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意义、问题与对策

2022-03-17黄卫文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党史道德法治

●黄卫文

“党史是最好的教材”。建党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形成了厚重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这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将中国共产党党史有序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育教学过程, 在新时代具有充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党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意义

将党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促进小学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新时代小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重要基础,它对于红色基因的代代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筑牢意识阵地

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1]。首先,将党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能够为党史在小学中的传播打造意识阵地,有助于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过程中,重温无产阶级的先锋队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奋斗历史,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党伟大的奋斗精神和优良传统,学习革命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其次,党史是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中重要的教育资源。小学开设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传习党史教育资源的现实依托。例如,通过在小学中开设特色“党史”主题课程,利用“七一”“八一”“十一”等特殊节日,向学生讲述革命先辈的光荣事迹,开设革命主题课堂,邀请学生讲述感悟与思考等,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党史教育的浓厚氛围, 促使学生树立起“学党史”“爱党史”“跟党走”的坚定意识。

(二)夯实思想根基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新面貌。历史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我们更不能忘却艰难走过的每一步,即使未来再遥远,也要不忘初心,必须牢固树立学史力行的理想信念。近百年来,无论是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中,以及在改革开放的探索发展过程中,都涌现出了无数的优秀人物、先进事迹、崇高精神[2]。党的奋斗史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支柱, 也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思想根基。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只有深入了解党史,才能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今日成就,引导小学生一心向党。在党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的奋斗史,让他们感悟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深刻意蕴,从而深化对革命传统的理解,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坚定信念, 激发广大小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真实情感。但要注意的是,远离生活的党史教育是不完整的,思想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 党积累的革命与改革的丰富经验不能只是用于“纸上谈兵”,而应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指南。党史融入小学教学实践中,可以有效地将党史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并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极践行党的奋斗精神,将抽象的历史具体化,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追求,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树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远大理想。

(三)促进课程融合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课程,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整合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领域的知识,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对于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具有关键性作用[3]。将党史教育和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融合,可以不断推动德育课程内容的创新,为教学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连续取得辉煌成就,学者们对于党史的研究也进入了更加全面、系统的新阶段,这些党史研究资料是小学党史教育的重要资源。随着这些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成熟,就能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供更多与时俱进的鲜活素材和理论思考,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就会更加丰富, 课程融合与创新的力度就会进一步加大。

二、党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渐进性不明,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渐进性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指向了学生思想观念的养成与道德品质的发展, 意在促进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党史中有关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等,都将成为学生以史励志的内在驱动力,从中获得的精神力量,将为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但目前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存在一定的“拔苗助长”现象,即目标的设计未尊重学生的自然生长和身心发展规律。比如,在知识与技能层面,机械识记重大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等,提供的党史资源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不吻合。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来看,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对党和国家形象的认识,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低段学生处于具体存在物的感知阶段,教师可依托多媒体及教材中的文章、诗歌等,引导学生感受党的思想和精神。中段学生应以日常活动为载体, 建构学生对党和国家的亲在性体验,如升国旗、唱国歌、度节日等。到了高段,学生的抽象思维逐渐形成,可以逐步引导他们理解党和国家制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学生心中的国家认同感和公民身份感就会逐步形成。但目前不少教师在目标设定上未能遵循这一认知序列,影响了教育效果。

(二)教学内容联系性不强,淡化了资源的有效整合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深入贯彻课程整合性原则,以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4]。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传习党史的重要渠道,学生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可以重温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领略党在重要事件面前的意志坚定,学习不同阶段优秀人物的高尚品质,感受不同时期党获得的伟大成就……这些都是帮助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教材。但目前不少教师在融合过程中缺乏对党史资源的系统架构,也没有与广阔的生活有机联系,内容安排相互割裂,党史与课程内容联系性不强,导致教育效果出现了耗散情况。比如,六年级上册“我们是公民”章节中的“公民意识”,与党的十八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界定的公民意识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整合。

(三)教育方法融合度不高,缺乏党史的感染迁移性

党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 是引导学生知史爱党、 知史爱国的重要途径。只有将百年党史与学生的主体性体验有机融合起来, 才能让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树立爱党情怀。毋庸置疑,创新教学方法是当下教师点燃学生学习党史热情的关键所在。一般而言,讲授法是教师渗透党史内容的常态,其好处是可让学生短时间内接受党史知识, 但这种方式是单向的,即学生无法干预内容的容量,只能被动吸收。一方面,单一的讲授法容易弱化课堂教学的实效,因为“我说你听”的教学方法削弱了学生的体验感。教师可将讲解、讲述和讲演相结合,增加党史内容传播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比如,将课堂延伸到文化博物馆,让学生亲眼看见党史的发展脉络,重温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从内心深处感受党史的力量。另一方面,“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完成身份转换。从入学伊始,“儿童身份首先由非学生向学生转换,再由学生向少先队员转换, 最后由少先队员向未来公民转换”[5],单一的讲授方式将会延缓学生向公民转换的进程。比如,小学生虽然学习了“我们是公民”的内容,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仍将自我利益放在首位,忽略了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作出自己贡献等意识和理想的树立,难以在将来承担起公民的使命。

三、党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主要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内容丰富、场景宏大、精神谱系独特,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将党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亟须探寻新对策,才能切实培养听党话、跟党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走实:紧扣党史主线,深入挖掘党史教育素材

从时间跨度上看,党的历史已百年有余;从空间跨度上讲,党的历史不只包含了中国本土,更容纳了世界全境[6]。对小学生来说,要从整体上掌握如此波澜壮阔的党史脉络、史实、理论以及历史意义等,有极大的难度。因此,要让小学生系统学习党史知识,需紧扣党史主线,把握百年党史的继承性与发展性,深入挖掘道德与法治课中适合于小学生理解的党史教育素材,丰富小学生党史教育内容。具体而言,要深度挖掘党史教育的显性素材资源和隐性素材资源。

第一,挖掘显性素材资源,即挖掘《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党史教育素材。教材是小学生学习党史的基础性素材,而党史知识教育也始终应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重要内容。例如,统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大篇幅讲述了党史。在这一显性素材的发掘上,要坚持整合理念,依托党史脉络,将《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党史案例、党史栏目以及党史知识等进行优化整合,系统化呈现党史教育知识。除此之外,还要挖深现有教材。现行的《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我们都是少先队员”、二年级上册“欢欢喜喜庆国庆”等,都是可以进行再度挖掘的重要题材。这些内容能够有效增强小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

第二,挖掘隐性素材资源。除显性素材外,小学中也存在丰富的隐性资源,需要加以挖掘和利用。如挖掘学校物质空间层面的党史素材,让墙面“说话”,在墙面上展现党史关键事件与人物,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挖掘学校“红领巾学院”等学生层面的党史资源,通过学校党员教师团队、请进老革命讲党史等活动,进行党史教育;挖掘组织制度层面的党史素材,利用纪律严明的校规校纪与班规条约,提升学生党性修养中的组织纪律意识等。

(二)走深:打造行走课堂,拓展课程融合的活动形式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抗争史与奋斗史,伟大且庄严。但是,党史教育并不是空洞无味的灌输,不能以“书本学习”替代党史教育全过程[7]。将党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要不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教育学生知党史、明党情,以真实的历史事件、有力的教育话语影响和带动学生成长,让党史教育向纵深发展。缘此,要注重打造行走课堂,拓展党史与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的活动形式, 如开展仪式化活动、 沉浸式体验、任务型研学等党史教育活动。

第一,仪式化活动。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贯穿“党的仪式”系列主题活动,按照时间脉络,在“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抗战纪念日”等与党史有关的重要节日举行纪念仪式,如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等,通过庄严的仪式强化学生的时代使命感与责任感。

第二,沉浸式体验。党史与学生生活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学生难以感同身受,利用音乐、朗读、戏剧、虚拟时空等沉浸式场景, 能够让学生身处历史的场合,感染带动学生继承党的优良传统,争做党的事业的接班人[8]。

第三,任务型研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设置党史研学任务,化“被动吸收”为“主动探索”,由学生自主设计研学方案,在实施后汇报总结。任务型的研学活动,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党史的认识。

(三)走活:搭建移动平台,将党史融入网络学习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已步入“互联网+”时代,网络已成为小学生的生活必需品。在此背景下,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发网络平台,是党史与道德与法治课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

第一,试行翻转课堂。例如,《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欢欢喜喜庆国庆”一课,是进行党史教育的重要内容。课前可通过微信、QQ、微博等网络通信平台,推送《开国大典》纪录片,让学生观看真实的历史影像,对新中国形成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搜集老共产党员的英雄事迹。课中,学生可自行讲述、回顾新中国成立前的优秀共产党员事迹与事件,进行交流、讨论。课后,将所感所想通过照片或影片的形式加以呈现。翻转课堂的设计,能够让学生在充满画面感、艺术感、情感的情境中感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党员优秀品质的认同[9]。第二,微视频讲故事。可以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实现从站起来到强起来再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的点滴事迹,以微视频方式快速、简短地呈现出来,既深度关注小学生党史学习的基础以及接受能力,又将内容庞大的党史精简成一个个小故事,向学生推送,灵活多样地帮助学生学习党史。第三,打造党史“云课堂”。利用好周边资源,将党群服务中心的信息、校园内外、学习强国的资料等,放入学生触手可及的媒体上,方便学生随时点击播放,营造时时处处能学习的氛围,有效提高党史和道德与法治课的融合教育质量,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政治觉悟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党史道德法治
第一次学党史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