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2022-03-17西藏大学张笑婷

成才 2022年3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高校学生共同体

■ 西藏大学 张笑婷

铸牢民族地区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民族团结和国家长治久安。“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国家繁荣。研究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现状,有重要现实意义。

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于其民族实体的社会历史发展之中,其产生经历了长期而复杂的历史进程。各民族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不断地进行融合与分化,最终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历史,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而其从“自在”走向“自觉”,则是由于近代民族危机的出现。清末,梁启超先生引进西方“民族”这一概念并与中国相结合,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随后孙中山先生多次强调和使用这一概念,“中华民族”一词在社会推广开来,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全民抗战时期更是进一步加速了这一意识的觉醒,从此以后,民族凝聚力空前高涨,中华民族的概念更是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和各界人士的努力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在社会发展实践中得到了印证和认可,学术界相关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展开,1988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从此“中华民族”理论被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和全球化不断发展,民族工作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是成为其主线任务,以推动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

2 高校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因此,将其纳入高校教育体系,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必然要求。

学校教育作为一个人成长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高校更是其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容轻视和出错。国家的荣辱兴衰与大学生息息相关,大学生要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助力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3 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的多样性增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任务的复杂性和难度,这一任务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加强其教育有利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地区高校作为当地青年人才的培育阵地,对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民族地区除了地处边疆要塞,地理位置重要之外,当地的文化多元,宗教色彩浓厚,有着不同的区情,所以铸牢民族地区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仅是现阶段国际国内的现实需求,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使命所在。但不可忽视的是,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引发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价值观念冲突,文化问题甚至政治问题不断。民族地区高校内部也存在学生的思想认识存在不同程度弱化、学校制度建设落实不够、高校思政队伍建设较薄弱等问题。

民族地区在国家安全治理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民族地区高校作为当地人才的培养地,积极培育和铸牢当地高校各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他们的“五个认同”,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情,是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脉络所在,是为民族地区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人才的必然要求,是助力民族地区稳定、维护国家统一的战略抉择。

4 针对某大学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举措和改进建议

民族地区高校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光荣使命和发展稳定的重任,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对实现某大学作为民族地区为数不多的几所重点高校之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某大学作为重要高校,是区内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当前某大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已经付诸了各类实践。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某大学本科学生除了学习全国统一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公共必修课程之外,还学习了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公共必修课程《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概论》,研究生同样也将该门课程设为了公共必修课程,这门课程是民族高校根据民族地区特情编写而成,学校以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来阐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机统一性,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校不仅从课程思政教育设计方面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理论认同,在课外实践活动方面也有其特色。学校各级学院响应号召,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如“四讲四爱”“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系列活动以及相关主题班会,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结合下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的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可;团校党校也随时开展各种会议课程提升党员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更是充分融入了民族团结这一主题,不仅使各民族师生相处更加融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铸牢了某大学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但当前这方面工作仍存在不足之处,如思政课和专业课融合不足,专业课教师要注重发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基因,创新课堂教学,而不是将其与专业课完全割裂开来,认为思政教育任务和自己无关,学生只要在相关思政课程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就行,专业课上无需这些。再者,部分学生参与相关主题课程和活动也存在着积极性不高,应付了事的被动参与学习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相关教育工作有待进一步改进。首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其主渠道教育优势,将爱国主义融入课堂,使其不知不觉刻进师生的心底。其次,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相结合,创新课程内容,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确引导各族学生成长成才。同时,进一步加强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课程,加深高校学生对“五观”内涵的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者,由学院组织相关主题班会和党课活动,在理论和实践中进一步增进高校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情感认同,弘扬爱国主义。最后,将其融入课外实践活动,并鼓励各族学生积极主动融入各种丰富多彩的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校园社团活动和文体活动,确保学生通过课上课下多渠道加深沟通和了解,更能融洽地度过校园生活,保证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不断渗透着爱国主义的内容,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5 结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多民族经历漫长历史所凝结的珍贵产物,民族地区更需要将这一文化精神传承下去。在民族地区高校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意识的教育现状,不仅对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有重大意义,而且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地区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当前工作问题,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不断增强高校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激发大学生的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才能真正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实现祖国伟大复兴培养新生力量。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高校学生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民族团结之歌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