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徐公砚的制砚艺术与创新
2020-11-14文袁清
文 袁 清
砚,俗称砚台,属于“文房四宝”中的一种,融合了书法、绘画和雕刻艺术的精华,是实用品和艺术品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产物。徐公砚在唐宋时期十分有名,该砚台历寒不冰,即便在冬天也能出墨如油,深受人们的喜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砚的实用功能正在退化,端砚、歙砚等砚台不断推陈出新,在制砚技术上得到了较大的创新,在世界上都有了极大的影响力,但徐公砚的制砚技术始终得不到创新,长期没有新砚推出,如何提高徐公砚工艺传承的创新能力,是当前需思考的问题。
一、徐公砚的特点和存量
(一)徐公砚的特点
徐公砚的品质优良,制砚时均选用上乘材料,其砚石纹理较为细密,且质地较为温润,下墨时发墨如油、遇寒不结冰。徐公砚最大的特别之处是其自然的外形,制作徐公砚的砚石形色并非后续加工而成,而是自然形成,稍微磨制就可形成砚台,所制砚台形状未有重复。制砚人在制作徐公砚时,会最大限度地保持砚石的天然形态。
(二)徐公砚的存量情况
制作徐公砚的砚石采集地为徐公店村周围,故名徐公石,因其具有“一石一形”的特点,故在砚林中独树一帜。《临沂县志》云:“徐公店县城西北七十华里,产石可为砚。”每块砚石的大小、形状、厚度、颜色以及纹路皆不同[1]。目前,徐公砚的砚石储备量总体来说较丰富,但老坑石料较为难得,多数制砚人已经开始对优良的砚石材料进行储备,如何对砚石材料的开发利用进行管理,是目前急需关注的问题之一。
二、徐公砚的制砚技艺与传承
由于徐公砚的天然雕塑在所有砚台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文士制作徐公砚的风格是刻制徐公砚的首要选择。要将诗歌、书法和绘画融入砚中,首先要看天然的形状和纹理颜色所传达的艺术概念与语言,将诗歌、书法和绘画艺术概念以及语言融入自然,与自然产生共鸣并与自然融合,使“万物相拥,大道自然”的理想可以在小小的砚台上实现。作为传统手工艺的徐公砚行业,徐公砚制砚人秉承对传统造物行业卓越技艺追求的态度,保持传承和创新的工匠精神。徐公砚的制砚时间十分长远,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砚流程。每个流程都有独特的技艺和要求,若非亲身经历不能体会。经济全球化影响下,地方工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世俗化、技术化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传统工艺与文化的品质。现如今,大多数制砚者自身的文化素养不高,制砚技术较为粗糙,对提升徐公砚的文化内涵和品牌效应造成了严重的影响[2]。
三、现阶段徐公砚的制砚创新情况
砚台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5500年前的黄帝时代,经历了先秦的肇始期,秦汉六朝的嬗变期,隋唐五代的发展期,辽宋金的繁荣期,元的低迷期,到明清的鼎盛期[3]。其间,东汉宦官蔡伦对造纸技术突破性的改进,唐代中叶人们摆脱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而普遍使用桌椅,五代时期桌椅的进一步普及使用,人们写字作画逐渐形成了伏案的习惯,这些改变都使砚台的形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随着华夏文化影响的日益深远,中国砚台也成为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深受人们的青睐[4]。清代画家石涛曾有言:“笔墨当随时代。”砚的制作也应随着时代而创新。若徐公砚的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只能得到传承而得不到创新,不仅会丧失生命力,还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亡。广东的端砚和安徽的歙砚在近几年都得到了良好的创新,砚台的样式紧跟潮流,每次推出新砚都能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在世界的影响力较大。反观徐公砚,制砚人并未跟随潮流进行创新,制砚不能形成规模性,且多数制砚者不会设计,只会一味地模仿跟风,砚台粗制滥造,导致徐公砚的市场逐渐缩小,因此提高徐公砚制砚者的创新意识成为了当下迫在眉睫的事。
《龙纹砚》
《凤纹砚》
四、徐公砚制砚创新与提升的途径和措施
(一)提升制砚人的文化修养
要想提升制砚人的文化修养,首先,需要系统的培训,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制砚文化艺术培训班的方式来进一步提高制砚人的文化修养,在培训班中还可以邀请制砚专家现场进行授课,主要教授制砚的技艺以及自身的创作经验。同时还可以邀请专业的书画家,与制砚人探讨书法和绘画的理论,使制砚人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得到提高,并将书画要素添加到制砚中,保证砚的美观。其次,还需要让制砚人对其他砚台的制作进行多方面的观摩、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同时还需要鼓励制砚人到美术学院以及工艺美院等院校进行深造,让制砚人得到艺术文化的熏陶,进一步培养美学修养。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开阔制砚人的创新视野,提高自身的制砚水平[5]。
(二)举办制砚创新交流会
首先,徐公砚制砚厂的厂家和工作室每年可以自行组织举办徐公砚精品展览会,并邀请专家进行现场评选和创新指导。其次可以鼓励制砚厂家和工作室选出精品砚台后,带着精品砚台参加全国的砚台展览会和交流会,通过与其他制砚人交流的方式,可启发徐公砚制砚人的创新思路,进一步提高徐公砚的制砚工艺[6]。
五、结语
砚是我国文房四宝之一,是伴随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与进步逐渐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徐公砚属于鲁砚,在我国流传时间较长,对徐公砚的制砚技艺和文化内涵的传承,是每个制砚人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在继承之后,应根据时代的发展背景对制砚的技艺进行创新,若一味墨守成规,徐公砚将会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消失。因此,只有不断增加砚台的品种,提升制砚的水平,才能再现徐公砚往日的辉煌,使徐公砚在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