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宗经”与“救弊”的文学史观之比较

2022-03-18潘娟娟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袁宏道刘勰弊端

潘娟娟

(山西大学文学院, 山西太原030000)

一、将传统植入文学——为南朝文学正本清源

两汉时期,经学家们把文学变成了政治和伦理的附庸。东晋玄学家又让文学作了哲理的说明辞。晋宋之交,文学走向“自觉”。然“自觉”之后的文学意欲在“独立性”之轨道上发展,故其在形式技巧层面取得诸多成果的同时,也将经典,包括儒家六经、史籍和诸子原有的对文学的控驭、规约和滋养作用摈斥,而滋生出许多“讹滥”的弊端。

对“自觉”后的文学成果,萧统在编选《文选》时明言,不取经史子,他认为文学似乎就应是“事出于沉思,意归乎翰藻”[1]3。与其不同,刘勰对文学的定义,从文学蔓延到四部之学,力主激活经学权力统摄下的、能以“文学”的名义“任力耕耨,纵意渔猎”,[2]615能为文学保驾护航的的一切传统。故其于《文心雕龙》中专设《宗经》《史传》《诸子》《论说》等篇。认为“若文能宗经,则体有六义”[2]23,并构筑起了“文体宗经”的文体秩序。又专列《史传》篇,讲史书的“寻繁领杂之术,务信弃奇之要,明白头讫之序,品酌事例之条”[2]287,认为这也是学者应该具备的文学素质。列《诸子》篇和《论说》篇,认为诸子的贡献对于学以为文者,亦不应忽略。

结合《时序》篇,刘勰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2]675。可知文学发展确乎受到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影响,不只是在文学自身的小框子里腾挪闪转。所以在当时文坛“准的无依”的情况下,刘勰广拓堂庑,将四部之学纳入文学中,不仅勾连着传统与文学,激活经学、史学、诸子对文学的作用,还打通了“后自觉”时代与前代的关联,为文学正本清源,使其不再具有“反传统”的色彩。更重要的是,刘勰大睁“文学之眼”,让文学去广泛取法一切有益于其成功的经验,这样文学的道路就不至于在唯美主义、重形式而轻内容的道路上越走越狭窄,就能避免“后文学自觉”带来的狭仄。而且,文学对四部之学的浸溉,也会更好地助推其在未来的发展。

陆机说:“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3]36此意亦为刘勰之义。举凡历史上已有的可以被纳入“文学”的,刘勰皆珍视,皆以“文学”的名义,在“后文学自觉”的历史语境中予以激活。这种思路与做法,放在刘勰的时代,从崇尚“唯美”的时代风气中看似“迂远”,但实际上却宏通博大,是刘勰“救弊”之深远用意的充分显现。而从文学史的实践上看,刘勰给出的方法亦是可行的。历史、史学著述中,可以被文学采纳的经验比比皆是。像《文选》那样,忽略历史著作,专尚“归乎翰藻”,相比而言,是“自觉”精神的体现。刘勰的思路则是对“自觉”的修正,且是修正基础上的推助。故章学诚有“体大虑周”之说,鲁迅有“苞举洪纤”之论,可谓是对其十分精辟的认识。因此,比之于萧统不收经史子,刘勰给出的文学发展策略更有为于来世。

二、以复古为革新——为未来文学开疆拓域

“宗经”是儒家的思想精神、价值观念和行为理念。刘勰将其援引入文学,以“激活”文明传统,用意在于以“救弊”为端口打通传统与现代。“意古而不晦于深,文今而不坠于浅”[2]395,“望今制奇,参古定法”。[2]522因此,对于自觉之后的文学发展实践,刘勰不计较与过去的“同之与异”,而力求“惟务折衷”,在明确认识并指斥这种文学实践的弊端后,又对其自觉后的成果多有吸收。故刘勰并非“复古”,若只明“复古”,只是对其革新思想的表层印象。

刘勰“以复古为革新”的思想,集中显现在其经典统摄下的“通变”文学史观中。关于通变,近代学者在刘勰重通还是重变的问题上苦苦缠绕。笔者以为,刘勰之通,一者为宗法经典、一者为经典之外融会贯通。变,则通之变化者也。通与变对立统一,如此方为文学的长久之道。《文心雕龙·通变篇》开篇即提出,为文不变又要变。为什么?刘勰以草木比作为文,认为草木“丽土”而“同性”,然气味却因“吸阳”而“异品”,文章也似如此,不仅贯穿着一个共同的根,也要发展出多异的貌。那什么不变?刘勰说“设文之体”不变,“名理”不变。什么要变呢?“文辞气力”,因为其属于“变文之术”。也就是说文体、名称、规制等不需要变,但“术”要变。术是什么呢?刘勰将其解释为文章的文辞和其所体现出的作家的气,以及作品所体现出的力。“辞”“气”“力”这三者才是为文之要变的对象。而这三者最终要落实,就是作家要去知晓“通变”之术。而该如何去变与不变?刘勰以两个四六句对此作出了精辟概括:“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2]519不变要求文章“资故实”,变即文章要“酌新声”,只有这样,才能“通变有方”。

九代之文都在变,然而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九代文学的发展逐渐偏离正确的方向,走向讹滥。为何呢?由于各个时代的“竞今疏古”而致。然而九代之后的齐代亦是如此,文人“近附远疏”。刘勰以青绛生于蓝茜为例,认为虽逾本色,然要进一步使得青绛之色更美,只能在蓝草茜草的基础上去提炼改变。为文亦如此,文章要有一个根基,即为经诰。也就是说只有在“宗经”的基础上求变化,才能使文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是刘勰对“因”的重视。不仅要做到“求因”,在宗经这个根基的基础上还要“求变”。刘勰以九代之中汉代辞赋的夸张声茂为例,强调了变的重要性。虽已至极,但“五家为一”,为未通因革之术。青绛“不复变化”,而可从蓝茜之中练青濯绛,“广寓极状”亦可接通求变,而无须拘于汉世。所以刘勰批评五家如一的做法,提出文学的发展路径,可变、可一直变,但变要在“资故实”的基础上“酌新声”,这是其宗经式的“通变”思想的精髓所在。

刘勰指出了为文变又不变,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该如何变,并将其置于宗法经典的规约下,鼓励为文者尽力发挥其自身作用。结合《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刘勰让为文者“博览”“精阅”“摄纲纪”,然后“驭术”,再“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2]521如此方为“颖脱”之文,即由“博”通向“术”、再通向“变”。可以看出,刘勰本着救弊的意识,自觉积极的深入到文学的内里,研究关于文学的法式规范,并以“宗经”为纲领,总结过去的经验用以指导未来实践。这种试图指引未来文学发展道路与方向的做法,表明其文学史观是发展的,不是恢复到过去,其理想国镜像是属于经过理论干预后,并得以在经学义旨下廓清的文学的未来。

三、“宗经六义”与文学“生一弊救一弊”的文学史观比较

作为晚明最有影响的流派——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袁宏道在其《雪涛阁集序》中以发展论、变化说批评“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4]157的假古董式创作倾向。他认为,古今不变之法并不存在。“法因于敝而成于过”[4]157,即文学产生了弊端,那就需要新的文学来加以补救,新的文学之法也就形成了。但是这种新的文学、新的法渐渐也会产生新的流弊,又需要后人匡除变革。因此,文学之法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后代的诗文风格流变也总是处于对前代诗文风格的不断矫正,并在矫正基础上,生发出新的弊端的过程中。

袁宏道关于文学的始末流变论,总结出诗歌创作从古至今发展演进的一大现象,即诗歌创作在代代“矫枉过正”中流变。自六朝起,诗歌的流变过程是一代作家对前代作家创作活动中出现的路线性错误的纠正,并且不可避免地产生新的路线性错误,由下一代继续救弊、生弊,这是一条螺旋式上升的线性过程。这一现象,不仅适用于唐宋诗歌,也同样适用于此前和此后的文学,诸如此后的竟陵派矫正公安派的浅俚,钱谦益批判竟陵派的幽深孤峭等。后世认为,文学发展自然会久而生弊的观点很普遍,甚至王国维先生亦持此论。然而袁宏道的救弊思想的缺陷在于:他认为轻纤而至阔大,阔大而至情实,情实而至奇僻,把诗风简单地归因于矫正前人的创作缺陷,没有看到其与政治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是紧密相关的。且其欲过分用当时的通俗文学和俚俗语民歌小说来救弊,过分强调取材当下,从而陷入题材狭窄远离社会的弊端,陷入了“生一弊救一弊”的泥潭。

袁宏道的文学史观带有普遍性意义,以刘勰“宗经”“通变”的文学史观可判断其主张,二者相较有很大理论意义。首先,文学发展虽然会有弊端出现,后世文学也会在不断破除弊端中行进,但若把这种现象直接当成规律,把文学看作是亦步亦趋、抱残守缺,饾饤章句之学就难免望文生义了。事实上,袁宏道这种“生一弊救一弊”的认识,刘勰已经给出了最优解答,“文能宗经,体有六义”,就包含着可能会滋生的弊端,以及防止生弊的途径,即从经典处发源,适时的“望今致奇,参古定法”。在宗经中去说自己的话,而文学史的发展,也不会是被动的,不断被弊端滋扰的时间顺序,其中有传统,也有作家自己的情志和性格。就如初唐陈子昂的“风骨说”,不仅为矫正六朝诗风的柔靡,更有来自初唐士子对个人奋斗的前途,以及国家命运的蒸蒸日上的希望,盛唐的阔大境界也跟盛唐强盛国力的豪迈气概相契合。其次,袁宏道对诗文风格流变原因的分析是一种浅层次、机械化、简单化的认识。相较而言,一千五百年前的刘勰能够深入到文学的内部,激活经学统摄下一切传统的文学权力,使文学可以从经典、史学、诸子的序列中“任力渔猎”,使文学的演进不再是矫枉与再矫枉,生弊与再生弊。这种谋略性的思维不仅是对“文学自觉”之弊的反思与矫正,而且还拓展了已然褊狭的文学视野,为未来文学发展确立了范式、开阔了疆域。

四、结语

刘勰“宗经”“通变”的文学史观是长远的,其不只是针对南朝文学的弊端阐述理论,而是在为整体文学该如何“存在”想办法。苏珊朗格说“文学史是写给未来的”。故“宗经六义”与“通变则久”体现出为文学谋长久出路的苦心,是“救弊”说不能及之处,乃为后世文学的典范。

猜你喜欢

袁宏道刘勰弊端
跟踪导练(四)
刘勰《文心雕龙》论“三曹”诗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从“柳浪再仕”看袁宏道的羁官情由
袁宏道吏吴期间交游考述
刘勰《文心雕龙》的辨体理论体系——兼论其辨体观的开创意义和深远影响
探讨微博在新闻传播中的弊端及改进方法
论刘勰辨“骚”的矛盾心理
侦鉴一体的弊端与改造
“新农合”县级统筹弊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