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设计专业“跨界”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

2022-03-17丁芳婷

池州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跨界艺术设计学科

丁芳婷,王 健

(安徽艺术职业技术学院 美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41)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跨界培养相关论述最早在2012年由刘英武提出,他分析了跨界设计的发展现状以及艺术教育的局限性,希望通过跨界打破惯有思维定式,促进艺术教育多向性发展;而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跨界培养得到广泛关注,其中高职院校因人才培养定位目标与培养方式特点等因素,更加重视人才跨界培养相关理论的研究,但多是在单一课程上进行改革和实验,并没有真正对艺术设计专业提出系统性的跨界人才培养策略。

1 艺术设计专业跨界人才培养的特点与重要性

1.1 艺术设计专业跨界人才培养的特点

随着社会发展,各行业高端融合性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在艺术领域,跨界发展逐渐被重视起来。基于信息化应用的多元跨界组合教学,不断被实施,使得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呈现出新的特点[1]。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是“互联网+”模式成为主流。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设计、渲染以及剪辑软件,因此,在相关人才培养计划当中,数字内容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成为其主要方式[2]。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人才建设培养模式,均呈现出数字化特点。包括: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考核等。第二是“文化+”模式成为基础。步入新时代,文化创意产业和传统技艺实现了有序地跨界重组,尤其是以这两者融合为基础衍生出的艺术设计体系,更加受到市场和社会的欢迎。第三是“实践+”模式成为核心。艺术设计专业的本质是实践,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当中,实践在教学当中的比重逐渐提升。“实践+”模式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通过“互联网+”到“文化+”的基础培养后,循序渐进进入实践或者是实训,为实践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扩展了实践的范畴、也理清了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之间的关系,再通过适当提升实践比重,完善教学体系,实现与其他学科的共同融合。

1.2 艺术设计专业跨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在教育领域,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等多个部门,多次联合发布相关文件,要求强化综合性人才培养,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繁荣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现阶段艺术类人才的培养,偏重“专才”教育而忽视“跨界通才”教育,使得培养出的人才在介入其他领域出现“隔行如隔山”的窘境。现阶段有两种培养模式,一是专业类艺术学校教育,二是相关文艺机构举办的继续教育,但都存在不足之外。人民日报2014年5月发表了一篇题为“为何主张跨界人才培养(文艺点评)”的文章,其中就提到在2012年,中国文联基于目前艺术类人才培养的实际,提出了“跨界研修”办学模式,基于“人才融合”理念,设计了“1+1”办学思路,效果显著,但因起步较晚,人才培养的质量不稳定。

1.2.1 实现学科交叉开放性教学理念的创新 社会的发展使得艺术设计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从市场需求看,不仅需要满足受众的审美要求,还需契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和主流,起到艺术引导作用。同时,也应积极汲取国内外艺术设计领域相关经验。在这一情况下,倘若单纯依赖于传统的艺术人才培养方式,将导致艺术设计作用无法适应新时代个性化培养需求而逐渐被淘汰。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跨界人才培养体系,将计算机、心理学、美学、艺术学等不同学科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融会贯通,才能使艺术可以焕发生机。

此外,最近几年,艺术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衔接愈发紧密,艺术设计已经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链条,并且真正进入到体系化、产业化阶段。艺术设计专业规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人才,只有保证人才技能的全面性、适应性和跨界性,才能突破目前艺术领域的桎梏,推动艺术设计与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

1.2.2 现代化艺术设计困境突围的重要手段 人才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对于以“创意”为核心的行业领域,目前亟需大量的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教育部门和艺术管理部门针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开拓了较多的新模式,通过课程改革、产学研结合、校企联合合作等,力求增强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但效果不显著。

当代艺术设计跨界融合已经成为潮流,传统培养模式面临发展困境,无法适应新的市场需求,也制约了艺术创新。新的艺术形式需要多学科结合,比如舞台剧,除了戏剧、舞蹈、音乐等传统表现手段内容,还要在舞台美术设计领域进行技术创新,甚至要了解剧目运营、市场推广等方面的知识。时代改变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需求,提出了新的实践和创作要求,精通专业知识并对相关学科有深度认知,才能够契合时代和市场要求,建立与艺术学科教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源源不断为其注入活力。

2 当代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问题

围绕当代艺术设计专业跨界人才培养的特点要求,审视我们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通过对全国多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及相关文献调研我们不难发现,该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很多问题:

2.1 课程设计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目前的艺术设计专业跨界人才培养当中,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课程融合模式,通过在艺术专业课程当中融入心理学、美学、新媒体技术、计算机软件设计等学科的内容,提升学生能力。第二种是产学研结合模式,基于校外基地,使学生可以从理论到实践,实现不同课程的学习,提升创新能力。第三种是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学校和企业不同设计类目的衔接,让学生走进不同企业,体验不同艺术设计方法,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整体而言,目前的课程设计虽然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但是课程内容较为单一,缺乏与其他学科以及学习内容的深入融合,难以满足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学习需求[3]。很多教学融合性课程,流于形式,课堂氛围并不活跃。

2.2 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智慧课堂的融合

目前跨界人才培养教学当中,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方案,通过表面形式的理论融合以及行为互动的实践融合,保证人才的社会适应性。虽然在部分的教学当中,也引入了“翻转课堂”“信息化教学”“项目化学习”等内容,但是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智慧课堂的搭建,却始终缺乏系统性方案。对于现代化艺术人才的跨界培养而言,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课堂是必要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对于跨界的认知,提升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结合大数据,了解学生特长和优势,分析学生特点,保证课堂有效性,保证学生能够在某个跨界领域可以深耕,所以建立综合性教学平台,融入不同的教学模块和教学内容,是可以寻求到切入点的[4]。

2.3 缺乏国际融合的前瞻性

跨界人才的培养,展开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际艺术设计先进教育模式的衔接,了解未来的潮流和趋势,增强对艺术的认知。但目前的合作,主要集中在与企业、与社会组织的合作,而很少有学校能够从国际视角出发,增强跨界交流,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大多与实际的市场需求也相去甚远,并且最终导致新一辈的人才,无法在国际立足。

艺术设计与世界接轨融合是必经之路,既可以向先进设计理念进行借鉴吸收,又可以进一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文化的魅力,提升中国艺术设计的影响力,所以急待建立完善的对外交流机制。艺术设计专业跨界人才培养当中,如何运用国际化视野,如何进一步与世界接轨融合仍然是亟待探索研究的问题。

2.4 缺乏规范化的可应用机制

在跨界艺术人才的培养当中,目前的实践模式,主要以课外实践为主,没有一个长久的可以应用于艺术设计学习当中的实践机制,包括学习机制、课程机制、反馈机制以及调节机制等,由此导致诸多的实践不具有应用性。对于跨界艺术人才培养来说,可应用性是基础,也是艺术创新的根[5]。倘若在实践教学当中,无法形成较为系统的应用机制,将导致人才培养出现严重缺陷。

2.5 缺乏多维整合的科艺贯通教学

对于跨界人才的培养而言,现阶段其不仅需要保证对各个相关学科的熟悉,而且要保证达到贯通的效果。尤其是与科学技术的贯通,现代化的艺术设计,大部分是科技的再现和展示,因此,科艺贯通教学,是保证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但是目前的教学当中,对于跨界人才的培养,艺术设计课程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很多学生,对于科技领域的研究内容认知不足,无法形成多维度的认知融合,制约了学生能力发展。

3 艺术设计专业跨界人才培养策略

3.1 设计交叉课程体系,满足人才需求

3.1.1 实现学科交叉开放性教学理念的创新 跨界人才对个体素质的要求较高,在人才培养思路上,需要实现学科交叉开放性教学理念的创新。需用综合创意、审美、创新去打破单一专业接线模式,实行多维共进。从宏观角度出发,可以建立“大设计”课程,将相关学科以及艺术设计不同学科的内容交叉,通过交叉创新和融会贯通,全面更新教学理念[6]。此外,细节方面,从微观视角,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兴趣为根本,保证交叉学科设计的持续性、互动性和高效性。将具有相同特征的学科课程或者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建立1+N机制,构建良性循环。

3.1.2 实现整体贯通的系统课程体系创新 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当中,需要探究一种符合实际的整体性、系统性教学机制,通过整体、层次、关联,实现教学衔接,优化改革,保证课程体系的连贯性。在课程分配上,结合具体的情况和学生的需求,保证层次和贯通性,循序渐进推进理论、实践和各类社会活动学习。

3.1.3 实现共融设计的探索性开放式创新 在艺术设计专业跨界人才的培养当中,需要保证融通性和开放性,强调多形态、多角度的有机聚合,不断地与时俱进,强化创新。积极鼓励学科教师不断的加强培训,学习跨领域设计的方法、理念和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整体素质[7]。在跨领域设计培训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保持课程的开放性和设计的开放性。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思想,进而获得知识建构,培养艺术思维。

3.2 实现传统教学与智慧教学的有机结合

跨界人才培养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跨界性,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跨界人才培养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传统教学与智慧教学的结合[8]。整固以基础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为主导的学科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开放互动、运作高效的跨专业实验教学平台,综合设计相关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在线平台,获得反馈。将学理深度逐渐拓展到学术高度,立足于当代设计思想,注重传承设计、实践设计、艺术与科技、人才与创新。用智慧教学,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具体需求和学习要求,可以将多种内容结合在一起,合并成不同板块,每个板块设计一个主题,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内容,重点探究。在线下教学当中,教师也可以根据选择不同主题学生的人数,自由组建课堂。

3.3 通过国际交流促进全球一体化发展内涵下的艺术设计跨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其是开放的、互动的、交流的。因此,在跨境人才的培养当中,需要建立宏观视野,积极的走出去,注重落实,长期培育,协同创新[9]。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设计师等,推动联合教学,构筑国际化系统包括:国际化师资、国际课程、国际工作站点等。积极地开展各类设计讲座,积极推动国际设计展,融汇东西方艺术设计的主流理论,让设计人才走出去,持续性地拓展专业学科的国际影响力、辐射力、竞争力。将教学链、科研链、产业链进行整合,培养高端设计创智人才[10]。在国内,建立与科研机构、其他高校的线上合作课程和线下工作站,联合开展教学、讲座、比赛、艺术交流,保证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学生的互动交流水平和积极性。

3.4 针对市场需求开展教学内涵建设,不断夯实校企合作人才联动培养机制

艺术设计专业跨界人才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抓好实践性课堂教学,加强产学合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形成“内强课堂,外联企业”的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11]。具体而言,一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例,将专业主干课程与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课程教学和上机学习软件相结合,课堂教学和工作坊实践相结合,专业课程和社会课题、企业项目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实战训练,为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打下坚实就业基础。二是强化工作坊建设。把工作坊实践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如在陶艺工作坊、模型工作坊、雕塑工作坊、首饰工作坊、设计基础工作坊等进行相关设计制作和材料试验。工作坊全天开放,为做设计的学生服务。指导教师和聘请技师全程指导学生的实际工艺和材料运用,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供有益平台。三是加强产学合作。充分利用现有实践教学基地项目,教师也充分利用自己的企业信息资源,使学生有实际项目支持,提升创作积极性,企业项目也指导学生开展了针对性的市场研究等活动,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将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12]。

3.5 形成多维整合的科艺贯通教学

艺术设计专业跨界人才的培养当中,因为学习内容日渐增加,所以可以将其中的精髓提炼出来,进行多维整合,实现科艺贯通,强调思维系统观[13]。以“独立教授+项目导向”的协作模式为基础,从研究解决市场问题转变为对研究如何创造社会价值问题[14]。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对个体需要进行分析,结合学生需求,发挥主体作用,推动“专业跨界+学科跨界”双剑合璧教学,保证艺术+多维度设计+数字技术+X的融会贯通,X可以是管理、策划等。通过这一模式,引发学生的新观念,实现学术研究与创意实践并重。同时,积极的与社会组织以及机构合作,围绕智能化建设的要求,对不同方向,开展“智·创·生·活”的设计探究,跨界整合设计思维、系统解决生活需求、挖掘生活本质与价值。

3.6 建立多角度的成果评价标准

艺术设计跨界人才的培养,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各项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唯成绩论,对于艺术设计跨界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评价,要根据课程具体内容,进行多角度评判。

对于艺术设计跨界人才培养课程评价标准的构建,主要分为设计创意/创新性、创作过程完整性、项目复杂度及技术应用创新性、视觉美观性、实用性与可开发价值五个方面。设计创意/创新性是跨界人才培养课程评价的核心指标,它体现了学生设计思维的活跃性;创作过程完整性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也反应出学生对各学科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情况;项目复杂度及技术应用创新性体现了学生的工作量及项目的难易度,以及跨界技术应用的适宜性;视觉美观性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学科基础能力掌握的体现;实用性与可开发价值体现了学生对于项目物理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理解以及对市场发展趋势的判断。根据课程内容的实际需求,权衡评价标准的比重,通过多角度的评价指标,得出最符合艺术设计跨界人才培养评价的结果。

4 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随着社会发展,课程设计的内容也不断的变革和丰富。由于现阶段社会对设计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跨界人才。艺术设计跨界人才的培养,是艺术多元化和融合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化艺术设计困境突围的重要手段,必须予以重视。而现阶段的艺术人才培养当中,尤其是教学课程体现当中,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因此,结合实际给出具体的艺术设计专业跨界人才培养策略,针对艺术人才培养实践的时代需求,展开具有指导性的实践教学研究。在今后的艺术设计专业跨界人才的培养中,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更加紧密地衔接在一起,将不同学科内容更加紧密的衔接在一起,以期保证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前瞻性、科学性。

猜你喜欢

跨界艺术设计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星.云.海》
《花月夜》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超学科”来啦
跨界设计
跨界通平台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