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宗时期太平公主势力发展探析
2020-11-02王田
内容摘要:太平公主一系在睿宗朝势力达到顶峰,利用朝政斗争削弱玄宗势力,双方斗争不断激化,于先天二年七月的先天政变,最终以太平公主势力被清除告终。本文试探讨睿宗朝至先天政变双方的政治格局,分析双方的斗争过程,得出造成太平公主一系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用人不当、操之过急、自身正统性等都是其失败的原因,但关键原因在于对兵力的掌控不足,造成了太平公主一系最终的失败。另外,政变中不同人物的结局也各不相同,其中家族出身是影响结局的关键。
关键词:太平公主 玄宗 睿宗 势力集团 先天政变
一.太平公主一系的构建特点
1.太平公主势力概述
太平公主一系肇始于武后时期;后诛二张,于中宗朝势力得到发展;在中宗朝末期,携李隆基诛杀韦后,至此权力达到顶峰。在三朝期间,太平公主的势力不断发展,容纳多方势力。
对比两《唐书》与《册府元龟》相关记载,其集团成员基本构成为:
对比太平公主势力与玄宗势力得知,在先天时期太平公主的朝官势力占据一定的优势,据《旧唐书》记载:“时宰相七人,五出主门下。”[1]2968另外,傅孝忠作为太史令在关键时期的占卜也向睿宗传达一定的话语,发挥一定作用;她的禁军势力,并无优势。虽然有李慈和常元楷掌握左右羽林军,依靠的禁军以南衙兵为主,主要将领仍然掌握在玄宗手中。另外其亲族、宗室、僧道势力在此次斗争中并未发挥明显作用。
2.吸纳前朝遗留势力
太平公主一派的萧至忠、窦怀贞、崔湜都属于旧势力的遗留。其中萧至忠和窦怀贞曾依靠韦后,崔湜依靠上官婉儿。在附属太平公主后,萧至忠、窦怀贞、崔湜在先天年间先后官至宰相。
据《旧唐书》记载:“景云初……至忠一子任千牛,为乱兵所杀,公主冀至忠以此怨望,可与谋事。”[2]2968太平公主利用萧至忠丧子之仇积极拉拢,并且不断利用手中的权势,使得萧至忠官至宰相;窦怀贞亦是如此,窦怀贞曾经隶属于韦后集团。在韦后被诛杀后,附会太平公主,由此不断的升迁;崔湜相对特殊,因为崔湜不仅是太平公主拉拢的对象,也是玄宗想要拉拢之人,而能让太平公主和玄宗同样重视的原因,是因为崔湜身后的崔氏家族。同样,崔湜在睿宗朝以前,也有自己的党派,据《旧唐书·崔湜传》记载:“湜……时昭容上官氏屡出外宅,湜托附之……俄為太平公主所引,复迁中书门下三品。”[3]2922由此,这三人为代表的宰辅势力逐渐成为了太平公主一系关键的朝堂势力。
二.玄宗亲政前后各势力消长
玄宗亲政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景云二年二月二十三日,太子李隆基监国。第二:景云三年八月三日,太子李隆基继位。在这两个阶段,太平公主和玄宗之间的斗争不断,双方的势力都呈现不同的态势。
1.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第一次势力争夺
李隆基入主东宫后,太平公主加紧对太子的行动。至太子李隆基监国时,第一次大规模的势力斗争达到顶峰。
从《资治通鉴》的记载来看,在太子李隆基入主东宫仅四个月,太平公主便开始筹划废立太子的行动,这次的斗争直到景云二年正月,双方的权势才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动。太平公主率先发动了对太子的攻势,开始拉拢和试探太子一派的重要大臣。“太平公主……欲以危太子,使其婿唐晙邀韦安石至其第,安石固辞不往。”[4]6662这是太平公主意图拉拢韦安石为己所用,但是遭到拒绝。随即太平公主公开表露废立太子的意愿。一个月内,太平公主一系公开废立太子,贬黜太子集团大臣。
景云二年正月,李隆基集团有策略性的反击,宋璟与姚崇上书希望外出宋王和豳王,东出太平公主。因为太平公主图谋太子之位的重要步骤就是拉拢有正统继承权的宋王和豳王,但睿宗对此事表示否定,理由是不希望唯一的妹妹离开。按照常理,太平公主私自谋划废立太子,都应该严惩,但是睿宗并不希望外放太平公主,反而贬黜了宋璟和姚崇。同年正月底,睿宗对臣子说:“术者言五日中当有急兵入宫。”[5]6656张说却说让太子监国可以化解危机。从张说的回答分析,术者所言的急兵入宫,暗指玄宗将发动兵变。但是张说提出让睿宗向太子放权,而睿宗却对此却表示喜悦,很显然史书在刻意隐瞒事实。因为张说和姚崇作为太子集团提出放权于太子,睿宗的态度显然不合常理。紧接着同年二月六日,睿宗突然答应了玄宗集团的要求。结合之前“急兵入宫”的事情可以推测出,太子李隆基可能对睿宗进行了逼宫。
此次斗争太平公主公开了自己的政治态度。虽然在这次斗争中以玄宗外放太平公主胜利告终,但同时也折损了三位大臣:韦安石、姚崇、宋璟。同年五月,玄宗又奏请太平公主回京,但太平公主仅出京三月便返回,可见在第一次交锋中,玄宗获得监国权,但是太平公主并未遭到根本打击。
2.太子李隆基监国至先天政变前的政治斗争
这一时期的政治斗争聚焦于两个关键事件:其一,景云三年(712年)八月三日太子李隆基继位;其二,八月下旬,玄宗集团预谋诛杀太平公主事件。
第一:太子李隆基的继位
从太子监国至太子李隆基继位的18个月,太平公主势力有所恢复。从一些政派贬黜事件可以反映出一些问题。据《册府元龟》记载:“景云二年五月十五日,时僧惠范恃太平公主权势,逼夺百姓店肆,州县不能理。谦光录状弹奏……遂与侍御史慕容珣奏弹之,反为太平公主所构,出为岐州刺史。”[6]5849御史慕容珣弹劾太平公主一系慧范,但是太平公主上书反而贬黜了慕容珣,理由是惧怕权势。这次的事件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御史弹劾事件,但实际上却很复杂。因为此时太平公主还远在蒲州,刚刚被同意返回京师,却出现了御史弹劾事件,按理说太平公主应该息事宁人,等回到京师以后再做打算,可是公主却为惠范上奏,并且成功使得御史被贬。这件事反映出:虽然太平公主外出东都,可是权势不减,而睿宗对太平公主态度并未改变,即使远在蒲州仍然无法撼动其政治地位。另外一个贬黜事件是:韦安石的被贬。韦安石在这一年的四月份刚刚作为中书令掌握实权,这个时候正好是太平公主东出,太子监国时期。而太平公主回京以后不久,便开始了对韦安石的进攻。这样玄宗集团折损多名重要大臣,而太平公主一系的代表人物窦怀贞、萧至忠、崔湜都在这一时期官至宰相。
景云三年七月初,太平公主让傅孝忠向睿宗暗示:“玄宗准备策划兵变,图谋皇位。”太平公主利用术士向睿宗暗喻太子篡位的想法,睿宗对此的回应是:“传德避灾,吾志决矣。”[7]6673这是太平公主始料未及的。由上文分析到,太玄宗利用手中的禁军势力进行了逼宫。在太子监国之后,玄宗将所掌握的兵力继续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据《旧唐书》记载:“及玄宗为皇太子监国……以福顺等为将军以押之……长安良家子避征徭,纳资以求隶于其中,遂每军至数千人。”[8]3252所以这一时期太平公主的政治斗争并未从根本上削弱玄宗集团的实力,太平公主一系的仍保留一定的势力。
第二:谋诛太平公主事件
玄宗继位后的反击,集中于谋诛太平公主事件。在太平公主阻止睿宗传位失败后,又劝睿宗继续掌握大权,希望通过睿宗达到制约玄宗的目的。此时朝臣势力中,玄宗一派大臣出现多次贬黜,而太平公主一党依然稳固,“宰相七人,五出其门。”[9]4724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太平公主一系威胁到了玄宗的统治,促使玄宗集团加快了清除太平公主的活动。
据《旧唐书》记载:“先天元年八月,玄宗居尊位,……琚见事迫,请早为之计。”[10]3249地方上也有响应。刘幽求与右羽林将军张暐谋以羽林兵诛之,向玄宗传达自己的态度,玄宗对此大为支持。后迫于事情泄露,不得已放弃行动。这一时期双方互有较量,矛盾也逐步上升,为先天政变埋下伏笔。
三.先天政变时双方的行动分析
先天二年六月,太平公主图谋于玄宗,准备利用左右羽林军和南衙兵力以及朝臣势力发动政变。然而太平公主的图谋泄露,同年七月,魏知古向玄宗告密太平公主準备在七月四日发动政变,主要的参与人员是常元楷、李慈等御林军等人。对此玄宗也开始了自己的布局,据《资治通鉴考异》记载:“公主谋不利于上,与今上更立皇子,独专权,期以是七日作乱……玄宗以三日甲子诛之。”[11]6683并且玄宗集团针对此时商量了行动计划行动,部署了具体的行动方案,准备在太平公主发动政变的前一天诛杀太平公主
从政变的过程来看,玄宗集团提前占据先机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另外从记载可知玄宗所掌握的禁军势力占绝对优势。另外郭元振时任兵部尚书,可以调动南衙兵力,再一次牵制住了太平公主一系的禁军势力,由此玄宗得以在先天政变中诛杀太平公主。
四.结论
太平公主与玄宗长达四年的政治斗争以太平公主一党被清除告终。在政变中,太平公主利用睿宗的支持发展自己的势力,对于朝政有着自己的政治图谋。从太子监国到太子继位,太平公主的多次政治活动均未撼动玄宗势力。太平公主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太平公主手中的绝对兵力无法抗衡玄宗的禁军势力;其它原因则在于,太平公主多次的政治斗争并未对玄宗造成实质影响,而玄宗集团则利用自己正统地位,不断地吸收多方势力,始终在对抗中不落下风。另外在最后发动政变之时,出现了泄密问题,最终彻底失败。
参考文献
[1]刘昫.旧唐书(卷八三,列传八)[M].北京:中华书局,1975:2968.
[2]刘昫.旧唐书(卷九儿,列传四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5:2968.
[3]刘昫.旧唐书(卷七四,列传二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5:2922.
[4]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零)[M].北京:中华书局,2010:6662.
[5]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零九)[M].北京:中华书局,2010:6656.
[6]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五一五,宪官部四)[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5849.
[7]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零)[M].北京:中华书局,2010:6673.
[8]刘昫.旧唐书(卷一零六,列传五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5:3252.
[9]刘昫.旧唐书(卷一八三,列传一三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5:4724.
[10]刘昫.旧唐书(卷一零六,列传五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5:3249.
[11]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零)[M].北京:中华书局,2010:6683.
(作者介绍:王田,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