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学情分析的维度与方法
——以《换位思考》一课为例
2022-03-18武汉市洪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韩亚平
■ 武汉市洪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韩亚平
武汉市武珞璐小学金地分校 张巧明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课堂上,学生是主动求知与积极探索的主体。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是为学生服务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必须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注重教育方式方法,关注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学情分析在我们心理学科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由表及里,明确学情分析的内容
学情,顾名思义就是“学习的情况”,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学生各方面情况都有可能影响到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学情又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从学生“学习”过程的角度,笔者以洪山区魏纯老师执教的研讨课《换位思考》为例,阐述学情分析包含的三个维度的内容。
维度一:对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
学习起点能力包括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技能水平等。心理学科教师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时,可以从“已具备、未具备、怎么具备”的角度进行分析。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学习该内容时所具备的与该内容相联系的知识、技能、方法等,以确定新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等,做好承上启下、新旧知识有机衔接工作,从而把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维度二:对学生学习形式的分析
学习形式的分析包括对学生认知方式、学习风格等情况的分析。通过分析了解同学们的认知方式、学习风格与教学内容是否相匹配及可能产生的知识误区,充分预见可能存在的问题,有针对地加以分析,使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功效性。
认知方式是学习者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考、记忆、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认知倾向的学生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是有差异的,长期存在于学习活动中就形成了学习风格。学生的认知风格有以下几点:独立型、依赖型、冲动型、慎思型、整体型、序列型、分析型、综合型等。长期在一个班级中学习的同学还有可能会形成“班级学习风格”。
《换位思考》授课前,教师通过个体观察、小组访谈、全班问卷等方式分析、梳理本班同学的人际关系现状,发现大部分学生有“自我中心思维”,只关注自己的感受,情绪波动大,理性思考欠缺;在学习新知时依赖型思维和综合型思维的学生较多,注意力品质一般,持久度不够,但与老师的合作非常融洽,班级学习风气较好。了解了本班同学的认知方式与学习风格后,针对此情况,魏纯老师采取了相对应教学方式使课堂更有针对性和预见性、功效性。老师采用了视频导入,生动地呈现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情景剧创设情境,唤起同学们的同类感受,带领同学们深入讨论;小组讨论,因势利导,帮助学生理解、梳理,澄清了“换位思考”的相关策略,从而收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维度三: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分析
学习动力的分析是指对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分析。学习动机由学习需要和学习目标组成。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是由需要、情感、兴趣、意志、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构成。对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分析便于教师找到学生学习的发力点,从而采用更加合适的教学策略与内容激发学习动力。
解决人际冲突,达成人际和谐是《换位思考》的学习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目标设定为——换位思考意识的培养和换位思考方法的学习,来满足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课堂上学生非常渴望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来看看到底怎样“换位思考”。这其实就是具有较强烈的学习动机的表现。了解学习需要,设定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二、层层推进,运用学情分析的方法
笔者在一线课堂实践中总结出了学情分析“观—问—查—找”的四个方法。
(一)“观”——自然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教师对学生的言谈、举止行为、表情、状态等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了解其生理、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等。自然观察法从观察形式来分,可分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从观察时间来分,可分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从观察内容来分,可分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
在一年级第八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学前,通过自然观察法,发现一(2)班的学生整理书包的能力需要提高,一(4)班的学生系鞋带的能力需要加强。课堂教学中,“我是小达人”比赛环节,根据不同的班级情况,设计了不同的比赛项目。课后,通过再次观察,发现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整体提高。
(二)“问”——谈话法
谈话法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的活动来进行了解学生情况的方法。教师在交谈过程中,最大限度的扮演好“倾听者”的角色。这种方法具有直接交流的特点,方便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操作时应注意拓展范围以便能够全面和客观,如问学生、问家长、问其他教师等……
在教学五年级《应对校园欺负》一课前,教师采用了谈话法了解学生的内心真实想法。教师倾听班级“小霸王”的心路历程,在“称王称霸”时内心的感受,给出建议,尝试带领其换位思考。发现“小霸王”的内心有这样的声音:“希望人人关注我、人人重视我”“同学间不重视我的人,我要用拳头让你们怕我”“有时,打完人后,我也很害怕,但我要装作无所谓”……与此同时,班级内的“受气包”积压在内心的情绪,通过对教师的倾诉也得到了舒缓。“受气包”往往性格懦弱,在家庭中,可能有性格强势的家长,“受气包”害怕把“欺负事件”告诉家长后,换来的是批评。针对了解到的情况,课堂教学中,利用“空椅子技术”带领学生了解欺负者和被欺负者的心态变化,体验不同的情绪,以达到引导学生分析欺负的危害,面对欺负应采取的有效措施,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并能预防“欺负事件”的发生。
(三)“查”——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从调查内容看,有一般情况的调查和专门问题的调查;从调查对象看,可以向学生、科任教师、学生家长调查;从调查方式看,有个别访问、开座谈会、书面问卷等方式;从调查途径来说,有直接调查、间接调查等。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教师都应把调查前期准备工作做细,解除被调查者的思想顾虑,力争调查上来的情况能如实反映客观实际。
教师在设计调查问卷时,要做到“三个避免”:避免问题带有结果倾向,避免使用假设性问题,避免使用否定句,问卷态度中立,语言简洁明了。在低年级学生做问卷时,还要注意避免家长引导。教师应当提前跟家长沟通,请学生如实填写,家长可以帮忙操作,但不要做任何引导干扰。
现在许多电子问卷工具简单易操作,突破时空的局限,还可以帮助教师提高统计和整理问卷的效率,如问卷星、腾讯问卷、问卷网、番茄表单、乐调查。在调查之后,必须及时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结果有针对性的确定教学重难点、设计课堂环节等。
(四)“找”——查找资料法
查找资料,包括专业书籍、学生资料等。其中学生资料包括学生填写的各种档案资料,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品、学生的成绩单、操行评语等。教师通过书面材料间接了解学生,要特别注意分辨材料的真实性与可信度。
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画作和学生的习作,通过画作的内容、用色、线条等,反映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学生习作,反映出学生的逻辑水平、思维聚焦点。这些都是心育课堂教学或者个体化教学的参考。教师还可以通过观看一些反映孩子的心声和家庭环境的综艺节目来拓宽眼界和思路,如《少年说》《放学后》《超级育儿师》……
三、为所当为,使学情分析作用最大化
(一)分层实施,注重学情分析的实效性
在分析对象上,我们可以拓宽范围,分层进行——学生、家长、教师,都可以成为分析对象。在分析手段上,四个方法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重点运用某一种方法。
(二)重在改进,强化学情分析的实践性
学情分析是标,心育教育效度的不断改进和提升是本。因此,学情分析在课前,也在课后。课后反思过程中,应当对学情进行二次分析,前后比对结果,找出提高点和待改进点,调整教学目标、环节等,以指导下一次实践。在这样的“分析——改进”的不断循环中,真正做到《纲要》中要求的“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三)长线跟踪,延展学情分析的周期性
长周期对学情的分析和记录,一是可以整体看到学生的变化;二是验证一段时间内对学生实施的心育策略是否正确,让经验走向实证;三是发现一些短期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下大力气,汇聚更多智慧去解决。
四、心理健康课程学情分析课例
课例:心理健康课《换位思考》学情分析
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的学情分析重点在于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节课呢?教师很容易通过学情的理论分析,从客观上找到答案。
(一)理论上的学情分析
1.社会角度
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因而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习惯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于是,在与同学相处的时候容易心直口快,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另外,青春期孩子与父母有代沟,孩子难以站在父母的角度去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因而亲子之间容易起争执。
2.心理发展角度
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识突增,容易出现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另外,他们渴望自主,因此,当他们的观点和选择遭到家长反对的时候,他们容易情绪化,固执己见,不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帮助自己综合考虑问题,从而与家长产生矛盾冲突。
3.学生不换位思考给自己造成的影响
学生说话前不换位思考,心直口快,有时就会说话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得罪了身边人而不自知。
在与别人观点不一致时,不习惯和不愿意换位思考的学生就很容易跟别人争论不休,俗话说“杠精”,实际上双方都有理,也都有没理的地方,没有绝对的对错。为了争个对错而伤了感情,还害自己达不到目的,甚是遗憾。
教师认为学生客观上需要学习换位思考,还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因为,学生会认为,我知道换位思考可以让我与人和谐相处,但是我如果为他着想,我怎么办?我满足他的要求,我听了他的话,我的需要就满足不了了。那么,真正的以生为本是让学生主观上觉得自己需要换位思考,即换位思考可以满足我的实际需要。比如,我实际上需要玩手机放松一下,如果换位思考可以帮助我达到这个目的,那么我才会发自内心地愿意换位思考。
为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我们得从实践上做好学情分析。
(二)实践上的学情分析
1.观察与交流:了解问题点,典型冲突,实际需要
在同伴交往过程中,有些初中生缺乏换位思考的习惯,说话心直口快,只顾自己说,而忽略对方的感受,易引发人际摩擦。而此时的他们又非常需要良好的同伴关系,给他们陪伴和支持。朋友之间的典型矛盾是学生心直口快意外得罪人,为此,学生的实际需要是交朋友会说贴心的话。
2.口头调查与访谈:了解问题点,典型冲突,实际需要
经调查发现,他们与同学争吵很少,多数是争论作业题的答案。另外,大部分学生平时与家长观点不一致,其中比较多见的是作业问题(作业速度慢、不认真、额外作业等)和关于手机的使用问题——玩手机不上瘾和玩手机会上瘾,玩手机不影响学习和玩手机影响学习,有权利玩手机和没权利玩手机等,亲子双方各执己见。很多人坚信自己是对的,宁愿花时间花精力吵架,也不选择换位思考达成共识、解决矛盾、达到目的。
亲子之间的典型矛盾是手机冲突,为此,学生的实际需要是家长能理解自己需要手机放松一下。
3.问卷调查:大致了解学生换位思考的起点和现状
(1)你平时说话一般会照顾听者的感受吗?设置该问题的目的是考察学生说话前换位思考的情况。有55.5%的同学少数情况说话会照顾,4.4%的同学偶尔会照顾听者的感受。说明多数人说话心直口快。
(2)你和家长吵架后通常发现家长说得有道理:设置该问题的目的是考察学生冲突后换位思考的情况。44.4%的同学觉得家长有道理,26.7%的同学经常觉得家长有道理,说明71.1%的同学在冲突后还是善于换位思考的。
(3)因一件事一次性与父母吵架持续时间?设置该问题的目的是侧面反映学生固执的程度,或者说不换位思考的情况。令人惊讶的是居然有48.9%的学生可以吵10-30分钟。
(4)平均一周和家长吵架几次?设置该问题的目的是侧面反映学生换位思考的习惯。只有11.1%不吵,居然有8.9%加6.7%共15.6%的人一周吵3次及3次以上。
根据以上的学情分析情况来设计课程的素材和流程,提升了课程的针对性的实践性,更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更能够切入学生的真实情境,从而使课程效果达到最优化。《换位思考》这节课充分做好了学情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师生访谈和家长沟通等多种方式,深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真实情境中,挖掘出最真实的核心因素以及有效的应对方法,最终才设计和呈现出来了一节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真实体验,既有复杂的专业背景却又深入浅出,易于理解的心理健康课程。
真正好的一节心理健康课是一个良性的闭环,学情分析是标,课堂效度的不断改进和提升是本。因此学情分析在课前,也在课后。课前的分析是收集素材,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而课后的反思则更多的是基于学生课堂上真实的情景反应,对课程的设计、素材的选择、教师的提问、情景的设置等进行反思,从而不断改善调整,以达到课程的最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