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当山琉璃官窑传统手工业设备与工具的现代启示

2022-03-17刘星辰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景德镇陶瓷 2022年4期
关键词:琉璃瓦琉璃造物

穆 波 刘星辰 (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自古便被人类所认可,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产物;不论是手工业时期的制作器物,还是工业化大生产时期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甚至信息化生产时期的高科技产品等,都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人们常说,每一件物品都有一个故事,而每一件工具便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库,记录着文明的到来、文化的诞生、技艺的产生以及艺人们匠心独运的技术。因此,陶瓷文化的繁荣与传承必然需要与之相对应的制作工具的发展与革新。只有从源流方向找起,探寻其结构内涵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了解传统工具所具有的历史价值,与现代设计进行深入比较,才能取其精华,应用到未来的设计中去,做到传承与创新的并存。在琉璃瓦相关的诸多研究之中,对于琉璃瓦本身的涉猎比较多,例如形制、纹样以及与其相关的社会文化等等,但研究器物背后制造工具的,在设计艺术领域的研究甚少,本文正是对于这一问题的缺失而开展初步探索。

一、琉璃瓦的概述

(一)武当山琉璃官窑的概述

2012 年,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青塘村庞湾自然村的庞湾琉璃窑遗址,作为国家考古发掘项目,由故宫博物院承担了其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主要有琉璃板瓦、筒瓦、勾头筒瓦(瓦当)、滴水、异型砖、压带条、走兽等构件和多种陶瓷片。后经过专家考证,其尺寸、胎质、釉色与武当山玉虚宫、五龙宫的现存琉璃瓦件标本相同,可以判断庞湾遗址是明代专供武当山烧制琉璃建材的窑场。武当山建筑群是明代皇家宗教建筑,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明代达到鼎盛,现存的古建筑多为明代所建,因此可以确认庞湾窑址为一处皇家琉璃官窑。[1]在北魏时期出土了我国最早的琉璃瓦件,制瓦技术历经隋、唐、宋、元,在明清时期达顶峰,这一时期的琉璃瓦件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超前代,琉璃瓦件制作已经趋于标准化,并体现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2]如黄色琉璃瓦件仅能用于宫殿、高级坛庙、帝王陵寝等最高等级的建筑体上,武当山琉璃官窑出土的琉璃残瓦大都为绿釉,仅次于宫殿使用的黄釉,这种高质且大量的需求使得琉璃瓦的制作工具逐渐标准化。

(二)武当山琉璃瓦的制作过程

1.练泥、制坯

首先,需要将配比好的制瓦用土进行5 天的捂闷,采用传统的扪杀、脚踩练泥方法,然后在室外反复三次扪杀、脚踩练泥,再将练好的泥搬运至室内,扪杀、脚踩三次后才能成为可以使用的泥料。第二步,将练好的泥料摊平,使用传统工具切割成厚薄均匀的泥坯,将泥坯扶至传统的瓦匝子上,用瓦拍子拍实,再用木刮子将表面刮平,用金属薄片按需要的高度将多余的部分切下并切割底部。第三步,将瓦匝子移至室外,把瓦匝子连同湿坯放在平地,再把瓦匝子卷曲拿出来,去掉衬布,用瓦划子沿预留痕迹将湿坯划成四块。

2.制作筒瓦

首先,把传统的制作筒瓦的工具按顺序装好,将四分之一的瓦坯放入筒瓦模具内,再铺好衬布,然后用木槌锤实,用刀具切除多余部分再进行整修。第二步,用七齿木梳把勾头粘接处划毛再涂上稀泥,以便粘接牢固,然后用手把湿泥捏实,按压在勾头模具上,与筒瓦划毛处吻合,用托盘把制作好的瓦头筒瓦从模具里起出,转移到架子,晾晒到合适的硬度粘接瓦当。

3.制作瓦当

首先,将软泥饼放进陶具内,压实拓印,用钢丝锯刮掉多余的软泥,晾到合适的硬度。第二步,在筒瓦上按15°倾角切出粘接瓦当的位置,涂上稀泥把瓦当与筒瓦对接,再次划毛,然后用软泥在连接处按实粘牢,将粘接好的瓦当从模具里起出来再次修整。

4.制作滴水

首先,要按照琉璃瓦的收缩率把原作放大,再用瓷土翻制成滴水模具,然后烧制成陶模。第二步,将软硬适中的瓦泥放进陶瓷模具内,晾至一定的硬度取出与板瓦粘接,把切割下来的瓦片,附在同等曲度的架子上,等到硬度合适再与滴水头粘接。第三步,将晾好的板瓦大头按20°倾角切割出来,用七齿木梳将粘接处划毛,然后再用软泥条粘在粘接处作为缓冲以便粘牢,滴水粘接上后,在板瓦与滴水连接处再划毛涂上稀泥,用软泥按压在连接处,起到固化滴水的作用。

5.制作梢头

首先,要制作出来做梢头的泥板。将湿泥放入模具内,用木槌锤实,用钢丝锯除去多余部分就制成了制作梢头的泥板,然后将泥板切割成梢头尺寸,在粘接部位划毛涂上稀泥,按梢头形状粘接,手工雕刻梢头纹饰,挖空成型,晾干后素烧。

6.素烧、上釉

由于琉璃瓦胎体较厚,需要晾10-15 天才能晾干。将晾干的干坯放入窑中进行10 小时左右1140℃高温烧制,然后施釉,将配置好的铅丹釉磨成细粉,调制成浓度80 的稀釉,将釉浇到胎子上,均匀且无气泡就可以装窑烧制。由于窑炉内上下有5 ~10℃的温差,所以小件放在窑炉下方,大件放在窑炉上方,经过6 个多小时780 ~810℃的烧制,琉璃釉与胎子烧结在一起了,再经过12 小时的冷却,就可以开窑取出。

二、琉璃瓦制作过程中使用的工具

(一)瓦匝子

中国的板瓦和筒瓦很早就出现了,而琉璃瓦则是在传统瓦件的表面施以铅丹釉二次烧制而成,所以在胎体的制作方式上应有相似之处,在工具上也应有相似之处。

汉代以前,制瓦采用泥条盘筑法,将练好的泥料搓成泥条,堆叠成圆筒形后修整,筒瓦一切为二,板瓦一切为四。日本学者井内洁对六朝瓦件作了深入研究,他认为西汉以后,使用圆筒或圆锥筒作为内模,板瓦的内模的形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木条通过榫卯销钉等拼合而成非拆卸的中空状圆筒形桶,另一种是由细长木条通过绳索编缀拼合而成可拆卸的中空状截头圆锥形桶。卷贴在桶上的黏土,是从事先制成的方形粘土块上切下来的薄泥板。[3]由此看来,不仅这种制瓦方法与上节所述的武当山琉璃瓦制作方法相似,其使用的制瓦工具也与武当山琉璃瓦的制作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瓦匝子(图1)在六朝时期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制作瓦件,而这种制作工具一直流传至明清时期。

图1 瓦匝子

(二)制作琉璃筒瓦的模具

板瓦的大小为四分之一圆,所以以圆桶为模骨,外画四条界,自然裂为四片即为板瓦,而筒瓦的大小为二分之一圆,所以在板瓦四分之一圆的基础上会使用到一个模具,将四分之一泥料放入半圆柱形模具(图2)夯实,即可得到半圆形的筒瓦。这个半圆形的模具是用木头组装而成,其中利用了榫卯结构使其连接紧密。

图2 瓦匝子

(三)瓦划子

瓦划子(图3)由木材制成,用于分割制作筒瓦、板瓦的湿坯,为一弯曲的条状物。

图3 瓦匝子

三、琉璃瓦工具中蕴含的工艺思想

“道以成器,而器以载道”,其中的“器”指是器物,“道”则是一种无形的概念,即为蕴含在“器”中的思想。《易经》中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通过“器”表现出来,“器”是“道的载体”。从造物的角度来看,工具可以用来制作器物,但与此同时,工具本身也是一件器物,而这种器物通常都是手工艺人在长年累月的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良的,其中必然蕴含着某种造物思想。最开始,人类对工具的使用都是“信手拈来”的物品,例如,远古时期的人类为了填饱肚子会采摘树上的野果,那么摘不够的果子就会在地上捡一块石头,把它砸下来,从这一角度看来,人类最初利用工具就是为了弥补身体的缺陷,或者说是因为有了需求才开始使用工具。直到“信手拈来”的物品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时,人类就会对其进行改造,例如对捡来的石头进行打磨使成为砍砸器。设计的本质就是解决问题,那么制作琉璃瓦的工具的产生自然也是因为现有的物品无法满足制作者的需求,所以手工艺时代的工具都蕴含着工匠的巧思,是工匠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改良而成。

(一)《易经》——阴阳学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意思是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阴阳转化、对立统一的法则是万物存在的纲纪。上文中提到的制作琉璃板瓦的内模具——瓦匝子便体现了这一运动、相互作用的过程。瓦匝子是用木板拼接而成,为了保持内模具的稳定性,采用绳索编缀拼合加以支撑,不用一针一钉,首尾相接拼合成圆筒时,木条紧密相抵,十分坚固,可以在制作湿坯时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首尾错开时,木条通过绳索相连,变得十分灵活,可以在湿坯制作完毕后,轻松取出,在“灵动”与“坚固”之间游刃有余的转化,给人以“天成”的美感,体现出复杂微妙的阴阳平衡。这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们的聪明与智慧,更深层次表明了道家“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造物思想。

(二)老子——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老子》云:“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意思是圣人善于做到人尽其才,所以没有被废弃的人,总是做到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显然,这句话蕴含着我们今天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上文中提到的制作琉璃瓦所使用的瓦匝子和模具全部都是用木头制成,直接取材于大自然,当木产品不能再使用时,还可以作为燃料燃烧,最终化成灰归于尘土,而土再化生万物,周而复始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这充分表明了天地间循环往复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4]

制作筒瓦的模具采用模块化的设计,即使在使用的过程中某一部分出现了问题也不需要全部废弃,能节约原材料。其次,这种模块化设计,可以提高工匠制作筒瓦的效率,因为制作好的筒瓦湿坯需要从模具内取出晾晒,在取出的过程中,只需取出内模即可,不需要搬运底座,底座可以重复使用,这种模具设计使得制作筒瓦的过程更加简单、高效。

(三)荀子——重己役物,致用利人

“重己役物,致用利人”出自《荀子·正名》,意思是应该重视自己,人控制、使用物品,而不是人被物品控制。意在阐述人与物的关系,与庄子所述的“不以物挫志”,“不以物害己”的理念有着相似之处。“重己役物”的思想反映在造物实践上,就是强调人在设计和使用产品时的主体地位,例如上文所提到瓦划子就是以这种观念造型的,瓦划子是一个手持工具,用于划开湿坯,其外观造型的特定角度相较于笔直的造型可以使工匠在使用时更加的省力,手腕向下弯曲的幅度更小,有助于保护工匠们的手部健康,更好地服务于工匠。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使得手工艺者能够更好地与工具融合,从而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四、琉璃瓦制作工具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一)物尽其用

在过去物资匮乏的时代,工匠们造物时的取材都来自自然,朴实无华,但却经久耐用。反观现在产品过度包装的现象泛滥,尤其体现在中秋节的月饼包装、端午节的粽子包装等节庆产品上,这种现象显然违背了物尽其用的造物理念。根据线上多项消费行为报告可知,一多半的用户倾向购买环保包装商品,绝大多数的用户对绿色快递表示满意,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具有环保意识,如果设计师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进行物尽其用的绿色设计实践,那么不仅可以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还可以让环保的意识深入人心。

(二)因需选材

《考工记》云:“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指的是材料的性能,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人们基于对不同材料特性的认识,根据所造器物的需要去选择材料。在琉璃瓦件的制作过程中,板瓦和筒瓦都是使用的木制模具,而瓦当和滴水则是陶制模具,采用不同材质制作模具究其根源是因为需求不同、材料的特性不同。所以,在设计时我们要根据需求来选取合适特性材料,而不是一味追求高级珍贵的材料。

(三)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一切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艺造物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服务,从造物角度来说,就是要在设计时考虑到如何在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况下,将人放在主体地位,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那么这里的人指的是全体人类,既包括富足的人,也包括贫穷的人;既包括现在的人,也包括未来的人,所以我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子孙后代负责,对自然资源负责,对地球负责,这样才能保证全体人类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时期的人将所有的资源消耗殆尽,致使子孙后代无物可用。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要求我们注重人性化的产品设计,例如在设计家具时,我们要考虑到用户性别和年龄的差距,女性产品需要注重满足女性的审美需求,男性产品需要注意在使用功能上更贴近生活需求,除此以外,还要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所喜欢的设计风格不同,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上,短期来看,产品材料的选取不能对人类有害,长期来看,产品的设计生产周期不能对环境有害,否则就是给人类自掘坟墓,称不上以人为本。

五、结 语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造物文化是劳动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凝练,通过朴素的器物,传递着敬畏自然,善对万物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本文通过对武当山琉璃官窑中手工业设备的研究,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推断出这些工具中蕴含的传统造物思想。古代先哲们通过器物传达的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对我们今天的设计理念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其对材料的选择、对装饰的运用、结构的设计无不蕴含着生态设计的理念。“天人合一”“常善救物,故无弃物”“重己役物”的造物思想是古代先哲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要更多地发掘古代设计中的可用之处,使得传统造物理念在现代设计领域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琉璃瓦琉璃造物
曲阜琉璃瓦:儒风雅韵下的流光溢彩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法门寺里的琉璃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大山深处是琉璃
造物美学
以木造物
八角琉璃井
有扇白羽,有灯琉璃
碎琉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