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杨慎与杨一清故事的混同现象

2022-03-17茶志高江嘉楠许珊珊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杨慎民间故事安宁

茶志高,江嘉楠,许珊珊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杨慎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敏过人,二十四岁时考中状元,仕途不可限量。然而好景不长,嘉靖三年,杨慎被贬谪云南,几乎在云南辗转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杨慎虽然仕途坎坷,却仍在谪戍期间坚持著书立说、吟诗作对、教书讲学,受到了云南当地民众的尊敬和爱戴,对云南的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云南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杨慎的传说(有的被列入笑话),塑造了杨慎较为典型的民间形象。相较杨慎在文学作家研究中的热度,其在民间文学中的形象研究相对薄弱。杨春梅据《杨升庵在云南的传说》《永昌夜谭》《古城清韵》等集并做社会调查,将流传于云南民间的杨慎传说做了大致分类,分为杨慎神奇出身、非凡智慧和勇气、傲岸气节、风物传说等五类(1)杨春梅:《关于杨慎的云南民间传说》,《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孙芳的《论杨慎的民间形象》将杨慎在川、滇的民间形象做了梳理,有“智慧形象”“侠义形象”“文化使者形象”“神异形象”“其他形象”五种。文章指出,杨慎形象必将成为文艺作品中一个尚待深度开采的富矿。(2)夏艳主编:《天下文宗杨升庵》,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29页。本文受此启发,结合目前搜集整理到的较为丰富的相关民间文学资料和学者研究成果,对杨慎故事进行重新梳理,并挖掘杨慎在滇民间形象,发现杨慎传说主要在昆明的安宁、呈贡、五华、晋宁和西山地区,玉溪华宁、易门,大理剑川、宾川、弥渡、永平、漾濞、巍山、南涧以及保山一带流传。通过阅读文本,笔者进一步注意到流传于昆明周围地区的杨慎故事与明代杨一清的故事相互交织、混为一谈,现就其混同现象及原因进行辨析。

一、杨慎故事的分类

通过对杨慎云南民间故事的阅读与整理,根据故事所涉及的地域,总体上可把它分为在京故事与在滇故事两大类。

在京故事主要以杨慎在朝廷做官为背景,又可据故事内容分为两类。

1.智斗奸臣型。该类故事中,杨慎运用自己的过人智慧对奸臣进行一次次的打击,破坏他们的邪恶阴谋。《铁统江山》(3)白庚胜总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昆明·呈贡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第61页。中,杨慎在值日之时打碎了皇帝的两个玉桶并巧妙化解,最终摆脱了奸臣阴谋并赢得了二十万两银子。此类故事还有《充军碧鸡关》(4)白庚胜总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昆明·安宁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第15页。《十驮泥巴换十驮金银》(5)白庚胜总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昆明·安宁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第18页。《杨状元吃“屎”》(6)白庚胜总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昆明·五华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第28页。等。其中在《充军碧鸡关》里,杨慎不仅惩治了想将他充至塞外的奸臣,还最早流露出了对于云南的了解与熟悉。以史而论,此时的杨慎与云南并无瓜葛,这种民间故事的创作充分反映了云南民众对于杨慎的深切认同。

2.巧谏皇帝型。该类故事中,杨慎对皇帝秉忠直谏、刚正不阿,同时又善用智慧达到劝谏的目的,展示了杨慎蔑视皇权的一面。如在《巧计免贡米》(7)新都县杨升庵研究学会编:《杨升庵的传说》,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42页。中,杨慎让体态奇异、五官丑陋的人运送贡米,告知皇帝这是吃川西贡米的结果,以此劝谏皇帝,免除了川西上贡白米的任务。《巧计犯龙颜》(8)刘先觉著:《杨升庵传奇》,成都:巴蜀书社,2015年,第73页。中,为阻止皇帝“议大礼”,杨慎更是直接施计给了皇帝一耳光,打得皇帝晕头转向,敢怒不敢言。此类故事还有《叔配嫂》(9)白庚胜总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昆明·五华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第31页。《打皇帝一嘴巴》(10)白庚胜总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昆明·市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第70页。等。

在滇故事主要以杨慎在云南游历为背景,又据故事内容分为五类。

1.不畏权贵型。本条与在京智斗奸臣条类型相仿,但故事中的主要角色由京城的无名奸臣换成了云南本地连名带姓的县官豪绅等人。杨慎也从朝中官员变成了一介布衣,但他坚守正义、机智勇敢的形象仍未改变,更具有地域性特点。如《对联讽豪绅》(11)白庚胜总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昆明·安宁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第20页。中,杨慎不齿于当地绅士刘班豹的可耻行径,假借贺喜之机撰联讥讽,为百姓出了口气。在《草鞋换布鞋》(12)白庚胜总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大理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第316页。中,杨慎借诞辰将县官华丽的布鞋换给劳作的老农,使得仗势欺人的县官只能穿着草鞋在众人哄笑中灰溜溜离去。类似故事还有《题诗会新官》(13)白庚胜总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南涧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第305页。《死坑一堂官》(14)白庚胜总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昆明·五华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第30页。等。与在京故事相比,这些故事中的斗争对象更为具体明确,所作的恶行更为直观可见;而杨慎处理应对过程中的机智部分也相对减少,其整体形象更转向了正直不阿、敢怒敢言的一面。

2.清贫生活型。本类故事中,杨慎的形象以被贬谪流放为背景,主要讲述杨慎在云南甘于贫苦、不改其乐的生活。在《缺米无柴》(15)白庚胜总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大理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第320页。中,杨慎就面临着绝粮无柴的陈蔡之厄,只得向好友左进士求救。有趣的是百姓当然不会让状元郎去低头求粮,故事中杨慎为此设出了两个字谜,让左进士经历了一番波折才得以送去粮食与柴火。杨慎也不总是这样四体不勤的书生形象,在《玉汤盆》(16)白庚胜总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大理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第321页。中,他隐居山林,亲手开垦、锄田、除草,劳作之余还坚持读书写作,成了自食其力的正面典型。除此之外还有《题诗会新官》《邋遢道士》(17)白庚胜总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剑川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第283页。等故事,讲述杨慎以教书为生的生活,相较而言则更为贴近历史情况。

3.善写诗书型。杨慎作为一代文豪,能诗善文,写得一手好书法。在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其“善诗书”的传说。《巧吟金牛诗》(18)白庚胜总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漾濞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第130页。中,杨状元在点苍山西麓的漾江边上与当地秀才围着一头石牛切磋诗艺,并吟出“细草平铺难下口,金鞭任打不回头”的诗句。此诗语言通俗,自非杨慎所作,但于此与升庵生平相附,也颇为贴切。而在《七筒半》(19)白庚胜总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巍山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第271页。中,一位姓孟的士绅用激将法设局让杨状元为其写八筒碑,杨慎在写到七筒半的时候方恍然大悟,丢笔而去,而士绅却将这七筒半碑竖于祖坟之上,这从侧面烘托出杨状元的书法之高超。

4.游侠仗义型。在杨慎云南民间故事中,多有表现其游侠仗义的一面。杨慎在滇四处游走,留下了许多地名典故。《正塔池》(20)白庚胜总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大理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第319页。讲到杨慎在崇圣寺用挖水池的方法将因地震歪斜的塔矫正过来,后人将水池命名为“正塔池”。《石林“状元峰”》(21)张锡禄等搜集整理:《杨升庵在云南的传说》,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5页。中,杨升庵为救下彝族土司家族的可怜奴隶,勇闯“飞蝠洞”,通过撒尼民众的山歌穿越岩洞,斩杀巨蟒,被当地民众称为“圣人”,并将岩洞所在的山峰命名为“状元峰”。

5.神异奇事型。在这些传说中,还有部分带有神异色彩的故事。《大理点苍山的怪猿》(22)张锡禄等搜集整理:《杨升庵在云南的传说》,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页。讲到杨升庵是大理点苍山的怪猿投胎而生。《佛爷都敬佩的学生》(23)张锡禄等搜集整理:《杨升庵在云南的传说》,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页。中,杨升庵幼年时在古庙勤奋读书,庙里的泥菩萨显灵站起来欢迎升庵,是为奇观。《杨公饮》(24)白庚胜总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弥渡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第354页。中,杨状元在回乡探望重病母亲的途中,遇到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为口干舌燥的杨慎从石缝中划开一道清泉。

二、“状元帽子天官身”:杨慎与杨一清民间故事的混同

在阅读杨慎云南民间故事的同时,笔者还注意到另一个有趣的现象:云南昆明一带,杨慎的民间故事往往会与另一位云南名人杨一清的故事相混淆而至于趋同。“故而后来的人们对于他俩流传民间的传说故事,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混淆起来,时常将状元的帽子戴到天官头上,或将天官的事情安在了状元身上去。”(25)安宁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安宁民间故事》,昆明:云南省建印刷厂,1993年,第3页。在民间故事的流传过程中,有前人注意到这一现象,却尚无人对民间故事混同情况进行梳理、对比。本文将系统地对比两人民间故事混同情况,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具体考察混同原因并尝试辨析。

(一)“杨天官”的名号混同

这种混同首先发生在两人名号上。在昆明市及安宁、晋宁等地的民间传说中,“杨天官”所指称的人物为杨一清,并留下了许多故事传说。在安宁所流传的《愿充塞外八千里,莫充云南碧鸡关》中体现得更为明显(26)白庚胜总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昆明·安宁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第15页。。故事中杨一清与杨慎同时登场,其中“杨天官”指的是杨一清,而杨慎则是用“杨状元”来指代。而在昆明的嵩明、五华以及呈贡地区,“杨天官”这一名号则被用来指称杨慎,而且,以杨慎作为“杨天官”角色原型的故事在嵩明一带更是流传广泛,深受人民喜爱。

除了“杨天官”的名号混淆外,杨慎与杨一清两人姓氏、名号相似。杨一清号邃庵,杨慎号升庵,只有一字之别,古人尊称时往往省名而呼字号,于此二人即称为“杨升庵”“杨邃庵”,而“邃”“升”二字又分属心母、书母,心书为准双声(27)胡继明,周勤,向学春著:《〈广雅疏证〉词汇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343页。,两字读音相近,极易混淆。特别在民间故事这种以口耳相传形式为主要载体的文献中更为严重,所以,极有可能在一代代故事的传递中因两人姓氏、名号相似而产生误会。

(二)故事混同情况

由于在名号上就已混淆,杨慎与杨一清的民间故事自然也难独善其身,甚至混淆情况更为复杂难辨。从目前学者搜集整理的材料来看,杨慎的民间故事主要在昆明的安宁、呈贡、五华、晋宁和西山地区以及大理的剑川、宾川、弥渡、永平、漾濞、巍山和南涧一带流传。通过对比不难看出,杨慎和杨一清云南民间故事混同情况主要出现在昆明、玉溪华宁和易门一带。如在安宁一带流传的关于杨一清的《扎扫帚和碎玉桶》(28)白庚胜总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昆明·安宁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第12页。,讲的是杨一清在朝廷上巧用扫帚讽刺皇上和嫂嫂的乱伦关系,以及凭借机智躲过打碎玉桶的过失。然而,在呈贡一带同样流传着相似的故事——《铁桶江山》与《扫金銮殿》(29)白庚胜总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昆明·呈贡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第61-62页。,而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却又为杨慎。又如在安宁一带流传的《老“羊”回乡》(30)白庚胜总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昆明·安宁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第13页。,讲的是杨一清告老还乡时赶了一只老羊,羊角上挂着茴香,当他踏入故乡时,人们便喊道:“老杨(羊)回(茴)乡(香)喽!”这里的“老羊茴香”指的是杨一清。在呈贡一带同样流传有“老羊茴香”的传说(31)白庚胜总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昆明·呈贡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第64页。,然而,这里的“老羊”指的却是因犯龙颜被贬谪至云南充军的杨状元。相雷同的还有“金殿吃屎”的小故事。在安宁民间流传为杨一清在前夜用豆沙做成屎型置于金銮殿,次日当众吃下,并以此来惩治奸臣、戏耍皇帝的故事(32)白庚胜总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昆明·安宁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第13页。。而在呈贡(33)白庚胜总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昆明·呈贡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第66页。、五华(34)白庚胜总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昆明·五华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第31页。地区则是流传为杨慎的故事。

晋宁地区的民间故事《杨天官》(35)白庚胜总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昆明·晋宁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第40页。,以杨天官为主人公,人物经历杂糅了杨一清与杨慎两人的仕途背景,经由升官告老,最后凭借“金殿吃屎”与“莫充云南碧鸡关”这两个小故事相结合返回滇地,故事内容与人物都驳杂不堪。此则故事直接地体现出杨慎与杨一清两人民间故事在云南的混同情况。另外,流传于玉溪易门地区的《杨天官的传说》则比较系统。(36)罗扬主编:《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云南玉溪·易门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第38-45页。不过,这里的“杨天官”不是杨慎也不是杨一清,仅言其为居住在云南一个村庄的杨员外家的孙子。但故事却又将杨慎和杨一清的故事错杂在一起:“救花子,杨家行善事”“巧吃屎,众臣受责罚”“砸玉桶,天官得赏赐”“打皇帝,记恨埋祸根”“避众人,天官悄回乡”“治钦差,乡亲助天官”“遣回乡,御马驮金砖”“巧施计,身后斩奸臣”。从上述可以看出一个基本的故事脉络,那就是杨员外家积善行德,孙子进京赶考钦点状元官至宰相,后因一系列得罪皇帝、权贵的行为而获罪,被削职为民发配云南,其间杨天官如何巧斗奸臣。这也可以看出是二杨故事杂糅之后的民间加工。

三、杨慎与杨一清故事混同的原因

杨一清,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杨一清祖籍为云南安宁,卒于丹徒(今江苏镇江),幼时“聪颖绝伦,一览成诵”,一生出将入相,历经了宪宗、孝宗、武宗和世宗四朝,大半生于宦海中浮沉。杨慎作为杨一清的晚辈,于武宗时期入朝为官,却因“议大礼”事件仕途中断,被贬至云南三十多年;三十年间,杨慎常活动于今保山、大理及昆明等地,在安宁寓居了很长一段时间。杨一清和杨慎无论是在天赋、才华以及仕途等方面都有相似的地方,又因两人与安宁都有联系,这些因素与两人云南民间故事出现混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以下将从两人关系以及两人和云南安宁的关系出发,分析杨慎与杨一清云南民间故事混同情况及原因。

(一)两人之关系

1.殿试之缘

杨廷和与杨一清本就同为当朝大臣,而作为杨廷和最出类拔萃的儿子,杨慎与杨一清更是有着一场殿试之缘。正德六年辛未(1511年),杨一清五十八岁,杨慎二十四岁。杨慎以举人身份参加三月份的廷试,杨一清正为当年廷试的考官之一。“三月,以廷试天下举人,武宗命升庵父亲杨廷和充读卷官。杨廷和以子慎预试,俱疏回避。武宗不允。”(37)倪宗新著:《杨升庵年谱》,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38页。同年,“三月,升庵参加由武宗亲自主持的殿试,策题为《创业以武,守以成文》。升庵制策之文‘援史融经,敷陈弘剀’。读卷官李东阳、刘忠、杨一清读罢,相与赞曰:‘海涵地负,大方厥词’,共庆朝廷得人。武宗遂将升庵置为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38)倪宗新著:《杨升庵年谱》,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39页。由此可见,杨慎深厚的文学、史学底蕴和天赋异禀的才华以及宽广的政治抱负,都深得杨一清的认同与赞赏。

2.杨慎谒杨一清

杨一清在正德十年(1515年)出任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因遭钱宁、江彬等人刺讥,多次引疾乞休,终于正德十一年(1516年)获准还家。自此至嘉靖三年(1524 年),杨一清便一直闲居于京口(今镇江)。嘉靖元年(1522年),杨慎奉世宗之命出京使蜀,“代祀江渎及蜀藩诸陵寝”(39)倪宗新著:《杨升庵年谱》,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242页。。十二月祀毕还京,沿江至于京口拜谒座师杨一清。《明史·杨慎传》记载:“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慎惊异,益肆力古学。”(40)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083页。即为此事。

3.杨慎刻碑

自“议大礼”事件后,杨慎就谪戍云南,常寓居安宁。嘉靖九年(1530 年),杨一清致仕回乡后遭张璁等人构陷,疽发身亡。之后,杨慎在安宁为其撰书《杨文襄公故里碑》,总结其一生为“四朝元老,三边总戎;出将入相,文德武功”。并撰石联“相业四朝称第一,人文六诏羡无双”,悬于安宁遥岑楼上。据《杨升庵年谱》所言此碑为嘉靖十一年(1532 年),杨一清归葬安宁时所刻,今考杨一清墓唯在镇江丹徒,且各谱均无此事,应为讹传之误。碑身无纪年月日可征,据《杨一清年谱》(41)孙秋克等:《明代云南文学家年谱》,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143页。,嘉靖二十七年(1548 年)一清才在逝后十八年被追赠太保,谥文襄,是碑应在此后立成。

(二)两人与安宁之关系

1.杨一清与安宁

方树梅称杨一清“生于岭南,长于湖南,老于江南”而号“三南居士”,关于杨一清的生年与生地可谓众说纷纭,其应为景泰六年(1456 年)(42)汪世清编著:《艺苑疑年丛谈》,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第58页。生于广东化州(43)盛林忠:《杨一清研究》,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祖籍云南安宁。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杨一清因未有子嗣,奉母命远回云南故里,拜会宗族,并在宗族中寻觅合适者为之继嗣。即《杨文襄公事略》(44)云南省文史研究馆整理:《云南丛书》,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7609页。所云:“奉母命请于朝,归云南会宗室,立宗盟,以堂兄续次子绍芳为冢嗣”。这次返乡之旅据方树梅推测大约持续了九个月(45)方树梅著:《年谱三种》,北京:三联书店,2014年,第25页。。除了祭扫祖坟、过继子嗣,杨一清还在这九个月里游山玩水、谒拜交友,留下了《抵家杂述》等诗作九首,并有《游温泉记》一文流传于世,足见其对家乡的深情厚谊。

尽管历史记载杨一清仅到过安宁一次,但其仍心系故乡。无论是写诗题字,他皆以故乡螳螂川“石淙”系之。《安宁州志》记载:“石淙在螳郎江中,石如砥柱,嵌空玲珑,飞流激湍,触之辙应,冷若金石,江流远闻”(46)段昕纂,杨若椿修:《安宁州志》,清抄本。,故有“石淙流韵”之称。正德二年丁卯(1507年),杨一清以疾病为由祈求回镇江,皇帝许之。杨一清回乡后于镇江南江门外三里许唐诗人许浑之丁卯桥,筑“石淙精舍”,其撰述题识也都以“石淙”系之文字之间(47)方树梅著:《年谱三种》,北京:三联书店,2014年,第53页。,著有《石淙诗稿》刊梓行世,可见其对故乡安宁的怀念和认同。

历代安宁的父老乡亲都以杨一清为骄傲。杨升庵在安宁题刻的“杨文襄公故里”碑,至今仍屹立于安宁,保存完好。民国年间,由云龙评价:“吾滇杨文襄公一清,文章事业为明代第一!”云贵监察史张维翰著文云:“吾滇僻边,人才稍乏,其入总首揆,出镇三边,文通武达,勋业彪炳者,五百年来,惟文襄一人。”1925 年冬,杨文襄公祠于昆明之滨修建完成,并多次举行了“祭杨”活动(48)谭祖安,戴美政著:《杨一清评传》,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18页。,可见杨一清在云南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2.杨慎与安宁

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杨慎两次参上议大礼疏,并偕同群臣跪门哭谏触怒嘉靖,最终被谪戍永昌卫。嘉靖四年(1525 年),杨慎带伤驰奔万里,抵达永昌,于春日又移居安宁。杨慎悼胡廷禄《祭在轩胡公文》(49)王云五主编,杨慎著:《升庵全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07页。中载:“乙酉之春,余谪滇云,君来温泉……”,可证此事。另在《三湖行送缪维钦北上礼部》诗中,杨慎也追忆了此事:“忆昔嘉靖乙酉岁,子初登第我方谪。访我特作安宁行……”(50)王文才,万光治主编:《杨升庵丛书》,北京:天地出版社,2002年,第763页。。在安宁杨慎受到了极高的礼遇,云南巡按郭楠、清戎江良才与永昌知府严时泰都对他极为照顾,特地修葺云峰书院供其居住养伤,安宁州太守王白庵又建遥岑楼供杨慎居住、讲学。杨廷和曾作《留遥岑楼寄王白庵太守》(51)王文才著:《杨慎学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7页。一首以谢此事。直至嘉靖二十六年移居昆明高峣,中间谪滇的二十余年,杨慎在云南四处寓游、暂居各地,但都是以安宁寓所为家。故其诗《送刘霞峰之官安宁》曰:“云峰精舍学宫连,我住中间二十年。”(52)倪宗新著:《杨升庵年谱》,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292页。其以安宁为家明矣。

杨慎久居安宁,发愤著书,也为安宁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升庵自永昌移居安宁养病,云南地方官员惜才护慎,慎亦以讲学的方式回报云南地方。升庵在安宁一带常以诗自娱,以酒解忧,于安宁城北建升庵书院、洗墨池。当地人若得其墨宝,如获至宝。安宁有一温泉名为碧玉泉,可用于疗伤,升庵与安宁碧玉泉结缘甚厚,常至温泉沐浴,疗治杖伤,有《温泉》《安宁温泉诗》纪其事。并在安宁碧玉泉题书“天下第一汤”五个大字,名冠滇云。杨慎以此地为素材进行文学创作、题书等,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底蕴内涵。除此之外,他还坚持在安宁一带著书,为收集而来的书作序跋、刻碑文等,为当地的文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三)原因总结

杨慎和杨一清故事混同的原因归结起来显示出民间故事的历史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综合因素的交融。民间传说是人民创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53)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36页。从民间故事的历史性看,杨慎、杨一清都是历史上真实且享有盛名的人物,如《充军碧鸡关》系列故事细节上多有出入,但和杨慎受廷杖之后充军云南永昌的历史事实是不可分割的。《老“羊”回乡》故事是基于杨一清回安宁祭祖这一真人真事进行创作的,不是全部的想象和虚构,这也说明了传说的突出特点。

从地域性看,二杨故事从传播范围、故事内容方面显示出不同的地域风格。大体上可以看出有两个基本中心,一是以滇池为中心的传说圈,二是以洱海为中心的传说圈。二杨故事混同的文本集中于滇池周边地区是较为明显的。传说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有其中心点,也就是所谓传说的核心——“纪念物”,“无论是楼台庙宇,寺社庵观,也无论是丘陵墓塚,宅门户院,总有个灵光的圣址、信仰的靶的,也可谓之传说的花坛发源的故地,成为一个中心。奇岩、古木、清泉、小桥、飞瀑、长坂,原来皆是像一个织品的整体一样,现在却分别而各自独立存在,成了传说的纪念物。”(54)柳田国南著:《传说论》,连湘译;紫晨校,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26-27页。杨慎传说中《正塔池》《杨公饮》《石林“状元峰”》等都有“纪念物”存在,也成了有别于杨一清故事的独立故事,因此,二杨故事混同的情况在此类故事中并没有出现。若传说的中心出现交叉,那么,混同情况就会变得复杂,二杨故事混同出现在京朝堂或碧鸡安宁,也正是由于同一地域内流传而造成的。又因杨慎在滇生活的时间较长,所到之处均有其相应的传说或故事流传。

二杨故事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在创作、加工民间故事时往往融入了人们的认知、情感以及集体或个人的价值判断。如讲述杨慎促进民族团结、为百姓做好事的传说《彝汉两族结亲家》《白族种香椿的来历》《洱海竹钉鱼》《石林“状元峰”》《状元公显灵》等。在此类故事中,表现的是主人公为当地百姓伸张正义、做好事,因而能够得到普遍拥戴,在所到之处都留下了许多佳话,这也是民间故事得以不断流传的原因。《洱海竹钉鱼》《洗马池》等讲述杨慎帮助生活困顿的老乡改善条件,很多百姓甚至不知道帮助他们的人是谁,或者事后才知道是大名鼎鼎的状元。在民间故事的叙述中,此类故事主人公的真实姓名往往会弱化,甚至可以随意替换,故事的主人公只要是正义善良,能够与那些贪婪邪恶的人或势力作斗争,不恃强凌弱,不麻木不仁,他们就有可能成为民间传说或故事中的主角,“智斗奸臣型”“不畏权贵型”故事中二杨故事的混同抑或由此。

从民间故事反映广大民众心声等方面看,因二杨学问素养、人格魅力以及同安宁的密切关系而使人对他们的事迹倍感亲切。杨慎和杨一清都是为云南带来盛誉的文化名人,杨慎谪戍至滇,终老于滇,他在云南的活动促进了当地教育、文化的发展,得到当地民众的爱戴和尊崇;杨一清作为明代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是云南人感到自豪的为官、为学的榜样。所以,当地百姓在传讲两人故事时,很有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将故事串讲、混讲,也就造成今天两人在云南民间故事中混同的局面。当然需要看到的是,在二杨故事中,往往多将杨一清的故事混为杨慎故事,这也说明杨慎在云南民间本土的影响比杨一清更为广泛。

四、杨慎与杨一清的云南民间故事混同辨析

由于民间故事传说具有虚构性和口传性,两人混同的民间故事难以寻找材料来辨别孰是孰非。从民间文学创作过程来看,也无须过多纠结于此,不过有些内容却是可以澄清的。以下我们将从历史和故事流传空间的角度,尝试对两人的名号及民间故事混同情况加以辨析。

(一)“杨天官”名号的辨析

“杨天官”名号相讹这一情况前文已述,以下就“天官”一词考辨其名实之符。“天官”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天官冢宰第一》:“惟王建国,辩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55)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373-1375页。是以天官为众官之长,统帅邦国,与后世丞相一职接近,故后世将丞相称为天官,如刘禹锡在《送前进士蔡京赴学究科》中写道“幸遇天官旧丞相”(56)刘禹锡著:《刘禹锡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65页。,可知“天官”即为“旧丞相”,二者关系明确。至于武周之时,“天官”一名又增一变,据杜佑《通典》:“光宅元年,改吏部为天官,神龙元年复旧。”(57)杜佑撰;王文锦,王永兴,刘俊文,徐庭云,谢方点校:《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631页。唐以后“天官”又为吏部别称。考杨一清仕途经历,于正德六年(1511年)改任吏部尚书,正德十年(1515 年)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内阁,参机务。所以,无论从“众官之长”而言,还是从吏部而论,杨一清被称为“杨天官”都合乎情理。而观之杨慎,于正德十一年(1516年)起官,入翰林任经筵展书官,至嘉靖三年(1524 年)谪戍云南,仍官于翰林院之中,无论是其任官部门及官位高低,都难与“天官”之名相符,当为讹传之误。所以,“杨天官”这一名号其原应属杨一清,在云南安宁一带老少皆知(58)谭祖安,戴美政著:《杨一清评传》,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3页。,但因杨慎后出而名气更盛,加之在云南省域内活动范围更广,故而讹为杨慎名号并在云南域内广泛传播。

(二)二杨混同民间故事的辨析

“碎玉桶”的故事非二杨所独有,它属于一种经典的民间故事范式,其基本结构为:机智人物受奸臣怂恿,打碎皇帝一只玉桶,后巧用谐音称其为一“桶”天下而脱险。接着第二部分再打碎皇帝另一只玉桶,再用谐音献上铁桶并称其为铁“桶”江山,再次巧妙脱险。此故事在全国内流传最为广泛的主角也不是二杨,而是另一位时代更早、名声更大的明朝状元——解缙(59)余悦著:《解学士传奇》,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39页。。而解缙也不能一人独有此故事,民间还有咸宁知县满朝荐等人的版本(60)政协麻阳苗族自治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麻阳文史资料》第3辑,1993年,第125页。。至于清代,故事形象更为丰富,民间又增添了以乾嘉时期的关东才子王尔烈(61)陈文道,陈童洁编著:《谜语故事200则》,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年,第245页。、乾隆年间经典民间故事形象刘墉(62)韩亚红编著:《刘墉:官场不倒翁》,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第104页。等人的版本。在近代,这一故事甚至进入了相声这一民间说唱艺术中,由马三立等艺术家为之加工演绎(63)马小川整理:《留给人间都是笑:马三立单口相声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44页。,故事主角又变成了传统戏剧《七品芝麻官》中的知县唐成。可以看出,“碎玉桶”是一种广泛流行于民间的机智故事类型,其结构合理,情节一波三折,与高位者(皇帝)以及坏人(奸臣)的对抗和胜利也让人民拍手称快,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也愿意将这个故事赋予所喜爱的人物身上,因而在全国各地才会出现各种版本的“碎玉桶”故事。而在云南,这一机智人物的形象自然地就落在了两位同为杨姓的才子身上。其中,昆明安宁一带的人民更愿意将其讲述为家乡名人杨一清的故事;而在云南的其他地区,则就更多地被传为杨状元的故事。

“叔配嫂”说的是皇帝和其嫂嫂乱伦,主人公在金銮殿上通过抱扫帚的方式讽刺皇帝的故事。在昆明、安宁一带认为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为杨一清;而五华、呈贡一带则认为这个主人公是杨慎。查明代正史,并无关于“叔配嫂”的记载,《明史》载:“武宗孝敬皇后夏氏,上元人。正德元年册立为皇后。嘉靖元年上尊称曰庄肃皇后。十四年正月崩,合葬康陵,祔庙。初,礼臣上丧礼,帝曰:‘叔嫂无服,且两宫在上,朕服青,臣民如母后服。’”(64)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529页。世宗尊其堂兄武宗之妻为皇后是为尊称,并无乱伦之意,可见“叔配嫂”的故事为一种民间想象。杨慎于嘉靖三年因“议大礼”事件惨遭仗刑,被贬谪到云南,此时的杨一清为在野朝臣,并于该年的十二月重新起官为兵部尚书总制三边,仕途仍蒸蒸日上。百姓编排皇帝和嫂嫂的乱伦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是丑化迫害他们心中崇敬朝臣的皇帝,从历史角度辨析,百姓口耳相传的“叔配嫂”的故事主人公应为当初被杖责的“杨状元”。此外,除昆明地区外,在四川地区也流传着杨慎“金殿抱扫(嫂)”(65)《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四川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四川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8年,第226页。的传说,不同地理位置的相同故事进一步证明了“叔配嫂”传说的主人公应为杨慎。

“愿充塞外三千里,莫充云南碧鸡关”的故事讲的是杨状元被贬时采用激将法,使皇帝将自己流放到较为舒适的云南地区。在昆明的安宁、五华一带都流传着相似的故事,然而在晋宁一带,该故事又与杨一清联系在一起。《升庵纪年录》有载:“慎贬永昌,诸书记载皆然,唯康熙间云南佥事王照撰《升庵先生祠堂记》云:‘公始戍雁门,而文忠公亦以籍免。然雁门疾苦,似未足以尽公之穷,而世庙衔之未息,遂改窜于滇之永昌。’考慎《与徐用先书》云:‘自触天网,以为执事忧,旋念瘴域,为择善地,顶踵之克全,则子实赐之。’是文华曾暗中为之谋择戍所,以滇南人事优于他处,时张志淳已致仕返永昌,而何孟春方由云南人,故吏犹在,可得关照。滇人相传,慎将谪戍,北京谣云:‘宁充口外三千里,莫充云南碧鸡关。’世宗示闻之,以云南苦于口外,乃贬慎南中。传说如此,王照之文非无据也。’”(66)王文才著:《杨慎学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4页。据此易证该故事主人公应为杨慎。

“给奸臣吃屎”的故事在云南的许多地方都有流传,在安宁一带流传着“给奸佞大臣吃屎”,故事主角是“杨天官”,即杨一清。除安宁一带,还有相邻地区晋宁、易门一带也流传着杨天官吃屎的传说。然而,除了这两个地区之外,如云南昆明的呈贡、五华,玉溪华宁、大理永平、红河开远地区,还有贵州一带,亦流传着相似的传说,而故事主人公却为杨慎。此外,“老羊茴香”的传说情况与之相似。在安宁一带,“老羊茴香”的主人公为杨一清;而在云南昆明的呈贡以及云南的南涧还有四川一带,“老羊茴香”的主人公都指向了杨慎。从两人传说在不同地理位置接受及传播的数量上看,大致可以判断出上述故事主人公应为杨慎;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安宁一带的百姓对杨一清的崇拜,将杨一清代入杨慎的民间传说中,从而造成了两人民间故事的混同。

猜你喜欢

杨慎民间故事安宁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还鸟儿一个安宁的家
赢来安宁献给党
安宁的战争
小杨慎智对先生
杨慎:这个状元郎没有情趣
近十几年来杨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