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推进思政建设的内涵解析与实践逻辑

2022-03-17万萍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专业课专业课程育人

■万萍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将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有助于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托。为此,2021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在职业教育、普通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领域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和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建设工作[1],并于当年5月正式公布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名单,其中,职业教育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200 个、中心11 个[2]。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由于不同专业类别间的培养方向与教学内容差异较大,因此,一方面需要合理设计整体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另一方面,还应加强面向某一专业类别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以有效提升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针对性和时效性。本文以加工制造类专业为样本,调研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推进思政建设的的现状,分析了课程思政的内涵解析与行动逻辑,以期为其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一、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推进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

高职院校加工制造类专业旨在分析事物间的自然规律和运行机理的基础上,培养专业性较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了分析高职院校加工制造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具体实效,笔者依托某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项目,采用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形式,对某校加工制造类工业机器人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326 名学生及97 名教师进行调研,以期了解当前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现状。

(一)课程思政的理念认识存在一定误区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统一,通过形成协同效应来构建全员全方位育人格局。然而,调查数据显示,75.4%的加工制造类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政教育不属于专业课程教学职责范围,82.3%的加工制造类专业课教师认为专业课程授课时长有限,没有多余时间融入思政教育。因此可以看出,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专业课程只应定位为“智育”并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实践应用能力,进而为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奠定基础,而课程思政作为“德育”的教学内容,理应由专任德育教师负责,不属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思政的理念认识误区,使得加工制造类专业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课程思政的行动逻辑存在一定偏差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应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来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进而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然而,调查数据显示,62.1%的加工制造类专业课程出现了思政教学“贴标签”和“两张皮”现象,26.7%的加工制造类专业课教师把“立德树人”理解为刻板的道德输出和直观的价值传递。因此可以看出,部分加工制造类专业课教师尚未理解课程思政建设的主线,还未找到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和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具体方法,进而不顾课程性质的差异而盲目采用同一种思政教学课程体系。课程思政的行动逻辑偏差,使得加工制造类专业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存在一定失范

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应贯穿于教学各环节。然而,调查数据显示,65.7%的人认为课程思政建设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74.6%的人认为课程思政缺少有实效性的交流平台。因此可以看出,加工制造类课程思政教学在实践中尽管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是并未结合专业特色和课程特色来系统规划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建设资源和建设内容,使得目前加工制造类课程思政教学存在重复性、碎片化的现象。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使得加工制造类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性和特色化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推进思政建设的内涵解析

课程思政是将学科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结合,以潜隐的形式融汇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在不断丰富学科教育内容的同时,增加其教学深度[3]。

作为衔接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桥梁,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的教育类型,在进行面向具体岗位的技术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注重个人品格、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塑造。因此,高职院校利用专业课程推进思政建设,既是高职院校“育人”属性的体现,又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根本任务:以德为先、立德树人

在“职业教育等于就业教育”的片面认知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存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倾向,片面强调技术技能培养,忽略育人功能的发挥,进而影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专业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应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进而从政治认同、国家意识、品德修养和人格养成等层面进行价值引领,充分发挥专业课程教学的隐性德育功能,促进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个人价值观的塑造,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核心要义: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同向需要指导方向和目标方向一致,同行在于德智并举和德业融合,思政教育作为深化落实“三全育人”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要求多元主体共同参与[4]。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应集合学校、院系、专业负责人、任课教师等多元主体的力量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进而有效保障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其中,学校作为思政教育的顶层设计者,院系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推进者,各专业负责人作为思政教育的组织落实者,任课教师作为思政教育的具体实施者,通过明确定位和协同开展,进而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协同育人目标。

(三)基本原则:科学创新、与时俱进

课程思政内容不能是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聚焦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的同时,还应加强道德修养、文化素养、法制教育等内容供给。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内容应遵循科学创新,秉持“内容为王”,坚持与时俱进,一方面要反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前沿性和时代性,另一方面应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有意识地将专业内容与科学精神、道德规范及家国情怀有机统一,进而能够及时更新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思政理念以客观具体、生动形象的形式贯穿于教学实践中,努力提升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四)开展机制:显隐融合、有机统一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与专业课程的隐性教育有机统一。有别于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的显性育人功能,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不宜采用公开、直接的理论灌输方式,要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在浸润式的隐性育人中,强调学生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家国情怀、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因此,通过加强专业课程开展隐形思政教育,创造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相互补充、有机统一的全方位育人环境,是有效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的重要途径。

三、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推进思政建设的实践逻辑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推进思政建设,不应仅是在教学环节中生硬地增加独立思政环节,而是需要找准突破口,合理地将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团队协作、创新教育、民族文化、中国制造、绿色环保等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课堂,以达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全面提升的目的,实现“盐溶于水”的教学效果[5]。

(一)先决条件:提升课程思政实施主体的育德能力

1.以“四有老师”为目标,转变教育理念

专业课教师作为专业课程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言行举止、处世态度、信念道德等都在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若专业课教师的三观不正、责任心不强、业务水平不高,很难培养出格局高远、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学生。因此,建设一支在思想上有定力、人格上有魅力、学术上有功力、教学上有活力、实践上有能力,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的专业课师资队伍是实施思政教育的先决条件。

2.以“育德能力”为支点,提升核心能力

“育德能力”是教师按照社会需求,培养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的能力。一方面,学校要高度重视专业课教师队伍的师风师德建设,培养教师对学生的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另一方面,学校要高度重视专业课教师队伍的育德能力建设,坚持从理论研究入手,以教学改革为载体,实现由传统说教型向教管结合型转变,由单一行政要求向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转变,由学生被动接受向自我教育转变。

(二)根本举措:拓展课程思政实施过程的教学体系

1.以“案例串联”为载体,融合思政教学目标

课堂是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场所。专业课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设计时,要以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融合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突出讲解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同时,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将科技发展、乡村振兴、教育扶贫、中国制造等思政映射点串入教学过程中,兼顾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价值引领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加工制造类专业基础课程“电工技术”中,电力系统飞速发展案例是导入正弦稳态分析的有效素材;在化工技术类专业核心课程“神奇的新材料”中,我国针对不可降解的白色污染的法规制定是提倡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素材等。

2.以“多元并联”为导向,优化思政教学方式

为有效在教学中传递思政教育理念,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共性和个性发展需求,专业课教师应致力于采用个性化和多样化相结合的多元互联教学方法。专业课教师团队通过探索新型思政课堂,开展专题式教学、虚拟仿真教学、对分课堂教学等形式,精心设定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3.以“移动互联”为基点,创新思政教学平台

积极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大力推进专业课思政教学与新媒体、新技术的有机融合。专业课教师可以借助“智慧课堂”教学服务平台辅助教学,推进专业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打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学习平台,积极发挥优质网络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形成课程思政教育合力。例如,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采集和记录学生全过程学习数据,对学生适时发起学习干预,教师可及时调整教学进程;通过实时答题、弹幕反馈等方式,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完善课后教学服务;以智能终端面向学生推送学习资讯、推出专题系列思政慕课,着力打造“互联网+思政”的立体化育人平台。

(三)制度保障:完善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评价机制

1.以“上下贯通”为要点,推行顶层设计

有效推进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建立上下贯通的联动机制。建议学校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专业课程推进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推进、相关部门联动支持、系部具体实施的组织体系。教务部门研究制定专业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完善课程思政工作评价考核机制。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所有专业课程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建设,构建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课课程思政体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在专业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2.以“协同建设”为前提,健全保障制度

健全完善保障制度,建立横向融合、纵向贯通的统筹机制。建议学校成立由校党委直接领导、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的领导机构,学校教务、团委、学工、科研等部门协同联动各专业系部的专业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统筹机制,系统出台贯彻落实专业课程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与保障制度,设立面向优秀教学设计、一流课程开发、示范课堂建设等培元的课程思政建设专项经费,完善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以期能够有力保障专业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成效。

3.以“多维量化”为标准,完善评价体系

秉承“以生为本”,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为着力点,从单一的专业维度向职业素养培育、社会满意度等多维度延伸,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将主观的质性评价和客观的量化标准相结合,一方面要以动态追踪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同时要融入学生在团队协作中体现的沟通能力、主动意识、集体荣誉感等评价内容。构建以“学校认定+学生认知+家庭认同+社会认可”的全链条多维度立体化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和比较功能等,助推专业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校校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6]。

猜你喜欢

专业课专业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