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指导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2022-03-17辛玉军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舆情舆论

方 纯 辛玉军

(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人们的行为方式、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深刻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指出:“现在,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1]这不仅阐明了我国当前面临的新闻舆论形势,更指出了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新变化、新挑战和新要求。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占比最多。高校作为重要思想阵地,面对复杂的环境变化,更需要努力优化网络舆情管理和应对策略。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的理论阐述

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舆论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进行了一系列部署,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要求,为新形势下开展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科学理论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既是对以往新闻舆论工作的继承,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丰富和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舆论工作和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牢牢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和制度,同时也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2]。其次,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创新。面对国内外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新技术、新传播媒介的不断更新,新闻舆论工作唯有抓住创新这一主题才能适应发展需要,从理念到内容再到手段以及机制体制等进行全方面全方位创新,才能应对新形势新闻舆论工作的新挑战。再次,全面提升新闻舆论工作者的综合素养。新闻舆论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政治水平、责任意识无不影响着新闻舆论工作的效果和方向,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3]。

(二)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界定和特征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那些发生或者正在发生在高校内,而且影响到高校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冲击高校的校园安全和稳定的事件[4]。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网络环境中公众利用网络媒体,对自身感兴趣的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高校突发事件表达出的各种情绪、观点、态度等的统称。

高校师生与互联网的黏合度更高,高校突发事件很容易成为网络热点,甚至演变为社会事件。由于高校群体具有特殊性,因此,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也具有其独有的特征:一是信息扩散性较强。高校师生是与互联网紧密联系的群体,学生群体个性鲜明、思想活跃,喜欢通过网络表达观点,传递信息。当突发事件发生后,信息被迅速传递和扩散。二是社会影响大。高校历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其信息往往通过网络迅速传播,舆情能在短时间内升温。三是群体极化效应明显。在网络环境中,网民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持有相似观点的人在相互交流和沟通中极易形成网络交流圈,不断地强化某种共同的观点和评论,最后形成群体极化效应[5]。

二、建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的现实诉求

(一)适应新时代舆论生态新变化的客观需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发展,不仅推动了舆论生态的变革,同时也促使传播媒介、舆论环境、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另外,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使得舆论的形成和扩散呈现多渠道、无边界、复杂化等特点,舆论环境越来越复杂,单纯依靠传统的传播方式引领舆论主流的难度越来越大。

正是因为新媒体的兴起,人们的信息传播方式由原始的传统媒体传播渐渐转变为新兴媒体传播,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新兴网络移民,其中以年轻人为主要人群。高校大学生因其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因此,他们迅速成为新媒体的主要使用人群。网络俨然成为高校大学生发表观点、交流思想、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但网络传播具有不可控性,又容易引发舆情,甚至激化网络群体性事件,因此,更好地适应高校舆论生态新变化,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和应对机制尤为重要。

(二)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相互叠加,多种社会思潮相互影响和激荡,衍生出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甚至出现一些社会成员的思想滑坡,加之国内外环境依旧复杂,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激烈。尤其是在信息自由开放的“互联网”时代,各种思想在网上传播、交融和碰撞,既给高校意识形态和舆情引导带来新挑战,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问题。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传播的重要平台,一直以来都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青年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践行者,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发扬者,更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重要使命,筑牢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思想阵地,掌握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导权和主动权[6],将为国家发展、党的事业兴盛提供重要思想保障。

(三)维护校园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可以借助不同的平台和工具迅速传播,同时也能够被无限共享。高校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大多较为碎片和零散,加上高校学生社会阅历较浅,甄别是非的能力较弱,使得他们在面对信息爆炸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认知上的盲从性和随大流趋势[7]。在某些网络事件发展过程中,他们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传播不实消息的推动者,最终将高校网络舆情事件转化为社会事件,这不仅威胁了校园安全稳定,同时也为社会稳定和谐增添了不稳定因素。从舆情来源上看,高校网络舆情主要集中在微博,其次是微信、QQ、论坛和传统媒体,可以看出,新兴媒体作为伴随“95”后大学生成长起来的新传播方式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发表观点、传播信息的重要媒介。通过新媒体,高校学生可以迅速地获取信息并做出反应,使得“自我声音的表达”成为一种趋势,加之网络本身具有的虚拟化、约束机制缺失的特点,使得高校学生在发表观点时容易出现极端、偏激的情况,进而酿成网络舆情。如何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迅速有效地应对突发的网络事件,这对高校的危机公关能力和舆情引导、处置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指导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一)健全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和应急协调机制

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也引发了高校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高度重视。对高校学生思想进行积极、正面引导和疏导,已成为当下我国高校的共识。但是,从2018年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来看,部分高校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反应不及时、处理不合理也激化了网络舆情的爆发。如2018年7月中山大学教授张鹏被爆性骚扰案件,虽然中山大学通过媒体进行了回应,但是网友质疑5月份的举报怎么会在4月份处理?正是因为网上的质疑,引发了广泛讨论,掀起了全国对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探讨,一度将大学教师这一职业推向舆论的风口。由此可以看出,建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快速反应机制尤为重要。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提出要“争夺舆论引导主动权”,即要讲求时效性,高校只有抢占先机,才能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才能避免“真相还在穿鞋子,谣言已经跑遍世界”的被动局面。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快速反应和应急协调呢?首先,健全完善的信息搜集机制。大学生是接触新媒体和智能通信工具最多的群体,高校需要认清互联网媒体属性越来越强的事实,尤其是面对一些社会动员能力较强的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等,更要自觉融入新媒体环境中,通过各种媒介及时收集网络信息,准确把握事件发展动向。其次,创新报道的模式。手机等移动新媒体是大学生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信息舆论的传播者和发送者,这就使得我们的主流信息报道不能单单依靠传统的媒介,也不能局限于某个时间段,而需要对事件进行“全时”“全过程”的跟踪报道,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同时组织好对评论、舆论反响等做出及时解释的工作。再次,建立官方发声平台。高校既要适应网络发展的趋势,也要建立一个教师和学生的发声平台,引导教师和学生在官方社区平台发声,既有利于高校及时了解学生和教师的思想动向,也有利于网络舆情的监控。

(二)创新高校舆论传播媒介和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创新,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8]。高校作为新闻舆论工作主体,因其面对的对象和受众具有鲜明的互联网化特征,更需要通过创新来推动自身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具体来说,首先,传播媒介创新。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特别是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面对受众阅读习惯和信息获取方式发生的变化,高校更要紧跟形势需要,创新传播媒介,积极运用新媒体来创新信息传播方式,深入学生、教师、社会当中,了解思想动向,及时进行正面的舆论引导。其次,内容引导创新。面对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不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9]。根据这一论断,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网上舆论引导能力,需要不断加强网络内容的创新,既要坚持党性这一根本原则,确保高校党委和各级党组织将党性原则贯穿到舆论引导工作的始终,保证高校师生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同时也要在高校校园里营造积极向上的正面舆情氛围,通过重大主题、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典型的宣传,以更加贴近师生学习生活为方向,对报道内容进行甄选,不断增强正面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建设综合素质过硬的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这也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要坚持、解决和实现的目标。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重要阵地,青年学生作为党和国家的未来,培养什么样的人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师生能否与党和国家保持政治认同,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成败,因此,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青年学生是思想活跃的群体,这一群体也极易受到不良思想和意识的影响,做出一些极端的评论或行为,甚至引发网络舆情,激化矛盾,导致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高校是传播思想的重要阵地,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要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坚持党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的统一,积极主动利用新媒体传播党和国家的声音,才能正面引导网络舆情趋向。二是注重网络舆情的监测分析。对于校园网上的新闻、评论和社区内容进行跟踪,关注非理性特征舆情的发展,做好应急预案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三是要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合作、技术过硬的高校舆情工作者队伍。建立以学校党政领导为首,党委宣传部门和各二级学院党委书记牵头,学院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学生骨干和应急管理专家等为成员的网络管理队伍,他们不仅要有过硬的政治素养,同时需要掌握较强的新媒体技术,能够打造具有校园特色、贴近校园生活、符合师生特点的融媒体平台,并使之成为传播党的新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以及网络舆情监测、引导的重要阵地。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舆情舆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舆情
突发事件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