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美育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2022-03-17伍旭坤

池州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美育应用型艺术

伍旭坤

(皖江工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0)

美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2020年10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1]。加强和改进高校美育工作已经成为国家意志。当前,应用型高校美育工作的重点是抓好美育课程建设,持续提高美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对美育课程真心喜爱,潜心修养,终生受益。

1 加强高校美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新时代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美育工作的文件,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美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凸显了美育在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

1.1 美育理念建构的必要性

何为美育?只有弄清美育的内涵,才能明白美育何为?杨杰教授指出:“我们再次强调对‘美育’范畴认识的科学性与定位的准确性问题,其重要意义在于,这不仅是美育研究的逻辑起点,更是诸如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目标等美育实施环节推进的依据与指导。”[2]哲学家席勒认为人们只有通过美才能走向自由和完整。他指出“要通过更高的艺术(审美教育)来恢复被艺术破坏了的我们天性中的这种完整性,也是我们自己的事情”[3]。美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内涵已经越来越丰富,但本质内涵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审美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审美”。部分学校认为开设了音乐、美术、舞蹈课程就是在实施美育,其实这种单纯的技能型教育无论在理念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大大压缩了美育的空间,让丰富多彩的美育“扁平化”。总之,美育不仅仅局限于提升人文精神,还应该同时包含提升科学精神,促进人感性与理性的平衡。缺少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与缺少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都不完整,高校美育应该是同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的人。

1.2 美育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2019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要从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经典艺术教育四个维度,加快构建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推动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艺术课程改革,切实提高高校美育水平。绝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文件精神的指引下整合学校资源,增设了一定量的美育课程,旨在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美育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经典艺术教育,引导学生进入审美状态,体验艺术作品的美学意味和蕴含在其中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这种体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感性和理性的和谐,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实践证明,抓好高校美育工作,课程建设是关键,加强高校美育课程建设对提高高校美育工作水平意义重大。

2 应用型本科高校美育课程教学现状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其办学定位一般为地方性、应用型。由于受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的影响,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加强学生审美教育上重视不够,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不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短板,美育实际上“名高位低”,未能实现应有的教育效果。

2.1 美育课程设置不够科学

毋庸置疑,这些年,在国家美育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美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普遍开设了一定数量的美育课程,设定了一定量的课程学分,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美育课程设置的层次性与体系性不强,类别单一,主要还是以艺术鉴赏类课程为主,艺术史论与艺术实践类课程供给不足,尚未形成合理的美育课程群。二是美育课程设置数量不足。美育虽然已成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因其处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通识课程板块,课程总量供给有限,每个学生一般只能选修1—2门美育课程,由于课时少,理论讲授受限,实践教学更是难以保证,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满意度不高。三是在课程设置上偏重理论课程的开设,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忽视实践课程教学,导致学生参与艺术创作与艺术体验不够。四是美育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度不够,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学尚未实现,美育课程更多的停留在美学和艺术理论的传授,“脱离工科院校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审美基础,导致很多学生觉得课程或晦涩难懂,或枯燥乏味,不能与其所学专业和日常生活产生共鸣,美育课程变成了学生混学分的‘水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4]。

2.2 美育课程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王国维认为美育是“情育”,蔡元培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5]。美育作为情感教育,强调注重学生参与体验。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想方设法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是部分老师仍然习惯于以知识和理论讲授为主,很少组织学生直接参与艺术体验和艺术创作,理论和实践衔接不上,很少创设有效的艺术情境来引导学生体会艺术经典作品的内在意蕴,以此来激活学生的生命活力和创造的热情。二是教学方法灵活性不够,课堂创新和生成不多,美育课程教学内容无法展示其自身的魅力和足够的美感,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学生的认同度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三是与教学方法相联系的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过于注重静态评价,忽视过程评价。一些教师还是以平时成绩加卷面成绩来判定学生的美育课程学习效果,没有把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和独创性表达纳入评价系统。重视学生理论学习评价,忽视对学生美育实践活动的评价,学生在美育活动中习得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缺少一套评价标准。

2.3 美育课程师资队伍水平整体不高

抓好美育课程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这些年,国家对美育的重视程度持续增加,美育教师数量有了一定程度的补充,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整体力量不强,结构不合理。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设置偏应用型,艺术类教师数量非常有限,全校公共艺术课程一部分由专职管理人员兼任,一部分聘请校外教师担任,只有部分是校内专职教师承担,专兼职教比例不协调,结构不合理。二是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传统。部分美育老师还是习惯于用传统的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鲜有学生的参与的模式组织教学,还不习惯于使用混合创意课程理论组织教学。第三,业务培训不够,保障不充分。应用型高校突出应用型学科和师资建设,作为公共课程的美育教师无形中被边缘化,缺少系统的培训机会,“走出去”继续深造与“引进来”聘请专家指导都做得不够,偶尔开展的校内培训,教师的参与度也不高。

3 应用型本科高校美育课程改革路径

美育课程改革的路径要从树立“大美育”理念,构建“大美育”格局,着眼于“经过专门的规划和设计,将美育体现在各门学科、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形成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建立全面综合的审美教育”[6],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3.1 科学设置应用型美育课程体系

高校美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高校美育课程设置应该在这一目标的统领下,结合应用型高校的特点,优化美育课程设置。一是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一般应设置艺术史论、艺术鉴赏与艺术实践类课程,重点设置艺术鉴赏与艺术实践类课程,提供充足的必修加选修的课程供给,合理地设置课程学分。鉴赏类课程一般包括音乐、绘画、戏剧、戏曲、书法、电影等门类艺术鉴赏。实践类课程一般包括艺术创作体验、参观艺术展馆、参加特色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等。二是要将理论教学的第一课堂向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延伸,并将第二课堂纳入课程化管理,科学建构美育实践课程体系。将美育实践课程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参与校园文化品牌创建。鼓励学生参加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近距离的领会经典艺术的“有意味的”存在和其中丰富的人文内涵。美育实践课程还要参与地方文化传承,讲好地方文化故事。将美育课程教学“融入地方文化建设与发展,组织引导广大学子积极参与本地区文化部门、博物馆、美术馆等的艺术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和贡献中升华境界。”[7]三要树立学科融合思想,实施课程美育。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点,在美育课程体系设定中,考虑将美育课程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改变美育课程在其它学科中被孤立的地位,要“从整合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高度,探索‘艺术+其他学科’教学新模式,开展多学科融合式教学,有效实现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专业学习中的渗透与迁移。”[8]一方面在所有课程中开展课程美育,与课程思政相向而行,深度挖掘课程中的美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另一方面在部分专业开设融合课程,如在机械类专业开设《机械美学》,在土木工程类专业开设《建筑美学》等。

3.2 完善更加注重应用的美育课程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美育本质上是情感教育、创造教育,对学生的参与度和自我体验度要求较高,美育教学要遵循课程特点来调整教学方法。一要淡化教师主导,强化学生自我体验。通过组织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我建构,提倡个性化表达。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艺术创造和艺术实践,因为操作性与体验性的有机融合是美育活动的最基本特征”[9]。要组织大学生艺术社团开展艺术志愿服务和艺术创意设计大赛,做到修一门课,进一个团,学一门技。二要建设数字教学资源。美育课程对资源的直接性要求较高,应用型高校要切实加大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力度,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在线直播教学、实现美育教学数字化,让美育课程更直观,更生动、更有吸引力。三要设法把校内校外两种资源转化成具体的教学资源。一方面充分利用好校内资源,学校各级艺术社团要组织开展校园原创歌曲、舞蹈、美术等艺术实践活动,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要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加艺术馆、博物馆、参加地方品牌文化活动,让学生在高雅艺术中接受审美教育。四要实现上述目标要求,就要构建科学的注重应用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一定要突破单一、静态的传统范式,采用更加注重过程的、动态的形成性评价模式”[8]。要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表达和创造性思维列入评价体系,把促进学生创新创造和全面发展的要求列入课程评价体系,改善以分数为指挥棒的传统评价标准。

3.3 加强“双师型”美育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队伍稳定、数量充足,质量有保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好美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保障。一要坚持扩大增量,盘活存量。一方面加大美育课程教师的引进力度,千方百计的引进各类人才,采取切实措施,稳定人才队伍。另一反面,对一些其他学科背景教师和管理人员,要发挥他们的潜能,通过灵活的制度安排,进入美育师资队伍,双管齐下,解决师资缺口问题。二要加大对美育教师的业务培训力度,鼓励教师参加行业锻炼,参与艺术创造和地方文化传承,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探索成立名师工作室,坚持以老带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要加大对美育教师的培养力度。要为美育教师制定合适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发挥考核指标的指挥棒作用,坚持多管齐下,助力美育教师素质提升。要引导美育教师走出去,参加学术会议、提升学历层次、提高学术水平。

应用型本科高校美育课程建设要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恪守美育自身规律,实施“大美育”理念,构建“大美育”格局,集中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实现美育课程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提高师资水平,完善评价体系,走出一条既适合自身发展又具有应用型特点的新路子。

猜你喜欢

美育应用型艺术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纸的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