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有效活动设计的策略探究

2022-03-18赵滕滕

当代家庭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设计策略小学数学

赵滕滕

摘 要:目前,数学活动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生成学科能力,建构数学概念,并自主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显著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数学活动,根据学情特点组织多元化的数学活动,优选活动设计策略,为促使学生实现有意义学习做准备。本文也将着重分析数学活动的有效设计策略,希望可让一线教师受到启发。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活动;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06-0175-03

Research on the Strategies of Effective Mathematics Activity Design in Primary Schools

ZHAO Tengteng  (Lizhi School, Liuhe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mathematics activities should be student-centered. Teachers should guide students to generate academic abilities in mathematics activities, construct mathematical concepts, and autonomously apply mathematical knowledge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highlighting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For this reaso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s should carefully design mathematics activities, organize diversified mathematics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learning, and select activity design strategies to prepare students for meaningful learning. This article will also focus on analyzing effective design strategies for mathematics activities,hope that first-line teachers can be inspired.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Effective activities; Design strategies

隨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数学教育受到了广泛关注,而常规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存在的互动单一、脱离现实、不够开放等问题在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素养方面的消极作用也日益突出,教师需要重新调整设计数学活动的方式和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以便更有效地促使学生实现长远发展。为此,小学数学教师便可通过如下几种方式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营造良好的数学教学环境:

1.了解学情起点,设计活动目标

一轮有效的数学活动不在于学生是否能学到多少数学概念,而在于学生是否学得精、学得深,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真正内化数学知识,确保学生能够顺利生成数学概念。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活动时便要准确分析学情起点、设计精准目标,根据目标适当调整数学资源、拓展数学内容,以便顺利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力。那么,如何才能确保数学活动的目标是符合学情起点的呢?维果茨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可解答这一问题,即只要活动目标的难度处于学生的“潜在认知空间”即可,高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且学生通过有效探究可顺利达到目标要求。

比如在“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一课教学中,为了设计出有效的数学活动,笔者设计了一份能够检测本班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检测题,并与几个数学认知能力不同的学生在课前深入讨论,发现本班学生在学习运算知识时具有如下特点:耐性不足,积极性不高,且学生不够细心认真,有可能会忽视进位、退位规律,且计算错误率偏高,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但是,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数与数的运算知识理解难度并不高,只是在应用题的应用算理知识上容易陷入误区。根据学情分析,笔者就设计了如下活动目标:

以竖式笔算的方式探究“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运算规律,能够清晰、完整地列出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过程;能够再一次在运算练习中理解除法概念,总结除法算理的内涵,自主应用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解决相关问题;能够自主总结运算错误,反思错误成因,归纳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运算方法。

上述几个活动目标用词准确、清晰,对学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有利于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与运算规律,而当学生能顺利内化本课新知,则可有序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将真正促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使其生成数学智慧。另外,为了能够设计出精确的活动目标,笔者也会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导学案,以导学案预设学习目标,呈现预习作业,并且会让学生在导学案中写下预习难点,及时总结预习反馈,由此确定数学活动的重难点内容,调整数学学习目标,以目标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在具体、准确的活动目标引领下,本班学生基本上都能在数学课上实现有意义的学习,而且上述活动目标还要求学生归纳错题资源、反思错题成因,由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反思意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在上述几个学习目标的引领下,笔者则顺利组织了数学阅读、问题解决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基于学生需要,调整活动形式

常规的小学数学教学以“课堂讲授”这一活动形式为主,学生也确实能在有意义的听讲活动中积累数学知识,而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多种活动形式有利于促使学生主动学数学,如数学实验、综合实践、统计测量、游戏创新等,均可从不同维度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力。对此,教师则应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选择易于被学生接受、备受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去培养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学数学、培养学生的学习期待心理,为促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准备。

比如在“升和毫升”一课教学中,小学生就要学习容积概念及其相关单位,自主探究升和毫升之间的转换进率,学会估测物体的容量大小。在本节课上,根据本课知识的特殊性,以及小学生以直接经验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特征,笔者采用了“数学实验”这一具有实践性特征的活动形式组织了本课活动。为此,笔者准备了有刻度的量杯、矿泉水,便于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数学实验活动。接着,笔者鼓励本班学生参与实验探究活动,即往量杯中倒入一定容量的水,记录水的分量,进而通过改变容量单位去描述同一个容器的容积,学习“升”和“毫升”这两个基本单位,并由此推测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规律。

由于数学实验的直观性,本班学生能随着实验活动思考升和毫升的具体意义,无须多解释,学生就能理解容积概念,会用并不规范但是比较具体的语言解释容积的概念,而且令人惊喜的是学生通过使用不同的容器测量水的含量,有效总结出了升和毫升的换算规律,实现了有效推理,顺利生成了数学新知,因此感到欢喜、自豪。这既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能优化学生的情感態度价值观。再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及其单位换算知识时,笔者也会准备长度测量工具,以数学操作活动的形式促使学生观察长度单位,在测量活动中感受统一长度测量工具的必要性,猜想长度单位的换算进率,实现自主生成。这样一来,就可进一步优化小学生的长度意识,便于学生自主建构概念意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根据实际情况,优化活动环境

活动环境对小学生起着一定的启发作用,良好的活动环境既可开发学生智力,也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驱动学生主动解释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因此,在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时,教师还应根据活动目标与学情分析结论去创设活动环境、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为促使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好充足准备。

比如在“折线统计图”一课教学中,由于本课知识的整体难度水平并不高,且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统计知识,具有自主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作用与制作方法等关键信息的能力,所以笔者通过如下方式营造了活动环境:以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则关于蒜苗生长的科学纪实视频,展现一株蒜苗的成长过程,由此搜集数据,即每一天蒜苗的高度,按照日期制作表格,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据的变化特点。凭借自己的直接观察经验,本班学生能发现一个规律:随着日期变化,蒜苗的高度越来越高。据此,笔者引入了本课知识,简单介绍了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及其图像特征,让学生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进而便鼓励学生根据蒜苗的生长高度变化制作折线统计图,根据图像去阐述蒜苗的成长高度变化规律。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深入体会到统计图与生活之间的紧密关联,而且也能深刻感知折线统计图的图像特征与统计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与统计意识。值得一提的是,在组织数学活动时,教师要主动营造真实的生活环境,因为促使数学教育回归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除此之外,如果教师可以在组织数学活动时营造趣味环境,以游戏开展数学活动,那么同样也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使其在“玩中学”活动中内化数学知识。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与混合运算活动时,教师则可组织购物类游戏活动,改变教室内的物品摆设,学生在表演环境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购物消费活动中掌握小数运算知识,锻炼学生的口算心算能力,为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做准备。

在现代终身教育理念下,数学教育不仅应该发生在课堂上,更应该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发生,而除了要引导小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教师还可与其他学科教师实现跨学科合作来创新数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优化教学环境,使得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地应用数学知识。实际上,数学知识的应用方式很多,比如在科学教育中小学生便经常需要使用代数知识去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规律,且经常需要制作统计图表。对此,小学数学教师便可与科学教师实现学科合作,挖掘数学知识、科学知识的共通点,以便有序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优化数学教育环境。

4.实现先学后教,渗透活动评价

先学后教理念实则指出了师生互动形式与顺序,即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再引入教师指导活动,体现的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思想。前文已经阐述,有效的数学活动是以学生的主体行为为中心的,所以教师应采用先学后教的策略去开展数学活动,支持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表达与分享活动,有机渗透即时评价,随着数学活动的有序发生去评价学生的学科能力、认知变化与态度意志等多方面的变化,以评价反过来推动数学活动的发生,从而真正促使学生积累有效学习经验。

比如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教学中,笔者所设计的数学活动形式便是小组探究。小学生以五六人为一组,自主复习小数、整数混合运算知识,总结分数运算方法,由此猜测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具体规律,能够使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规律简便算法来降低运算量。在小组探究活动过程中,笔者会全程旁观,虽然会在小组举手示意时进行教学干预,但是并不会影响学生的数学探究思维,以科学的留白与提问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在此过程中,笔者会简单地使用积分制手段进行即时评价,即合作探究效果良好、协作较为紧密的小组可积分,反之则不积分、不扣分。这种直观的评分手段能够对小学生产生直观刺激,大多数学生为了小组积分都会认真参与组内讨论,探究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规律及其应用准则,及时进行简便运算,顺利营造了良好的探究氛围。在此基础上,本班学生也能顺利实现有效学习,而且笔者还会在课堂总结环节表扬表现最突出的小组,使用鼓励性评价语言去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

鼓励性评价对提高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明显作用,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支持,所以被表扬的小组会更加积极主动,未被表扬的小组也能基于努力,调整组内讨论方式,以便更有效地探究数学知识,且表现最佳的小组会成为其他小组的学习榜样,让其他小组思考如何才能实现深度合作。这样一来,整节课的课堂氛围也能变得更好,有利于促使学生自主建构数学概念,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笔者还会让各小组写一份小组评价表,各小组要据实记录本小组各成员的具体分工、合作学习效果与可改善方向,阐述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并由此思考更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在实施活动评价时,笔者认为一线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活动评价体现出过程性特点,坚持即时评价,要根据小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从学生的学科能力、学习态度、合作意识、思维品质等多方面进行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总结问题、解决经验,使其顺利实现自主学习。第二,活动评价要兼顾共性与个体。本人认为,活动评价的效益得益于评价本身对学生所产生的具体影响,影响越大(主要是指积极的引导、诊断与鼓舞影响)就能证明教学评价的效率越高。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在组织活动评价时要兼顾学生共性与个体诉求,优化学生的活动状态,使其实现健康成长。第三,活动评价手段要体现出适宜性与多元化的特点。为了更好地鼓舞、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活动评价手段,以便尽量引导学生自主调整数学学习策略、学习方法,修正学习计划,促使学生实现有意义学习。

5.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优化活动设计策略是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探究数学规律,使得师生双方以和谐有效的方式共同参与数学活动,实现教学相长,让师生双方均能生成智慧。为此,小学数学教师便要主动组织数学活动,根据学情特点、数学教学目标设计活动策略来引导学生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参与探究、操作、迁移等活动,以便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静.学科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活动设计的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9(12).

3668500589297

猜你喜欢

设计策略小学数学
浅谈农村普通高中数学作业的设计策略
赣鄱生态水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浅议郊野公园对城市宜居性提升的设计策略
设计策略决定企业品牌形象
大连智慧旅游平台UI浪漫设计研究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艺术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