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美育协同“四育”培养现代工匠的价值底蕴与实践路径

2022-03-17李春晓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工匠美育美的

■李春晓

从学校培养、个体发展、社会需求、专业性质等综合来看,培养工匠其核心在于培养其健康的身心、完善的人格和专业的技能,并逐渐从育人向育心转变。就职业教育对现代工匠的培养而言,引康德(I.Kant)的“三分”思想可以将其理解为德智美和谐发展的“心育”,这归属于内隐性层面,而个体由学生发展为工匠的过程中,需要有劳动技术技能活动和强健体魄作为精神发展的基础保障。而在职业教育中,五育往往出现重智、轻德、弱体、抑美、缺劳的现象,偏离了育人的正常轨道。可以说工匠培育侧重“心育”,但就体育而言不可忽视身体的发展,即体育应获得关注。同样,就劳动教育而言,普遍的观点认为劳动教育与智育结合才能启发人的智慧,劳动的首要目的是掌握知识、技能、技巧[1],实际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在职业教育场域中智育与劳动教育是同向进行的,本文也是将智育与劳动教育结合来谈。基于职业教育工匠培养的现实需要,则需厘清五育、工匠、工匠精神的内在逻辑,大致剥离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身与心的全面发展,即个体的外显的身体与内隐的精神皆获得发展,这是教育不可变的最高追求;第二层次是知情意相统一,即“心育”中的德智美协同发展;第三的末层次是美育协同“四育”,助推工匠的培养,这也是本文重点探讨的环节。

美育是具有超理性、创造性、自由性、愉悦性的情感教育,其融合“四育”,体现出培养大国工匠,涵育工匠精神的内隐竞争力。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尝试从多元化视角、多样化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成为普遍共识,但现实中依旧存在就工匠精神而育工匠精神的问题。“教育是一种潜在的助推,而非刻意的‘强求’。”[2]工匠精神的涵育需要一种温和的助推力,而美育以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为基点,并辐射到学生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各方面,使学生掌握美的本质和美的基本规律,借助技能表现和创造出新的和谐事物[3]。通过美育浸润“四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工匠人才从而内化工匠精神,对提升现代职业人才培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美育协同“四育”培养工匠的内源性

工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自古美育与工匠渊源颇深,通过追本溯源,挖掘两者的内源性,有利于充分发挥美育在工匠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受不同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影响,对工匠的倚重虽有所不同,但工匠追求美的执念亘古不变,美育对工匠以及工匠精神的培育皆有所裨益。

(一)美育思想之维的交织承变

1.我国古代美育思想的演变

我国古代视“工”为“百工”,《考工典》引文曰:“工,百工也,考察也。以其精巧工于制器,故谓之工。”[4]依托我国传统时期工匠文明史,可追溯美育协“四育”思想的交织演变。先秦孔子以“诗”与“礼乐”为涵养德行之学,美育思想重在德行涵养,少见创造性培养,然从其“六艺”育人内容上仍可窥探以“礼乐”养德、“射御”健体、“书数”明智的美育渗透思想。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其美育思想以天地为自然的育人场域,达到进入自然、超越自然的审美境界。道家主张在自然场域中养成由内向外的自然习得之法,即在最朴素的自然之美中获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谦退啬检的道德体验;循“万物之自然”,行自然的“不言之教”以明智;重视自然生命的生长,以自然为媒习得“刚柔并济”“动静结合”的养生之道。综述先哲思想,我们获得启发:古代美育之于他育较为弱化,旨在涵养心性,以天地自然为场域可浸润他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将习得主体(工匠)领入体验场域,这个场域可以是自然的、生活的、企业的等,施以适宜的“四育”,融入美育,促进工匠精神的培养。

2.我国近现代美育思想的演变

到了近现代,美育之于他育不再朦胧,既独立于“四育”,又涵养“四育”。教育家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等人受西方康德、席勒的美学、美育思想的影响,追溯我国古代先哲的教育思想获得新的阐发。王国维指出:“(德智美)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矣。”[5]他的“完全之人物”其实质是身心全面发展的人。蔡元培提出培养“健全的人格”,并提出:“以教育界之分言三育者衡之,军国民主义为体育,实利主义为智育,公民道德及美育皆毗于德育,而世界观则统三者而一之。”关于其“健全的人格”,他在1920年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演说词中解释为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这四育“无一偏枯”[6]。虽是强调普通教育,却可延伸到职业教育,在他看来普职教育如“地基”与“房屋”的关系,共同塑造人的发展。朱光潜认为美育乃德育的基础,“德育须从美育上做起”“善与美才能一致”[7],强调美育涵养德育的基础作用,美育与他育没有矛盾,独立且贯通于人的全面发展之中。美育家蒋勋曾说教育不应该把年轻的生命与世界的美隔开,通过美育引导学生研究发现自然万物如何扩大自己、延长自己,其实是一种强大的竞争力。如今美育的地位逐渐被肯定,美育在主流世界里慢慢从“沉睡”中“苏醒”,协同“四育”培养大国工匠,内化工匠精神,其缓慢生长的特性亦能迸发巨大的潜能,社会应给予职业教育更多的信任与时间。

(二)工匠培养经验之维的动态演绎

1.工匠身份的转化与认同

中国工匠文化经历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与承变,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工匠文化的核心工匠精神在各历史时期尽显价值底蕴,工匠是工匠文化、工匠精神的载体并逐渐从历史舞台的幕后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宠儿。在传统的社会中,工匠的育人理念受封建等级制度、传统农业与手工业经济的影响,先是受先秦以来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影响,重“道”轻“器”,宋以后重士轻工农商,工匠大都出生于底层劳动者群体,工匠地位低下,被视为粗贱之流。工艺之“实用”成为最朴素的功能,而非“奇技淫巧”。如墨子认为工匠的任务是“饥者食之,寒者衣之”,工匠技艺的价值若没有贴近民众生活,就是对技术的滥用[8]。传统观念主张工匠“唯技能、轻理论”,主张技术功利性、实用主义,忽视了技艺的深层价值,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清末以后,清政府受西方洋枪利炮的刺激,改革派开始反思传统,认为西学的奇技非淫巧,魏源说“今西洋器械,借风力、水力、火力……以利民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9]。曾国藩视西方教育为“身心性命之学”,认为工人也需入塾读书,建议“拟选聪颖幼童赴送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笔算、制造诸学”[10]。蔡元培在他所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中颁布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法规法令,指出工匠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理应获得重视和平等的社会地位。我国传统社会手工业分工程度较高,各职业、行业、工种逐渐专门化。工匠从幕后到台前,工匠教育从经验到理论,工匠文化从传统到革新,这属于一个积极的动态发展过程。

2.工匠培养的经验探索

依托传统的手工业、农业技术,管窥其育人经验,可以了解到传统社会以口传心授为主,学徒拜师学艺,师傅倾囊相授,一脉相承,师徒制经历千年到现代职业教育开始重温经典,访古鉴今,主要得益于深远的教育与文化底蕴。一方面,封建礼制是古代中国表现等级尊卑和规范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在工匠文化里表现为尊师重道,以及工匠参与物质生产活动须以百姓切身利益为准绳,符合孔子的“仁爱”、墨子的“兼爱”思想,这里都有“德”的含义。师傅向学徒口传“技”、心授“艺”,“技艺”相通,有“美”的意味。师傅对技艺孜孜不倦的追求,落地到经验的传授中,即对徒弟以技育之、以美辅之、以德润之,代代传承。美育与德育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匠人的情感体验与意志修养。另一方面,从词源推敲“工”字的释义,上横为天、下横为地的结构可以看出传统社会要求工匠所做的事要符合天地规律,强调人与自然相协调、人工与天工相配合,使工匠掌握自然万物美的本质和美的基本规律,借助技能表现和创造出实用之物。“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11]工匠依托所传承的审美素养,精选出万物钟灵之物,施以巧技,最后造就良器。如“轮人”为轮需“三材既具,巧者和之”,这里的“巧”既有追求“饰车以文彩,饰舟以雕镂”的神韵之美,又有追求“故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12]的形态之美。在劳动教育实践中,遵循的是辅之智育训练匠人的动手操作能力,融入美育提升匠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的规律。从先秦的“射御”到19 世纪末增设了“普通体操”“柔软体操”“兵式体操”等体育课程,不同于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传统社会的工匠工作内容多属于体能型工作,身心健康能得到一定的锻炼。身心健康的匠人接受“技”的训练,再将美的素养涵育在产品之中,锻造出高超的技艺,这便是美育的助推效应。

如今,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乃必然要求,培育“大国工匠”乃时代诉求,工匠精神是回应时代发展的一种现实反映,美育是助推职业之魂发展的必经之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顺应时代发展所需,在培养目标上实现从快出人才到人人成才再到人人出彩的转变,在职业人才培养质量上实现“生产能手”型初中级人才到“能工巧匠”型高级技工再到“大国工匠”型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提升[13]。一次次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都是时代的缩影,是社会需求发生转向的表征,从流水线型的工人转为精细化的匠人,折射出对工匠匠技的锻造逐步上升到对匠魂的凝练。将美育融入现代工匠培育的各个环节,以美润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这种温和并富有深远影响的助推力有助于赋予工匠时代价值底色。

二、美育协同“四育”培养现代工匠的多重价值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与各学科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美育与工匠的培养有着紧密的历史内源性,工匠精神蕴含审美素养,美育又助推工匠的全面发展和工匠精神涵养。在现代社会高度物化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工匠人才的培养有赖于美育,美育协同“四育”是培养现代工匠从机械化向人本化转向,实现工匠内涵发展的精神保障、文化保障和工具保障。

(一)美德协同是实现工匠内心观照的精神保障

1.现代工匠呈现工匠精神的价值取向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的提出,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当代中国急需大量求精、敬业、创新的高素质工匠人才投入到基础建设当中。现代工匠抑或是“大国工匠”,其核心在于工匠精神的涵育,工匠精神其表是对器物制造的卓越追求,其里是价值取向的呈现。“匠技之术一定是从内心的舒展,延伸至外在行为上对造物的孜孜追求,整个过程是由内向外、心身合一的自然延展。”[14]然而,现代社会中物质与精神的失衡,以及高度物化、忽视精神层面观照的现象,使职业教育更为偏重技能训练,职业人才成为绑在钟表上精准的“指针”,劳动产品是缺乏温度的,脱离了物、人和精神三者的契合性,违背了匠心的本质。匠人精湛的技艺寻其源乃内心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在物质与精神偏颇的现实里,工匠更需静心、专注于手中的每一件器物,通过对美的感知,创造器物美,在匠技不断打磨中,进而上升对“匠道”的顿悟,实现物与人的对话。此时匠人的内心便是丰盈立体的,其创作的产品必是“鲜活”的,是经得起现实考究的。

2.美德协同有助于工匠内心观照

职业学校作为培养高素养技能人才的重要场域,美育在工匠内涵式发展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濡染和塑形作用。因此,在职业教育中须依赖美育将人文关怀融入德育中,实现对学生内心的观照。一方面,体现为职业教育坚守“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在育人过程中,美育协德育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感,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少一些功利主义。学校不应培育机械的、缺乏思想的流水线工人,而应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强调以学生生长的视角融入品德教育与审美教育,以推动学生德艺发展。另一方面,体现为通过德育融入美育的教化来观照内心精神。美育强调培养美的能力,包括认知美、感受美、创造美以及美的享受,它能够以美育为切入点发挥自身的教化作用,升华工匠的道德意志。然后外放,培植工匠以纯粹的造物心怀去付诸实践的奉献、精益、专注以及创新精神。如当一种技艺只是单纯无考量的复制时,或器物主不再遵循内心向往的时候,需要外界干预与自我反思。职业教育通过美育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情感意志,培养学生内省审思的能力。

(二)美智劳协同是滋养工匠精神的文化保障

1.工匠文化乃工匠精神生长的土壤

文化乃“人文化成”,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会反映到人的精神层面,文化乃精神生长的土壤。在工匠文化场域里体现为劳动教育以知识教育为基础,两者又与美育渗透融合,以美育智、以美育劳,最终培养成完整的工匠人才。通过工匠文化,我们可以管窥背后的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所蕴含的求精、敬业、创新等特性同样反映着工匠文化的现状。由于高度物化的倾向,物质与精神失衡,涵养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与工匠精神的价值取向存在冲突,导致培育职业教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土壤贫瘠。随着社会转型发展,工匠文化作为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体系,需结合我国工匠精神的历史困境和时代诉求厚植工匠文化,这是新时代培育工匠精神的内在要求。

2.美智劳协同是滋养工匠精神的文化保障

不论是知识教育还是劳动教育都属于受教育者实现审美体验的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对工匠精神的滋养。一方面,美智协同有助于厚植知识智慧。杜威认为个体对知识的掌握过程就是对自身经验的完善过程,经验中含有审美性[15]。美育无时无刻不渗透在教育教学与日常管理过程中,发挥校风美、教风美、学风美、作风美的积极影响,营造崇尚工匠精神、职业敬畏、无私奉献的文化氛围,使受教育者发现知识的深远价值。文化知识是滋养工匠精神的基点,而美育又以文化知识为载体进行渗透,对营造崇尚求精、敬业、创新的文化氛围,培育高素质、强技能职教人才,提升职教师生整体素质等方面的成效尤为明显。另一方面,美劳协同有助于厚植劳动智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应“在劳动中把自己对象化,使他喜爱劳动过程本身,感受创造之美”[16]。在他看来,劳动是感受美和创造美的途径,并对劳动教育的审美价值给予了肯定。在职业教育中,美育的实现须以劳动智慧为基础,劳动是反映知识运用和审美素养的价值体现的实践活动。审美协同智劳就是由基初知识、基本技能上升到审美教育的高度,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和劳动技能实践中获得审美愉悦感,并通过美育达到知识智慧与劳动智慧的统一,涵养合格的工匠精神,最终实现工匠自身的价值。

(三)美体协同是促进工匠全面发展的工具保障

1.新时代对高素质工匠的现实需要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要求。中国制造对外输出的物质与文化彰显着中国工匠精神,这是推动中国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大国工匠需要具备完善的体格和强健的身体作为基本的物质保障,才能更好适应与满足产业高速发展下对高技能、高效率技能人才的需求。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阐释了为何开展体育以及如何开展的中心思想,由此可以看出,建构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育是切实提高大国工匠体能素质的重要工具保障,体育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并具备一定思想素质教育功能,这也决定了体育在工匠全面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

2.美体协同促进工匠全面发展

职业教育在“大国工匠”培育过程中,美体两育往往被忽视,处于边缘地带。在体育中融入美育,以审美素养为基点,不仅能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美的素养,还能延伸到个体发展的全方面,即美育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审美素养又促进学生德智劳体美,促进专业和职业素质的发展,从而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在职业教育中体现为教育者基于一定的审美理论,涵育到受教育者的体育课程学习与技术实践以及校园文化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从而将美的理念外化于匠行,以健康美铸牢专业技术;内化于匠心,以高素质锻造工匠精神。美体协同价值体现在实现精神与物质的平衡状态,是自由愉悦状态下的物质与精神、身与心和谐统一,也是工匠培育的内涵价值。

三、美育协同“四育”培养现代工匠的实践路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核心要义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人才,美育作为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需要加强发挥美育协同“四育”的育人功能,实现现代工匠匠心、匠技和匠人三位一体全面发展。

(一)以美润“德”,涵育匠心

匠德要求工匠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养成稳定的职业品德[17]。“工匠精神中对自我层面的匠技之道一定要尽德性,这是一种敬业精神的体现,用心遵循和守护匠德,提升自我对职业的认知,进而上升到对匠道的追求。”[18]就工匠精神的精神内核而言,工匠首先应具有完善人格,培育完善人格,离不开德育与美育。工匠精神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归旨,而美育却是一种切实的教育路径[19],因此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应注重以美育为切入点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以美润“德”,实现工匠由“技”到“道”的提升。

一方面,联动培养载体。重视学生职业品格的培育,将美育与德育有机融合,改变传统德育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枯燥的状况,发挥美育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中职生高尚的情操和职业精神。

另一方面,联动培养环境。学生所处的社会、校园、家庭环境对其职业发展具有暗示性、渗透性,因此,宏观层面的社会要引领正确的职业风向标,中观层面的学校要营造一个充满艺术修养、品质涵养的校园环境,微观层面的家庭环境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多方面的,家长应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若能以美润“德”,则无论社会风尚偏向哪里,时代诉求怎样变换,都能达到实用与个性的和谐统一,继而实现匠心的升华。

(二)以美启“智”,化育匠技

通过以美启“智”,化育匠技,即借助美智劳协同培养精湛技艺的匠人。职业教育要求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国工匠”,但美育相对于德育和智育仍处于薄弱环节。

以美启“智”的核心在于构建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美育课程体系,以美的本质和规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活动,以实现多学科之间的大跨度和深度联系,通过强化审美素质与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力促积极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在课程内容上,要挖掘美育的职业教育元素,立足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提升技能水平。在课程类型上,可以设置“五圈课程模式”,即公共必修或选修课、艺术训练选修课、专业课程、社团活动课程、潜在课程[20],以职业教育美育课程体系助推工匠人才的发展,涵育工匠精神,化育匠技。

以美启“智”,既要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劳动技能,又要将劳动智慧、专业技能与情感、人生观等结合起来,使工匠能够静心钻研自己的工作本身,精心打磨产品,深耕细作,有效提升匠技。

(三)以美健“体”,培育匠人

通过以美健“体”,培育匠人,即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有计划地向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体育活动,为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工匠人才提供基础性物质保障。健康与美往往结合在一起,而真正的健康总是美的,美体协同是最基本的育人途径。职业学校最基础的途径是通过以美健“体”,进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匠人。这就需要教育者遵美育特点、循个体成长规律,发挥美育促进高素质现代工匠人才发展的作用,即催生工匠全面和谐发展的作用。何以培养和谐的匠人,则需要将美体协同融入人才培养的宏观统筹之中。

第一,在育人观念上,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现技能型人才向高素质技能人才育人理念的转变,并将学生发展需要的美育观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管理者应当具备前沿理念,转变自身不适宜的教育观念,掌握好手中的“船舵”,工匠培养改革才能不断激发活力。

第二,在发展目标上,重视工匠人才个性发展与价值观的引领,打破美育与他育的藩篱,以美育融合各类素质教育,培养匠人掌握美的本质和美的基本规律,使其身心和谐统一,催生和谐人格,以“精神产品”创新物质产品。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将美育融入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的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造活力,推动教学方法朝着人文化、多样化方向发展[21]。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践示范和激励的语言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到健康锻炼之中,并能从中获得精神的愉悦。

(四)以美促“劳”,训育匠学

劳动教育是将学生培养为具备创新创造力和实践操作力的高质量技能人才,进而成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应时代需要在转向现代工匠人才培养过程中,必定要重视育人体系中美育与劳动教育的协同。首先个体发展本质是逐渐从劳动物质需求转向审美追求,其次育人系统中发挥美育功能要以劳动教育为基础,而劳动教育是突出审美素养的实践活动,因而以美“促”劳能有效训育匠学。

宏观来看,劳动教育需要以美育来实现工匠本质的提升,只有践行“美劳协同”的路径,才能最终培养完整的现代工匠人才。在工匠培养中可以将美育引入劳动实践,让学生感受技术美,提升劳动技能。在理念上,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美,体验劳动的趣味,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磨砺吃苦耐劳的心智,提升劳动技能。

中观来看,注重劳动技术实践与美育指导的融合,通过开展劳动技能训练活动课程,激活理论知识与劳动技能内部的结构化迁移力和组织化融通力,并将美育渗透到师生间的技术实践交往、对话以及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有“美”的获得感,并发现技术之美,涵育审美素养,逐渐外化为创造具有美的产品的能力。这样的实践教学除专业技能实操课,还可以延伸到技能竞赛、文体活动、企业实习等多种教学形式中。

微观来看,首先在以美“促”劳课程内容上,要逐渐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渡到审美教育的知识层面;其次在以美“促”劳课程评价上,要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的评价体系,对教学进行合理监测,给予科学的指导。通过各维度的把控,促进系统各主体的自觉意识,不断营造以美“促”劳的育人氛围。

四、结语

新时代的浪潮下,我国职业教育正在走向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培育现代化的“大国工匠”已成为时代诉求,工匠精神是回应时代发展的一种现实反映,如何培育高素质工匠人才和涵育工匠精神则是绕不开的话题。以美育为切入点协同“四育”推动工匠精神的涵育乃有效路径,职业学校对于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培养不可能朝夕促就,而应在长期的技术美学理论潜移默化的浸润中提升。学生掌握匠学的阶段既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实践出真知的过程,在技术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生理潜能和智力潜能,借助美育达到“道技合一”的境界,“大国工匠”才可能应势而生。国家、地方和职业学校应该注重和发挥好美育的育人功能,将美育迁移融合到他育之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审美素养,便能通过进一步的理论知识学习,掌握美的本质和美的基本规律,再进行技术实践,在技术生产中获得更高专业职业素质的发展,创造出新的和谐事物,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才可能实现工匠精神的潜滋暗长。

猜你喜欢

工匠美育美的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工匠神形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工匠赞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