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人才振兴视域下新时代耕读教育发展路径新探

2022-03-18陈秋平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师资三农劳动

陈秋平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 福建泉州362000)

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1]。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和首要前提。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乡村人才振兴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2021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2]指出,要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耕读教育”一词受到广泛关注和热议。为此,涉农院校加强耕读教育,把耕读教育与思想教育、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耕读教育是新时代涉农院校服务“三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热爱“三农”的教育方式和途径,也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撑和动力。实施乡村振兴,现阶段最大的问题就是乡村振兴人才短缺,特别是“一懂两爱”、扎根“三农”的乡村振兴人才紧缺,而耕读教育恰是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教育方式与有效途径,在此背景下,探究乡村人才振兴视域下新时代耕读教育的发展路径尤为必要。

一、新时代赋予耕读教育新内涵

简而言之,耕读教育就是将农业生产与文化教育相结合[3]。可以说,耕读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动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耕读教育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耕读教育的记载。后来,随着科举的推广,耕读相兼、半耕半读越来越常见。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单一的教育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发展的要求,而耕读教育恰恰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十分吻合,这时候就需要赋予新时代耕读教育新内涵。

(一)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耕读意识教育

传统的耕读教育强调耕读相兼、半耕半读,既要学知识又得养家糊口,体现了当时士子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优良品德。进入新时代,虽然现在的读书人已经不用半耕半读了,但是仍需要继续倡导耕读教育,培养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耕读意识,让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二)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劳动教育

从耕读教育的发展史来看,耕读教育体现了当时士子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是劳动教育的活教材。2020年7月15日,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4],提出要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可见,耕读教育蕴含的劳动教育在新时代教育中,也受到高度重视。进入新时代,耕读教育能够继续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三)创造实践能力教育

传统的耕读教育蕴含涉农知识、涉农技术、涉农实践、涉农创造和涉农情怀。进入新时代,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青年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越发重要。新时代召唤创新创造,新时代弘扬创新创造,而涉农创新创造的关键在于耕读教育,关键在于蕴含的耕读意识、创造意识、创新思想、实践能力。进入新时代,耕读教育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涉农实践、涉农创造和涉农情怀,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二、新时代耕读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进入新时代,继续坚持和全面推进耕读教育,是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2]的具体体现,是全面深化《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4]的有效载体,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是加快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关键支撑,具有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耕读教育是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保障

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和产业的振兴,更是组织、人才、文化等多方面的振兴。从乡村振兴的难点来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精神贫困、文化匮乏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制约因素。而耕读教育关乎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关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关乎乡村文明与乡村经济发展的有效衔接,关乎实现乡村振兴的成败。因此,新时代继续重视耕读教育,实施耕读教育,有助于提升村民道德水平,可以通过劳动教育防止村民返贫,也可以通过技能传授和知识教育提升村民综合能力。

(二)耕读教育是深化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

新时代呼唤劳动教育,新时代弘扬劳动教育,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让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入新时代,耕读教育丰富和发展了劳动教育的内涵,耕读教育推进和深化了劳动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新时代耕读教育是深化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劳动教育是实施耕读教育的有效方式。因此,耕读教育体现的耕读精神,劳动教育体现的劳动精神,以及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这些精神共同促进着青年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即“五育”并举。

(三)耕读教育是促进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耕读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培养青年大学生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优良品德,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耕读教育蕴含的耕读精神、奋斗精神、担当精神等,有助于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助于青年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与此同时,耕读教育蕴含的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精神,推动青年大学生形成合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四)耕读教育是推动教育改革和文化创新的催化剂

实施耕读教育,把耕读意识、耕读精神贯穿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纳入大中小学各个学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一方面,耕读教育推动教育改革,探索大中小学耕读教育多种实践形式,使学生参与农村服务实践,帮助农村解决发展问题,在实践中促进个人成长与农村发展相互统一。另一方面,耕读教育推动文化创新,完善文化育人机制,以乡村文化振兴为重点,创造耕读文化载体,在乡村中形成良好文化氛围,促进耕读教育在乡村振兴中良性互动发展。

三、乡村人才振兴视域下,新时代耕读教育的实现路径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我国乡村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乡村的发展潜力无限,同时乡村的任务也是任重道远,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乡村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关键。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涉农院校是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主力军,而耕读教育是促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新时代耕读教育不仅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深化了劳动教育的内涵。新时代耕读教育有利于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了乡村振兴的早日实现,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耕读教育是服务“三农”的有效途径,是新时代涉农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涉农院校人才培养的初心与使命。乡村人才振兴视域下,新时代涉农院校应该深入实施耕读教育,培养乡村振兴人才,不忘强农初心、不负兴农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耕读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

(一)构建扎根“三农”的耕读教育体系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5],指出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课,强化耕读教育课程教学。这为建立“扎根”三农的耕读教育体系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耕读教育提倡半耕半读、边耕边读,是涉农院校深化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具有德智体美劳等全方位育人功能。耕读教育,“耕”“读”结合,在“耕”中突出劳动教育,在“读”中强化文化学习,让青年大学生在“耕”“读”结合中成才成长。

构建扎根“三农”的耕读教育体系,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课,作为其它专业学生选修课,培养青年大学生的耕读意识和耕读精神。编写耕读教育相关教材,强化农耕文明、乡土文化、乡村治理等方面课程,扎根“三农”开展耕读教育。让耕读教育贯穿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青年大学生的“三农”情怀,引导青年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蕴含耕读教育素养,在耕读教育实践中深化专业知识技能。

(二)拓展立足“三农”的耕读教育实践

实践是理论之源。乡村人才振兴,耕读教育实践是关键。新时代耕读教育要拓展社会实践,加强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尤其是耕读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涉农院校依托各种社会资源以及特色农业活动,建设耕读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打造耕读文化教育品牌,安排青年大学生到实践基地、到农村、到生产现场进行社会实践,增强青年大学生扎根“三农”,服务“三农”,振兴“三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多渠道拓展耕读教育实践。一方面,涉农院校可以依托现有农业基地,借助农民丰收节等特色农业活动,重点建设一批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另一方面,涉农院校可以逐步提高耕读教育实践的比重,充分利用校内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和校外耕读教育实践基地,使校内外耕读教育实践基地互联互动,让涉农专业走出理论,让青年大学生走进实践,培养青年大学生的耕读意识和劳动精神,增强青年大学生在乡村人才振兴中干事创业的能力。

(三)建设服务“三农”的耕读教育师资团队

耕读教育是一种教育过程,是一种“耕”与“读”相结合的教育形式,也是一种与传统课程紧密融合的教育形态。教育的关键在于师资,同样的,耕读教育的关键也在于耕读教育师资。因此,涉农院校应该建设服务“三农”、专兼结合的耕读教育师资团队。

涉农院校建设耕读教育师资团队,首先应该成立耕读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其次是依托耕读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开展专项培训,提高涉农专业教师耕读教育教学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增强涉农专业教师耕读教育的育人本领。与此同时,涉农院校要加大培养“双师型”耕读教育教师团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共建共享耕读教育实践基地,提升耕读教育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此外,涉农院校可聘请涉农方面技术骨干、乡村工艺大师、农村种养能手等充实耕读教育师资团队。建设服务“三农”的耕读教育师资团队,培养耕读教育专业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人才需求。

(四)打造热爱“三农”的耕读教育校园文化

耕读文化源于古代农耕社会,现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耕读文化培养青年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爱农兴农情怀熏陶,推动乡村社会发展和乡村文化进步。弘扬涉农院校耕读文化,增强涉农专业学生文化自信,对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提升中国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涉农院校突出耕读文化思想引领,打造热爱“三农”的耕读教育校园文化,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将耕读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开展耕读文化系列活动,推进耕读文化进校园、耕读教育进课堂、耕读文明进生活,让耕读意识和劳动教育自觉融入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将农耕文明、耕读文化融入涉农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让青年大学生在耕读文化熏陶中,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魅力。此外,涉农院校还应注重榜样的力量,弘扬“耕”“读”结合的先进典型人物,邀请杰出校友、乡村大师、种养能手给青年大学生做讲座和报告。在校园中营造“耕”“读”相结合的理念,鼓励和引导青年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让青春在服务乡村、振兴乡村中精彩飞扬。

总之,新时代赋予耕读教育新内涵,新时代寄予涉农院校新期待。新时代涉农院校作为培养爱农兴农人才的主体力量,新时代对涉农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耕读教育作为培养涉农院校青年大学生爱农初心、强农使命的有效途径,在新时代具有重要现实价值和长远意义。乡村人才振兴视域下新时代耕读教育的发展路径是,构建扎根“三农”的耕读教育体系,拓展立足“三农”的耕读教育实践,建设服务“三农”的耕读教育师资团队,打造热爱“三农”的耕读教育校园文化。

猜你喜欢

师资三农劳动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热爱劳动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