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探究

2022-03-17宋李玲

池州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工科课程体系劳动

宋李玲

(池州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并举,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20年3月20日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强调“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2],为新时代的高校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蕴。

新工科的概念自2016年提出,其主要目标是“主动布局、设置和建设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面向未来发展的工程学科与专业,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跨界整合能力、高素质的各类交叉复合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3]。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和新工科教育具有相通之处,都十分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据此,高校可以将劳动教育作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不仅重视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培养,更强调以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导向,通过搭建各类实践平台,提升专业能力。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要深刻领悟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探索出二者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才能更有效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服务,才能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

1 高校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价值意蕴

1.1 高校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新工科教育强调人才的多元化、综合型、应用型、全面型,注重实践、创新创业等各种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大学生在完成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需要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此时,将劳动教育有效融入专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此,高校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1.2 高校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当秉持“全面发展”的劳动观,将“技能教育”和“价值观培养”并重[4]。由此,高校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首先,专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显性技能的培养。随着社会对人才专业性的需求越来越高,高校大学生必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未来才能在相应领域实现自己的价值。其次,劳动教育具有隐性教育功能。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正视劳动,尊重劳动和劳动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增强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强健体魄,促进身体发育;引导学生理解“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含义,提升审美素养,深刻感悟劳动教育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1.3 高校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从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分析,“立德”,即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树人”,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立德树人工作归根结底要在实践中进行,要充分发挥实践的育人作用,而实践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就是劳动。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并以此作为立德树人教育的有利抓手,可以充分体现劳动价值,展现专业优势,实现教育目标最大化。由此,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

高校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做有“德”之人;可以向学生传授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其具备未来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2 高校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现实困境

2.1 劳动价值观存在偏差,劳动价值认同感不强

檀传宝教授指出,“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劳动价值观”[6]。劳动价值观是劳动素养的核心内容,代表着劳动者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对劳动者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直接起着决定作用[7]。近些年虽然一直在呼吁重视劳动教育,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高校学生缺乏劳动意识,对劳动教育与自身成长成才的相关性认识不全面,劳动价值观存在偏差,劳动价值认同感不强,劳动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不少学生还会认为体力劳动不如脑力劳动体面,因而不愿参与有技术的劳动,更不愿从事有技术的工种,主观地给体力劳动贴上了“低学历人士专属”的标签,进而影响其就业观和择业观,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2.2 劳动教育形式单一,与专业教育关联度不高

目前,劳动教育已被各高校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但大多处于初步探索和实践阶段,且与专业教育关联度不高,育人效果尚不明显。其中,不少高校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全面,将“劳动”片面地解读为“体力劳动”,致使开展劳动教育时往往仅限于形式单一的体力活动[8],如校园“清白”活动、打扫教学楼、清扫实验室、宿舍大扫除等,长此以往引发了学生的抵触心理。基于这样的观念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定无法成为社会所需的新工科人才。

2.3 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虽然各高校都已开展劳动教育,但仍有不少高校对劳动教育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未成立专门的劳动教研室,在劳动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尚不够深入;未配备足够数量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多由辅导员和其他行政管理人员负责开展劳动教育通识课程的教学工作,专任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未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然而,高校辅导员和其他行政管理人员中,大多并非专业教师,缺乏专业知识,有些甚至未接受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劳动教育培训。这样的师资队伍本身就缺乏劳动教育相关知识,课程教学能力也很有限,完成劳动教育通识课程的教学任务尚且存在困难,更无心对其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进行深入研究。

3 高校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实现路径

3.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大学生三观尚未完全稳固之前,高校应当在新生入校后及时开展劳动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教育是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载体。使其明白劳动教育是其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重要路径,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9]。高校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构建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价值认同,更深层次地理解和体会劳动的时代新意,认识到劳动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并能将这种认同感反馈到实践中,从而产生勇担时代重任的决心和能力。

3.2 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是高校实现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课程体系的设置情况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直接影响[10]。基于新工科对高校人才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高校应当重视劳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通识必修课的学习,让学生增强劳动意识,厚植劳动情怀,掌握劳动技能,产生劳动价值认同。同时,在专业教育中以劳动教育为抓手,将劳动教育贯穿课程体系始终,结合各学科专业特点,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改革。在专业教学时,可以采用“1+X”课程体系(“1”代表劳动,“X”代表专业),结合各专业实际设置符合专业特点和需求的课程,构建劳动教育特点鲜明的专业课程体系。要善于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到实际教学中。在专业理论的学习中,强化劳动观、劳动价值观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教育;在实践教学中,强化劳动技能、劳动态度的养成。通过“1+X”课程体系的构建,让学生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获取的有机统一。

3.3 重视专业队伍建设,完善师资队伍

为确保劳动教育能够有效融入专业教育,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打造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教师队伍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高校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作用,积极组织专业教师、辅导员、其他行政管理人员、实验室管理员和实训指导教师等参加劳动教育培训和校际交流。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学习,使之都具备基本的劳动教育素养,由此促成高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规范化,提升整体专业水平。

此外,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培训交流、集中研讨,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整理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为更加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3.4 注重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开展校企双元育人

综合实践能力是新工科人才的核心素养,更是其进入社会的立身之本。高校要积极与行业内企业进行交流,探索多种合作方式。

首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引校进企、引企进校等方式,与优秀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组织学生进入实习实训基地参观、学习、实践操作,让其更直观地了解行业,认识到课堂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生产运营之前存在的差距,并在实践操作中不断提升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

其次,聘请行业导师进课堂。高校可以聘请企业的高技能人才为行业导师,给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类教学。借助行业导师将企业的一些真实项目引入课堂,指导学生参与项目全过程,帮助学生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提升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是鼓励专业教师进企业。让专业教师掌握企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收集整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和案例,促进教材的完善更新,并能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生产实践结合起来,进而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

4 结语

新工科背景下,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高校应当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改革课程体系、完善师资队伍、开展校企双元育人等途径,促进劳动教育有效融入专业教育,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其最大功效,真正实现全面育人。

猜你喜欢

工科课程体系劳动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热爱劳动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