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转化中的效率与共同富裕问题研究*
2022-03-17黄祖辉蔡颖萍
黄祖辉,蔡颖萍
(1.浙江大学 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0;2.湖州师范学院 “两山”理念研究院,浙江 湖州 31300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简称“两山”理念)是习近平同志于2005年8月15日,在浙江安吉余村首次提出的科学论断。2015-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又先后指出:要“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走下去”[1],“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烈意识,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2]262。2020年,时隔15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安吉余村考察时指出:“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3]7-9并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逐渐成为全党全社会的一致共识和自觉行动,并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价值指引与基本遵循。”[4]43-46“两山”理念充分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经济发展辩证统一的关系。践行“两山”理念,关键是有效实现“两山”转化,促进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5]42。同时,国家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作为“两山”理念诞生地,并率先开始在全国探索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如何兼顾“两山”转化中的效率与共同富裕问题,是浙江深化“两山”理念践行面临的重要议题。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与阐述“两山”理念的三大思维与五大转化概念,以及“两山”转化的效率体现、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围绕财富共享、共富发展与利益机制三个层面,对“两山”转化中的效率与共同富裕问题作出针对性的讨论。
一、“两山”理念的三大思维和五大转化概念阐释
“两山”理念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揭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二是隐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在逻辑,就是既要有“绿水青山”的保护机制,又要有“金山银山”的实现机制[6]11-12。“两山”理念可以抽象为三大思维,即底线思维、发展思维与转化思维,其中,落实好转化思维的关键,是正确理解五大转化概念。
(一)“两山”理念的三大思维阐释
“两山”理念蕴含底线思维、发展思维和转化思维,这三大思维是“两山”理念的精髓[7]2431-2435。
一是“两山”理念的底线思维。底线思维是科学的认识工具和实践方法[8]102-111。“两山”理念的底线思维体现在,经济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利益的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尤其在现阶段,我国已经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已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并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守住“绿水青山”是底线。
二是“两山”理念的发展思维。坚持底线思维并不是要放弃发展,而是要追求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本身就是财富,是实现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美好生活已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的背景下,在全社会开始追求共同富裕的新阶段,坚持底线思维就是为了实现更平衡、更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发展。“两山”理念的核心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和高效生态的现代化发展[6]11-12。而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在通过高质量发展做大“蛋糕”的前提下,更公平地分配蛋糕[9]6-21。
三是“两山”理念的转化思维。人类社会在自身发展的阶段中,也会出现守着良好生态环境却处于贫穷的状态;我国很多地区呈现着“绿水青山”处处可见的景象,但这些“绿水青山”大多还没有成为致富当地百姓的“金山银山”[6]11-12。这表明,践行“两山”理念,转化是关键。“两山”理念本身就蕴含着转化思维,通过转化,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总之,“两山”理念是底线思维、发展思维与转化思维的统一。不坚守保护生态环境的底线思维,“绿水青山”就难以永续化;如果生态环境只保护不转化,“绿水青山”也难以成为具有经济意义和市场价值的“金山银山”[6]11-12。因此,必须对生态环境既保护又转化,即只有切实坚持“两山”理念的三大思维,才能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愿望。
(二)“两山”理念的五大转化概念阐释
落实“两山”转化,需要深入理解转化意涵、转化理念、转化路径、转化机制以及转化关键等概念。
一是转化意涵。“两山”转化意涵是指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提出“两山”理念之后,随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文,指出“如果能够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质量要求日益提高,对有机食品、生态旅游等方面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优质的生态环境和生态产品已成为人们的新追求,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也日益凸显。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物质财富,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关键。“两山”转化的实质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的禀赋优势,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提高综合竞争力[10]71-75。在具有生态资源优势的地区,通过优化生态、生产、生活布局,促进生态、生产与生活协调发展,将生态环境通过生态产品的形式进行交易,以实现其经济价值,进而促使乡村居民增加收入,让城市居民增加效用。
二是转化理念。生态优先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和新发展理念引领“两山”转化。只有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才能使更多的自然生态成为“绿水青山”,使更多的“绿水青山”成为开放共享、致富百姓的“金山银山”[6]11-12。第一,坚持创新转化。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动力,“两山”转化要注重空间、环境、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充分体现质量和创新驱动的特色,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两山”转化模式。如2020年,浙江安吉率先探索建立县域“两山银行”,以生态资源向资产、资本的高质量与高效率转化为目标,创新打造绿色产业与分散零碎的生态资源资产之间的中介平台和服务体系,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第二,坚持协调转化。“两山”转化要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等。“两山”理念为实现城乡均衡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乡村地区在生态环境与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且乡村发展也亟须“金山银山”的支持,所以乡村可以而且也应该成为“两山”理念实践的重点区域[11]27-32。第三,坚持绿色转化。绿色转化是“两山”转化的基本要求,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过程必须是绿色的;通过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构建生态经济体系;用创新思路和现代技术统筹、收储、整理自然资源,深度挖掘资源价值,促进资源有序、集中、高效开发,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和产业结构[12]77-80。第四,坚持开放转化。“两山”转化不是封闭的,“两山”转化不仅是政府的事,在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两山”转化也不仅是经济方面的事,还涉及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两山”转化也不仅是一个区域的事,而是一项整体、系统的保护与发展工程。落实“两山”转化,需要深入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沙统筹治理”的整体系统观、“美丽中国全民行动”的唯物实践观与“命运共同体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共赢观[13]35-37。第五,坚持共享转化。“两山”理念是共享发展的理念。要引导、鼓励与支持企业、社会团体和广大民众积极融入“两山”转化与绿色发展的进程,建立“两山”转化与绿色发展“共创、共享、共富”相融机制,使“绿水青山”转化成的“金山银山”能为普通民众所共享,尤其是能为“绿水青山”区域的普通民众所共享[7]2431-2435。
三是转化路径。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是“两山”转化的实现路径,具有生态学意义和经济学意义,两者相辅相成。产业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要素的支撑,破坏环境的产业终究会被淘汰;反过来,自然生态与资源的保护和发展也需要产业的支撑。生态产业化要求将生态资源资本化,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市场化经营的方式来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14]118-121。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要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挖掘、开发、创造生态资源[15]95-104。要利用生态资源所具有的丰富性与绿色化、低碳性与健康化等优势,通过包装、整合、开发等可持续手段实现生态资源的产业化、市场化,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财富。产业生态化旨在对第一、二、三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不断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减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按照节能、低碳、循环等要求,建立高效的绿色产业体系。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没有产业的支撑是不长久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生态资源的支撑,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6]11-19。
四是转化机制。“两山”转化机制包括政府机制、市场机制与社会机制等。现阶段,在“两山”转化过程中,政府机制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市场机制的作用也日渐凸显,社会机制则有待进一步加强。政府机制一直是“两山”转化的主导机制,主要包括法律法规的制定、财政税收的贯彻、行政处罚的执行等。政府作为公权力的代表,在“两山”转化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顶层设计,形成相关制度和政策体系。完善“两山”转化制度供给,对相应的产权制度、交易制度和规制制度的构建就成为关键[17]。如政府引导建立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相关制度,培育拓展生态金融、绿色市场交易、政府与社会合作等生态价值实现机制[18]。从发展趋势看,市场机制应在“两山”转化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实现“两山”转化,关键是激发市场机制的内生动力,建立生态资源相关交易市场,通过市场将生态资源外部成本内部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两山”转化。要在政府机制指导下探索形成供求关系机制、生态产品稀缺程度机制、竞价交易机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风险保险机制等市场交易机制。社会机制是“两山”转化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机制失灵、市场机制失效的情况下,社会机制可以起到规范、监督和反馈等作用。因此,在“两山”转化过程中,单纯依靠政府主导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发挥市场运行和社会参与在“两山”转化、资源配置以及“两山”共创、共建、共治、共享中的作用,形成“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社会参与”相协调的“两山”发展治理体系[7]2431-2435。
五是转化关键。“两山”转化的关键是实现转化效率与共享转化的协调。“两山”转化效率是检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识。在以资本、劳动力要素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中,将“绿水青山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投入,计算“两山”转化效率,发现“绿水青山资源”与资本、劳动力资源效率相当。“绿水青山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可推动技术效率提升与经济增长,且在生态资源更好的地区能够发挥比传统的劳动力与资本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19]2639-2646。同时,中国推进共同富裕的重点在农村[20]2-11,而“两山”转化的重点区域也在农村。因此,在“两山”转化过程中要关注“共创、共享、共富”,不仅要引导和支持农村人口参与、融入“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进程,而且要确保他们能够共享“金山银山”,实现共富发展。要重视农村人口权利赋予和能力建设,使其平等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当中,实现再次分配共享[17];要通过“两山”转化,实现城乡之间的财富流动,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二、“两山”转化的效率体现、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
(一)“两山”转化的效率体现
拓宽转化通道、着眼转化效率,是深化“两山”理念践行的必然。“两山”转化的效率可以体现在四大效应的测度指标上。
一是财富效应。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不断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逐步缩小收入差距,不断提高每一个家庭和个人的财产水平,逐步缩小财产分配差距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着力点[21]6-21。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勤劳致富、发展致富、改革致富,已经成为浙江的一条基本经验[22]14-15。因此,财富是最直接的效率体现,“两山”转化的效率也首先体现在财富效应上。也就是通过发展与“绿水青山”共生相融的内生性产业和相关联的外生性产业,产生经济收益,做大“金山银山”,提高人民群众的财富水平。
二是优势效应。“两山”转化的前提是“绿水青山”及其赋予的良好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我国资源禀赋多样,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差异性大,但在我国大部分乡村以及丘陵山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却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拥有“两山”转化的先天优势。在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需要进行系统思维、科学规划和整合配套,优先考虑发展“生态+”产业,支撑“两山”转化。在经济较发达、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破坏的地区,首先要进行生态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助推产业结构转型,进而探索“两山”转化。
三是市场效应。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两山”转化要坚持市场效应。在推进“两山”转化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两山”转化、资源配置以及“共创、共建、共治、共享”中的作用。运用市场价格机制,使生态资源与生态产品进入市场定价,参与市场交易,进而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四是持续效应。“两山”转化不是短期行为,而是长期的过程,要产生持续效应。通过生态治理、产业绿色发展等改善生态环境,再通过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促进经济发展的各类要素;在实现经济发展之后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广泛、深入地利用生态资源,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推动“两山”持续转化。
(二)“两山”转化的路径选择
“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其载体必定是绿色发展的产业[7]2431-2435,需要着眼于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相结合的路径选择。
一方面,从当地生态资源的禀赋和特点出发,将生态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并融合相关一二三产业,如生态旅游业、休闲养生业等多种形式的业态。例如,在“两山”理念诞生地——浙江安吉余村,从依靠卖石头、牺牲生态环境致富,到后来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发展休闲生态旅游业,实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2019年,余村实现经济总收入约2.8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9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21万元。
另一方面,要重视产业生态化发展,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产业发展要求,利用先进生态技术,培育资源利用率高、生态效益好的新兴产业,采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绿色化发展。例如,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实现农业的生态化、绿色化;重点发展绿色制造业,实现制造业的生态化、绿色化;重点发展绿色服务业,尤其是生态旅游业,实现服务业的生态化、绿色化;重点发展绿色矿业,实现矿业的生态化、绿色化[23]8-14。浙江安吉在推进“两山”转化过程中,工业发展整体实现了由污染高耗向生态低碳转变。目前,全县以椅业和竹制品两大产业为主的绿色家居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超过50%,健康休闲和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超过20%[24]43。
(三)“两山”转化的制度创新
“两山”转化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尤其是与生态资源相关的产权制度、交易制度、规制制度与经营制度等。
一是创新“两山”转化的产权制度。“绿水青山”既包含有形的生态资源,也包含无形的生态服务;既包括产权能够清晰界定的私人品,也包括产权难以分割或难以清晰界定到人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绿水青山”是否能成为产权拥有者的“金山银山”,其先决条件是“绿水青山”能够成为可交易的市场品,这首先就需要建立相应的产权制度;产权制度的合理安排对“绿水青山”的有效保护、利用和利益分享具有决定性作用[17]。例如在生态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要实现“两山”转化,就需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和林权等产权制度改革,探索保障普通农民能够共享“两山”转化收益的产权制度。
二是创新“两山”转化的交易制度。“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其首要条件是“绿水青山”通过生态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因此,建立市场交易制度十分重要。在解决好生态资源产权归属和赋权赋能的基础上,亟须建立和完善生态资源市场交易体系和制度。例如,建立和完善水权、碳汇、森林覆盖率配额、生态标志认证体系和标志产品等交易体系与市场。
三是创新“两山”转化的规制制度。规制制度是确保“绿水青山”得到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制度保障。在“两山”转化过程中,需要形成绿色发展激励与多方位约束合力相兼容的体制机制,形成推进“两山”持续高效转化与绿色发展的良好环境。需要强化生态环境问责制度,建立多维度的约束引导机制,将生态环境治理约束、企业进入门槛约束、产业转型升级约束、社会消费行为约束以及绿色发展考核约束等方面的约束制度化[25]1。
四是创新“两山”转化的经营制度。在资源禀赋既定的条件下,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而经营制度应当充分反映资源禀赋的实际状况及其变化,同时具有足够的弹性,能够在不同范围、不同层面配置资源或协调资源配置[26]2-14。在“两山”转化过程中,需要设计好相关经营制度,厘清区域内生态资源功能,在有效的产权制度安排下进行定向经营或者发包经营,同时注重“两山”转化效益的二次分配,兼顾各方利益。
三、“两山”转化的财富共享、共富发展与利益机制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推进共同富裕”列为“十四五”时期的重大任务。共同富裕的重点与难点在乡村,而乡村因拥有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其又是践行“两山”理念、实现“两山”转化的主阵地。因此,在提高“两山”转化效率的同时,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转化财富共享,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两山”转化财富共享、共富发展的意义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奋斗目标。而没有乡村的振兴和农民的富裕,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难以实现[27]。当前,推动共同富裕的首要任务就是促进低收入人群尽快富裕起来,只有将来他们都能成为富裕群体,共同富裕社会才算是真正得以实现[21]6-21。低收入人群主要集中在农村,特别是山区,而不少农村或山区又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如何将农村、山区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两山”有效转化,实现乡村振兴和山区跨越式发展,这对我国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二)“两山”转化财富共享的形式
在“两山”转化过程中,可以通过就业嵌入共享、产权嵌入共享、产业嵌入共享等方式,与农民共享“两山”转化财富。
一是通过就业嵌入实现财富共享。利用乡村生态资源,吸引资本、人才和技术进入乡村,开展项目建设。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以及项目建成后,通过吸引农民就业的方式使其获得工资性收入,实现“两山”转化财富共享。如浙江省德清县三林村,利用村里平原水乡的千年古村文化,对全村古树古桥、古建筑、古水埠头、古水利设施等进行全面的分级保护与规划,充分发掘土地、旧房、河道、水面等空间资源,利用树木、白鹭等生态资源,建设大型生态旅游项目,吸纳村民就业。2020年,三林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2万元,70%的村民实现就近务工。
二是通过产权嵌入实现财富共享。我国农村实行的是集体所有制经济,农村的土地、山林、水面等资源属于集体所有。在吸引外来资本投资时,村集体应鼓励农民以土地、房屋等资源入股,参与经营分红,获取股权收入,实现“两山”转化财富共享。如浙江省安吉县的大竹园村,以村集体农房入股外来资本投资的“乡旅梦工厂”,以自由资产为核心引领,以集聚农户参与经营为导向,坚持统分结合、公司化运作,互利互赢,打造村庄生态旅游项目。2020年,大竹园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为12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16万元。又如浙江省淳安县围绕下姜村打造的乡村振兴联合体,涵盖了25个行政村,乡村振兴联合体以村企合作、异地开发、多村联营等多种方式实施“飞地抱团”,走出了一条“先富帮后富、区域共同富”的路子,在乡村建设中形成了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共富发展的重要模式。
三是通过产业嵌入实现财富共享。共同富裕,产业是基础,而产业振兴又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发展乡村多类型的共富型生态产业,不仅可以为农民带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而且可以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实现“两山”转化财富共享。如浙江省东阳市花园村,几十年来,从传统产业起家,逐步转型到科技产业,并升级为新兴产业。花园村坚持“以工强村、以商兴村”,通过产业发展带动村民致富。目前,全村已囊括工业企业、文化旅游、教育卫生、现代农业、红木家具等五大产业板块。2021年,花园村全村实现营业收入642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5.6万元。
(三)兼顾“两山”转化效率与共富发展的利益机制的建构
在提高“两山”转化效率的同时,建立、完善共富发展的利益机制是构建共同富裕制度的关键。
一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制度。要加快建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重点突破城乡资源配置、城市带动乡村、激活要素市场等方面;继续鼓励城市资本、人才、技术进入乡村,尤其是进入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与配套政策;深化农村集体经济与产权制度改革,在进一步赋权农民的基础上,激活主体、激活要素,实现充分体现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28]34-36。
二是完善“两山”转化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制度。通过“两山”转化,做大“金山银山”,在做大经济这块蛋糕的同时,不断增加“绿水青山”所在地的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乡村、山区等区域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建立并完善收益分配中的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在“两山”转化过程中,突出初次分配效率基础上的公平性和再次分配公平基础上的效率性。
三是突出“两山”转化过程中先富带后富的制度设计与优化。在“两山”转化过程中,倡导“共建、共享、共富”精神,建立并完善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在“两山”转化过程中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的支撑体系。当社会资本进入生态资源条件相对优越的乡村地区、山区等进行项目开发时,应着力于依托当地的“绿水青山”来发展生态产业,让“绿水青山”拥有地的居民以多种形式参与项目开发。此外,当项目产生经济收益后,要重视反哺当地居民,特别是当地的低收入群体,在提高 “两山”转化效率的同时实现转化财富的共享和共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