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国学校传统美术“微学习”空间的价值意蕴及构建策略
2022-03-17张文浩
■张文浩
一、问题的提出
2020年,中国教育“走出去”的第一所涵盖小学、初中、高中12年制的海外基础教育学校在迪拜正式开学,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又有一种新的样式, 迪拜30 万华人的子女可以更好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中华传统文化也有了交流、展示、体验的国际环境,在海外播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理解的种子。
传统美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内涵博大精深。 在海外学校根据地域、环境、文化的差异,选择、整合、开发因地制宜的传统美术活动,能让海外学子受到传统艺术教育的润泽,播种中华传统美术文化的种子,达到塑造中国心灵的目的。
笔者有幸参与迪拜中国学校为期两年的支教活动,致力于海外学校传统美术活动的策划和实践。因为喜欢中国书画,在工作台边上布置了笔墨纸砚以及印章等工具,这些工具吸引了一个英国孩子的兴趣,每次上课都会去看一下,会问我一些问题,给他示范了磨墨, 让他用毛笔宣纸尝试体验并适当教给他一些方法,他说:“我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么神奇的材料,加点水磨一下就可以创造出这么神奇的作品。 我可以用这个材料表现很多的东西, 我要把那么好的中国艺术传播到英国去。 ”孩子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可以创建一些传统美术“微学习”空间,让孩子们自主参与,获得无声的浸润,唤醒孩子们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播种美美与共的种子。
二、“微学习”空间的价值意蕴
盐野米松在《留住手艺》中曾经说过:社会的变迁,势必要使一些东西消失,又使一些东西出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惯性,作为我们,更应该保持的恰恰就是从前那个时代里人们曾经珍重的那种真诚。如果寻根求源的话,这些手工业技术,包括思考问题的方法,很多来自中国,中国永远是我们文化的根源所在。中国传统美术的包容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五千年来生生不息,通过丝绸之路等渠道积极影响着世界。 在海外,课堂、网络、书籍是常用传统美术的学习载体,缺少实物的真实观感和实践的真实体验, 更缺少了潜移默化的环境熏陶。 “微学习”空间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感受最真实最纯粹的传统美术。
(一)“微学习”空间的概念
“微学习”空间是指利用教室、走廊、角落、教室边缘等区域建设的传统美术学习点,包括传统美术项目介绍、实物资料、学习工具、媒体支撑等,通过无意识的浸润和有意识的安排相结合,播种传统美术文化的种子。“微学习”空间不同于传统的教室空间,是一个师生自我发起、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非正式学习空间,通过自己丰富的样态和特点创造一种处处是学习之地、时时是学习之时的理想环境。
(二)“微学习”空间的特点
1.开放性
开放性是“微学习”空间的主要特征。包括:(1)空间开放,指利用教室、角落、走廊、过道布置的“微学习”空间,学生走入就可以参与、学习、体验,是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 (2)学习开放:“微学习”空间学习形式比较自由,无意识浸润、课堂延续、自主探究是主要的学习形式。(3)时间开放:“微学习”空间学习时间比较自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安排选择学习时间。利用自己的时间学习,是未来学习的主要方式。
2.模糊性
POI密度,通过大众点评网查找每座车站周边600 m半径内具有一定热度的兴趣点的数量;评论数为POI点评论数汇总;土地开发度,通过600 m半径内各地块现状用地性质资料进行计算;交通衔接条件,通过统计车站600 m半径内路网密度和人行道密度、出入口100 m半径内公交车站经停线路数和车辆停放场地面积进行计算;区域逗留人数,通过某手机运营商工作日1 d(00:00—24:00)内手机数据反映1 d内进出车站周边600 m半径范围内,逗留30 min以上的手机数量,以此推测站点周边区域人员数量。
传统美术“微学习”空间,学习方式、学习目的是模糊的,是存在于其中的不知不觉的浸润。“微学习”空间是彼此联系、互相独立、互相融合的生态系统,是传统美术文化的公共学习空间,可以独立地开展传统美术学习活动, 也可以联合开展活动,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氛围,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
3.文化性
传统美术“微学习”空间布置的内容和材料真、精、美、雅,给学生最纯粹的传统美术体验。 “真”是基础,“精”是品质,“美”是核心,“雅”是精神。 如雕版印刷空间、文房四宝空间、传统玩具空间、书法空间、剪纸空间、刺绣空间等给学生最纯真的传统美术,感受文化的魅力。
(三)“微学习”空间的价值
1.“浸润”——创建不言之教的环境
“微学习”空间的建设,有计划地建设有传统文化气息的环境,在文化环境中,让海外的孩子受到文化的浸润。文化浸润是“微学习”空间存在的主要意义。通过“微学习”空间环境的熏陶、图片的赏析、工具的尝试等潜移默化的影响,感受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等传统美术文化内涵。
2.“唤醒”——播种美美与共的种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微学习”空间和环境的布置,让学生想学、可学、能学,让我们的孩子在广泛的文化环境中学习。“微学习”空间唤醒孩子们对传统美术学习的热望,弥补海外传统美术教学的不足,播种美美与共的种子。 优秀的环境布置、精美的作品、体验性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醒学习的欲望。
3.“融合”——打破课堂学习的边界
“微学习” 空间除了播种传统美术文化的种子外, 更是探索基于空间的传统文化多样化学习、个性化学习、跨学科学习、项目制学习,促进学习的生态系统建设的有效途径。让学生的美术学习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边界,网络、平台、空间让美术学习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实践无边界美术课堂课。
4.“生发”——传统美术文化生态
“微学习”空间是传统美术学习的一个点,通过不断拓展、相互融合、有力生发,组成丰富的传统美术生态场域,激发学生探索,播种文化的种子。
三、“微学习”空间的学习构建
(一)“传统美术”实践的后花园——个性化学习
个性化学习,是未来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学习资源的丰富、 网络资源的普及和智能设备的推广,处处是学习之地、时时是学习之时的外部条件已经具备,学生个性化学习将会逐步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微学习”空间为传统文化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实践的场所。 学习材料、学习资源、学习环境、交流平台让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 传统美术文化“微学习” 空间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做好了空间准备,在传统美术文化“微学习”空间中,学生可以选择表现的材料、表现的方法和表现的形式,发展个性化学习的素养。
(二)“传统美术”延伸的自留地——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传统美术“微学习”空间有利于学习者自我驱动和自我定义,能产生传统美术学习问题,并在环境中解决问题。 “微学习”空间开放、独立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开展自我学习和小组学习,为项目制学习的开展提供了环境支撑和必要的学习准备。利用传统美术文化“微学习”空间开展项目制学习,可实现文化传承的目的。 如在雕版印刷“微学习”空间中,通过雕版内容选择、设计、雕刻、印刷、作品赠送等完成项目学习,了解中国的雕版印刷的文化。
(三)“传统美术”融合的公共区——浸润式学习
传统美术文化“微学习”空间的建设为文化的浸润提供了条件。 通过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学生启发、引导、促进,在学生的心中埋下种子,这颗种子某一天会在春风中花开千树。 通过传统美术“微学习”空间环境的浸润、语言的提醒、精致物件的唤醒、视频资源的引导,让学生感受传统的文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播下一颗传统美术文化的种子。迪拜有来自世界120 多个国家的人口在此居住,来各国文化在这里交融,传统美术文化“微学习”空间成为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窗口。如在陶艺“微学习”空间中共同展示中国陶瓷、阿拉伯陶瓷、现代陶瓷,帮助孩子们理解文化差异、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理解、尊重、融合各国文化,塑造孩子们的中国心灵,拓展孩子们的国际视野。
(四)“传统美术” 共享的基地——海内外跨校学习
海外学校存在传统文化环境差异、材料缺乏等不足,通过传统美术“微学习”空间的学习,利用多媒体视听设备和会议系统,可实现国内外“微学习”空间的联动,丰富海外“微学习”内容和形式。通过海内外跨校学习的形式联结翠苑一小风筝馆、学军小学皮影馆、竞舟小学雕版印刷馆、九莲小学活字印刷馆、九莲小学明清家具馆等,让海外的学生可以感受到最真实的传统美术体验, 感受敬业、专注、传承、创新的工匠精神。
(五)“传统美术”联结的交汇点——跨学科学习
传统美术“微学习”空间是在广泛的文化背景下的跨界学习比较理想的媒介,通过“微学习”空间实现科学和艺术、数学和艺术、语文和艺术的交融,诞生灵感与激情。跨学科学习是一种指向未来的课程,传统美术“微学习”空间实现各个学科的联结,实践跨学科学习。 如在印染“微学习”空间中,开展中国服饰的跨学科学习,美术学科牵头语文、道法、数学、 科学等学科共同完成中国服饰纹样的学习,美术的纹样设计、科学的染色原理、数学的黄金分割、语文的文学欣赏在这里形成交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老子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传统美术“微学习”空间建设以来,学生在这里停留、学习、创作,达到处处是学习之地、时时是学习之时的理想境界。学生带着问题探究,带着兴趣自主学习,“微学习”空间让学习多了一种可能。孩子们漫步在传统美术中,播种传统美术文化的种子,铸造海外华人的中国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