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自信提升探析

2022-03-17睿,彭

池州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学

尚 睿,彭 晶

(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上升到国家制度层面,全方位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实现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里,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从更高、更宏大的层次上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必备的软实力因素。

2020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所传递的信息更是十分明确而坚定,包括大学英语教学在内的文学、历史学、哲学类等课程教学中,要传授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专业知识教育中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使他们成为具有中国文化自信的中国公民[1]。

1 理工科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自信现状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期,既要扩充科学知识更要加强文化内涵。就理工科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而言,传授英语语言知识与提升学生中国文化自信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然而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提升大学生中国文化自信需要清楚以下方面。首先,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的中国文化知识学习多为知识普及性,以高考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其后续影响作用仍不可小觑。报考理工类高校的超过半数以上学生来自于高中理科班,数理化是学习重心,相比之下,中国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等能有效传承中国文化知识的课程边缘化倾向明显。由于绝大多数高中生还处于未成年阶段,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处于自由发展期,急需正向强化,仅仅背诵记忆考试大纲范围所规定的中国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相关知识点难以帮助他们立体认识与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基本上,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大多还停留在高三以前所学以及平时所见所闻。其次,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从进校伊始逐渐养成工具性思维模式,因此在低年级阶段开设的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的影响作用不明显,学生学习此类课程加课时、拿学分的功利性目的较为突出。此外,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进入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时,英语学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其学习动机所在,进而弱化了英语学习的人文性特征。最后,随着互联网技术、自媒体以及5G移动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理工科大学生对新技术特别是西方的技术更容易产生浓厚兴趣,无形中就会挤占了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度接受空间。另一方面,因英语教师从事英语教学,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养成英语思维模式,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主动进行英语工具性特征教学,而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英语教师为促进英语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主动介绍英语国家文化,对学生的那种好奇心理形成一种正强化倾向,因而中国文化教育与融入显得不足。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力需要让他们不断有意识接触并加深中国文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融入中国文化过程中,应同步实施中国文化讲解分析,增强学生队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逐步形成内化。

2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中国文化自信提升

提升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中国文化自信,在教学内容里增加中国文化融入,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发展进程及特点。对此,我国多数研究者给出了相关建议。张为民、朱红梅(2002)总结问卷调查结果,提出大多数受学生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述中国特色文化;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受到了明显的忽视。因此,建议从大纲制订、教材编纂、课堂教学等方面增加中国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与结合度[2]。黄辉(2009)在分析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缺失现象之后,认为必须调整英语教材内容,增加中国文化,同时提高英语教师素质,加强中国文化渗透[3]。翁义明、王金平(2012)则提出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输入以增强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和水平[4]。程为民、熊健生(2016)则提出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校园文化育人环节中,注重培养当代大学生自身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5]。万思志(2017)强调高校本身所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功能,使得高校在增强文化自信中具有应然性和实然性[6]。增加融入过程只是中国文化自信提升的前提条件,提升过程还需分阶段实施,不能一蹴而就。

因此,文化认知、文化感悟、文化认同为实现文化自信奠定坚实基础。在理工科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依托具体英语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国文化有效融入教学,打牢基础,在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对比中逐渐增强中国文化自信。

2.1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中国文化认知

中国文化认知既包括对中国文化形态及其内涵的认知,又包括对中国文化所蕴含的是非、美丑、义利等基本价值取向的判断。文化认知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条件。大学生准确认知中国文化,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在同其他国家文化对比时才可能坚守中国文化的主体性,这本身就是中国文化自信表现。

就理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而言,教材章节内容选取的文章材料大多出自英美国家社会,西方社会文化色彩较为明显,如果讲解时忽略了中国文化融入,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促使大学生的英美国家文化认知会成为主导,最终影响到大学生中国文化自信力。授课教师在讲解具体章节内容时,首先清楚所讲教材内容包含的英美文化,在适度讲解与分析的前提下引入中国文化相应内容,形成有效对比,彰显中国文化特色。比如在第三版《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一单元的B篇课文涉及到机遇与努力工作,教材内容讲述了一位美国青年人Les Brown在美国社会环境下成为著名演说家的故事,这里明显是美国文化背景下的个人成功案例,对此,授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通过身边事例开展集体讨论,探讨在中国文化语境下Les Brown这样的青年如何获得成功,以此激发学生思考在中国当代社会价值观下的成功。此后,授课教师再以教材内容为重点汇总分析中美文化对于“成功”的价值判断异同之处,在文化比较中促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当然,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平时注意中国文化方面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应当十分扎实深厚地掌握中国文化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授课教师自己要首先具有中国文化自信,对祖国文化怀有深厚情感,毕竟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明显影响着学生。只有这样,授课教师才可以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地讲解文化内容,学生才会在课堂学习中逐渐增强中国文化认知,理解自己是生活中国文化氛围中的一名大学生。形成文化认知是个体对于所在文化氛围的一种理论知识汇集,是理解与把握其所在文化的基本素质。没有这个认知,文化素养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无从谈起中国文化自信。

2.2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感悟

大学期间正是一个青年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年青的大学生需要从各方面正向强化“三观”,只有亲身体验社会现实才能充分了解中国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因此,作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课堂教学中融入社会现实案例可弥补学生社会锻炼机会不足,有效提升他们中国文化感受力。理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课堂知识集中在以文字或图片展现的教材内容上,许多情况下以反映英美国家文化为主,这也印证了课堂上中国文化融入提升中国文化自信的必要性,通过具体实例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感受与领悟机会。只有他们对中国文化及其呈现的相关形态进行一定的体验和感悟,才可能走向中国文化自信,所以,在理工科院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感受中国文化。基于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中国文化氛围中,人口基数大、资源相对有限是国情,将个人成功与国家社会发展相联系,每个人都必须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发挥才智,积极进取,设定阶段人生目标,抓住机会。

由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需细读单元教学内容,构建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相关性对比,适度增加并讲解中国文化有关内容,开展班级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对相关性进行例证;也可由学生提前准备,主动挖掘单元内容有关文化信息,这两种情况都可增加学生的中国文化体验度。

2.3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中国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中国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基石,就是要认同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历史延续、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前提。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以教材内容为依托,特别是所讲解内容涉及到明显的英美文化时,有必要指出每种文化都有自身发展的历史依据和脉络,由各自民族群体共同形成,包含着独一无二的民族性。我们可以借鉴学习包括英美文化在内的其他文化的优秀部分,摈弃糟粕,不能也不可能把一种文化发展模式套用在另外一种民族群体上,最终帮助学生养成“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在此氛围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所融入的中国文化相关内容能够使学生容易理解与接收,促进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感,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越强,越能够以正常心态去看待大学英语教材中的西方文化内容。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第三版大学英语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增加了有关中西文化方面的特色练习材料,授课教师对此讲解时可适度增加中国文化有关内容,强化中国文化自信。如该套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课后练习中有孔子、苏格拉底的汉英翻译材料,在讲解翻译策略与技巧之前,可增加说明孔子是继承并汇总了在其之前的商周时期社会伦理道德,追求仁、义、礼、智、信的入世之道,《论语》是以对话体形式来循循善诱,阐明社会伦理,把入世之道融入到人的日常生活中。几千年来,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社会伦理的基本结构,支撑着中国人的生活信仰。苏格拉底则是古希腊时期继承并发扬了在他之前的智者派思想的集大成者,是西方理性思想的一个代表人物,他开创了西方理性思想的传统。伯纳德·罗素在总结中西文明的对比时,提到西方文明的显著长处在于科学方法,而中国文明的长处则在于对人生归宿的合理理解。这样,学生在进行翻译练习时可以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同时加深中国文化印象,增强中国文化认同感。

3 结语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教学内容中的对比性特征一方面有利于扩大学生国际视野,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形成跨文化交际认识。但是,学生的中国文化自信提升仍需任课教师着力强化学生的中国文化认知、感悟以及认同,在两种文化对比学习中加深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通过任课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有效的中国文化融入模式,培养学生学既不盲目崇拜又不贬低蔑视英语国家文化,倡导“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共生理念。最终帮助学生逐步增强中国文化素养与文化自信,在基础上反哺英语学习,加深对英语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养成文化多元思维和跨文化意识。

猜你喜欢

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求学的遗憾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