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运用肌骨超声精准引导针刀疗法在腰背肌筋膜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2022-03-18屠殿奇李家明刘春莲张艳婷
屠殿奇,李家明,刘春莲,张艳婷
(1北京市通州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功能科 北京 101100)
(2北京市通州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疼痛科 北京 101100)
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种临床常见、高发病,病情反复发作导致治疗难度较大。中医将腰背肌筋膜炎纳入“筋痹”范畴,认为该病会造成局部组织粘连,继而导致患者活动受限,同时在多因素的刺激下会逐渐形成激痛点[1]。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完善,致使小针刀闭合理论逐渐被临床广泛应用,该技术方便快捷且价廉有效,因此成为目前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主要技术。从小针刀闭合手术理论角度进行分析,小针刀是目前临床筋膜炎所有治疗方法中最为快捷的一种,且小针刀治疗方式价格较为低廉,所以从80年代问世以来,一直被推广至今[2]。但传统的小针刀模式操作中,极易误伤患者的肌腱和神经,因此各项血管损伤事故被频繁报道,情况较严重者,甚至会有肢体永久性失用情况出现,继而直接伤害患者的身心状态。可见,传统针刀临床疗效欠佳,寻求一种科学且精准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3]。肌骨超声可清晰显示人体肌肉、肌腱等组织,继而在肌骨超声引导下实施针刀治疗,可在避免损伤神经、血管的同时提高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北京市通州区中西医结合医院2019年8月—2021年5月收治的66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51.26±5.33) 岁;体 质 量45~83 kg,平 均(72.74±5.36)kg;病程7~12个月,平均病程(9.26±1.41)个月。观察组中男性16例,女性17例,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51.14±4.63)岁;体质量45~82 kg,平均(72.36±5.45) kg;病程6~12个月,平均病程(9.15±1.23)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的患者;②意识清醒者;③耐受性较好者;④生命体征稳定者;⑤交流、沟通正常者;⑥依从性良好者;⑦无感染征象、中毒症状者;⑧临床资料齐全;⑨患者和家属均知情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生命体征不平稳者;②无临床配合能力者;③合并肺结核等疾病者;④严重传染病或器质性病变者;⑤哺乳、妊娠期女性;⑥呼吸衰竭;⑦局部出现脓肿者;⑧全身炎症反应;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⑩恶性心律失常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刀治疗,指导患者取舒适体位,局部消毒后麻醉,严格遵照针刀四步法进针;先纵向行3~4刀,后横向剥离4刀,直至感觉到刀下松动感视为松解完成,后出针,棉花按压后在创口贴敷,确保针孔干燥。2 d后进行下一步治疗。若患者肌组织出现撕裂伤,需放弃针刀治疗。若患者局部出现血肿,严格以血肿具体情况进行消肿(针刀切开)治疗。
观察组:肌骨超声精准引导下针刀治疗:此研究使用PHILIPS EPIQ5彩色超声诊断仪展开。指导患者取舒适体位,将适量耦合剂涂抹在超声探头上,探头频率为5.0 MHz~12.0 MHz,借助超声进一步明确机体组织结构;以超声为引导,寻找病灶具体位置。局部消毒、麻醉,在病灶点放置超声探头,避开血管和神经,针刀入路,严格遵照针刀四步法进针;超声引导下组织粘连完全松解后出针。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97%高于对照组的7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单位:例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各量表分值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各量表分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情况(x- ± s,分)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日常活动量改善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日常活动量分值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日常活动量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日常活动量改善情况(x- ± s,分)
2.4 两组治疗前后舒适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舒适度各指标数值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舒适度各指标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舒适度比较(x- ± s,分)
3 讨论
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种典型的无菌性炎性反应,诸多临床研究指出,该病由风寒、外伤以及疲劳等因素引起,中医学将腰背肌筋膜炎归纳于“筋痹”范畴。针刺疗法具有中医特色,《灵枢·经筋》提出了“以痛为输”治法,指出通过针刺治疗可直达病所并松懈局部紧张肌肉,气血得行的同时疏通经络[8]。现代医学认为,针刀疗法可刺激“激痛点”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使新鲜血液注入疼痛部位,消除炎症反应的同时有效改善新陈代谢,阻断神经递质传导的同时发挥镇痛作用。从生物应力学角度展开分析,软组织长时间痉挛,会压迫血管并导致局部微循环出现障碍,而大量的代谢产物堆积,会对周围神经末梢造成刺激并产生疼痛,而在疼痛的影响下,患者肌肉会紧张,肌腱向应力集中会形成恶性循环,继而诱发水肿、充血以及渗出等病变[9]。小针刀疗法以“应力动态平衡失调”为理论,剥离和松解软组织纤维间的瘢痕,可复组织内动态平衡,消除应力集中的同时发挥消肿作用。本文中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96.9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70%(P<0.05),证实了在腰背肌筋膜炎的治疗中应用肌骨超声精准引导针刀疗法的效果和价值。本文所得结论和李振兴[10]等人研究基本一致(为探究肌骨超声精准引导针刀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特纳入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经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3.33%,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小针刀具备携带方便、操作简便等优势,实际使用中价格低廉且效果显著,因此成为目前临床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有效方法。
而传统的针刀治疗过程中并没有借助任何医疗辅助手段,全凭医者经验来操作,实际治疗过程中会存在“盲刀”情况。同时传统的非直视针刀操作模式对医者的要求较高,因此在实际治疗中会有定位不准确情况出现,继而损伤患者神经、血管。但借助肌骨超声可精确观察肌肉以及肌腱组织,充分评估组织生理病理情况后进行针刀治疗,可便于针刀操作的同时提高治疗效果[11]。应用肌骨超声还可指导医者清晰了解患者病变具体部位,明确进针方向和实际的进针深度,避免传统针刀治疗中出现的问题。此研究结果示: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较轻,生活质量较高,数据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证实了在腰背肌筋膜炎的治疗中应用肌骨超声精准引导针刀疗法的效果和价值。提示在肌骨超声精准引导下进针,还可达到一次性治疗的目的,减少反复治疗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因此更容易被患者接受[12]。
综上所述,肌骨超声精准引导针刀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并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