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语词典误释同义复词举正

2022-03-17王欢雨周掌胜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辞海同义闲暇

王欢雨, 周掌胜

(杭州师范大学 a.经亨颐教育学院 b.人文学院, 浙江 杭州 311121)

同义复词是指两个意义相同的语素连在一起使用,共同表达一个完整意义的语言现象。它是“古汉语中一种普遍而特别重要的修辞现象”[1]19在一些已出的成语词典中,由于编撰者对同义复词这种语言现象的认识不够明晰、深入,在碰到同义复词这种语言现象时,“往往强调和着眼的是语言单位的‘分’,忽略轻视了其‘合’”[2]350,犯下强行分释、以今律古、望文生义的错误,下面列举五例试加考辨。

1.壁垒森严

壁垒:古代军营周围的防御建筑物。森严:整齐严肃。原指防守严密。亦作“森严壁垒”。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词:“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后也喻界限划得很分明。[3]66

“森严”一词,《中国成语大辞典》用拆词解字的方法释为“整齐严肃”,似乎认为“森”是整齐义,“严”是严肃义。持相同观点的还有《中华成语辞海》《多功能实用成语词典》《中国成语分类大词典》等。

事实上,“森”并无整齐之义。“森”的本义是树木繁密的样子,《说文·林部》:“森,木多貌。”由此本义可引申出严密的意思,例如唐李白《出自蓟北门行》:“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唐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况潮小篆逼秦相,快剑长戟森相向。”明刘基《仙人词》之二:“上帝宸居俨肃森,九关虎豹立崟崟。”这三例中的“森”即是严密义。

“森严”的“严”也是严密义,而不是严肃的意思。汉刘歆《遂初赋》:“驰太行之严防兮,入天井之乔关。”“严防”是严密防守的意思。唐张读《宣室志》卷四:“其所向,虽关键甚严,辄不相碍。”“关键甚严”是说门闩非常严密。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防伺甚严”意谓防范很严密。

既然“森”和“严”都有严密的意思,因而组合成“森严”后就成了同义复词,应当释为“严密”。唐杜牧《朱坡》诗:“偃蹇松公老,森严竹陈齐。”宋张孝祥《水调歌头》词之一:“缓带轻裘多暇,燕寝森严兵卫,香篆几徘徊。”清李渔《风筝误·和鹞》:“做不得个内外森严,不通飞鸟。”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一章:“戒备是森严的,没有‘特别通行证’或各种交通工具的方便的人,根本便无法进出。”揣摩上述四句的句意,其中的“森严”显然都是严密之义,连《中国成语大辞典》所举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词中的“森严”亦当作此解释。

“森严”的同义复词特点,从其倒文“严森”也可得到佐证。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十二:“留吴江门下数日,宫禁严森,晚霞苦不得出,怏怏而返。”清李雨堂《五虎征西》第五十回:“奸谋断白得根由,国法严森岂复留。”二月河《雍正皇帝》:“如今不是兵荒马乱年月,太平世界法纪严森,我装神弄鬼的,叫人笑了去!”根据同义复词互逆性的特点,这些句中的“严森”义同“森严”。

综上所述,“壁垒森严”的“森严”属于同义复词,应当解释为“严密”,绝不能用拆词解字的方法释为“整齐严肃”。

2.清闲自在

清静闲暇而自得其乐。元·王实甫《丽堂春》四折:“老夫自谪济南歇马,倒也清闲自在。”明·无名氏《广成子》一折:“俺这出家人,清闲自在,逍遥散淡,丹炉深闭,茶灶云封。”《隋唐演义》四三回:“贾兄如今不开行业了,也清闲自在,但恐消磨了丈夫气概。”[3]979

可以看出,《中国成语大辞典》把“清闲”解释为“清静闲暇”,即把“清”解释成了“清静”,认为“清”与“闲”意义有别。不仅如此,《成语大词典》《中国成语辞海》《中华成语辞海》《汉语成语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词典均如此释义。这很不确切。

我们认为,在“清闲自在”一语中,“清闲”是同义复词,义为闲暇。

“闲”有闲暇义,不必赘述。“清”的闲暇义,以下例子可为明证,唐杜甫《江陵节度阳城郡王新楼成王请严侍御判官赋七字句》:“杖钺褰帷瞻具美,投壶散帙有于清。”仇兆鳌详注引黄生曰:“杜诗善用‘清’字……‘投壶散帙有于清’,则以‘清’为‘闲’。”宋王安石《太湖恬亭》:“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清游”就是闲游的意思。《宋史·娄寅亮传》:“伏望宜告大臣行之,它日皇子之生,使之退处清暇,不过增一节度使尔。”“清暇”即为闲暇的意思。

可见,“清”与“闲”具有相同语素义,因而可以组合成同义复词“清闲”,表示闲暇、空闲之义。这从“清闲”的倒文“闲清”的文献用例中也可得到旁证。汉张衡《温泉赋》:“荫高山之北延,处幽屏以闲清。”清陶贞怀《天雨花》第十三回:“夫人一日忙碌碌,晚来诸事稍闲清。”这二例中的“闲清”皆义同“清闲”,闲暇的意思。

所以,“清闲自在”中的“清闲”属于同义复词,应当解释为“闲暇”。

3.纷纭杂沓

沓:重复。多而杂乱。《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七:“虽然纷纭杂沓,仍自严肃整齐,只此一室之中,随从何止数百!"[3]349

跟《中国成语大辞典》持相同观点的还有《成语大词典》《中国成语辞海》《中华成语辞海》《汉语成语大全》等。我们认为,这种解释是错误的。请看完整的书证:“前后侍女无数,尽皆韶丽非常,各有执事,自分行列。但见:或提炉,或挥扇;或张盖,或带剑;或持节,或捧琴;或秉烛花,或挟图书;或列宝玩,或荷旌幢;或拥衾褥,或执巾帨;或奉盘匜,或挈如意;或举肴核,或陈屏障;或布几筵,或陈音乐。虽然纷纭杂沓,仍自严肃整齐,只此一室之中,随从何止数百!”从以上的描述中,哪里看得到所谓的“杂乱”?更何况“虽然纷纭杂沓,仍自严肃整齐”一句中,若将“杂沓”理解为“杂乱”,岂非跟“整齐”一语自相抵牾?

事实上,“杂沓”是同义复词,应解释为“众多”的意思。

先看“杂”字。辽希麟《续一切经音义》卷七:“杂,《字林》:‘众也。’”已经明确指出“杂”有众多的意思。下面三例中的“杂”都作众多讲。《荀子·性恶》:“齐给便敏而无类,杂能旁魄而无用。”唐杨倞注:“杂能,多异术也。”可见“杂”是众多的意思。唐玄宗《谕河南河北租米折留本州诏》:“今岁属和平,时遇丰稔,而租米所入,水陆运漕,缘脚钱杂,必甚伤农。”“缘脚钱杂”是“因为搬运费多”的意思,“杂”也是众多义。贺敬之、丁毅等《白毛女》第三幕第一场:“人多眼杂,说话不方便。”“杂”与“多”相对为文,显然也是多的意思。

再看“沓”字。“沓”的本义是话语多,《说文·曰部》:“沓,语多沓沓也。”《玉篇·曰部》:“沓,多言也。”由此本义可引申为众多义,如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沓嶂”是众多的山峰的意思,“沓”即众多义。宋王安石《中使宣医谢表》:“沓被慈怜,不胜负荷。”“沓”即多的意思。清宣鼎《夜雨秋灯录三集·记紫蓉女录事逸事奇逢》:“登贤书,纳宠姬,育麟儿,乐事也,而不谓纷至沓来者之集于弥月间,则尤奇。”“纷至沓来”一词中,至、来相对成文,是来的意思,纷、沓相对成文,是众多的意思。

显然,“杂”和“沓”都有众多的意思,故能组合成同义复词“杂沓”,表示众多之义。晋左思《蜀都赋》:“舆辇杂沓,冠带混并。”李周翰注:“杂沓,众多貌。”下面例句中的“杂沓”都是这个意思,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唐杜甫《丽人行》:“箫管哀吟感鬼神,宾从杂沓实要津。”清钱泳《履园丛话·臆论·骄奢》:“其暴殄之最甚者,莫过于吴门之戏馆,当开席时,哗然杂沓,上下千百人,一时齐集,真所谓酒池肉林,饮食如流者也。”茅盾《路》五:“接着是杂沓的脚步声,接着是窗玻璃响。”

同义复词“杂沓”的众多义,还可从其倒序词“沓杂”的用例中得到旁证。汉枚乘《七发》:“壁垒重坚,沓杂似军行。”明吴应箕《读书止观录》:“今之不读书者,每自诿于家务沓杂,容知事有逾于君相者乎?”清申涵光《荆园小语》:“冶游之场,如放灯、迎春、赛神等,男女沓杂,瞻视宜庄。”艾青《马赛》诗:“他们前进时,溅出了沓杂的言语。”上述例句中的“沓杂”皆义同“杂沓”,也是众多的意思。

因此,《中国成语大辞典》等成语词典应将“纷纭杂沓”的“杂沓”改释为“众多”。

4.冥顽不灵

冥顽:愚钝顽固。灵:聪明。形容愚昧无知。唐·韩愈《祭鳄鱼文》:“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明·中惺《与高孩之观察》:“然和盘托出,亦一片婆心婆舌,为此冥顽不灵之人设。”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周琰》:“贫道之来,宁有恶举?以公将沦于异类,故相援手,夫何冥顽不灵以至于此!”鲁迅《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这恐怕因为我‘冥顽不灵’,不得已而用之的罢。”[4]898

“冥顽”一词,《汉语成语辞海》解释为“愚钝顽固”,似将“顽”理解成了“顽固”义,作同样解释的还有《汉语成语大词典》《成语大词典》《汉语成语词典》等词典。这不正确。

顽,古有愚昧、愚蠢义。《广雅·释诂一》:“顽,愚也。”《广韵·删韵》:“顽,顽愚。”《尚书·多士》:“成周既成,迁殷顽民。”孔颖达疏:“顽民,谓殷之大夫、士从武庚叛者,以其无知,谓之顽民。”孔颖达用“无知”解释“顽”字,可见“顽”就是愚昧无知的意思。《尚书·尧典》:“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这里的“父顽”就是父亲愚昧的意思。敦煌写本斯0778号王梵志诗:“痴皮裹脓血,顽骨强相随。”“顽”与“痴”相对为文,都是愚昧义。类似的书证颇多,不复赘举。

既然“冥”与“顽”都有愚昧的意思,因而当它们组合在一起时就构成了同义复词“冥顽”,义为愚昧。这从成语“冥顽不灵”的结构也可看出,“冥顽”与“不灵”结构相对,“不灵”就是不聪明,跟表愚昧义的“冥顽”意义相同,整个成语就是“愚昧不聪明”的意思,表义明确无误。如果将“冥顽”理解成愚昧顽固,跟“不灵”显然就不相对应,意思也就含混不清了。

同义复词往往可倒序言之,“冥顽”也是如此,可倒序作“顽冥”,如唐陆龟蒙《复友生论文书》:“仆虽极顽冥,亦知惴息汗下,见诋词之甚难,招祸患之甚易也。”王安石《迁入东府赐御筵谢表》:“恩厚不赀,诚优贤之务称;顽冥无似,欲报国而知难。”《明史·湖广土司列传》:“以后土官应袭子弟,悉令入学,渐染风化,以格顽冥。”同理,成语“冥顽不灵”也可作“顽冥不灵”。如明方孝孺《豫让论》:“(智)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醒世因缘传》卷三九:“这人想是顽冥不灵,也不晓得宗师的美意。”

另外,几部成语词典还收录“冥顽不化”“顽冥不化”“冥顽无知”等成语,其中的“冥顽”“顽冥”都是同义复词,应该明确解释为“愚昧、愚蠢”。

5.曲意承迎

承迎:奉承和迎接。违背自己的本意去奉承迎接别人。《旧五代史·孟鹄传》:“明宗时,(鹄)为邢洺节度使,每曲意承迎,明宗甚德之。”《聊斋志异·黄九郎》;“次日,早伺之。落日冥蒙,少年始过。生曲意承迎,笑问所来。”[4]1090

此释容易误导读者,以为“承迎”的“迎”是“迎接”的意思。将“迎接”之义代入上述例句中,明显欠妥。

实际上,“承迎”的“迎”义同“承”,也是奉承、迎合的意思,“承迎”应为同义复词。

首先,“迎”的奉承、迎合义,传统辞书早已指出,《玉篇·辵部》:“迎,逢迎也。”其次,文献中也不凡这样的书证,《孔子家语·入官》:“不因其情,则民严而不迎。”王肃注:“迎,奉也。民严畏其上而不奉迎其教。”《新五代史·唐庄宗神闵敬皇后刘氏传》:“刘氏多智,善迎意承旨,其他嫔御莫得进见。”清邵廷采《五世行略上》:“配孺人孙氏亦时时迎姊所欲,以顺适姑意。”显然,这三例书证中的“迎”都是迎合的意思。再次,既然“承迎”的“承”和“迎”都有逢迎义,因而可以组合成同义复词“承迎”和“迎承”。我们来看倒序的同义复词“迎承”,《后汉书·陈宠传》:“上有迎承之敬,下有奉微之惠,三正之月,不用断狱,敬承天意,奉顺三微也。”宋赵抃《清献集》卷七:“诚恐陛下不得闻(陈)执中之罪,而外庭庸常之人又多附会迎承之者,如此积日持久,使天下之势危,则臣之为罪,虽伏斧锧不足偿。”明归有光《〈戴楚望后诗集〉序》:“予读其《九哀》,盖不肯迎承时意,至与权臣相失,几陷不测。”通过上下文可知,以上三例中的“迎承”义同“承迎”,都为逢迎、迎合义。这也成为“承迎”一词为同义复词的有力旁证。

在实际语言交流中,只有“曲意奉承”“曲意迎合”“曲意逢迎”这种说法,而没有“曲意迎接”的表述,这进一步证明了《汉语成语辞海》以“违背自己的本意去奉承迎接别人”来解释“曲意承迎”的错误。因此,只有将“承迎”视作同义复词,释为“奉承”,才能使释义明白顺畅,书证自然妥帖。

除上举五例外,成语词典中还有不少容易被误释的同义复词,如“财运亨通”的“亨通”是“通达”的意思,容易被误释为“顺利通达”;“沉潜刚克”的“沉潜”是“深沉”的意思,容易被误释为“沉潜涵蓄”;“颠扑不破”的“颠扑”是“拍打”的意思,容易被误释为“跌倒拍打”。这些都需要我们在编撰和修订成语词典时引起高度重视。

猜你喜欢

辞海同义闲暇
《辞海》的历史回顾及经验总结
赵国春与《辞海》的故事
人在何时最清醒
until用法巩固精练
西夏文《同义》重复字研究
西夏文《同义》考释三则
闲暇拾笔寄娱情
闲暇时间干点啥?
莫让闲暇“抹杀”青春
山东大学两退休教师为《辞海》挑错1000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