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助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研究
——以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3-18宋贤钧王焱林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保证体系学院专业

宋贤钧,王焱林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兰州73007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人才的主阵地,位置越来越凸显,呈现出迅猛发展态势。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和困难也越来越多。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传统,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1],无法满足各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基于此,教育部先后颁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逐步在全国高职院校推进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引导和支持学校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2]。

高职院校在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基础上,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促使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不同层面建立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障机制,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强化人才培养数据在诊断与改进工作中的基础作用[3]。如何依靠信息化手段获取有效的、可追溯、可量化、可监控的数据,来实时监控人才培养质量,及时处理具体问题,做到“诊得精确,改得到位”,是解决高职院校进行“症状查找”“病因确定”,并“对症下药”,最终实现自我完善和质量提升的必然方法。学院借助信息化手段和平台,初步建成“制度管权、流程管事、过程可溯、绩效可测”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依托信息技术推动内部治理现代化

(一)信息化推动事业新发展

学院深入贯彻《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依托教育部“数字化校园建设机制与应用模式探索”项目和“全国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样板校”建设成果,按照“数据集中、应用集成、硬件集群”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共享,统一的权限控制,实施“智慧兰职”建设项目。在学院实训中心新建模块化机房,新增信息点1500个。完成现有双活数据中心的存储扩容,增加数据存储容量100TB。建成能够容纳900人同时在线考试的智能标准化考场、多间互动智慧教室和微课教室,智慧班牌系统覆盖实训中心全部教室,满足各种信息化需求。

(二)信息化推动治理新提升

通过智慧校园建设,学院信息化系统基本涵盖学院各项工作,包括门户、智慧校园、OA协同办公、教务管理、学生管理、科研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后勤服务管理、招生就业管理、财务管理、顶岗实习管理、迎新离校管理、校园FTP、统一支付平台、校情分析等多个系统。同时,统一各业务平台数据,消除信息孤岛,做到了院内可采集数据信息的开放共享,为各个职能部门开展工作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实现高效快捷管理,为学院管理层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三)信息化推动课堂新变革

2018年,学院从打造智慧校园、提升教师能力、丰富教学资源、推进混合教学、实施云端育人、深化教学诊断与改进等六个维度进行了建设,完成网络教学平台及移动教学平台的升级任务,建设了一批优秀线上教学资源,实现了教务处、质量处、信息处的三翼齐飞,构筑教学管理、质量保证、信息保障的新模式。疫情期间,学院借助信息化平台,利用各大网络资源,全面开展线上教学工作,实现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质量的“实质等效”。启动“云端”《开学第一课》,实施“云端”课程思政教育,组织“云端”读书活动,打造网上多彩课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云端”多元育人,为信息化育人模式提供方法创新。

二、依托信息技术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一)搭建总体框架,形成质量体系

学院从实际出发,建立起五个纵向系统(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和五个横向层面(学校质量保证、专业质量保证、课程质量保证、教师质量保证、学生质量保证)的“五纵五横”系统支持体系。该体系包含15个诊断要素、37个诊断点,做到了纵横交叉、全方位、全覆盖,并具有较强预警功能,提升学院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4-5]。

(二)建立三级管理,形成组织体系

学院成立质量保证委员会,全面负责学院质量建设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全院的质量监控、考核诊断,对发现问题及时组织分析、研究和反馈,并上报学院质量保证委员会;各处(室)、院(系)、部成立质量保证工作组,负责本部门质量保证工作;教研室成立质量保证工作小组,负责专业、课程、教师层面质量保证工作[6]。

(三)精准设计规划,形成“双链体系”

1.细化目标任务,打造工作目标链

全面启动并深入开展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与改进工作,加强学院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着力完善学院内部体制机制改革。根据学院办学理念、宗旨、特色和“十四五”总体规划,对总体规划内容逐一分解,形成各处(室)、院(系)、部子规划。依次制定出专业建设、教师发展、项目建设、学生发展、社会培训、校园安全、信息化建设、学生实习实训、教师顶岗等管理层级的子规划。再将已经分解好的管理层级子规划,按照时间节点分为自然年、半年、月度等规划任务、形成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横层面的全覆盖。做到规划任务“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形成完整贯通的目标链体系。

2.制定任务标准,构建工作标准链

根据《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中的具体内容,梳理学院各处(室)、院(系)、部工作职能,在明确岗位工作标准基础上,各部门将职责转化为具体工作任务,形成工作标准和考核标准,制定符合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又与学院总体规划相结合的部门工作手册,由各部门按照其职责自立目标、自定标准、自主实施、自我诊断与改进,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诊断与改进制度,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三、依托信息技术确保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显实效

(一)修订完善相关制度,找准学院事业发展切入点

围绕学院年初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将“十四五”规划、党政工作要点、岗位职责录入内部质量保证监测系统,实现工作任务线上公开。加强过程监控,通过“一页纸报表”,清晰掌握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同时,将其融入学院考核指标,作为部门和个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结合使用“8字螺旋”,确保各项工作高质量完成,使学院各项工作规范高速运行[7]。

实行“双闭环”内部质量保证系统运行机制。“动态环”以“动态数据”为平台,依据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及规范,构建“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实施、诊断、创新、改进”的质量体系,实施过程控制;“静态环”以“静态数据”为平台,依据学院质量目标、质量标准及规范,以自评、内评、外评为途径,对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实施事后诊断改进。“动态环”和“静态环”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互联互动,使内部质量管理由静态直线开放模式,转变为动态螺旋闭环模式。各层面诊改依据设定的工作目标和标准,运用“动态、静态双闭环”运行机制,对各个层面各项工作实施诊改,实现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质量持续提升。

(二)诊改促进专业建设,紧抓双高建设着力点

专业诊改是高职院校教学诊改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双高”建设的着力点。高职院校应该基于专业群建设,按照事前准备、计划安排,事中跟进、巡查监督,事后总结、检查结果的工作流程,最终以落实改进为重点,推动专业诊改。专业诊改的目的是提高专业群适应性,发挥集群优势,实现多样化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8]。

1.利用信息化平台,科学确定专业群诊断点

以全国职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中的相关数据为依据,把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条件、职业资格证书、顶岗实习、产学研合作、招生就业数据、毕业生满意度等专业人才培养的指标和观测点,作为与专业相关的采集点,结合学院和各个教学单位的发展目标、规划以及工作重点,确定专业未来发展方向,将打造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作为专业群诊改的关键。结合学院“双高”建设任务,依托学前教育、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物流管理、信息安全技术应用、食品药品、现代生活服务和工艺美术设计等9个专业群,积极开展专业层面诊改工作。各专业群结合自身发展,认真研判SWOT分析结果,精心谋划发展目标,科学设定工作标准,制定了详实的专业群建设方案,明晰了年度建设任务,有序实施专业群诊改。

2.以提质培优为目的,将专业诊改落到实处

结合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平台中预先设计的诊断点,对学院智慧校园和数据平台中对专业工作过程形成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实时发送诊断数据和预警信息,生成诊断报告。学院根据诊断报告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提高,形成闭环,定期对专业群诊改进行评测。在专业考核过程中,尽可能细化、量化。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进行讨论,征求专家意见,最终统一认识,形成共识。

以学前教育专业群为例,在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指导下,依托“甘肃省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集团”,由学前教育企业一线教师、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深入学前教育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学前教育行业岗位群工作流程,通过分析、整合和提炼,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工作流程中各个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核心能力等;融入国家标准,紧跟学前教育产业岗位群需求,创新推进,制定融入X证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半工半读、选课制、证书培训制等灵活多样的学历教育模式,培育行业企业急需复合型人才;精准契合产业人才需求,深化分流培养、分类成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学生提供不同成长路径,量身定制“适合的教育”。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高专业群的集聚度和配套供给服务能力,实现高技能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全方位融合,使得专业群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合作领域持续拓展,推出具有国内影响力的高质量专业标准。校企联建集人才培养、企业培训、科研开发、社会服务、创新创业、校企资源共享的专业群实训基地,适应学前教育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需求,构建“四方联动、双制运行、三阶段一体化”的“423”校企共育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三)诊改突出课程建设,探索课堂改革发力点

1.建构“专业、课程、课堂”上下衔接贯通的目标链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质量生成的关键环节,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地带。根据专业制定的标准和指标点建构课程体系,依据指标点分解支撑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素质发展目标,进而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并制定学生学习的合格标准,将课程目标细化分解为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教务处、质量管理处、各院(系)部分别从上课、听课、督课等进行全方位监控。学院实施两级督导管理,由院级督导和各院(系)、部二级督导组成,日常开展线上线下听课评课,及时发现问题,做到实时反馈信息,真正找出教学过程中的“水课”和“金课”,实现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

2.应用信息化手段,保证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基于课程标准,依托学院智慧校园以及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平台,对课程教学进行实施诊改。为全院223个班级7000余名一、二年级在校生,开展了624门在线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师在课前通过平台进行备课,上传课程资料(含视频、图片、音频、文档、网页链接等资源),设定每个模块的教学目标,组织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策划每节课堂的互动环节。教师使用课前调查环节,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做到因材施教、针对性培养。平台实时监测每个学生学习的目标达成度。教师根据平台提供的数据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以及进度。实现了对课程“目标、标准、设计、组织”的静态环诊断与改进。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线上小组任务、投票问卷、头脑风暴、答疑讨论、测试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实现了对课程“实施、监测、预警、改进”的动态环诊断与改进。

以学前教育专业群为例,在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依据学前教育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或岗位群,分析各个岗位知识、技能、核心能力等需求,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融入国家职业标准,构建“一个平台、两条主线、三围拓展、双证并举”的“1232”专业群课程体系。学院紧贴企业对岗位技能需求,把专业群内公共基础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和职业基础课程重新组织和设计,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学习情境。通过完成微课、教学视频、数字化教材、教学技能训练手册、基本功达标考核手册、习题库、试题库、资格认证等任务,构建“课程——学习情境——任务——知识点”课程资源库。

依照专业方向对应的职业岗位任务,以实操任务工单为主线,以岗位情境、岗位任务为蓝本,校企共同重组学习模块,制定课程技能指标及考核标准。每门课程由理论模块、技能模块、能力模块、全实践模块构成。以图片、演示视频、案例文本、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任务手册、学习手册、测试习题、企业案例、学生跟岗研修现场追踪视频等学习包,构建立体化、动态性、真实性、对照性、修正性的教学资源库。定期组织专家对资源内容进行评审,组织学生对资源应用情况进行评价,促进了课程层面的诊断与改进工作。

(四)诊改关注教师发展,把握师资建设关键点

1.搭建测评诊断与改进双系统,实现能力测评和诊改

“双系统”——教师职业能力测评系统和基于诊断与改进的内部质量监控大数据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教师职业能力测评系统,依据教师职业能力测评指标、部门工作绩效考核标准、各部门工作绩效考核指标,实施全员测评。特别是在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将教师职称评定全部量化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教学能力评价,占比30%;一部分为工作业绩,占比70%。教学能力评价的赋分由质量监控平台中的院级督导和二级督导的听课成绩,与现场教师说课成绩相结合,给予教师的最终成绩;工作业绩赋分由多个职能部门,依据23项评价项目进行评分。测评过程实现了数据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达到了管理向治理转变的目标。

2.为教师铺设成长通道,激发其内生动力

以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为目标,制定教师入职培训标准、“双师”教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名师、技能大师等认定标准,构建教师不同阶段发展的标准体系,让每个教师都能按照自己的发展和成长制定自我发展规划,使教师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以“双师型”教师认定为例,学院结合自身发展,制定了《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将“双师型”教师认定等级从高到低分为A、B、C三个层次。“双师型”教师每年认定一次,实行动态管理。第二层次(B档)和第三层次(C档)的“双师型”教师满足更高层次的认定标准时,可申请更高层次的“双师型”认证。“双师型”教师的认定结果可用于学院教师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评优评奖等方面。为了让教师更好的发展,更快的提升,教师发展中心还制定了教师发展15项,涉及“教师发展”“职业规划”“未来发展”内容,利用智能填报系统为教师进行画像,从而找到教师未来发展方向,全面提高教师素养和能力,帮助教师职业发展。

(五)诊改立足学生发展,聚焦人才培养成长点

1.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标准链

以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为基础,结合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平台中学生层面预先设计的诊断点,由学生工作部制定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子规划,再将子规划逐一分解到具体院(系),各院(系)设定学生发展的工作目标、标准、任务、计划,形成标准链。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过程的数据实时采集,实时分析,实时反馈,生成学生诊断与改进自评报告,及时进行诊断与改进。

2.为学生实施数字画像,实现对学生的精准评价

通过诊断与改进平台中智能填报系统,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画像。根据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生工作处制定的学生综合测评方案,完善学生“学业发展”“职业发展”“个人素质发展”“社会能力发展”等四个方面内容。对新入校学生进行初次画像。通过雷达图找寻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弱项,生成学生的第一次评价报告。后将评价报告反馈于学生所在的院(系)以及辅导员。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问题,则由所在(院)系和辅导员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和修正。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二次画像,对学生进行修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自信成长。另外一种画像是针对学院重点群体的毕业生进行精准画像,确保“一生一卡”台帐和“一对一帮扶”机制不间断,实施精准助力重点群体就业帮扶。确保对所有重点群体毕业生做到就业创业“帮扶百分百”,力争对有就业意愿的重点群体毕业生做到“就业百分百”。

四、结语

学院借助已有的信息化手段与平台,在五纵五横的网格基础上,对学院状态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和分析,形成定量定性的评价结果。各项工作在持续不断诊断与改进过程中,查摆问题,修正与完善学院的目标、标准、制度以及办事流程,促使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进行管理体制、师资培养、专业建设、教学资源、育人环境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不断增强制度管控,逐步建成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2020年,甘肃省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委员会推送学院《数字兰职助力教学诊断与改进质量体系保障人才培养》的案例,被评为“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优秀典型案例”,成为甘肃省唯一入选案例。

在提质培优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下,打造“技能甘肃”,使甘肃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将深入开展各个层面诊断与改进工作,全面推进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建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推广性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为全面推进甘肃省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作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保证体系学院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质量保证体系在国有物业企业资产管理应用初探
质量保证体系原理在国有物业企业资产管理中应用可行性分析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设计保证体系建设和审查的若干专题研究之二——设计保证体系建设研究
BALIS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证体系平台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