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文化对徽州民歌的影响

2022-03-17李菁菁周亚东

滁州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徽商宗族徽州

李菁菁,周亚东

徽州区,现安徽省黄山市辖区,徽商的重要聚集地和徽文化主要发祥地之一,徽州地区地处安徽省南部、黄山市中部,东侧是歙县,西侧和休宁邻接,南侧和屯溪区毗邻,北侧则是黄山。在古代,徽州人又称山越人,徽州特殊的四面环山地理环境使得交通极不便利,导致当时的徽州经济和文化都趋于落后。同一时期,北方人民为了躲避北方战乱,大量北方宗族迁居徽州,给徽州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的一些优秀文化,这些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技术,与当时的徽州山越文化互通融合,在长期的历史积淀和创新中,形成了全新的徽州文化,徽州的生产力也逐渐发达。徽州文化,在文化制度及其层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形成了商业精神、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等。徽州文化所涵盖的内容也非常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程朱理学与徽州地区的商业精神、宗族理念、民俗文化以及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结合,有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州戏曲、徽派建筑、徽菜等,包罗万象,是徽州人值得骄傲的地方。此类独特的文化内容蕴藏了东方独特的社会和文化底蕴,还拥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区域文化,有着漫长的历史传承,底蕴深厚,后来又形成了“徽学”,与敦煌学、藏学齐名,成为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徽州文化既传承了儒家思想,升华了道家思想,它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徽州民歌作为徽州音乐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是在徽州文化土壤里萌生和发展起来的独具特色的地方传统音乐,蕴含丰富的徽州古老民间艺术及文化气息,具有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记录着徽州人世世代代的日常生活及民俗文化,成为古代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也将徽州民歌列入其中,徽州文化对徽州戏曲、徽州民谣、徽州工艺以及徽州民歌等民间艺术的形成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徽州文化对徽州民歌的影响最具有代表性。徽州文化成就了多姿多彩的徽州民歌,还赋予徽州民歌激情和精神力量。徽州文化主要包括:徽州语言、徽州宗族、徽商、徽州民俗等,徽州语言影响徽州民歌的歌词风格,徽州宗族为徽州民歌发展提供精神养料,徽商为徽州民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民俗文化影响徽州民歌风格。

一、徽州方言影响徽州民歌的歌词风格

徽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徽州方言。徽州位于安徽省南部,我们现在所说的徽州核心区,位于休宁、屯溪和歙县一带组成的小盆地内,四面环绕着黄山、天目和白际山脉,这样的山山环绕崎岖的地理环境,当地人民生活交通非常不便利,自然也和周围其他地区缺乏交流联系,造就了徽州地区方言“五里不同路,十里不同音”的独特特点,形成了绩溪方言、休宁方言、歙县方言、黟县方言、祁门方言以及婺源方言等。这些方言体系都成为徽州民歌之中不可或缺的语言体系,并赋予徽州民歌独特的韵律和显著的地方区域民族特色。

(一)徽州方言影响徽州民歌的语法规则

徽州民歌歌词包含大量的地方语素语法、方言词汇和音调音韵模式[1]。从徽州民歌的语言特色上分析,大多数徽州民歌都是通过方言进行演唱的,由于徽州地区的语言尚处于未进化阶段,因此,部分具有徽州特色的语言词汇无法通过现代普通话进行准确完善地表达,所以,很大一部分的徽州民歌中还保存着较为明显的中国古汉语文字及韵脚,其独特的古汉语文字及韵脚对于现代语言风格的形成及徽州民歌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徽州方言会有一些独具风格的语义要素,其中一些代表数量多少,如屯溪话表示很多(读作halala)、很少一点点(读作yidiudiu).还有表示一些人的词,会使用一些特色的后缀“仂”:打饺(读作jiun)仂——卖馄饨的人,卖花仂——卖花的人,剃头(读作titiu)仂——剪头发师傅。其中用时间的词表示吃早午饭,也有特殊的创造:如吃天光——吃早饭,吃当昼——吃午饭。介词的省略休宁话的“我跟你讲(读作áňgau)”,就是“我对你说”。最后,还有表示动词作补语,如休宁话在表示重复动作的时候,喜欢在词尾加后缀“添”字,如“再来一杯添”“你讲一下添”[2]。

(二)徽州方言影响徽州民歌的词汇表达

徽州方言中也有很多独特的方言词,但是每个县城还是有不同,形式多样,这也对徽州民歌的词汇表达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比如“没有”这个词,在绩溪是“没”,读作“灭miè”,歙县话就说“没有”,屯溪话说“没得”,读作“mdi”;歙县话:官客——男人,落地——地方,老鼠燕——蝙蝠,面糊蜓蜓——蜻蜓;休宁话、屯溪话在称呼上的特殊:哥哥——拖捞,弟弟——忒捞,“我”——“俺”(第二声),祖父——老朝(发音为咧炯);绩溪话:台盘——桌子,孺人——妇女,翅楚——俏丽。徽州方言中还有某些词语近似吴方言。如:物事——东西,事体——事情,滚水——开水,龙头——邮票,落雨——下雨,等等。徽州方言中有些词语至今仍沿用古义。如休宁一带就称“先生”,为“先”,“昨天”叫“昨日”;歙县话把短而乱的胡须叫“胡种种”,绩溪话把某些幸运之事谓之“造化”。许多地方把老太太叫“老妪”等等。例如:在徽州民歌《扁荚藤》之中,“囝”“囡”便是“男孩”“女孩”,“舅爷”“舅姆”指“舅舅”“舅妈”,“外甥”指“外孙”,在徽州民歌《亲家》中[1],也有许多带有徽州方言特色的称谓,例如:“佢”在徽州民歌中通“渠”字,具有他/她/它的意思,苞萝(玉米)、火叉(火钳)、担(端着、拿着)、尔(你)、我们(我人)、向日葵(丝瓜莲)。在徽州民歌中采用特有的徽州方言称谓,不仅符合徽州人民群众的生活语言及生活特色,还有助于通过朴实、直白以及自然的语言融入浓郁的乡土气息,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徽州方言的融合渗透也可以进一步拓展徽州民歌歌词语言之美,提升徽州民歌之中的文化性及艺术性。

(三)徽州方言影响徽州民歌的音韵模式

徽州方言中保留了较多的古音,有的秦汉至明清期间使用的方言语调到现在有的徽州地区仍然保留。屯溪话哥哥——拖捞,弟弟——忒捞,还有说“俺不识得”(发音为阿不四滴,常被外地人听成ABCD)意思就是我不知道。这些来自中原的称呼因唐宋战乱人口南迁而带入徽州并沿用至今,也可以算是徽州方言的活化石。黟县方言中有不少语言与《说文解字》就十分吻合。黄山市府所在地屯溪的“溪”在徽州方言里就读“qi”,《广韵》就读qi,北京话(普通话)独读作“xi”,是受谐音偏旁“奚”的影响误读成了“xi”(王力《汉语语音史》)。隋唐时期读“爷、野、夜”,休宁话读“ya”,至今仍使用。又如早晚的洗漱,休宁、黟县人说“洗面”而不说“洗脸”。所以徽州方言在音韵上对徽州民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歙县民歌《十二月花名》为例,其中有一段唱词为“九月金菊家家有,十月芙蓉赛牡丹,……,雪花飘飘待春来”,在前文介绍唱词之中的“丹”与“来”,在当地民歌中均称作是“来”音,凡是韵母为“an”和“ai”的统一读作“ai”音,以达到押韵的目的,蕴含着独特的会后走到那个地方言特有的音调及节奏[3]。因此,独特的语言风格形成了具有独特徽州地区文化特色的徽州民歌。此类较为特殊的元素,会让徽州民歌有着特殊的乡土气息,同样是民歌中极为重要的艺术瑰宝[1]。

二、徽州宗族文化为徽州民歌发展提供精神养料

徽州宗族在我国氏族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历史悠久,徽州宗族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土著居民——山越人,一个是外来居民——中原衣冠。据历史文献记载,大部分从中原始迁而来的氏族他们主要为了逃离战乱,同时徽州优越的地理生态环境也是他们向往的生活所居之地。徽州宗族大姓就有八十多种,“徽州八大姓”就是其中代表。徽州还有一些不同的宗族家法,他们都是由族长制定的,族长为了保证家族的繁荣和子嗣继承而制定了许多的家规,其涉及到伦理规范、生活规范以及对危害家法的惩处措施等[4],正是这些悠久丰富的宗族文化为徽州民歌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精神养料。

(一)徽州宗族文化为徽州民歌提供家族伦理思想内容

徽州宗族是一个各民族共同生活的氏族社会,组织结构非常完整,且其对于宗族血缘关系、尊长次序十分重视,其严格遵循着徽州的风俗习惯、兴文重教、勤俭持家、以众帮众的徽州文化内涵。徽文化之中的宗族文化为徽州民歌提供了家族伦理思想内容,在徽州人的宗族家训中,有十一个内容,包括尊敬祖宗、孝顺、息讼等多个内容。徽州人民一直以来秉承着以“礼做人,以“礼”处事的宗族思想,处处一片和谐是他们的理想生活状态。比如《人心换人心》之中的唱词“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这些民歌都提倡和周边住户的睦邻友好,认为和周边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非常重要,对日常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古徽州人民族族相居,各个村庄姓氏单一,旁姓极少。徽州人民的宗族非常团结和睦,宗族具有很强的号召力,下面两首徽州民歌就唱出了徽州人民在徽州宗族的号召影响下,各族人民和睦友好相处的道理。在徽州民歌《十二月劝经》之中,通过十二个月的节气作代表的花朵,隐喻了徽州人民群众必须遵循宗族文化的要求,时时谨记着“尊老爱幼”、“兄弟姐妹相亲相爱”以及“邻里和睦相处”等族训,在《歌唱互助组》之中称赞了乡里乡亲快乐种田,互帮互助的场景,在《善恶终有报》中告诫人民群众要真诚友善地同人民群众和睦相处[5]。

(二)徽州宗族文化为徽州民歌提供社会警示教育思想内容

此外,徽州宗族文化还为徽州民歌提供社会警示教育后人的目的,徽州民谣因受程朱理学影响,礼教色彩浓重,很多内容都是规劝人们遵循礼仪、恪守孝道。又例如民歌《十二月劝经》之中,“媳妇贤良敬大人。……三兄四弟一条心[6]”。该作品强调应当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注重孝敬公婆与孝顺父母,夫妻之间应当保持和睦的状态,丈夫不得因为相貌对妻子不好,妻子也不得因为家庭贫穷就心怀怨念,兄弟家人共同努力,将会取得非常丰富的收益。该作品即强调礼仪的重要性,也是当地基层民众宣传与推广德育教育的重要“教材”。又例如《为人当报父母恩》“……儿大当报父母恩。……媳妇须把公婆敬[7]。……,点点滴滴不差分”[6]。在该作品中强调了对父母、婆婆应当孝顺,注重对老人的回报,以通俗的唱词宣扬了重要礼仪。这首徽州民歌表达了感恩报答与孝敬老人的主题,《为人当报父母恩》这首民歌词句流畅,语调悠长,让后人会不禁内省和自警。在清代后期的徽州民歌中,《戒烟歌》中写道“杨柳树倒生叶,十个得有九个劝俺不吃乌鸦。乌鸦本是外国生,带上格徽州即害人的客[8]”,这首民歌形象地了展现出徽州人民因抽鸦片而使家庭破裂,以此来警告当地人民应引以为戒,这首民歌有效地让徽州人民树立正确道德价值观,以规范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提高徽州地区人民的责任心。还有许多徽州民歌具有家庭教育、农业劳动生产、文化知识启示以及英雄故事及神话故事,有利于徽州地区的人民群众了解历史故事及历史文化知识,便于人民群众学习及传播徽文化。

三、徽商为徽州民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和思想素材

(一)徽商促发展,为徽州民歌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徽商,也可称作是新安商人,影响了全国。徽商秉承儒家文化,不断发扬光发大,也成为了中国明清时期最具有影响的商派之一。历史中,徽州有着较为丰富的山地、田地较为稀少,徽州依托良好的水路交通以及大量的物质资源,为满足生活与经济需求持续扩展生存空间,这些条件为徽州人提供发展便利,出现了以家族和家族为单位的商业集团,徽商通过今天的友爱诚信思想来指导自己的商业运作,逐渐形成以艰苦奋斗、守德为主导的徽商文化。到了明清徽商展的鼎盛时期,富裕的徽州商人继承古徽州人请乐仆的习俗,用高昂的费用把民间艺班请到家来为他们表演民歌或者戏曲。据《马伶传》之中的记录,金陵身为明代的留都,有很多官员在金陵长期生活,金陵的戏曲行业也非常发达,金陵当地戏曲最为知名的两者即日兴化部与日华林部。而徽州商人消费很高,同时邀请两部参与演出活动,邀请金陵当地的士族、文人以及仕女等各方人员,邀请日兴化部在东肆进行表演,日华林部在西肆进行表演,“两肆皆奏《鸣凤》”[9]。正是徽州商人如此高规格的消费才使得徽州民歌和戏曲得到了迅速发展和传播,徽商这一举措也让徽州艺人有了衣食保障[10]。

(二)徽商素材成为徽州民歌重要思想来源

正是因为徽商的崛起带来徽州地区经济繁荣,大量民歌也有很多涉及到徽商,徽州民歌更是呈现出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繁荣景象。数量最多、最具代表性的种类有劳动号子、山歌以及小调等。根据《中国民歌集成》《中国民歌安徽卷》和《徽州民歌100首》等民间歌曲曲谱资料的收集记录,在现存的徽州民歌中,关于号子,目前仅有一首《抬杠号子》。徽州地区具有山区众多的地域特色,因此,徽州地区徽商经营的特色种植业便是茶叶种植,其中,《采茶调》便是反映徽州地区茶农采茶时看到茶叶丰收时的愉悦心情。徽州民歌之中的小调内容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特点,除了反映人民群众劳动生活的小调,还有表达人民群众淳朴爱情的、妇女表达思乡之情的以及人民群众教育娃娃数数字的教学类歌曲等。例如《十二月花》《数字歌》《螃蟹歌》等都是教育性质的徽州地区代表民歌小调。其次是思念歌,徽商们常年漂泊做生意在外,回乡的次数很有限,徽商为了表达对徽州家长的思念,民歌就承载了一份徽商人思乡的重要载体,例如:在《卖杂货》中写道“离别家乡五六载,空身去飘海,飘洋过海卖杂货,……,何时回家园喂咳喂”,这一作品运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徽商漂泊在外的生意之旅,也表达了徽商孤身在外的孤独之感,表达了非常强烈的思念家乡之情,以及徽商在外漂泊的特殊心境,对亲人的思念之情[8]。

四、徽州民俗影响徽州民歌风格

徽州民俗有着鲜明的区域特色,是具备显著区域性的文化内容。徽州民俗扎根于徽州本土,是徽州人民通过生产、生活、娱乐等民俗活动形成的文化资源总和,覆盖面非常广泛,同时它也是徽州人民的智慧和结晶。徽州民俗文化内容繁多,它主要包括:物质生产与物质生活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这些徽州民俗文化无时无刻都渗透在徽州民歌中,民歌作为徽州人民日常表达情感,歌唱现实生活的艺术形式,它同样成为了民俗文化最有效的传播者。

(一)徽州民俗形式的多彩性造成了徽州民歌形式的多样性

徽州民歌记录徽州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通过创作吟唱着丰富多彩的徽州民俗文化。徽州民歌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童谣、歌舞等。人们从这些美好、热情、兴奋、快乐、悲伤、忧郁、具有徽州风情、口口相传的民歌中,真切地感受到徽州的民俗习性和品位情操。现存的徽州民歌集类文献中暂无号子类体裁,在民间流传较广的是歙县绵潭村吴中信演唱的船工号子《新安江上背纤帮》。其中徽州民歌以山歌和小调这两种民歌形式为主,山歌,就是在徽州的田间地头,生产劳动繁忙时创作的歌曲。其中《种麦歌》一曲就是展现徽州地区村民繁忙播种的一番景象。小调,是人们在劳动闲暇之余所创作的民间歌谣。如《卖花线》是一首徽商们刚起步创业时的叫卖民歌,《磨米磨麦》是一首潜移默化教育下一代从小就要读书的催眠曲[9],《十绣鞋》流传比较广,是徽州女人借绣花的方式唱出对外出创业家人的思念,是一首触景生情的原生态民歌。除了流传较多的山歌和小调之外,还有一部分民歌反映了徽州的婚姻情况,徽州地区的婚嫁仪式由于受到众多封建礼教的影响,徽州民歌之中的婚嫁仪式有很多种,其中最典型的徽州民歌是“哭嫁歌”。最后,也有很多风格各异、诙谐幽默、特色鲜明的徽州原生态民歌民谣,如《牛歌》《探妹》《螃蟹歌》《灯笼红》《小菜花》《春耕忙》《搬运号子》《拉锯谣》《拜年乐》《抬新娘》《好吃鬼》《月亮咪咪笑》等。

(二)徽州民俗内容的丰富性造成了徽州民歌内容的多彩性

徽州当地有着非常丰富的民俗内容,即便是相同的节日、非常接近的民俗习惯,在当地的不同村落也会有显著的区别。徽州各个地区之间的歌舞形式及风俗文化内容也不尽相同,因此,徽州地区的人民群众在徽州民歌的耳濡目染下也感受到当地民俗文化的熏陶[4]。例如:在徽州民歌《农事季节歌》及《春耕谣》之中,鲜明地反映了徽州地区当地的农时季节特色文化,这些作品非常鲜明地表达了徽州当地民众对农事季节的高度关注,《舞钹求雨》这一作品则是以祈愿风调雨顺、庄稼取得理想的收获为主要目标,展现了徽州地区祭祀自然神灵的风俗文化;《过年》描绘了徽州地区人民群众欢天喜地过大年的情景,除此之外,佛教节日同样是徽州民众极为关注的风俗节日,例如民歌《破蒙山》《三道理》等作品,会在相关宗教节日、祭祀活动中进行表演,类似于弥勒、地藏的诞辰等相关祭祀场景[8],通过庄严的歌词表现了徽州人对佛的崇敬和敬仰,以此祈求佛祖保佑徽州地区宗族、平安健康,徽州民众还创作了丰富的宗教民歌,这些作品数量丰富,主要有《小鬼点灯》《请五猖》等[8],反映了徽州人民崇尚美好生活的精神愿景。《上梁谣》以及《起屋赞梁》是徽州人民群众在建造新房时演唱的民歌,突出了徽州人对于住宅选址及风水的信奉。还有部分民谣是大人唱给小孩子听的,其歌词具有淳朴简洁,具有浓厚的徽文化特色,例如,徽州民歌之中具有《磨米磨米》一曲,其歌词为“磨米磨米,磨出粉来,做成稞来,宝宝吃来,快快长来,要进学堂来,呦呦喂呀。月亮上来,亮堂堂来,做个梦来,人之初来,性本善来,考着状元来,呦呦喂呀”,从歌词之中可以看出,徽州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对于孩子未来的学业具有美好的愿景。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徽州地区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徽州民歌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徽州语言、徽州宗族、徽商、民俗传统文化的影响。徽州人民在生活劳动实践中不断创作各种形式的徽州民歌,这些民歌风格各异,这些民歌感人至深,悠长婉转,有的更是奔放激昂、动人肺腑。它不仅反映了徽州人民喜怒哀乐思想情感,在劳动当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宝库中独具徽韵特色的歌唱艺术结晶,这些丰富的文化作品,是徽州独特的文化积累、区域文化的鲜明体现,在非常优美的自然生态与丰富的人为积累下诞生成型的作品,生动反映了徽州民众丰富以及特殊的精神世界[1]。徽州民歌对于徽文化也进行了广泛的传播和拓展,从而使徽文化享誉海内外,通过徽州民歌传播徽州文化成为了徽州地区文化传承及发扬的一种典型方式。

猜你喜欢

徽商宗族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魏晋南北朝宗族體制與家庭文化建設
论“新徽商”的定义
徽州绿荫
79首同名民歌《放风筝》的宗族关系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徽商回归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
明清时代的徽商与江南棉布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