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文精神培养的高职语文教学研究
2022-03-18吴芳
吴芳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淮安223003)
高职语文具有极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生源不断变化和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希望通过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拥有稳定和谐的人格、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修养,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岗位需求。
一、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作用
“人文”一词自古有之。《易经·贲卦·象传》中提出了“人文”的概念:“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的本质是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实现人文精神。高职院校中的人文精神教育,体现出一种时代要求,就是要引领学生思考,体悟自我价值,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实现社会人的尊严与理想,让学生明白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能随波逐流、得过且过,要用真才实学去规划自己的人生。在人类求取自身生存过程中,建立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以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从而不断实现人自身的解放,并自觉形成思想信念与文化准则。所以真正的人文精神,从某种程度来讲,就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自觉的精神和超越的精神。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注重人文性内涵传播,这是其应有之意,这是学科特征赋予语文课堂的文化精神特质。纵观各种语文教材,以及围绕语文这一中心展开的各种文化活动,其中所包含的丰富思想与人文内容,壮阔的历史画卷和个人心灵历程,从不同角度诠释和体现了人性之美、语言之美、人生之美、自然之美等。比如,当学生学习《涉江》这篇文章时,就不仅仅是对字词句的掌握,而是不自觉地从内心深处,感受屈原一路的艰辛与悲愤,体悟他那种九死不悔的爱国情怀。这篇古文,一定会引发学生对人的生命价值、面对挫折痛苦该作何种选择的深层次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实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和审美培育,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人文价值观念的培养。这种精神教育对于高职生而言,影响是深远的,甚至可能影响一个学生未来的一生。这就体现出了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深刻与细致。
高职语文课程是基础语文教育的延续,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相互统一,在培养高职生人文知识能力、发展智能之外,还可以提升学生迅速接收信息文字的能力,结合文章或他人讲话获得启示,确保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甚至通过语文学科对其它学科产生迁移学习能力,进而培养高职生较强的人文素养、自学能力以及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也培养他们良好的创新创造能力和想象力,如此就形成了举一反三的思维优势[1]。所以高职语文教育在强化人文精神培养过程中,也就达成了其教育的主要目的,这是贯穿相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总而言之,高职语文课程除了在“技”的层面,教授知识、技巧、方法、能力,还要在“道”的层面,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成为自己、成就自己,确保每位高职生拥有正确的理性的人生追求与价值标准[2]。
二、高职语文教学的困境
高职语文课程是大多数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文化基础课程,占有一定课时比例。但是,依然能够感觉到,这门课程面临的一些困境。因为它的实际教育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期待之间还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重技能、轻人文的高职教育思想
长期以来,受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都是“重技能、轻人文”,认为动手能力强、懂技术操作是高职生的就业王牌,只要能给用人单位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就能确保高职生毕业后顺利就业,就完成了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许多高职生只注重眼前利益,认为考级考证的课程有助于其就业赚钱,语文学科对将来的就业没有直接影响。这种思维理念下,培养人文精神短期内很难量化教学效果的语文课程,就会被日益边缘化。高职院校在薪资待遇、进修晋升、教学改革等方面都重视不够,承担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不容易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相对传统和保守
高职语文教学,往往延续中学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传统和保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并非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简单容器,特别是理论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高职学生。所以要根据知识经验来主动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就目前看来,许多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还是单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效果有限,甚至会引发学生对课程的逆反情绪,不重视、不喜欢,认为可有可无。高职院校管理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定位偏差,不肯在教学建设与改革上加大投入,教师就很难有教学热情,导致教学过程比较枯燥乏味,这是目前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3]。
(三)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
目前,从信息化高速发展、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创新、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形势来看,高职语文教育也需要不断的深入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探索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资源。实际情况却是,语文课程课时不足,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跟不上步伐、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教师自己的知识架构也没有及时的扩充和更新,所以很难在教学中根据实际需要来调整教学策略。边缘化的语文课程课时不充足时,教师往往把有限的课时用于应付考试的内容,很难去深入领略语文教育的内涵,这是造成人文精神教育缺失的一大原因。另外,高职院校的生源变化大,注册招生、免试入学等因素使得学生素养参差不齐,这也加大了人文精神的教育难度。
(四)教学实践有所欠缺
任何教育教学都讲究知行合一。但是传统高职语文教学依旧停留在课文分析、提炼主题、背诵记忆等方面,忽略了深度的人文熏陶,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很难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价值意义,在教学应用价值体现方面有待商榷[4]。要想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必须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结合课文来探讨更多的人文精神的内涵与外延,将语文知识应用于生活和学习的实践,内化为学生的人格品质,内化为学生为人处世的理性思维,如此才能达到一种“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三、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养成路径
无论当下高职院校语文教育教学的现状如何,不可否认的是,高职语文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在寻求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出路,注重策略,讲究方法,加强引导,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探究学生人文精神养成路径,以期让语文课程担负其该有的责任、发挥其该有的作用[5]。
(一)关注学生个体生命价值的呈现和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需求在社会与群体中实现自我价值。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差异。和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对高职学生的教育要更多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强调知识与思想并举,引导他们看见自身的长处和优点,挖掘他们的潜能,这能够激发他们的自信,强化其自我价值,引发他们对于生命价值、生活意义、未来发展的思考,这关乎个体价值呈现的现实层面,在一个人的人文精神培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职语文教学也要与时俱进,要将人文精神的培养由“传承型”“发展型”转化为“开拓型”模式,允许每个人多元化发展。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引导下,不但要扩宽眼界、心胸,强化知识能力训练,而且要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发展出稳定的个性性格,在发挥个体特长以及优势才华的同时,具有健全的人格,成为综合素养高、有发展性思维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注重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鼓励学生自主剖析知识内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自身教学理念,不要一味地“输入”与“给与”,因为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个性特征息息相关。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解读能力,让他们在独特的自我体验和感悟中领略文学之美,才能使得人文素养融会贯通,形成情感共鸣,获得审美体验,成为滋养生命的养料。教师的作用是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剖析某些关键知识内容,让学生自主走进文本,进而与作者之间实现跨越时空的有效心灵对话[6]。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拓展充足的学习空间,尊重保护他们的个性发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达到素养的提升、精神的升华、能力的强化。另外,教师在文本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与教学内容进行心灵对话,展开精神交流,善于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发现问题,引发共鸣,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愫与思考,实现教学中的知情和谐统一。如此教学是希望将生动的语文能力训练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将生动感人的情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在转变教师关注焦点的过程中也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确保教学过程有序开展[7]。
(三)发挥语文学科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人文精神的渗透
高职语文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围绕高职生活泼好动、心思活跃、好奇心强这些基本特征展开教学过程,启发学生的探索欲,也是培养高职生良好人文精神的重要路径。比如,对高职语文教材而言,包含了大量具有戏剧表演属性的经典文章,其中就包括《雷雨》《哈姆雷特》等。在讲解这些文章过程中,教师要安排学生专门排练经典文章课本剧、舞台剧,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在学生表演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深入体会剧中人物想法,对文章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如此教学才能彰显出语文课程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整体教学质量。在课外资源方面,教师也要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优势,这些资源来自于社会、大自然,它们同样能够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文章中所蕴含的德育内容选择与学生身心发展相互匹配的德育素材,可直接引导学生融入到素材中感受社会、感受自然,并在其中渗透德育内容[8]。真正做到将课文教材内容引申到校园以外的德育层面,达成德育渗透教学目标。例如在《劝学》中,教师通过文本内容的解读去启发学生,学习是一个专心致志与坚持不懈的过程,不仅仅是在校内,在家庭中、社会中也要培养这种精神,日后才能在工作岗位上持之以恒,克服各种困难;而在《地球,我们的家园》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认识地球,并强调地球与我们的生命一样只有一次,我们要珍爱地球、珍爱家园、珍爱自己。另外,在《我喜欢出发》一课教学中,教师则要渗透一种乐观进取向上的心态,让学生领悟其实人生就是一次出发,每个人都在路上,而人生路上则有着许多不同的出发点,这取决于大家是否选择挑战自我的意愿,如此更能发挥语文学科的基本优势。
(四)注重实践,挖掘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教育资源
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对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哲思、人文精神、生命思考,可以给新生代的高职生以滋养与启迪。教师可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资源,如文化名人、名胜古迹、人文风情等,深入挖掘爱国、爱家、爱民族、爱自然等人文素材,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生命价值教育。教育方法,不一定局限于课堂上,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和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激起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例如,组织类似于《成语大赛》的竞赛,鼓励学生去主动的学习成语;组织“我为家乡代言”的地域文化短视频竞赛,鼓励学生关注家乡,激发家国情怀;开展“传统文化故事”大讲堂,鼓励学生自编自导、收集资料、团队协作;利用手机端的云课堂、雨课堂、全历史等相关教学APP,组织开展线上佳作鉴赏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契合学生的兴趣,人文精神教育的实效也会更好。
新时代,高职语文教师应基于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转变教学思维、优化教学策略、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注重实践与内化,从多个层面切实思考和探索高职生综合人文素养发展的有效路径,确保语文学科人文价值最大限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