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理念下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分析
2022-03-17桑志强杨旭霞杨芳吕良德梁梅
桑志强 杨旭霞 杨芳 吕良德 梁梅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治未病理念下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方法 以我院2020年7月~2022年6月接收的94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运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下中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胃功能以及治疗依从性。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胃动素、胃泌素、疼痛评分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指标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中医治未病理念采用中医综合手段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症状改善,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胃食管反流;治疗效果
胃食管反流属于消化科常见疾病,一般是由于患者食管黏膜抗病能力下降,其反流屏障相对弱化所导致的胃食反流所导致的疾病。患者会产生烧心、咽喉不适、咳嗽、胸痛等症状。在中医理论中,该病属于“胸痞、胃脘痛”等范畴。西医治疗胃食管反流有较高的复发率,难以达到根治效果。中医“治未病”理论认为,治疗胃食管反流应积极护胃、止痛、舒肝和胃等,同时依据个体情况辨证施治,提升疾病治疗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治未病理念下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20年7月~2022年6月接收的94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男31例,女16例;年龄37~78岁,平均(48.72±6.18)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8例,高中11例,大学8例。观察组男28例,女19例;年龄39~77岁,平均(46.15±4.06)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6例,高中12例,大学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运用常规西医治疗
雷尼替丁口服,每次0.3 g,每天3次,餐后服用;奥美拉唑,每次20 mg,每天早晚各一次;多潘立酮片,每天3次,每次10 mg,饭前半小时口服。
1.2.2 观察组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下的中医治疗
督脉穴位埋线,改善患者烧心、反酸等症状;配合旋覆代赭汤、左金丸等治疗;中成药方面,可以运用柴连颗粒,改善反酸与嘈杂等症状;还可以运用和降息酸汤改善胃肠动力,促进胃肠排空;运用雷贝拉唑胶囊配合疏肝养胃汤,改善其烧心、反流症状。
在上述中西药基础上充分利用中医生活理念来防控疾病复发。(1)生活管理:指导患者做好心理状况与情绪管理,充分意识到负面情绪会导致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心理精神因素是导致该病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不利于疾病的管控,因此需要提升患者自我情绪管理的意识,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松弛,情绪愉快,避免压力过大,及时控制负面情绪的扩展。可以多开展沟通交流,发泄负面情绪,也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来避免过度关注负面情绪,可以进行冥想、放松训练来达到精神松弛;多建立积极的心理暗示提升疾病康复信心与积极的人生信念;建立广泛的积极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从而得到精神解压。
(2)饮食养胃:避免辛辣、生冷、烟酒等刺激饮食,忌暴饮暴食,少食酸甜与豆类易产气胀气食物,如土豆、糯米、豆腐等,避免食用粥类,睡前少饮水,一般在睡前3 h停止饮食,保持饮食规律。
(3)睡眠护理:指导患者将头部抬高20 cm,保持左侧卧位,促进胃内容物更排空,依据个人喜好而定,不做强行要求,可以循序渐进地调整习惯。
(4)运动管理: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提升机体免疫力与抗病能力。一般运动可以达到机体精神状况的提升,运动方式以个体喜好而定,可以提供对应的参考,一般以有氧运动为主,提升机体体质状况,同时也可以优化机体的胃十二指肠代谢能力,让食管括约肌张力水平,达到其病情状况得到优化。
(5)配合中医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脾俞穴、胃俞穴、中脘穴以及足三里等穴位,依据个体需求做好对应的穴位增加配合。药方组成:黄芪40 g,苍术、补骨脂、肉桂各30 g,丁香15 g,沉香5 g,将药材研磨为粉末后运用姜汁调为药膏贴敷于以上穴位4~8 h,间隔1天贴敷一次。
1.3 观察指标
(1)疗效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疾病症状消除,食管黏膜在内镜检查下显示全部恢复正常标准;有效,治疗后患者疾病症状有明显好转,食管黏膜在内镜检查下显示全部恢复有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后症状与内镜检查没有好转,甚至严重化。治疗总有效=显效+有效。(2)治疗依从性:主要观察患者在用药、饮食、锻炼、作息管理等各方面的合格率。(3)胃功能指标主要观察胃动素、胃泌素治疗前后有关指标变化。(4)疼痛程度运用VAS疼痛评分量表进行评估,评分越低疼痛程度越轻。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62%,高于对照组的74.47%(P<0.05)。见表1。
2.2 两组胃动素、胃泌素、疼痛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胃动素、胃泌素、疼痛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胃动素、胃泌素、疼痛评均明显改善,且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用药依从性、作息依从性、运动锻炼依从性、饮食依从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工作的压力提升,生活习惯的改善,胃食管反流问题越来越多。该病发病与身心各方面因素都有一定关系,除了常规的药物治疗,还应积极预防疾病复发,做好生活管理,综合中医干预手段,提升有关疾病控制有效性[1]。中医认为该病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湿热内蕴、肝气郁结、脾胃虚弱等,导致患者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以及痰湿。治疗上需注重清利湿热、健脾疏肝等。同时需做好生活管理,通过饮食、运动、作息管理、情绪调节来达到更好的疾病防护[2]。在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中,要注重扶正正气,正气强化,避免邪气侵入[3]。治疗上不仅提倡常规中西医药物干预,还应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机体状况,保持饮食有节,情绪舒畅,控制病情发展,防止病情反复发作。中医治未病的方式多种多样,本研究涉及穴位敷贴、中药饮食干预、运动管理、情绪管理、生活管理等[4~5]。穴位刺激疗法可调和脾胃;穴位贴敷配合用药有助于降逆止呕,温中和胃、健脾化湿。同时,在中医辨证施治的理念下可以更好地提升治疗用药的针对性、个性化,保证用药准确性,患者体验感受更好,治疗安全性更高[6]。在治疗过程中,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关中药敷贴以及中药汤药使用的便捷性不断地提升。尤其是中药汤药,过去一般采用患者自行煎煮,当下可以让医院全流程煎煮完成之后制作成罐状或者袋状饮用[7~8]。患者使用起来较为便捷,减少了自行煎煮的麻烦。或者在使用过程中,做了更为清晰的解说以及指导,患者在操作过程中更为方便,提升了中药使用的便捷性,由此也保证有关工作可以更好地落实。在用药方面,使用的方式方法越多,会构成患者在记忆上的困难。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要情况下要简化用药方案内容以及环节,更好地提升其用藥的方便程度,这样可以促使患者更为顺利有效地执行整个流程而达到支持效果。
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胃动素、胃泌素、疼痛评分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指标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观察组接受基于中医治未病理念的综合疗法干预效果显著。
虽然本研究样本量相对有限,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仍旧存在一定的参照价值。在实际操作中,落实有关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多运用丰富多样化的健康宣教方式,提升有关工作开展的便捷性、低成本性,提升患者对有关工作的认可度,提高工作开展的便捷性。具体处理应对上要考虑执行的有效性,密切观察治疗效果,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
此外,在日常病情预防中,医护人员要让患者意识到疾病控制与日常生活管理、情绪管理有密切的关联性,增强其保持良好饮食、生活习惯的意识。向患者发放详细的健康宣教资料,使其有更为清晰的参照指导,提升执行的便捷性,避免理解不到位,影响干预效果。临床医师需为患者提供多样化的中医养护方式,综合评估患者整体情况,提升有关病情治疗方案的准确性,避免不良因素影响,让患者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综上所述,基于中医治未病理念采用中医综合手段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症状改善,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成鸿娟.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内科治疗[J].健康之友,2021(4):155.
[2]田成科.中医内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研究[J].婚育与健康,2022,28(9):56-57.
[3]朱河文.胃食管反流病的中醫内科治疗临床疗效探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48):65,69.
[4]秦玲.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采用中医内科治疗手段的治疗效果分析[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20(9):396.
[5]吕莹,杨国红.杨国红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诊治经验[J].临床研究,2021,29(8):133-134,145.
[6]孟令哲.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21,31(22):257.
[7]陈浩彬,林才志.中医药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大众科技,2022,24(7):117-119,132.
[8]徐超男.胃食管反流病中医内科治疗临床分析[J].甘肃科技纵横,2021,50(12):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