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
——简评孙自筠的《太平公主》

2022-03-17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韦氏李隆基武则天

曾 良

(内江师范学院, 四川 内江 641100)

由于20世纪特殊的政治原因,孙自筠老师被打成右派,开除党籍,历经磨难,到1979年落实政策,不惑之年以后才登上大学讲坛,而他的成名之作《周克芹创作风格浅探》[1]发表之时已近天命之年。就文学创作而言,孙老师“出道”较晚,时间上不占先机,但他孜孜不倦,厚积薄发,大器晚成,以致硕果累累,美不胜收。60岁以后,一般学者已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可是孙老师退休以后成了文学创作的井喷期——他先后创作了《太平公主》《华阳公主》《安乐公主》《万寿公主》等公主系列小说,后来又陆续创作了《陈子昂》《文天祥》等长篇历史小说。特别是《太平公主》被改编成37集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后,在海外及全国各电视台播放,产生了强烈反响。孙老师高尚的人品影响了我,而他的创作精神和创作成就感动着我。早就想为孙老师的文学创作写点什么,但这些年苦于杂事缠身,又才疏学浅,正所谓心向往之,而力不能至,迟迟未能动笔。今就我寸心所得,对他的历史小说《太平公主》略加评论,以作引玉之砖。

在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史实与虚构、历史人物与艺术形象的关系,从明清以来,长期争论不休。史学家主张应尊重史实,文学家则强调虚构的合理性。例如《三国演义》,远有清人章学诚指责“竟有三分虚构”,使“观者往往为所惑乱”(《丙辰杂记》);近有郭沫若等先生说罗贯中“所见到的历史真实性成了问题,因而《三国演义》的艺术真实性也就失掉了基础”(《替曹操翻案》)。而明人谢肇淛则认为《三国演义》“太实则近腐”(《五杂俎》);胡适先生也认为“《三国演义》拘守历史的故事太严,而想象力太少,创造力太薄弱”(《中国章回小说考证》)。这些都失之偏颇,不少研究者早有论述。也正是这些从古到今的争论推动了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创作。事实上,历史小说与历史著作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历史小说是文学作品。既然是文学作品,在史实的基础上加以虚构,那是不应非议的。不然就没有作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形象,历史小说就成了历史材料的复述。这里的关键是,是否在历史的框架内展开虚构,是否违背了历史真实性,也就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

有关太平公主的史料,除《旧唐书》《新唐书》外,比较集中的是宋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加上唐人刘肃《大唐新语》等野史笔记的记载,她的历史面目是比较清晰的。太平公主(约665—713)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李显与唐睿宗李旦之妹,还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姑母,身份高贵。加之她体态丰硕,“方额广颐”[2],“沉敏多权略,武后以为类己”[3],极受父母的宠爱,常要她参与国事。唐高宗时,被要求同吐蕃和亲,因武则天拒绝而未成。先后出嫁薛绍和武攸暨,恩宠有加,富贵无比,私生活糜烂。神龙元年(705)参与政变,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恢复唐朝国号,加号镇国太平公主。唐中宗去世后,710年联合临淄王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一举铲除了韦氏集团,拥立唐睿宗李旦复位,晋封万户。然后广树党羽,权倾朝野,趋附其门庭者如市。713年涉嫌谋反,被唐玄宗发兵擒获赐死。

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小说《太平公主》首先把握住了太平公主的灵魂。作者在小说扉页上写道:“太平公主的血管里,流动着母亲武则天那极不安分的血液。她小时候的骄横跋扈,出落为成人的凶狠歹毒,野心勃勃觊觎皇位。她不乏心机和才干,也曾在朝廷内外纵横捭阖,风光一时,但宫廷心斗与情感波澜构成了她一生的主色调。”[4]尽管太平公主的性格丰富而复杂,但抓住了她在宫廷斗争中的争权夺位和情感波澜,就抓住了她的灵魂和精髓。

宫廷斗争是要讲究智慧和资本的,所以小说也不乏描写太平公主的才智和功绩。他才智过人,“喜权势”,母亲武则天认为她的长相和性格都像自己,常与她商议国事。但武则天在位时,太平公主怕专制的母亲,不敢招揽权势而韬光养晦[2]。这正是她的聪明处。她洞察宫廷斗争的风云变幻,在唐王朝的关键时刻立了大功。一是与宰相张柬之策划发动兵变,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二张本是太平公主喜爱的男宠,后来她献给了自己的母亲。二张本无才学,仅凭年轻而色美的条件,就博得了年老而荒淫的武则天的宠爱,不断加官晋爵。甚至到武则天专制的最后几年,竟把朝廷大权交给了二张,大有取而代之的可能。这时太平公主与宰相张柬之等密谋诛杀了二张,逼迫武则天逊位给太子李显[5]。小说把这次兵变过程中太平公主的参与,写得更加积极主动,是主要策划者,渲染了她的政治智慧。二是参与了消灭韦氏集团的重大行动。唐中宗李显复位后,韦后招权揽事,想学武则天临朝称制,与其女儿安乐公主毒死了唐中宗。此时,太平公主又与相王李旦之子李隆基密谋,发起兵变,一网打尽了韦氏集团,拥立李旦复位,是为唐睿宗。太平公主的两次立功,坚实了她在朝中的地位,享有很高的威望,加封至万户,掌握着朝中实权。

但是太平公主的聪明才智和政治谋略,是为她的糜烂生活和想当女皇的目的服务的。正如作者在后记中写到的,他的“笔下没放过太平公主骄横放纵、凶狠毒辣,私生活糜烂混乱、毫无章法的那面,而且是主要方面”[4]。在剪灭韦氏集团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她的凶狠毒辣和政治家气魄。韦后与安乐公主谋反,唯恐太平公主多谋善断。小说第二十一章描写韦氏和女儿毒死中宗后,又以皇上的名义召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入宫,然后把他们软禁在宫里。太平公主大义凛然地说服监门校尉刘平,让其通风报信,并留其佩剑护身。当韦氏提着长剑与太平怒目相对时,太平要与她“一对一比试比试”,吓得韦氏不断后退。在太平的厉声呼唤下,刘平“手起刀落,立斩韦氏,取了首级,献与相王和太平公主脚下”。安乐公主请求“姑妈饶命”,太平公主一阵数落,摇头示意,几把锄头同时落下,“安乐公主顿时脑浆迸出,死于阶前”。李隆基率兵来助,用目光询问怎么处置上官婉儿时,她也毫不犹豫,示意杀掉,“可怜一缕芳魂变成一道红光,瞬间便消散了”。然后搜索韦氏余党,无论老少一个不留。宫廷斗争如此残忍!

唐睿宗李旦复位后,立谁做太子,自己能否取而代之,成了太平公主朝思暮想的首要问题,也是她用生命代价也未能解决的问题。《资治通鉴》载,开初“太平公主以太子年少,意颇易之。既而惮其英武,欲更择暗弱者立之,以久其权。数为流言云:太子非长,不当立”[3]。小说第二十二章据此描写,众大臣认为睿宗第三子李隆基在平定韦氏篡位中立了大功,深受众望,当立为太子。理由是“国家安宜先嫡长,国家危宜先有功”。而太平公主担心李隆基英武多才,不易驾驭,极力主张立懦弱的长子李成器;进而对睿宗说,宋王成器是嫡亲长子,仁厚孝道,“自古废长立幼,祸乱之根”。而宋王李成器在父亲第一次登皇位时被封为太子,但太子位还未坐热,武则天就登基了,于是父亲改封皇太子,自己改封皇太孙。那时武则天凶狠异常,做太子太孙都提心吊胆,李成器余悸犹存,所以固辞授太子位;后来又把太平公主教唆他的话全盘告诉了父亲,故而睿宗皇帝定李隆基为太子。

为了把李隆基从太子位上拉下来,太平公主结党营私,招揽权势,密谋政变,争夺皇位。这时朝廷有宰相七人,由太平公主推荐的就有五人;她还在朝堂上设座位,隔着紫纱与大臣们共议朝政;甚至通过睿宗皇帝罢免了排在首席和次席的姚崇、宋璟两位宰相,去掉睿宗皇帝的左右膀,其势力大大超过了太子李隆基,太子做得十分艰难[3]。小说第二十四章根据《资治通鉴》所载史料描写,天平公主趁天空出现彗星的机会,唆使僧人慧范向睿宗奏道:“贫僧夜观天象,西方太微星傍出现一彗星,对帝座有威胁……是少主欲侵帝位之兆。”目的是要皇上废掉太子,给自己留下取而代之的机会。不料太平公主弄巧成拙,唐睿宗顺机把皇位传给了太子李隆基。以后的公主急不可待,姑侄斗争达到了白热化。713年,太平公主发动宫廷政变,密谋废掉唐玄宗,又准备毒死唐玄宗。结果谋反失败,被唐玄宗赐死家中。这就是宫廷斗争的尖锐和残酷,多少王公贵族为那宝座付出了生命!

对权势的贪婪与生活的荒淫,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小说在史料的基础上,也生动描写了太平公主私生活的穷奢极欲与荒淫糜烂。如她在第二次婚姻后,公开包养成群的男宠,丈夫武攸暨死后,更加肆无忌惮;还把自己喜欢的情人送给母亲武则天,以讨得武后的宠爱,博得更高的政治地位。她甚至为男宠崔湜与上官婉儿争风吃醋,崔湜也傍上她做到宰相位置。这就是小说中活生生的“血管里流动着母亲武则天那极不安分的血液”,政治野心勃勃,生活荒淫糜烂的太平公主形象,与历史人物的太平公主是统一的。

再则,小说《太平公主》在史实的框架内展开虚构,使故事情节生动形象,也丰富了人物性格。小说有明确的创作理念,作者在《太平公主》后记中写道:“历史小说是小说,小说讲求文学性,虚构、编排、剪裁的分量很重,所以不能当成信史读。只要历史的主线索不混乱,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不错位,所反映的那段历史的时代精神不被歪曲,怎么虚构都无可厚非。”同时又说:“但虚构不能太离谱,对已有定评定论、于史有据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虚构,以采取慎重态度为好。”[4]小说正是根据这一创作理念,在历史材料的基础上梳理历史线索,结构故事,描写人物的。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本质都忠于史实,历史发展线索清楚,读来清新流畅。太平公主生活在初唐到盛唐转折的几十年,皇权更替相对频繁,宫廷斗争复杂,很有戏剧性,小说描写十分清楚:唐高宗李治——李显——李旦——武则天——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唐高宗李治死后,太子李显即位,但他刚坐上皇位两个月就被母后废掉;后来母亲(武则天)死后,他又当上了皇帝。睿宗李旦的两次登基更具戏剧性,母后废掉李显后,他当了皇帝,后来母后逼他下台自己当女皇,最后母亲和哥兄都死了,他又当皇帝,而两次登基间的时间相隔长达二十六年。这些都完全忠于历史。

如果《太平公主》完全是对历史故事的复述,那就不是历史小说了。所以作者在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艺术虚构,再现历史的生活图景,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人物性格更为突出,这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例如小说第九章对薛怀义死亡的描写就非常有趣。薛怀义本名冯小宝,原是洛阳城里卖狗皮膏药的小货郎。但他生得魁梧高大,先是千金公主之侍女与他有了关系,被公主发现而因祸得福,后来被公主献给了武则天享用。关于他的死亡,史料中有几种说法。一是《资治通鉴》记载,被武攸宁暗杀;二是《旧唐书》上说,被太平公主嘱其乳母张夫人帅壮士所杀;三是据李商隐《宜都内人传》,被武则天杀害;四是唐人张垍《控鹤监秘史记》载,被太平公主和武攸宁谋杀。小说则兼采各家史料,展开想象和虚构,写太平公主知道母亲用意后,领旨行事。先是遣使送请帖,邀请薛怀义到公主府上赴宴;然后嘱奶娘张夫人领女保镖布置陷阱,又叫武攸宁派羽林军隐蔽在府内,薛怀义刚进府门就掉进了深坑,数十名女保镖一拥而上把他装进网里。接下来公主才慢慢杖杀他:呵斥他犯了违旨欺君之罪,仗一百嘴巴;上官婉儿宣旨,说他纵火烧明堂,图谋不轨,着令杖杀;叫家丁抬出粪桶,往他嘴里灌粪便;最后公主才拍案叫“执行”,一阵乱棍打死了薛怀义。这些描写既不违背历史本质,又丰富了故事情节,还突出了太平公主的性格。

再如“姑侄斗法”一章的描写中,宰相宋璟、姚崇奏请废黜“斜封官”(韦后和安乐公主等为敛财而封的官员),这对朝廷和即将登皇位的李隆基是十分有利的。但太平公主自始至终参与了“斜封官”之事,从中捞到了不少好处,还培植了个人势力,故而当面阻止。李隆基举出十个理由力证废黜“斜封官”制度,太平公主则举出二十个理由反驳。面对公主的胡搅蛮缠,睿宗皇帝也不好办,做太子的更感到艰难。于是小说虚构了李隆基辞让太子的情节,又增写了宋璟、姚崇、高力士三人设宴请李隆基的四人宴会,席间嬉戏太子的故事,把“姑侄斗法”写得惊心动魄,又余味无穷。

又如太平公主被赐死的情节,《资治通鉴》记载十分简单:“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赐死于家中。”小说第二十五章据此虚构出公主携手崔湜带些细软之物到南山寺躲藏,一眼望去是“太平观”,自知尽头已到,顿时晕了过去。醒来时有满头银发的金道长迎候。原来金道长是太平公主的叔公,于是引出许多往事。公主要叔公指点迷津,叔公要她再次入道,割断尘缘,清心寡欲。公主不甘断绝尘世,更不服李隆基。后来她被御林军擒获,押回皇宫,被李隆基赐死。死前又有执事太监二桂用金盘托白练相送,二桂还为她讲述了风趣的周穆王得到美女盛姬的故事才安排她上路,死得多么轻松愉快!历史的一点引子,给作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成了丰赡华腴的故事描写。

综上所述,小说《太平公主》创作态度严肃,创作思想明确,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描写忠于历史本质;同时又在历史的框架内展开想象和虚构,使故事情节丰富而生动,创造了鲜明而有个性的太平公主形象,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

猜你喜欢

韦氏李隆基武则天
MYTH AND MECHAS
武则天的遗嘱
李亨啖饼惜福
论电影《妖猫传》的传统文化意蕴
美人爱欲与封建枷锁
韦氏词典年度最热词:女权主义
又是暮春,不见微云
又是暮春,不见微云
又是暮春,不见微云
杨贵妃生死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