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实践探索
2022-03-18翟小萍
翟小萍
摘 要:良好品德的培养,对个人的健康成长及性格的形成、意志的锻炼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幼儿进行良好品德的培养,有利于促进他们未来的发展。在家园共育下培养幼儿良好品德,对幼儿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幼儿进行良好品德的培养,应该体现在幼儿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配合,才能充分展现其真正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重要性,并对其实践策略进行了探索。
關键词:家园共育;幼儿;良好品德;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06-0032-03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Home-Kindergarten Co-education to Cultivate Good Moral Character of Young Children
ZHAI Xiaoping (Futai Kindergarten, Anding District, Dingxi City, Gan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good morals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healthy growth of individuals, the formation of character, and the exercise of will. At the same time, the cultivation of good morals for young children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ir future development. Cultivating good moral character in children under home-kindergarten co-education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futur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The cultivation of good moral character for children should be reflected in all aspects of children's life and learning. In this process, teachers and parents need to cooperate in order to fully demonstrate its true meaning.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home-kindergarten co-education and cultivates children's good morals, and explores its practical strategies.
【Keywords】Home-kindergarten co-education; Children; Good morals; Practical exploration
幼儿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的关键时期,由于良好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通过后天不断地培养,从而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逐步形成。现今,在素质教育的发展下幼儿教育也随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面对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目标时,幼儿园需要明确自身对于幼儿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并不断努力,积极奋发向上。对幼儿进行良好品德的培养,不仅对他们的终身发展和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幼儿自身的发展,更是符合社会文明发展的要求。在对幼儿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家长之间积极配合,实现家园共育下对幼儿良好品德的培养。
1.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家园共育,即家长与教师共同携手对学生进行教育,这属于一种新型教育方式,是教育改革工作向前推进的必然结果,推出和实现家园共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虽然拥有较好的硬件设施和师资水平,但要创设一个适合本园的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创新道路,依旧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幼儿园从实际出发并在家庭教育的支持下寻求自身发展的特色,使幼儿园为幼儿教育事业做出最大的贡献,家园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家园共育弥补了过去家庭教育缺失的不足。家庭教育的协助和配合使幼儿园教育更具有效性,能够为幼儿更好地开展品德教育提供支持。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要将他们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良好品德的形成就是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重要基础,从而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促使幼儿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培养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并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家园共育格局的形成,保障了幼儿所接受的教育更为全面化,为幼儿的品德教育搭建家园协作的平台,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师和家长教育上的局限性问题,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将更受保障。
其次,家园共育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化。幼儿是社会的一分子,因此需要注重幼儿个性成长的整体性之余,更多地朝向社会化方向进行培养,让幼儿可以在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中扮演好不同的角色,这些都将为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并之后于社会中求发展奠定最初基础。幼儿时期作为一个人个性发展的初始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和模仿性都是非常强的,需要教师和家长紧抓这个契机对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教育和引导,才能真正为其未来走入社会打下牢固基础。基于家园共育视角来看社会化,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幼儿园则可延展社会化的范畴和内涵,两者相互补充,则可形成促进幼儿社会化的合力,使得幼儿社会化得以产生和发展,抓住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这一关键时期,能够促使幼儿在未来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通过不间断的重复练习而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为幼儿获得全面的发展打好基础,也为幼儿今后的成长和发展起一个“好头”,真正使幼儿向社会化稳步发展。
最后,家园共育为家长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契机和平台。家庭教育对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作用正在被持续挖掘,所以构建家园共育发展模式势在必行。对于幼儿的教育不应过度孤立,因为孤立的教育意味着在教育中的势单力薄,会使幼儿在劳动能力、良好性格形成等方面受到阻碍,严重阻碍对幼儿良好品德的培养往往不能达到较高的教育标准。而一旦促成了幼儿家长和幼儿教师的良好互动和紧密合作,方可让学前教育具备无限可能,突破以往教育禁锢和限制将成为现实,充分发挥各个教育参与方的作用,这样的教育格局无疑对幼儿学习、成长和发展更为有利。
2.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实践策略
(1)把握德育培养契机,创新培养方式
第一,借助信息技术,普及育儿知识。
由于每个幼儿家长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他们的认知水平也不尽相同,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通常缺少科学的理论知识和经验,这也是家园共育下对幼儿良好品德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重点问题。因此,为了在家园共育的背景下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幼儿园教师必须积极探索与普及丰富的育儿知识,注重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尽最大的努力强化幼儿家长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能力。在当前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下,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拓宽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途径,并向他们大力普及教育理论知识,使他们对各种育儿知识都能有所了解。
例如,幼儿教师利用手机通信软件建立一个交流与学习的班级群,并在班级群中不定时地分享一些与育儿相关的文章或视频等。家长可以通过阅读其中的文章或者观看视频等方式,提升自身的家庭教育理论水平和育儿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在家庭教育中对幼儿进行良好道德品德的培养。另外,教师也可以在班级群中向幼儿家长分享一些对幼儿良好品德进行塑造和培养的真实故事,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向自己的孩子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述,以此来加强对孩子良好品德的培育。
第二,举行开放日活动,互相交流育儿经验。
要使幼儿家长对幼儿在幼儿园的日常表现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举行相应的家长开放日活动是很有必要的。基于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家园共育,幼儿教师必须重视家长开放日活动的开展,促使家长在活动中能够深入交流育儿经验。为了让幼儿家长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并互相交流育儿经验,教师可以对不同的家长开放日活动设计不同的形式,从而使这项活动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有意义。
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将各方面表现都比较好的幼儿与表现一般的幼儿的家长分配到一起,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并要使家长在良好的氛围中自愿分享育儿经验。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平时表现一般的幼儿的家长向大家提出自己的育儿困惑,并让其他家长向其提供恰当的建议和对策,共同为这类幼儿家长探索解决困惑的方法等;或者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幼儿教师可以“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为主题,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等。家长开放日活动的开展,不仅要注重活动内容的丰富化、活动形式多样化,还要能为幼儿家长提供互相交流育儿经验、互相学习的高品质平台,这样一来,幼儿家长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家长开放日活动,并能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开展亲子活动,渗透品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同时幼儿家长也面临着更大的经济压力,使得他们平时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幼儿,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亲子活动,使幼儿在家长的陪伴下更好地接受品德教育,并能在家长的影响下逐渐渗透良好思想教育。教师在设计亲子游戏活动时,要将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怀等内容融入其中,使幼儿能够在教师设計的丰富多彩的亲子游戏活动中,了解更丰富的思想道德知识。通过活动,不但能够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还能使幼儿家长充分意识到陪伴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并能更好地认识到家园共育下对幼儿进行良好品德的培养对幼儿的影响和作用,从而会更加注重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因此,亲子活动的开展能够为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实现构建更加广泛的途径。
(2)明确培养方向,夯实幼儿基础品德
第一,培养尊重他人的品德。
尊重他人是最基本的品德,也是培养幼儿良好品德中需要抓住的重点内容,需要幼儿家长和教师携手培育幼儿这一良好品德,可围绕以下内容开展工作:
首先,教育幼儿尊重长辈和家人,因为他们是幼儿最亲的人、距离幼儿最近的人,更是帮助幼儿成长的人,所以需要怀着感恩的心去爱戴和尊敬,帮助幼儿管住自己的小脾气。其次,教育幼儿尊重为他们服务的人,包括老师、交警叔叔、做饭阿姨等,因为他们是一群可爱的人,在全心全意为幼儿健康、快乐成长服务,需要享受到尊敬和爱戴。同时,他们的职业是光辉的、对社会有贡献的,所以即使不熟悉也要给予最基本的尊重。最后,要教会幼儿礼貌用语,这是尊重他人、让他人感受到被尊重的主要途径。
第二,教会幼儿合作与分享,培养幼儿爱心。
幼儿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需要具备合作品质,这也是幼儿在社会中生存所必备的能力,所以教师和幼儿父母可以为幼儿亲身示范,从而手把手地教会幼儿合作,并让幼儿具备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品质。同时,要让幼儿学会分享,不要有好东西就独占,不管是教师还是幼儿家长都要利用一切契机培养孩子的分享品质,只有这样才可以交到更多好朋友并构建和谐关系。之后,也要侧重培养幼儿的爱心,引导幼儿在接受其他人给予的爱的时候,也要学会将爱继续传递,不要总是向他人索取爱,而要用更多的实际行动去表达爱、给予爱,给幼儿创造更多付出爱的机会,便可保障幼儿在爱的“包围圈”中健康成长。
第三,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对幼儿进行家园共育教育的重要目标,是要将他们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促使其能热爱国家、热爱党、热爱自己的工作,从而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拥有明确的情感价值取向目标。首先,要教育幼儿从爱家做起,爱护每一位成员、爱护每一件物品;其次,教育幼儿爱自己的家乡,教师和幼儿家长可组织幼儿到社区做公益,也可带领幼儿参与到当地的环保活动中,进一步升华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再次,要着重培养幼儿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要让幼儿懂得因为有祖国“母亲”的庇护,所以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对祖国的热爱情感;最后,要培养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并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只有这样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第四,关注家园共育下的幼儿良好品德实践注意事项。
一是需家园同步确立品德培养内容,培养内容需要双方协商,如此才可将育人力量汇聚到一起,才可在育人工作中取得理想成效。建议幼儿教师和家长重点剖析幼儿良好道德形成的制约点,从而有针对性地着手干预和培养,双方要互相尊重、更要耐心听取对方的意见和建议,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家园共育链条也会更加稳固,自然不会出现因为目标不一致而导致的矛盾和纠纷,育人工作在落实和推进过程中将会顺畅很多。
二是要善于利用生活环境协助幼儿形成良好品德行为,也不可忽视榜样的激励作用在幼儿良好品德培养中的重要性。不管是幼儿教师还是家长,都有责任和义务为幼儿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并构建出最适合育人的环境,切实将育人环境全方位构建,在幼儿良好品德培养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幼儿模仿能力特别强,只有家长和教师正确示范,才可在无形中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幼儿也会有样学样且无形中传承良好的品质。
三是要善于将品德培养工作融入幼儿喜爱的活动中,尤其是游戏类活动。教师有目的地将德育内容设计到各类游戏活动过程中,幼儿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德育工作的效果也会更加突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结语
教师和家长必须以身作则,明确对幼儿良好品德培养的重要性,并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来普及育儿知识、举行开放日活动、互相交流育儿经验、开展亲子活动、渗透品德教育等方式,将幼儿培养成对家庭负责、对祖国感恩的人才,并对幼儿保持足够的耐心和爱心,这样就可以在家园共育下的合力下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张晓玲.“互联网+”家园共育 模式下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实践研究[J].家教世界,2020(30).
3031500589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