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壶“六要”
——朱泥壶创作中的一点感想
2022-03-17卢培鑫
卢培鑫 卢 万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讲到“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可见自古以来,茶器在茶文化中的地位何其重要,从古至今,饮茶方式不断地进化,对茶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当今比较流行的冲泡法饮茶方式,对茶壶的要求更加苛刻,爱茶人总希望能得到一把好壶,但是什么样的茶壶,才算得上是一把真正好的茶壶?自明代以来名家各有见解,但比较零散。直到陈传席教授在《壶非壶》一书中提出了“品壶六要”,即神韵、形态、色泽、意趣、文心和适用的理论,壶艺鉴赏才有了系统的认识和评判标准。
首先,陈教授明确提出 “六要”中 的“神韵”是最为重要,陈教授认为,壶皆有形,然未必皆有神韵,有神韵之壶,都富有生命的活动感。而无神韵者,皆是死壶,不过是用泥土捏制出的用具而已,不能算做艺术品,这是其一。
其二,形态,壶之神韵,要在形态中流露出,这叫“栖形感类”。神寓栖于形中,寄物而通,使人自然感受出来,故无形亦不可见神,正如佳人,作态而生韵,形态者,神韵之体也。
其三,色泽,壶之色泽,亦必须讲究,务使其色不艳不俗,使之览之舒目悦心为是。
其四,意趣,壶之趣出于人之意,作者有思想,有修养,方可致之,而览者亦需有思想,有修养,方可知之。
其五,文心,以为文之用心而作壶,此文心之一也,壶韵之不足,题诗文作书画补之,亦见文心。文人为文之用心,茶壶所惧具也。然若其文理之不通,诗无深义,或书法拙劣,画意粗俗,非惟不增其美,且则大伤雅意。
其六,适用,壶之制,其始唯在适用。即进水、泡茶、倒茶、置放、把拿(持握)。壶用于泡茶,因之须有口,便于进水、放茶叶。因之,制壶购壶,务须首先考虑适用,否则,便不可称为壶。
陈教授认为一把好壶,必须是审美功能和使用功能并重,缺一不可,这是品壶的最基本的出发点,也是壶艺创作的法则,要制作一把好壶,创作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敬畏之心和造物意识
对壶艺创作,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当壶艺师拿到一块泥料时,应当清楚地知道,手上的这块材料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比人类的历史悠久得多,如果按时间算,它是我们的万世祖先,人怎可不敬畏呢!这是其一。
其二,原料开采出来之后,需要多少人辛勤地劳动,经过多少道工序,经历过无数次尝试和失败,才制成为一块合格的泥料。
其三,这块泥料经过您的创作,制成了一把茶壶,他或许流传于世达千年之久,我们留在壶上的名字也跟着流传下去,也许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看到它,后人对我们作品的评价,是贬是誉,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要受领。因此,我们只有怀着这种敬畏之心,虔诚地对待材料、认真对待每一次创作和创作过程的每个细节,只有这样,才可能诞生真正好的作品。
其次,必须端正我们的造物意识,应该清楚做茶壶不仅仅是摆着好看,而是用来泡茶,只重视审美功能而忽视使用功能,肯定不是一把好茶壶。世间有妖娆无比之人,却难行周公之礼,既没有天伦之乐,又不能传宗接代,既为人,却不能尽人之事,世人称之为“人妖”。同理,如果在一把茶壶上使尽淫技奇术,看似惊艳无比,却不能泡茶,虽为壶,却不能尽壶之用,是不是该称之为“壶妖”乎。
二、结构合理
一把成功的壶,造型结构一定要合理,具体如下几点:
1、比例合理
所谓美,应该是合理数据的具体表现,合理的比例、结构才会给人们美的享受,壶的主体和各部件如盖、钮、嘴、把之间的比例关系要协调,才会产生美的基础,比如“长顺壶”(图1),比例比较合理,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图1
2、重心要合理
茶壶的使用者是人,一定要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让人在使用中更加舒服,由于杠杆的原理,重心不能外移,太靠外操执不舒服,太靠里则倒茶困难。
3、出汤顺畅
一把好的茶壶,出水一定要顺畅,而且水柱要长(图2),至少保证七寸以上而不散洒,便于使用,同时,水柱也会产生动态美感。格栅孔的平面面积是壶嘴出水口的平面面积的2.5 倍以上,才能保证出水时有充足的压力,缩短出水时间,比如容量200cc 以下的壶,用于冲泡岩茶、凤凰单丛、普洱茶时,要求从开始出水到沥干时间,最好控制在8 秒之内为好,最多不要超过10 秒,否则,会影响茶汤的质量。壶嘴与壶身衔接的位置要合理,使壶的沥干角度小于85 度,避免壶中形成积液,一旦形成积液,下次冲泡的茶汤可能会变得酸、苦、涩,壶嘴止水必须利索。
图2
4、使用时不烫手
壶把与壶身之间的距离,要留出合理的空间,内孔至少3 厘米,避免使用过程中手指接触壶身,保证“操执无烫手之苦”(图3)。
图3
壶把细分为提、按、托,三个部位的功能要明确,每个部位都有合理的着力点。粗细合理,一定要做到操执牢稳,不能左右摇晃。壶钮不宜太小太矮,太小则不好拿,太矮,则使用时指尖容易接触到壶盖而被烫伤。
5、倾倒不掉盖
壶盖和壶口的配合一定要规整、紧密,误差不能大于0.1 毫米,而且结构科学合理,才能做到倾倒角度90 度时,壶盖不会脱落,符合了古人对于好壶“倾倒无落帽之忧”严格标准。同时,壶盖和壶口的误差小,才能利用水的表面张力,起到密封的作用,避免茶水从壶口溢出,一是卫生,二是美观,如图4 是“长顺”壶倾倒角度超过90 度而壶盖不脱落。
图4
图6
6、规格合理
冲泡不同的茶,对茶壶的容量都有不同的要求,如冲泡凤凰单丛、岩茶、普洱茶,通常装茶量8 克、10 克和12 克,按茶与水的比例1:15 推算,壶的规格,容量为120cc,150cc 和180cc 比较合适,其他茶类的要求就另当别论。
7、装茶和出渣方便
壶口的大小要合适,不宜太小,太小则装填茶叶不方便,如果碰到叶型较长或较粗的茶,则容易折断,这对有些茶是特别忌讳,如潮州的凤凰单丛茶因为茶叶被折断后,茶汤又苦又涩,直接影响茶汤的质量。另外,茶叶经过冲泡,体积会膨胀,壶口太小不便于出渣,有时候,因出渣时用力过猛,常常发生打破茶壶的悲剧。
三、合理选材
历史上的茶器采用过很多材料,如金、银、铁、铜、锡瓷等等,按现在的冲泡方式,就发酵和半发酵茶而言,首选是陶器,长期实践证明,瓷化程度适中的陶器,最有利于茶性的发挥,陶器的材料也不宜太松,太松则容易吸附和串味,更可怕的是,特别容易长垢,几天不用则壶内长霉,极不符合卫生要求。我们可通过吸水率来判断材料的瓷化程度,吸水率一般控制在0.3%左右为好,正负不要超过0.05%的材料比较理想。其他材料的导热系数太大,散热太快,茶壶内部的单位时间内热作用量太少,不利于茶叶中有效成分的溶出。
四、装饰和色彩
茶事者,雅事也,茶壶的设计尽量以自身造型的艺术效果为主,需要装饰的话,也要尽量简洁、素雅,过多的色彩和装饰反而会破坏茶壶自身整体的美,正所谓“卿本丽质,何须粉黛”。
每个造型都有最合适的色彩,比如“事事如意”壶(图5、6),是同一个造型,颜色不同而已,但是给人的视觉效果却相差巨大。由此可见,如色彩选择不当,对壶的艺术效果影响极大,必须慎之又慎。
图5
五、便于制作
设计方案一定要考虑到符合制作工艺的要求,壶艺的创作中,不排除个别手工制作的孤品,但大多数的设计是为了服务更多的大众。因此,壶的设计方案,应该是适合批量的生产要求,同时要充分地考虑制作成本等因素,否则,再好的设计方案也没有意义。
六、艺术性和文化内涵
一把壶,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一定要重视作品的艺术性,或简或繁,都一定要传达给人们美的享受,在注重作品的审美功能的同时,更要注重作品的文化内涵,比如“开元盛世”提梁壶(图7),造型特征取自唐三彩罐丰满、圆润的特点,配上相对硬朗风格的提梁,形成刚与柔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使作品充满了力量感。材料采用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潮州朱泥,质感温润如玉,娇而不艳,整体表现出既庄重又雍容华贵的艺术风格,“开元盛世”提梁壶尝试通过造型特点达到表现唐代的时代风貌,给人们呈现出健康、庄重、大气的形象和美的精神享受。
图7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优良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创作者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要充分地吸收、消化、提炼,把优点融入到创作当中,使作品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鲜明的特点,比如“云舒”壶(图8),取材于蒙源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又有明显的创新效果,由此可见,各种文化元素,只要是应用得当,同样具有魅力,同样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图8
以上是制壶的六个要点,要求壶艺创作者必须把所有学识、修养和技能都应用到创作中,使六个方面有机结合,相互协调,融会贯通,作品才有“神韵”,才有可能达到陈教授所提出“品壶六要”的要求,作品才有生命力,才能真正达到“传神”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