深入挖掘苏州砚文化是重振苏砚的关键,因此这方面的工作必须深入、扎实,具有说服力。
其次,传承和发展苏派砚雕技艺,创作出具有苏州特色的、高水准的并且与时代相适应的优秀砚雕作品。技艺,是文化传承的核心;作品,是品牌建设的灵魂。如果当今的苏州砚雕从业者拿不出令人信服的技艺和作品,那么重振苏砚将是空喊口号,无法落实。
一亩砚田在技艺传承方面,最重视的便是挖掘苏作工艺,坚持苏作特色,让苏州砚雕技艺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发扬,将苏派砚雕经典款式精准继承,将优秀制作技法广泛应用。由于长期收集和研究历代文献、图谱以及古代经典实物资料,我们得以非常忠实地继承苏派砚雕,吸收前人优秀的创作智慧和设计理念,让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苏州烙印。目前,一亩砚田恢复制作的古代苏派砚雕款式不下百种,真正做到了传承苏砚技艺,推广苏砚优秀作品。
与此同时,一亩砚田也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制作富有新意、适应时代的砚台作品。比如一亩砚田原创的“明四家”系列砚雕(一组四件),背面陷地雕刻明四家人物形象,正面砚池根据四人身份及个性特征分别进行设计,极具创意,通过砚台表现苏州传统文化,宣传璀璨的江南文化。获得2021 年江苏民间文艺奖金奖、苏艺杯金奖的作品“长物志”系列砚雕,则将古代文人日常相伴的器物设计成砚台,以呈现江南文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空间。
苏派砚雕款式精美,其本质特征是受这片人文环境浸润而成的文雅气质,因此一亩砚田在作品中融入了更多的优质传统文化,比如书法、绘画、文学等元素,使砚雕更具文化内涵。
与此同时,为扩大苏派砚雕的影响力,一亩砚田已不再局限于使用苏州本土的澄泥石,同时也采购端石、歙石、红丝石、石城石、苴却石、洮河石等砚材进行设计制作,使苏派砚雕的用武之地延伸至各地砚材。
其三是品牌形象的打造。2015 年12 月,“一亩砚田”公众号创办,至今已发布了四十多篇原创推文,既传播了砚文化,也成为推广苏砚的重要窗口。公众号每篇推文都有较高质量,并有很大的阅读量,在国内砚台公众号中名列前茅,为塑造一亩砚田文化品牌奠定了基础。
作为砚文化自主品牌,一亩砚田对于开发文创作品非常重视,通过文创作品,可以将砚文化移植到更多的载体,并且输出给更广大的受众群体。砚台的造型纹饰丰富多样,如果加以妥善挖掘,即便在今天也将在大众中引起极大共鸣,为此一亩砚田已连续两年推出了“苏扇砚拓”系列,将具有文化内涵的砚台纹饰制作成拓片,或是裱成苏扇。每年的砚拓都形成了系列作品,2020 年的12 种扇拓画面,对应了各类中国传统文化,包括状元文化、美人文化、隐居文化、农耕文化等;2021 年的12 种扇拓则是吉祥题材的各种画面。此外,砚拓还被制作成册页、镜片、条幅等形式,既可把玩欣赏,也可陈设悬挂于室内。一亩砚田不仅制砚,而且出产各类砚石雕刻的文创作品,涵盖笔筒、笔架、纸镇、水盂、砚滴、石壶等各类文房形式,题材大多为江南水乡地区物产,在展现苏州砚石雕刻技艺的同时,也推广了苏州地方文化。比如,近两年推出的“水八仙”系列、《水乡奏鸣》小型石雕等,形象生动可人,很受好评。这样的文创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一亩砚田的品牌形象。
一亩砚田热心公益,笔者每年都要参加十余次公益活动,每年都会作多场公益讲座。通过这样的活动,推广苏州砚文化,也传达了一亩砚田品牌的理念,体现了我们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传播砚文化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
其四是市场探索。虽然一亩砚田在吴中区和姑苏区现有三处实体店铺,另有多家网店,但在市场探索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距离理想状态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比较有启发的一点是,以往我们专注于作品,在作品的外包装上始终有所忽视,影响了作品形象和市场机会。这两年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整和改善,现在每方砚台都有较为理想的包装,大多数砚台既配备合身的木盒,又有精致的锦盒,很适合进入礼品市场,买家反馈的体验感都很理想。目前,一亩砚田申报的“姑苏砚礼”项目已列入吴中区2021 年重点文化人才项目,项目突出了“姑苏”与“砚”两个关键词,尝试打造一整套砚文化系列礼品。
依托于对古砚的深入研究,2021 年起,一亩砚田与拍卖公司合作,进行古砚征集和拍卖,尝试全新的市场探索。2021 年10 月,苏州四礼堂拍卖公司首个砚台专场——《砚遇江南》——亮相,呈现砚台及砚文化资料共一百件,全部由一亩砚田负责征集,发送图录三千册,吸引了全国各地砚台爱好者的目光,并有不错的成交率和影响力。《砚遇江南》砚台专场拍卖计划将持续开展,每年举办两到三次,并且将古砚与新砚融合,将各地砚种汇聚,打造高端砚台的拍卖交流平台。在苏州打造砚台主题的线下专场拍卖会,既是对市场的开拓,也能够让全国砚界的目光聚焦苏州,对苏砚起到显著的宣传作用。
一亩砚田振兴苏砚的探索和努力尚在起步阶段,虽有了一定成果,但不成熟、不到位之处仍然很多,需要持续不断地在实践中改进和提升。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重视苏州砚文化,将更多能量注入苏砚领域。在文化自信的呼声下,在打造“江南文化”品牌的背景下,在书房文化、文人文化不断复兴的当下,我们相信,重塑苏州砚文化恰当其时。振兴苏砚,必将为苏州乃至为全省、全国的文化建设增添新的光彩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