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我国高校党建的历史沿革与经验启示
2022-03-18陈晓龙袁健
陈晓龙,袁健
(1.兰州城市学院, 甘肃兰州730070; 2.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兰州730070)
一、建党百年我国高校党建的历史沿革
建党一百年来,我国高校党建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过了一条极不寻常的发展之路。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从最初的策源地到解放战争时期的第二条战线(1921-1949年)
1920年10月,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三人发起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这是中国最早的一个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当时以北京大学为原点,校园不仅成为吸收、消化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活动舞台,而且成为中国共产党孕育、建立和发展骨干力量的重要阵地。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强行遣散学生联合会,随即又派兵至各高校追查学运领袖。政府的高压政策引发了青年学生的恐慌心理,高校的党组织规模严重萎缩,只有少数的高校保留了支部,党员人数锐减,工作能力削弱。1935年爆发“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得到了全国高校的响应和声援,高校党建工作从此逐步走上了一条良性的发展道路。1936年春,受党中央委派,刘少奇同志到天津主持北方局工作,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北方地区学生中的影响力日渐提高,党支部和党员的规模得到较快扩大,领导和管理体制趋于完备,对其他地区高校党组织建设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大力发展教育,先后在延安地区扩建和新办了10余所学校。这些高校采用完全公开的建党方式,实行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各高校把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员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通过努力,学生群体与党的关系更加密切。
(二)从建国初期的崇高使命到“文化大革命”的致命冲击(1949-1976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面临恢复国民经济和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繁重任务,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人才和提高科学文化实力的崇高使命。高校党组织的首要工作是配合军管会接收、恢复和整顿各高等学校,广泛宣传党的城市政策和文化教育政策。主要任务是对师生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党的建设工作,保证教学的顺利完成。为此,高校党组织通过寒暑假学习会、专题讲座、办夜大以及日常的政治学习等方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政治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高校的中国共产党组织改为党委(即党组),党委成员以行政负责人的身份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党组织不直接领导行政,但在政治上仍起核心作用。[2]同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泽东同志主持下开会讨论教育工作,决定从中央党政机关抽调1000名中、高级党员干部,派往中等学校和大学充实领导力量。在党的正确路线和方针指引下,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高校出现了党风端正、党群密切、人心稳定的美好局面。“反右”斗争和“大跃进”运动开展的教育革命使得党的民主集中制、组织建设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受到了损害。由于受“左”倾错误的影响,教育事业出现了急于求成、盲目推进的做法,导致劳动过多,教育质量下降,影响了一部分教师和党员的积极性。“文革”期间,教育方针遭到严重歪曲。这一时期,高校形式主义之风盛行,高等教育事业急剧萎缩。
(三)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拨乱反正”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重拾核心(1977-200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同时也揭开了党的历史建设新篇章。全会冲破了党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教育事业稳步发展。1980年4月,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必须建立一支坚强的、有战斗力的政治工作队伍”。在党委的领导下,高校开始正本清源,重建思政队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形成了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
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大学校园,并迅速占领思想阵地,部分学生的思想和理性判断受到严重影响,理想信念产生动摇。针对高校中出现的放松思想政治工作的错误倾向,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扭转思想建设所出现的被动局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强高校党的建设。1990年4月,第一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强调:“要坚持党对高校领导,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建设。”随后,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确定“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了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1996年,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进一步明确规定高校党组织的设置、主要职责、领导体制以及纪律检查工作等。这期间,高校党组织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党的核心地位的再次树立和强化,有力地促进了高校改革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四)从新世纪初期的继承创新到新时代的追梦新征程(2003年至今)
党的十六大确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强调“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要把加强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使各方面的建设相互配合,相互促进”[3]。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要增强党员意识、党性观念,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4]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会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强调“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5],为高校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2013年,高校掀起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热潮,陆续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同年7月,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提出要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发展程序和纪律,强化发展党员工作责任追究制。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推动高校党的建设全面实现“四个合格”,中共教育部党组于2017年2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进一步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党的十九大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强调“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6],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随后,中共中央先后发表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等制度文件,不断巩固和强化党对高校的领导,不断提升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二、建党百年我国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经验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国高校不断深化对基层党建工作规律的实践探索,牢牢把握办学方向,提升党在高校的执政能力,引领和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阶段的丰富经验为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升高校党建工作质量提供了参考和启示。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是确保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尽管每个时期党的主要任务以及领导的方式、方法不同,但党在高校的领导核心地位没有改变。建国初期,在总结解放区高等教育经验和学习前苏联经验的基础上,我国明确了党在高等学校的政治核心地位,实行校长负责制,顺利完成了接管、改造旧大学,创建、发展新大学的任务。1956-1966年的十年里,虽然高校出现过错误言论,但中央于1961年颁布了《高教六十条》,创造性地实现了党对高校的正确领导,党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恢复和加强,教育事业进入蓬勃发展新时期。事实证明,“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功能,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彰显马克思主义的鲜亮底色,就必须要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7]。只有坚定不移的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才能充分调动高校各级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反之,淡化党的领导,软化党的组织,削弱党的地位,均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当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但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对西方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威胁,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千方百计利用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炒作,煽动基层群众对党委和政府的不满,挑动党群干群对立情绪,企图把人心搞乱。[8]为此,我们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创新成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指引。[9]
(二)坚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任务。建党以来,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总目标,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更加科学清晰。[10]在1978-1989年的十多年时间里,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严重落后于改革形势发展,致使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但党中央领导集体在随后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阐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11]。2000年,第九次全国高校党建会议深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薄弱环节,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就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了详细部署。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高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党建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当前,新媒体已经成为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战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积极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努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党的思想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是高校党建工作根本的指导思想。高校党建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背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教育方针就得不到准确落实,极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冲击和侵蚀。同样,削弱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也会动摇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80年代后期,我们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背离了客观实际,一度收敛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重新泛滥起来。历史告诉我们,“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12]。如今,伴随改革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面临市场逐利性和多样化社会思潮的严峻挑战。我们更要时刻警惕,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不断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的社会化水平与进程,以适应不断成长的社会组织状态和新型的社会管理体制。
(四)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
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推动高校党建工作发展的动力。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完善自己是我们党永葆活力的法宝。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13]。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提出:“把党的先进性要求转化为全党的实际行动、贯彻到党的全部执政活动之中。”[14]十九大更是强调“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15],“全党一定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严字当头……把严的要求贯彻到管党治党全过程、落实到党的建设各方面”[16]。21世纪以来,高校党组织根据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认真研究新时期高校党建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不断完善党建工作机制,创新党建活动方式,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使高校党的建设在改革创新中得到巩固和加强。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唯有继续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深入推进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能不断提高高校党建工作整体水平。
(五)坚持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全面从严治党和质量强党
坚持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高校领导班子建设,以思想建设为重点,注重制度创新,根据党的建设和时代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和完善高校干部队伍建设的内容,高校领导班子的工作水平和治校理教能力不断得到提高。1991年,中组部、中共国家教委党组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通知》,从高校领导班子的配备,思想、作风和业务建设,培训和考核及领导等方面对高校领导班子建设作出了具体规定。[17]随后又相继颁布了《党政领导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了一系列干部选拔与任用、考核与培训、管理与监督等制度与办法,充分调动了高校领导干部的工作主动性。事实证明,坚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对推动高校科学发展至关重要。现阶段,高等教育日趋走向国际化,高校内部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复杂化的利益诉求,我们更要进一步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着力提升高校领导班子办学治校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不断增强高校党组织的战斗力。
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开创我国高校党建工作新局面
抓好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化教育教学和内部管理改革,创造高校充满活力、和谐平安的环境,推动高校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坚强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深化对基层党组织建设规律的认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好成绩。新时期,面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各种思潮“对立、融合和共生”并存的多元生态环境,高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既要勇于“破”,又要善于“立”,增强党组织生活活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改革管理方式,创新活动内容
高校党组织建设要改变长期以来“党组织生活开会学习读报”这一固有模式,通过创新活动载体,寓教于乐,增进党员之间了解,扩大交流,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和感召力;要实现“从偏重于自我循环的运行模式,向与学校中心工作密切结合的转变;从单纯强调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向教育管理与保障服务并重的转变;从单纯强调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向正视党员的正当权益,建立合理的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机制的转变”[18]。
(二)树立典型,发挥示范作用
高校党组织一方面要常态化开展“最佳党日活动”和“最佳党性实践活动”的争创、评比和表彰活动。这类活动方向明确,主题突出,注重过程,不仅能有效扩大党员的参与面和受教育面,而且能较好地调动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激发每个党员的主人翁意识。
(三)发挥学科优势,积极互动共建
“高校党组织要发挥多学科优势,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沟通交流、合作共赢’的原则,搭建跨学校、跨院系、跨学科的共建平台,逐步形成开放互动的共建机制,通过专题研讨、项目合作、人才联合培养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丰富党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克服过去党的组织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的问题”[19],使党建与专业发展有机结合,以党建促专业发展,以专业促党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