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与抗战时期的党群关系建设
2022-03-17杨莲霞李玉妹
杨莲霞, 李玉妹
(天津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80)
《共产党人》是中共中央于1939年10月在延安创办的理论刊物,1941年8月停刊,共出版19期。《共产党人》以党的建设为办刊任务,为了将党建设为“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1],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做法。本文对《共产党人》进行文本分析,深入挖掘其在群众路线理论内容和实践路径方面的有益探索,为新时代的党群关系建设提供借鉴。
一、《共产党人》重视党群关系建设的内在逻辑
(一)党群关系建设的必要性
抗战时期,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部分共产党员在群众工作中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这无疑会对动员群众造成不利影响。1939年,中央发布《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明确指出,由于“某些地方党部为追求新党员的数目字,便进行所谓发展党的突击运动,集体加入与不经过个别的详细审查的征收党员”导致“异己分子,投机分子,以及奸细,也乘机混入了党”,使党组织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作用和党组织的巩固程度大大受到损害。[2]新的党员干部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影响了组织的巩固,也影响了党群关系建设。《共产党人》刊发多篇文章,论述群众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及解决对策,以便更好地推进党群关系建设。王鹤寿在《目前干部政策中几个问题》中指出,在全国尤其是华北干部中存在一个显著现象,即“党的中下级干部绝大多数是新的干部”,并且党员数量增长迅速[3]。1940年,陈云在《开展群众工作是目前地方工作的中心》中明确指出,由于支部刚成立不久,党员干部的阶级教育和工作经验不足,相当一部分支部尚未成为当地群众的核心,“我们的群众工作的确是最薄弱的一环”[4]。同年12月10日,陈云在陕甘宁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指出,当前边区自下而上的发动群众的工作还做得不够,群众团体还应该自下而上地加以充实、健全和提高,乡级工作作为群众工作的重要一环也要着重把握。李富春在《八路军作战区的群众工作》中也提到:“广大群众的动员工作在某些区域,还未完全成为群众自觉的运动。”[5]在抗战背景下,不仅华北地区的群众工作存在不足,而且华中地区、华南地区甚至是全国的群众工作都是薄弱的一环。
(二)建设党群关系的可行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都表现出了对群众工作的高度重视,并都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马克思、恩格斯并未对“党群关系”这一概念进行专门阐述,但是,他们阐述的“基本关系论”则深刻揭示了两者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无产阶级以自身的先进性和组织性而成为工人群众的领导者;另一方面,广大工人群众又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阶级基础,而且政党领导地位的确立与巩固依赖于工人群众的认可与拥护[6]。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本国革命实践的结合中,推动了群众思想的新发展。思想上,列宁总结出“只有以一定的阶级为依靠的政党才是强有力的,才能在形势发生各种各样的转变的时期安然无恙”[7]325,充分认识到群众对于巩固革命形势和发展政党力量的重要作用;实践上,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就是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群众利益的具体实践,通过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来为农民减负,从而维护群众和政党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群众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经验,为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团结群众、密切党群关系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建设党群关系的现实性
抗日战争时期,统一战线的复杂性和抗战任务的艰巨性是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现实状况。基于这一现实,坚持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是应然之举。首先,要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必须采取持久战的方式,通过消耗日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逐步转变敌强我弱的不利状态,而这也必然会消耗中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更加紧密地联系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获得人力、物力、财力的补给,为抗战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陈云指出:“充分发动群众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关键。”[4]以华北地区为例,华北在艰苦抗战的大环境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补充,而这些补充只能依靠民众。要想民众诚心诚意、源源不断地帮助军队,就必须做好群众的各项工作。其次,抗战时期的群众工作不仅是最薄弱的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它是促进党、政、军、民、学各方面工作发展的关键。虽然党、政、军、民、学都有各自的工作特色和工作重点,但是如果将各方面工作联系起来,使它们都能发展、进步、健全,关键就是开展群众工作、建立密切的党群关系。如果不能做到这一工作,则不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法坚持,敌后战场的游击战略也无从实现。因此,在抗日战争这一现实背景下,建设党群关系进而动员群众是非常必要的。
二、《共产党人》关于党群关系建设的理论探讨
《共产党人》中与群众工作相关的论文有十余篇,内容涵盖了群众工作的重要意义、问题分析和经验总结,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坚持群众路线、建设党群关系提供了基本范式。
(一)《共产党人》对党群关系建设认识的深化
《共产党人》刊登了多篇讨论党群关系建设的文章,涉及党群关系建设的重要意义、方法原则等多个方面,加深了党组织、党员对党群关系建设的认识。张闻天在《略谈党与非党员群众的关系》中指出,“党与非党员群众的关系问题,是马列主义论党的学说的基本问题”,正确处理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对党自身的建设有重要意义。张闻天提出了“党是群众中的一部分又成为群众的政治领袖”“迁就群众现有政治水平又将其提高到更高阶段”“满足群众切身的要求又要为远大理想奋斗”“帮助群众了解指示又使党同群众一同前进”[8]等六个正确处理党群关系的原则,并分析了处理两者关系时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倾向。此外,《共产党人》还刊登了张闻天的《更多的关心群众的切身问题》。文章指出,各抗日民主地区党的工作存在极端严重的问题,“我们问群众要的很多,但是我们对于群众切身问题的关心却极端不够,甚至有些党部和同志,对于群众的切身问题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9],共产党要深刻认识到抗日战争的长期性。要取得抗战的胜利,扩充兵员、征收粮食等工作都是必要的,要动员广大群众,就要关心和解决群众的切身问题。
陈云就党群关系发表了《巩固党与战区的群众工作》《开展群众工作是目前地方工作的中心》等文章,深化了对党群关系建设的认识。《巩固党与战区的群众工作》提出,要以重视和改善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地位,通过谋求与群众的利益共通之处,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投身抗战的自觉性,进而推动建设密切的党群关系[10]。《开展群众工作是目前地方工作的中心》深刻论述了群众工作对于地方工作的重要作用,指出:“使各方面工作都能进步,都能发展,都能健全,基本的环节就是开展群众工作。”[4]强调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群众的重要性,只有做好群众工作,才能真正密切党员和群众的关系,才会使群众拥护党的领导。
(二)《共产党人》对党群关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揭示
抗日战争时期,部分党员干部在处理自身与群众关系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共产党人》发文揭示了党群关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在抗战背景下产生的不良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莫文骅在《关于边区驻军做群众工作的几个问题》中明确提出,边区军队的群众工作以协助地方党和政府巩固、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和动员、组织一切群众力量为目的;但是,部队在以往的群众工作中“还缺乏这种灵活性,相反的,党还存在着不少的狭隘性与公式主义,因而使我们的工作受到很多损失”[11];今后,边区群众工作应当采用灵活的策略和工作方法,使其适应当时、当地的具体需要。李大章重视群众的社会教育工作,并对教育意义、教育内容、教育制度等展开了详尽的阐述。[12]他认为,由于战争的破坏,相当一部分学校处于停顿状态;战争的长期性会导致失学儿童和文盲人数的增加,进而导致群众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质的降低;鉴于此,亟须恢复和建立学校,以开展群众的教育工作。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模式上,既要适应战争状态,又要满足战争需要,通过恢复或建立小学,缓解儿童失学的情况;通过成立民革室满足群众增长知识、了解时政的需要。党员干部要积极开展群众的社会教育工作,以正确的思想来武装群众的头脑,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群众基础。
(三)《共产党人》对党群关系建设经验的总结
支部不仅是团结群众的核心,而且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关烽以大后方的一个支部为例,总结出抗战时期大后方支部发挥先锋作用、带领群众进行斗争的经验教训[13]。杨英杰等人的《怎样做边区的支部工作》(1940年第5期)、关烽的《关于大后方农村支部工作的一些意见》(1940年第11期)以及魏晨旭的《加强与改进各个抗日根据地中党的支部教育工作》(1940年第13期)等文章,具体介绍了如何进行支部建设,为党的群众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借鉴。此外,《共产党人》还注重对个体群众斗争经验的总结。孙德枢在《一个学生群众斗争中的经验》一文中对学生的群众斗争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将斗争方法归纳为:坚持从某件事情或某个具体问题出发,努力寻求一切可能合作的力量以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以便孤立斗争的对象,不能把国民党员都当作敌对分子看待[14]。
三、《共产党人》关于党群关系建设的实践推介
党群关系的建设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共产党人》宣传共产党员在群众工作实践中要坚持朴素切实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以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一)党员要坚持朴素切实的工作作风
张闻天在《提倡朴素与切实的工作作风》中强调“朴素”即真实,有什么讲什么;“切实”即实际,有什么样的情况做什么样的工作[15]。一方面,党员干部开展工作,要深入群众了解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政治路线和策略,自觉抵制和修正党内存在的华而不实、形式主义等工作作风。另一方面,党员干部要在了解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时刻关注工作计划的贯彻执行。陈云在《巩固党与战区的群众工作》中指出,将整理党的内部和加强支部的群众工作相联系,进而实现党组织的巩固和群众工作的深入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党员干部树立起朴素切实的工作作风[10]。文章指出,许多党组织存在很少询问、了解支部的情况,也很少引导支部注意群众的呼声。对于工作的布置,也是通过按级向下“要”,而很少听取下级或广大群众的要求或者建议。这种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不利于群众工作的开展和党支部的巩固。如果转变工作方式,树立朴素切实的工作作风,群众工作将会更加活跃,支部将会更加巩固,党员干部也能在群众运动中得到更好的锻炼。正如张闻天所提到的,“我们党要在朴素中,要在切实中表现出我们的力量,我们的生气勃勃,我们的不屈不挠,我们的光明前途”[15],只有党员坚持朴素切实的工作作风才能赢得群众支持和领导群众。
(二)党员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
《共产党人》强调如果党员干部一味地向人民群众索取而没有相应的回报、没有做到为人民服务,那么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之间的关系就难以和谐,因此主张党员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张闻天指出,各抗日民主地区的党的工作存在“问群众要的很多”,但是“对于群众切身问题的关心却极端不够,甚至有些党部和同志,对于群众的切身问题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这一极端严重的问题[9]。告诫党员干部要善于同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迅速反映群众的要求和意见,经常关心和解决群众的切身问题,不但要善于向群众提出革命的要求,而且也要善于满足群众向革命提出的要求。坚决杜绝官僚主义,强化党员干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意识,使党紧紧地同群众靠拢在一起,向革命最后的胜利目标前进。陈云结合抗战背景并以华北地区为例,总结了三点群众工作经验:“充分发动群众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关键”;“改善群众生活才能发动群众”;“把解决群众的切身问题列入地方党部的经常议事日程。”[4]这三点经验彰显了共产党员关心群众生活、解决群众难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王鹤寿的《目前干部政策中几个问题》和高岗的《反对官僚主义》(1940年第12期)都对抗战时期党内存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进行了揭露,并指出除了要在党员干部中开展反消极、反腐败的斗争外,还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产党员要充分认识群众工作的意义,切实解决群众实际的困难,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进而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在广大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威望。
(三)党员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张闻天指出:“同群众在一起,而又领导群众;是群众的学生,又是群众的政治领袖:这就是党与群众的正确关系的基本原则。”[8]这一原则为党员干部处理与群众的关系指明了方向:一方面,党员干部来源于群众,要深入群众、调查实际,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要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问计于民;另一方面,相较于普通群众,党员干部具有更高的政治素养和组织纪律,要在思想和纪律上领导群众。共产党员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体察民情为群众排忧解难,从而建立“鱼水”的党群关系。陈云提出,虽然在解决群众的切身问题时要坚持从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但是有一点却是普遍适用的,即“解决群众切身问题的办法,必须在群众中去讨论,到群众中去找寻”[4]。这是因为,唯有群众才切实了解自己的问题,只有了解群众最真实、最迫切的问题,党支部和党员干部才能提出最适当的解决方法。共产党员要领导群众,就必须向群众学习,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四、《共产党人》关于党群关系建设的论述的当代启示
(一)加强党员自身建设,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自身建设,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群众工作千头万绪,究竟应该从哪一点做起呢?”答案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从维护群众自身的利益出发。从群众自身的利益出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这为新时代的党群关系建设提供了启示。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6]首先,要加强党员干部教育,提高党性修养。引导党员干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其次,要加大对违纪行为的惩罚力度,尤其是对党员干部中存在的腐败现象,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使党员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最后,发挥人民群众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作用,党员干部权力的行使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
(二)畅通群众表达渠道,以解决群众切身困难为突破口
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解决人民群众实际困难,是中国共产党矢志奋斗的目标。“解决群众的切身问题、开展群众运动是地方党部的经常议事日程。”[4]抗战时期,党员干部就注重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经济上,主要采取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通过要求地主减租减息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文化教育上,通过恢复或重建的方式为适龄儿童提供学习场所,还设立了民革室等场所为群众了解时政提供便利。新时代,党和政府要畅通民意表达渠道,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基于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和政府要从多方面着手解决群众切身问题、满足群众多样需求。政治方面,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和政府要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倾听民众心声、了解群众困难,竭尽所能地为群众排忧解难。经济方面,要在大力发展生产力、更高质量地满足人民物质层面的需求之外,还应该在分配时兼顾效率与公平。社会方面,教育上要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使学生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生态上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法治制度与环境意识齐头并进,共同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住房上要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和增进住房保障能力,促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此外,还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切实维护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密切党群关系,以朴素切实工作作风为风向标
张闻天的《提倡朴素与切实的工作作风》《党的工作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了解具体情况》等文章主张党员干部要坚持朴素切实的工作作风。此外,《共产党人》还发表了张闻天的《略谈党与非党员群众的关系》《更多的关心群众的切身问题》,陈云的《开展群众工作是目前地方工作的中心》等文章。这些文章充分论述了党员干部既要充分动员群众又要建立密切的党群关系。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将密切联系群众和朴素切实的工作作风一以贯之,巩固自身的执政党地位。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之间的联系,坚持问计于民、执政为民的工作原则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建立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解决群众切身问题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党员干部要坚持朴素切实的工作作风,既要敢于直视自身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又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开展群众工作。此外,党员干部要定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发现群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还要警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共产党人》刊发的大部分文章都对群众工作进行了直接或间接的阐述。正如陈云阐释的:“要使我们党的工作前进一步,问题的根本,在于开展群众工作。”[4]在新时代调动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继续深入总结《共产党人》中关于党群关系建设的经验,“充分发挥报刊的舆论影响力,引导着更多的人信仰其核心价值观,从而壮大自己的队伍”[17],为新时代建设好党群关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指导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