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茶为媒,创新区域劳动教育路径

2022-03-18武汉市吴家山第六小学

成才 2022年10期
关键词:茶艺茶文化劳动

■ 武汉市吴家山第六小学 李 纤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在《意见》的指导下,创新劳动教育的路径,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在武汉市东西湖区教育局“励·新”德育的引导下,我们以茶为媒,结合本区特色资源积极拓展劳动教育的新途径,发挥家庭基础作用,注重日常养成;发挥学校主导作用,注重系统培育;发挥社会各方的协同作用,支持学生走出教室动起来、干起来。我们借茶文化特色推进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让学生在明晰正确劳动价值观基础上,通过亲历实践、开展项目探索等方式,激发学生智慧,提升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

一、寻茶之根,明确茶文化的教育特色

茶艺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项综合艺术。青少年学习茶艺,接受劳动创新教育,更多的是要把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孝行教育、礼仪教育等内容融入其中,实现素质教育和德育的有机结合。

可追溯到唐朝的东西湖区柏泉绿茶,种植历史悠久。坐落于柏泉古镇的柏泉茶园,以传统茶文化为立脚点,通过资源重组和整体规划,如今已成为东西湖区劳动教育基地,并已与东西湖区很多学校对接开展了一系列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位处城乡结合部的吴家山第六小学,学校德育处从地域背景、学校背景、文化底蕴等方面对柏泉茶文化进行梳理后,决定以“循千年茶厂之根,问立德树人之道”为教育目标,探索打造以茶文化为特色的劳动创新教育专题课程。

确定了以茶文化为特色开展劳动教育工作目标后,学校就有了明确的思路:以茶文化劳动教育为突破口,立足农耕特色文化建设,打造体验式德育模式;整合校内外劳动资源,优化劳动实践教育课程;拓宽劳动实践教育途径,探索学校、家庭、村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劳动教育模式,从而有效提升劳动教育品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以茶为媒,努力拓展劳动教育途径

学校以“我参与、我快乐、我成长”为劳动教育理念,构建新时代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愉悦成长的劳动教育环境,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升学生日常生活和从事简单生产的劳动技能。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劳动能力弱,因此,学校集全体班主任的智慧,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茶文化特色,制定了“吴家山第六小学校内劳动任务清单”,并设计了“吴家山第六小学一日茶文化劳动课程”,为开展好茶文化特色劳动教育开辟了新思路,探索了新路径。

(一)采用请进来教和走出去学相结合的方式

1.请进来教。学校计划每学期聘请柏泉茶厂技术员到学校讲解茶树的栽种、土壤环境的保护和茶树的管理等基础知识;邀请专家开展讲座,增长学生茶树种植、土壤培育等关键知识,如:各种茶所属地理位置、特性,土壤酸碱性对茶树根茎发育的影响程度等;聘请茶艺培训师对学生进行“茶艺表演”培训,让学生感受到茶的魅力——除了品饮的实用性,还极具观赏性、艺术性,有效激发了学生学茶艺、了解茶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

2.走出去学。为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拓学生的视野,学校计划每年春季开学把“3月采茶活动”纳入学校“茶文化”主题活动计划,组织学生到柏泉茶厂开展采茶、参观茶厂工人制茶和亲自体验制茶等系列活动。学生通过这些劳动活动,学习采茶制茶的工艺,感受采茶制茶的艰辛,体验生产劳动的勤劳与智慧,让学生进一步去识茶、沏茶、品茶,逐渐加深学生对茶文化的认识。

(二)拓展思路,开辟“开心小茶园”综合实践基地

学校在校园土地资源非常紧缺的情况下,通过利用空地和改造花坛种植柏泉名茶“龙井”茶树,让学生在校园内近距离接触、了解茶树、茶叶,了解家乡文化,内化学生热爱家乡的朴素情感。另外,学校集思广益拓展思路,通过和柏泉茶厂沟通,承包了部分茶园,由高年级学生管理,作为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场所。

(三)打造平台,展示劳动教育成果

学校认为,只有让学生在参加茶文化特色劳动后看到劳动的成就、感受到劳动的光荣、体会到劳动的价值,才能让学生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正向价值观。为此,学校准备集各方力量打造手工制茶室、茶艺表演室、劳动工具室等各类功能平台,用于展示学生丰硕的劳动教育成果。学校还准备利用校园走廊、窗台和书柜等地方,让学生们利用废弃的矿泉水瓶和小花盆培育茶种子和小茶苗等,方便随时养护、观察和学习,形成一道流动的劳动教育实践小基地。

三、以茶筑基,尽力提供劳动教育保障

学校始终坚持将茶文化劳动课程贯穿于学校教育过程中,切实提高学生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劳动习惯。为了确保茶文化劳动教育开展的自主性和持续性,学校在制度、课程和质量三方面为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保障。

1.制度保障。为了加强管理,学校制定了《吴家山第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在制度上为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基础保障。同时,凭借柏泉茶厂“龙井绿茶”茶叶品牌,学校确定了传承茶艺传统文化,践行学校茶文化特色的劳动教育路径。

2.课程保障。茶文化特色劳动教育是创新教育。在没有现成适合的劳动教育课程的情况下,学校先组织老师按照简单易懂的要求,从茶历史、茶分类、种茶、采茶、制茶、茶仪、茶诗等方面入手进行梳理,形成了《吴家山第六小学茶艺儿童读本》,通过每周三的社团活动时间对学生进行授课。

3.质量保障。新时代树立教师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教师热爱劳动的品质,才是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的保障。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从事体力劳动,还要实现五育融合,因此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必不可少。学校多次组织语文、数学、美术、体育、道法等学科教师召开劳动教育专题会,开展外出考察茶文化交流活动,通过讨论与交流,学习如何开展“五育”融合,探索如何以茶文化为突破口来促进学校劳动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四、以茶明德,树立正确劳动观和价值观

“茶以载道,以茶育德”。学校开展以茶文化为特色的劳动教育,旨在培育学生勤劳节俭、坚毅开拓、热情善良等精神品质,养成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正确劳动观和价值观。

(一)精耕细作,培养学生专注品质

学生在整个茶文化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种植茶树、采摘茶叶、加工制茶(采青萎凋、发酵、杀青、揉捻、干燥、初制茶、精制和加工)、茶艺表演等完整过程的观测、记录、操作和分析,充分认识到做事要耐心、踏实、专注,否则茶汤的口感、品质达不到理想效果的道理。茶文化主题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真正懂得诚实劳动、专心致志的重要性,有效提升了学生综合的人文素养。

(二)辛勤劳动,培养学生奋斗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在学生种植劳动实践活动中,学校经常会邀请一些当地有种植经验的农民或养殖专业户等“土专家”给学生指导农事活动。在劳动技能指导之余,也请他们给学生讲一讲自己身边辛勤劳动的故事和趣闻,介绍介绍家乡的轶事、社会的发展变化等,让学生从小就记住家乡味道,喜欢上家乡的文化。

(三)学思融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要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就是必须成为我们的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能给他们带来团结友爱的快乐,能促进钻研精神和求知欲的发展,能在克服困难之后产生激动人心的快乐,能在周围世界里不断发现新的美好事物。”学校将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以茶文化为载体,开设美术手工等课程。学生在教师引领下,积极思考,凭借丰富的想象力,用干枯的茶叶、茶枝等材料,创作出采茶女、茶树花、茶具等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纸画作品,充分彰显了学生创新、创造的能力。

从茶文化劳动教育特色的实践探索中我们看到,学校要想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发展得更好,就要依托柏泉茶厂,下好茶文化劳动创新教育这盘棋。而如何更好地借助茶文化特色来促进学校的劳动教育,推动学校全面发展,还需上下求索,不断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城乡结合部小学劳动教育的新路子,形成适合的劳动教育新模式,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教育的特色发展。

猜你喜欢

茶艺茶文化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茶艺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品山品水品毛尖 信阳茶艺纵古今
热爱劳动
当前茶艺表演主题创作及审美生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