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弘扬劳动精神的路径研究
——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

2022-03-17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必扬

成才 2022年3期
关键词:陶行知弘扬劳动

■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李必扬 赵 帅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根据词典的解释,“劳动精神”主要指“热爱劳动的态度以及劳动过程中展现出的积极气质”,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强大精神动力,随时代变迁而历久弥新。我国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更应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实施劳动教育,全面提升作为“大国工匠”预备队的新一代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1 高职院校弘扬劳动精神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1.1 学生层面:劳动习惯不足,劳动精神淡化

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获得了巨大飞跃,部分发达地区甚至已出现“机器换人”现象。在这样科技昌明的年代,人类的劳动习惯普遍不足,劳动精神普遍有所淡化。尤其是当代高职学生,其勤奋程度有所减弱、奋斗动力有所降低。几十年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文化也对还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建构时期的高职学生造成了一定影响。所以,在格外需要结合理论与实践、发扬劳动精神的高职院校中,部分高职生对劳动精神内涵理解模糊,对劳动教育价值扭曲失衡,出现了投机取巧、不劳而获、贪图安逸、鄙视劳动等一系列不良思想和行为。

1.2 教师层面:教学理念偏向实用,缺少人文关怀

传统高职教育理念更着重于对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高职教师忠实地扮演着课程内容的讲授者、技术技能的传递者等角色。然而,这样的教学理念在某种意义上忽视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缺少了一定的文化底蕴熏陶和情感价值输出。一位好工匠,不仅应有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更应有着对劳动的热爱和生活的热情。目前的高职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强调方法、工具、技能等理性要素,对态度、情感、价值等人文要素有所忽视,导致学生习得了理性的操作知识,却缺乏富有温度的人文情怀。含有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等丰富内涵的劳动精神难以在这样的课堂中内化入学生心中。

1.3 学校层面:保障机制不完善,缺乏理论指导

劳动精神的弘扬不应仅由高职院校承担,需要多主体、多层面、多场所进行综合培养。虽然劳动精神对职业能力的积极影响是终身的,但相比起理论知识、操作技术等较易进行提高和评估的指标,劳动精神却更为内隐和抽象,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明显效果。肩负着培养第一线高技能人才重要使命的高职院校,在有限的培养时段里往往更为重视传授学生技术、开展应用研究等直观职能,忽视了劳动精神的弘扬。这也导致了部分高职院校在弘扬劳动精神过程中,缺乏更深层次的文化浸润,也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完善的保障机制和充分的配套措施。

2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劳动精神的联系

作为一位爱国教育家,陶行知结合杜威的理论以及对我国实际情况的研判,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教育思想体系。陶行知极为重视劳动,也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进行过大量弘扬劳动精神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 劳动精神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要义

相比起产生于劳模群体的劳模精神以及来自于工人群体的工匠精神,劳动精神是一种广大劳动者经过努力都能达到的优秀精神境界,具有大众化、平民化、生活化的特点,这也与陶行知“学校不是培养人上人,而是培养人中人”的教育思想暗合。为了让学生明白劳动精神的重要性,陶行知在《自立立人歌》中奋笔疾书: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针对部分学生四体不勤、光想不做的严重弊病,陶行知振臂疾呼: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可见,陶行知是最早提出弘扬劳动精神的教育家之一,其教育思想对劳动精神的推崇至今观之仍是振聋发聩。

2.2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弘扬劳动精神的优秀路径

劳动精神来自于广大劳动者,是一种具有平民化、大众化特点的优秀精神境界。而陶行知教育思想以其贴近社会生活、扎根生产劳动、源于人民大众的基因特点,与劳动精神具有极高的契合度。抗日战争时期,陶行知从各个战时儿童保育院收留的十五省难童中,择优录取了具有特殊才能的150多个孩子,创办了育才学校。他明确指出,孩子们都来自于老百姓中,也要回到老百姓里去。可以看出,陶行知的教育观代表着平民与大众,有着平等、互助的基因。同时,陶行知教育思想所蕴含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念,也有利于弘扬劳动精神,有助于培养新时代的追梦人。

3 弘扬高职生劳动精神的具体路径——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

3.1 建立深度结合,使劳动精神有机融入课程体系

教育家邱椿曾将陶行知教育思想解读为“大众的生活教育,沟通学校与社会的教育,以劳动为课程中心的教育”,可见陶行知将劳动与课程进行了深度融合。在晓庄学校,陶行知安排男生扫地、做饭,女生清洁马桶;抗战时期,学校条件十分艰苦,陶行知带领学生一起大扫除、做饭。通过开展这样简单而又深刻的“劳动课”,陶行知对学生们进行了思想的革新和价值观的重构,摒弃了读书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传统陋习,既强健学生的精神和思想,也锻炼学生的身体和意志,使得学生奋发向上、热爱劳动。

以此为经验,我们也要将劳动精神全面融入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首先,应把劳动精神的深刻内涵、劳动教育的丰富内容与相关课程进行有机融合与深度浸润,着力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使命感和勤劳诚实的道德感,倡导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健康风气。其次,要改变目前高职课堂中“教师倦怠、学生疲惫”的不良现象,由单一输出式教学转向双向互动式教学,在师生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加强教学效果。最后,要摒弃目前高职课堂中“理性有余,温度不足”的教学模式,既要涉及工具、方法、技能的讲解,还要深入探索,找寻冰冷理性思维中蕴含的温暖人文情怀,使学生在无形中更为理解劳动精神的内涵。

3.2 实践先进价值观,创造优秀文化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优秀的文化环境对青少年的发展具有相当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陶行知将劳动精神有机融入了学校的日常教育和生活环境之中。在晓庄学校,陶行知把学校旁的一座山名由“老山”改为“劳山”,将学校礼堂改名为“犁宫”,用心良苦;在育才学校,陶行知以身作则,组织师生开垦荒地种菜,同时还编写了饶有趣味的《垦荒歌》,寓教于乐。通过精巧的构思和有趣的创意,陶行知以“教学做合一”的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对劳动精神的推崇,构建出了良好的行为文化与环境文化氛围,春风化雨般将劳动光荣的理念以及热爱劳动的品格根植进学生心中。

所以,高职院校应经过周详的考虑、巧妙的设计,全面展开“劳动精神进校园”活动,创造适合劳动精神弘扬的文化环境。一方面,正如陶行知的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建设出一支为人师表、热爱劳动的教师队伍。通过优秀教师一言一行的熏陶,学生会逐步将劳动精神铭记在心、践行在身,主动履行义务、承担责任,进而得到价值观的重构和再提升。另一方面,学习陶行知对文化环境的改造方法,可以将校内建筑、雕塑等人工景观重新设计,也可对校内树木、花丛、小河等自然景观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将劳动精神与校园环境巧妙融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长期在这样的“第二课堂”中学习、生活,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对劳动的崇尚与热爱。

3.3 多维度开展教学,扩展劳动精神传递载体

陶行知主张教育应与现实生活有联系,十分注重对学生探索性劳动能力的培养。1932年,他创立山海工学团,带领学生离校开办农场、建设道路、修筑堤坝,通过联系现实生活、走向广阔天地的实际行动,既将劳动精神的传递载体扩大化,又为社会做了实事、为人民办了好事,可以说是一举两得。陶行知强烈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他的教育思想打破了传统教育的藩篱,丰富和扩展了教育的内涵。

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拥抱生活、拥抱企业、拥抱科技,综合提升学生的劳动精神。首先,应该让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面对真实生活,用智慧发现问题、用知识分析问题、用劳动解决问题,将劳动作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联系的桥梁,在劳动中逐渐培育与提升劳动精神。其次,应与本领域优秀企业开展全面校企合作,通过企业专家入校宣讲、集体参观生产车间、学生入企顶岗实习等方式,让学生于生产一线受到能工巧匠优秀劳动精神的全面熏陶和深度浸润。最后,在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大潮之下,高职院校应充分运用慕课等现代化的教学形式,综合运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一代宣传手段,在虚拟空间通过全新的载体来承担优秀文化和正确价值观的输出。

猜你喜欢

陶行知弘扬劳动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