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区外模式对遗址博物馆的保护利用

2022-03-17胡富艳贵州民族大学

景德镇陶瓷 2022年4期
关键词:展厅遗址文物

胡富艳 (贵州民族大学)

近几年来,考古发掘工作不断扩大,藏品文物数量也不断增加,遗址遗迹各类博物馆也随之大量增加。遗址博物馆是博物馆大系统下的一个分支,在《遗址博物馆学概论》书中认为遗址博物馆是“在古文化遗址上建立的针对该遗址文化进行发掘、保护、研究、陈列的专门性博物馆”。[1]并提到了我国最早的遗址博物馆是孔庙,但孔庙只是在原址上建立起来的纪念性场所,在传统意义上还不算是遗址博物馆。遗址博物馆的核心基础就是遗址、遗迹,《中国百科大全书 文物·博物馆卷》中对古遗址的解释为古代人类各种活动留下的遗迹,即包括人类为不同用途所营建的建筑群体,例如民居、宫殿、官署、寺庙、作坊以及范围更大的村寨、城堡、烽燧等各类建筑残迹;也包括人类对自然环境利用加工而遗留的一些场所,例如洞穴、采石场、沟渠、仓窖、矿坑等。[2]我国真正意义上建立的第一个遗址博物馆是1958 年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在此之后,我国遗址博物馆数量与日俱增,尤其以地方性居多。

一、遗址的类型与区别

我国遗址的类型十分丰富,包括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城市居民生活圈遗址、古都城遗址、古建筑群遗址、古墓葬(群)遗址、古民族村落遗址、宗教遗址等。

表1 遗址博物馆与其他博物馆的区别

从表上可以看到遗址博物馆虽是博物馆的一支,具备了博物馆的基本属性外,也有自己的独特点,建设、展厅、规模、宣传都在遗址之上展开。

二、遗址博物馆与其他博物馆相比的独特性

(一)文物的移动与场所的空间感

博物馆事业发展迅速,根据文物藏品的特性而创建主题类型不一的博物馆,例如历史类博物馆、艺术类博物馆、综合类博物馆、科技类博物馆、特殊类博物馆(指近年来出现的露天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儿童博物馆)等等,不管是哪一类博物馆,无疑都是围绕着博物馆的“收藏、研究、教育”三大基本功能来建立。遗址博物馆既具备了综合类博物馆的特征,又有着不同于其他博物馆的区别。首先是文物的展示,综合类博物馆大多数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搜集,展示的历史文化信息呈多样化,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数量不集中,文物的流动性大,展览以遗址、遗迹为中心,展示当地出土的文物古迹;其次是在建筑方面的体验感大不一样,综合博物馆的观众参与感集中在文物上;最后是建筑选址多样化,遗址博物馆在原址上建立,馆址空间位置在遗址遗迹上,建设艺术上空间感更强烈,遗址遗迹的不可移动性和不可取代性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了历史气息。

(二)对文化遗产的展示

博物馆作为各个地方历史文明的缩影代表,提供给人群的不仅是文物的综合汇聚,也兼具了人文、艺术与社会形态等多方面的发展教育使命,同时是历史精神荟萃的场所。文化遗产积淀了一方人民群众的社会生命价值,遗址博物馆又是折射一个国度或地域的精神文化的建筑体,二者皆是对历史遗留的一种保留与传承,在现代研究历史文化中有着多种联系与区别,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方博物馆建设中,博物馆作为大众公益的教育平台,既为社会文化服务,又对历史文化进行保护与研究。文化遗产在现代发展中被更多的文化机构重视,通过博物馆的市场认知度来推崇文化遗产的魅力,达到双方的同向发展,同时又为地方博物馆提供了藏品文化建设。文化遗产是根植于过去历史与传统的地方性知识,由共同体创造将空间转化为文化性的地方和社区,作为陈列可以把过去的历史内涵传播出来。从学术层面来说,博物馆的藏品与文化遗产有机结合,打造文化互通的桥梁,提升陈列展品的文化内涵,实现博物馆藏品的不同功能的有效衔接。

三、遗址博物馆的公众史学价值

(一)地方文献的延伸补充

每一个村落、每一个民族、每一个遗迹都有着自己的历史脉络,要通过不计其数地考古发掘才能探索出纵横交错的关联性。地方文献编写有一定的时间和资料局限,在编写过程中涉及的史实或许会出现偏差,或者是记录不完整不纯粹,有的在修改过程中被删减等,从挖掘遗址中的文物遗迹可以证明过去地方社会的面貌形态,填补所记录的文献史料。文物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状况,还有撰写者的主观情感,对于地方建筑和人文历史的编写或多或少的掺杂着自己的感受。遗址的自然环境、建筑艺术、空间格局等所显示出来的东西远比地方文献记载的信息量丰富,通过考证证明地方文献的真实并完善缺失的部分。同时遗址博物馆陈列的文物也是文献补充的部分,文物的纹饰、符号、铭文、技艺等没有记录在文献中,关于文物的历史背景和用途也未做详细记载,而地方遗址博物馆的建设便会揭开这类文物的未知,通过多维度视角研究文物的背景了解地方文献和历史文化,对于地方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史学编撰的证明“活材料”

遗址是古人类生产生活遗留下来的活动场所,是人类社会存在及文明程度的见证者,在历史文化编写中必须借助遗址来证明史料的真伪,遗址与历史时间是相统一的。遗址发掘出来的文物资料和建筑等是撰写史学书籍的依据,尤其对于地方历史的补充,在现代历史文献中,地方历史还呈现出大片空白。已经发掘出来的遗址也未能得到完善的保护,出现损坏以及逐渐消亡。在遗址上建立博物馆将遗址与文物以明确的制度管理起来,使其“活起来”,使其文化意义得到利用。遗址相对于博物馆来说,博物馆免费开放参观,观众可以获取遗址的相关知识,而遗址一般会被保护起来,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没有整齐有序的陈列说明是难以从中获得有用的知识。史学著作不像文学作品可以加入笔者的主观感受,必须依照史实来编写,靠书籍记录和口口相传是不足以证明的,而遗址建筑、文物史迹、历史影像等多方面综合起来才能够全面地分析出整体的特征。所以遗址博物馆在地方区域上相当于一部“立起来”的史学文献,是供公众翻阅、学习和传播文化的渠道。

(三)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承者”

遗址是遗址博物馆的核心灵魂,是地方人们的历史记忆,在历经千载岁月后仍岿然不动,在当代考古中占据核心位置,一个时代的开始与灭亡,最终只能在遗留下来的遗址上寻求时代印记。如北京周口店遗址中发掘的猿人洞、山顶洞、新洞等化石遗址,发现了多个时期的人类生活遗留下来的化石和遗存,包括生活石器、人类化石遗骸、用火工具、动物遗骸等等,在遗址中发掘出来的史迹证明了我国远古时代早已出现人类并已进入早期文明,在1953 年建立了周口店遗址博物馆,陈列文化遗物、石器、化石等。遗址博物馆的建立是为了将遗址更好地保护与延续,遗址本身的价值是将人类活动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经过沉淀积累形成了代表性的物。对于公众来说,从遗址博物馆中了解过去是最有感触的,站在遗址上直接与过去对话,让公众的历史意识苏醒——这片土地是我们过去先祖进化、生存、发展与繁荣的地方。在地方教育中,遗址博物馆的多元化、系统化、规模化能吸引大众直接参与其中,发挥遗址的历史作用,提供公众思想文化意识和历史传承意识。

四、遗址博物馆的展示——“区外模式”的设计理念

当代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相比更注重人的互动,博物馆的展厅布局一般是串联式、放射式、走廊式等,但这几种模式多用于传统的综合性博物馆,关于博物馆展览的设计,不同的主题展示的要求也不同,根据展品的特征打造展厅。

“区外模式”是在馆舍博物馆基础提出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遗址不被破坏,《遗址博物馆研究》“对于绝大多数类型古文化遗址(含历史遗址或考古遗址)来说,不论其是否有展示要求,在遗址保护区的外围建设博物馆更能符合国际上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和我国文物保护准则……称为‘遗址保护区外围建馆模式’”。[3]“区外模式”针对遗址面积分散来说很有必要,博物馆建设要远离嘈杂区,如图所示,在遗址或者遗址外部建立博物馆,技术部门、藏品部门、展厅在馆中,遗址在馆外,展厅参观结束后再去往遗址区。与综合博物馆相比,遗址博物馆的建设难度要大得多,要形成流畅的参观路线,就要考虑到遗址与馆的总体布局和艺术设计,还有遗址的外部环境。同时在建设遗址时遵循遗址保护原则,整体保护原则、最小干预原则、原真性与完整性原则,遗址是不可再生的,一旦破坏无法复原。

图1 “区外模式”模拟图

五、遗址博物馆的“以人为本”

博物馆已经成为各个地方文化建设潮流,新兴的博物馆逐渐突破传统博物馆的模式,媒体在博物馆中成为重要的保护展示手段,保护文物安全的同时又能提高博物馆的公共服务水平,在“互联网+”时代,根据大众对博物馆文化的认知,有必要建立信息遗址博物馆。

一是博物馆交流学习网站。在信息时代,文化的传播速度在网络上迅猛,文化共享时代促进了城市与城市,地方与地方的交流。博物馆作为公共教育部门,逐渐掀起了数字化建设,运用大数据技术、多媒体、虚拟技术等对博物馆的相关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遗址博物馆在信息化建设中除了自身的馆内风格外,更要在网络上成立自己的交流学习网站,“云学习”模式是近几年广大人群主要的学习方式,在网络上浏览信息已超越实地获取信息,博物馆通过建立自己的网页信息让观众参与学习。

二是空间艺术建设。博物馆的建筑艺术设计是观众的第一印象,整个展厅的空间布局要符合博物馆的性质与宗旨,如贵州省民族博物馆核心展示是民族风情,在布局展览中弥漫着浓厚的民族气息,从馆外到馆内都有着民族特色的象征。空间形式艺术是突出馆内文化特征与场所精神的重点,要展示出人文精神与空间形式风格,让观众在视觉与观赏中都有身心愉悦的感觉,不再是乏味的“教科书式”参观。

图2 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遗迹数字展

三是虚拟展厅。虚拟展厅在博物馆中广泛运用,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直接体验到博物馆的展览,尤其是遗址博物馆,大多数遗址展厅在参观时有一定的局限性,许多地区的遗址分布不均匀,在展览时无法全方位地展示,为了使展厅有连贯性,制作虚拟展厅就十分有必要,观众可以直接获取所展示的文化信息。如金沙遗址VR 体验,观众直观地感受到遗址的魅力。

四是智能互动区。除了展览外,博物馆为了贴近观众,也会利用多媒体、视频、语音观影区等与观众互动,主要是把文物展览“活化”,带观众走进遗址,再现历史。

五是功能区与休息区的完善。除上述主要区域外,博物馆参观中最重要部分还有功能区与休息区,博物馆内部是集综合体验为一体,电影馆、游戏馆、休憩馆、文创馆等服务区的建设更被看作是博物馆的特色之一,观众收获文化洗礼的同时,身心也要得到享受。

六、结 语

遗址博物馆从国家层面来说,代表一国在悠长岁月中发展的文明程度,从当今社会看来,“遗址废墟”是历史文化延续下来的“铁证”,能印证人群文化、区域文化、国际文化的发展关系。遗址博物馆作为地区的文化名片,将历史的缩影展示给观众,把传统历史文化与时代文化结合起来,既能提升国家的文明形象,又能将遗址保护传承下来。

对地方人群与自然环境来说,遗址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打造遗址博物馆是让地方人们有意识地去认识自己的文化,感受到历史荣誉感和责任感。在建造博物馆的同时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遗址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在建设中二者的空间艺术必然统一,考虑到环境和谐共生。此外,博物馆作为宣传教育机构,在地方文化教育发挥着重大作用,我国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博物馆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文化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作用,开放博物馆也能带动外来参观者,将传输文化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

猜你喜欢

展厅遗址文物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文物的栖息之地
不断改变,不断进步 参观KEF展厅后随笔
辽上京遗址
BESPOKE ROMANCE展厅
GAB展厅
NORHOR成都展厅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