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以来胶东方言新史料探索

2022-03-17刘一梦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官话胶东方言

刘一梦

(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胶东方言狭义范围是地理概念所指称的山东省胶莱河以东地区的方言。广义的胶东方言是从纯语言学角度划分的,还包括胶莱河以西的青岛、潍坊、日照等部分地区,含黄岛、高密、五莲等大约五十多个县市区,相当于钱曾怡先生(《山东方言的分区》,1985年)山东方言分区的东区(1)钱曾怡,高文达,张志静.山东方言的分区[J].方言,1985(4),第243-256页。和李荣先生(《官话方言的分区》,1985年)划分的胶辽官话在山东的分布区域(2)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J].方言,1985(4),第2-5页。,这一划分角度比较符合语言实际。

1.胶东方言研究背景

1.1胶东方言研究的意义

著名音韵学者蒋希文(1983)、宁继福(1985)、俞敏(1987)认为胶东方言语音系统与《中原音韵》记录的语音系统有强烈的一致性(3)详参蒋希文.从现代方言论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中原音韵》里的读音[J].中国语言学报,1983(1),第139-200页;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第171页;俞敏.中州音韵保存在山东海边儿上[J].河北师院学报,1987(3),第66页。。而《中原音韵》为研究近代汉语共同语的来源等问题提供了依据,被严学宭(1991)先生称为“继《诗经》《切韵》之后第三座光辉的里程碑”(4)严学宭.代序——周德清诞辰710周年纪念和学术讨论会致词[C].《中原音韵》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第5页。。胶东方言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支北方方言,十几个县市区只有三个声调、知庄章三组声母一般分化为两套甚至三套塞擦音……这些特点,像一张张身份牌,成为胶东方言独有的身份证明,对于梳理从《中原音韵》到当代胶东方言的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胶东方言(主要是近三百年)随人口迁徙扩散到辽东半岛、吉林、黑龙江部分地区,形成胶辽官话,研究胶东方言的扩散历史,也是研究东北的胶辽官话的形成史。胶辽官话的显著特征是“清入归上”,而东北官话与北京官话的区别是“东北官话清入归上数量要大于北京官话”,可见东北官话与胶辽官话的密切联系,研究胶东方言对深入理解东北官话产生重要影响。

1.2胶东方言研究现状分析

(1)共时研究。胶东方言共时音系结构研究脉络清晰,越往东调查描写越深入,特点越突出(陈舜政1974(5)详参陈舜政.荣成方言音系[M].台北:台湾三人行出版社,1974,第1-10页。,张卫东1982(6)详参张卫东.荣城方言[D].北京:北京大学,1982,第1-20页。)。①总述性研究,开端为钱曾怡(1959)先生根据胶东17个方言点的普查材料,归纳出胶东方言的轮廓与特点(7)钱曾怡.胶东方音概况[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59(4),第110-130页。;李荣(1985)先生首次提出胶辽官话的概念(8)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J].方言,1985(1),第2-5页。,学者们开始有意识地把胶东方言与和胶东话有“清入归上”共性的东北地区方言结合起来研究;罗福腾(1998)对胶辽官话展开全面调查、描写和分析,以横向传递的视角探讨了胶东方言是如何传播到东北的,以及与东北官话间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9)详参罗福腾.胶辽官话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1998。;张树铮(2007)著有《胶辽官话的分区》(10)张树铮.胶辽官话的分区(稿)[J].方言,2007(4),第363-371页。。②具体地域研究,胶东区域内地点方言研究成果丰富,集中表现为《山东方言志丛书》陆续出版了牟平、荣成、莱州、威海等地的方言志,这些方言志在有限的字数内最大量地记录方言事实,突出方言特点。③针对某一方言语音特征的专题研究,代表性的有钱曾怡(1981)《文登、荣成方言中古全浊平声字的读音》(11)钱曾怡.文登、荣城方言中古全浊平声字的读音[J].中国语文, 1981(1-6),第294-297页。,张卫东(1984)《文登、荣成方言中古见系部分字的文白异读》(12)张卫东.语言学论丛·第12辑[J].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36-49页。,在共时层面对每个县市的方言都进行过比较详细的调查,已绘近百幅方言地图,专题研究比较深入,研究面上突破胶东地区,开始把胶辽官话作为一个整体研究。

(2)胶东方音历时研究,按研究方法分为如下两种:①借助共时层面差异的理论推演研究,方言语音系统的共时平面是不同语音流变层次叠置而成,共时差异可以反映历时变化,一定情况下可以借助现代方言“活化石”找出历史“原形物”。代表性的有钱曾怡(2012)(13)钱曾怡.从现代山东方言的共时语音现象看其历时演变的轨迹[J].汉语学报, 2012(2),第56-68页。、宫钦第(2008)(14)详参宫钦第.胶东方言的历史演变[D].杭州: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08,第1-113页。运用历史语言学理论,从共时层面的方言差异推断胶东方言的历时流变。宫钦第指出胶东方言是具有共同语变体性质的军话,深入研究胶东方言,对重建共同语语音史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②利用文献反映历史时期的方音面貌。张鸿魁(2005)《明清山东韵书研究》(15)详参张鸿魁.明清山东韵书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5,第1-201页。、张树铮(2005)《清代山东方言语音研究》(16)详参张树铮.清代山东方言语音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年,第1-324页。中均涉及体现胶东方言的韵书或其他文献材料,如《聊斋俚曲》《韵略新抄便览》《七音谱》等。历时语音研究中文献考察与理论推导的方法都已运用到方音史研究中,个体史料文献的深入挖掘推动着方音史研究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目前,约300篇胶东方言研究文献。在北方大方言区里,胶东方音的共时平面描写比较详尽,回答了现状什么样的问题。而方言现状为什么是这样,则需要探讨方言的历时面貌。研究也由共时层面到注重探索历时流变的方向发展。历时研究主要将历史比较法、语言接触理论和方言地理学的基本原理相结合,但传世文献运用相对较少。历时研究,特别是文献发掘做得非常不够。

方言间和方言内部差异的比较以及新历史文献材料的发掘能够回答方音历史面貌的问题。但音变发生的历史年代如何?共时差异是否因方言接触、方言转换等原因造成的?这都需要历史材料的证明。而前贤存在“清代其他一些山东籍学者没有专门讨论山东方言的论著……他们并不是出于保存方言的目的……资料比较零碎”的论述。具体到胶东方言材料,存在有限文本反复运用,而且材料范围多为胶莱河以西地区,胶莱河以东的文献发现利用较少的问题。李荣先生(1988)说:“方言研究以实地调查为本。方言的历史比较研究如有文献印证,犹如脚踏实地,早期方言韵书的重要性就在乎此。”(17)李荣.渡江书十五音序[J].方言,1988(1),第10页。

我们新发现了包括胶东方言韵书在内的史料,可以有效地补足文献资料,下文集中论述保存文献资料相对丰富的晚清至今的情况。

2.胶东方言史建设的新材料

本课题甄别旧材料,利用新材料,以确保语料的真实性、可靠性、有效性为前提,制定取材原则,完善研究方法,在正确理念指导下分析归纳语料,我们借助新发现的、或未从方言角度发掘其价值的文献材料支撑起胶东方言史研究的大厦,如:

2.1音韵学家张鸿魁曾说:“如果把近两千年的韵书发展史看作传统语文学的一部辉煌长剧,山东人可以说是揭幕者和谢幕人。”(18)张鸿魁.东岳论丛[J].韵书发展史和山东,2005(6),第128页。据张先生统计,清代仅山东籍人所著韵书就占了五分之一。而今古籍普查工作日益深入,山东省的古籍整理工作又走在全国前列,山东多家图书馆被列入国家古籍整理重点保护单位,我们借助良好的条件又不断发现前人未曾注意到的新的韵书韵图或者新的韵书版本。

2.1.1能剥离出胶东方言的韵书韵图——即墨黄玉书《一水山房韵书》、莒县庄瑶《声韵易知》、招远谢锺英《韵字蒙引》、高密单履谦《字母反切指掌》、海阳吴心远《韵切指归》等。

我们新获得的韵书如《切法撮要》,属于今日音韵学人所存目录遗漏之书。另有新韵书《韵法本俗》《重订空谷传声》属于罕见研究,只见于著录的。经过初步论证,这些书均有珍贵的后续研究价值。此外,还有《拼音识字表》《韵诂》《韵诂补遗》《韵法捷径》。

我们把研究视阈扩大到全国乃至海外,寻找省外是否有山东籍人编写的韵书韵图。比如山东高苑县(今滨州市高青县)人刘振统所著《万韵新书》,张鸿魁先生发现了两个版本,一个是光绪丁丑年(1877)子云堂版《增补万韵新书》,另一个是光绪甲申年(1884)镌顺和堂藏版《增补万韵新书》。而我们又发现了《万韵新书》的两个新版本,皆馆藏在今台湾师范大学国文所,分别是:清光绪十二年(1886)文裕成刊本,4册,索书号A940763.1V.1、A940 763.1V.2、A940763.1V.3、A940763.1V.4;清光绪三十四年刊本(1908),1册,索书号A940763.48。再如,山东黄县人刘维坊《同音字辨》,我们发现了前人所未列的诸多版本,大陆有华东师大清咸丰元年(1851)文石阁刻本;吉大清道光二十九年(1842)刻本;吉大清同治十二年(1873)善成堂刻本;北大清同治十三年(1874)京师善成堂刻本;另有台湾师范大学国文所藏本。不同版本古书能够互相校勘、增补。

2.1.2记载本地方言的著作——《黄县方言记略》《潍县方言记略》《齐东语》《胶谚征字》《俗字连珠》等。

2.2大众传播媒体

2.2.1直接归纳陈述方言现象的报刊文章。周干庭在《齐大季刊》长篇连载发表的《山东土语硏究弁言》《山东土语硏究(续)》和韩桐(1929)在《农民》《中国各省的“农谚”(续)》里的胶东部分,《黄县民友》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分若干期连载本土人的方言文章,如,张鹏程《黄县方言:石羊里方言意解》、杜明甫《徐乡方言绎》,又如《新黄县周报》的《乡言字举》以及《方言胶东语证》。

2.2.2富于地方土语色彩的刊物中甄别出的典型语料。殖民时期、国统区白话报刊的副刊、解放区共产党主办的以乡音亲民为表达方式的报刊,其中不仅有方言土语,还有很多谐音、方言诗歌押韵材料,可以从中离析出方音史料。北洋军阀时期的报纸以《中国青岛报》为舆论阵地,撰写发表了大量形式灵活的报道,如社论、漫言、讲演稿。《平民报》首先运用白话文体进行报道,《正报》发行数量最多,《大青岛报》持续时间最长。而这其中《青岛公民报》、《正报》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青岛民族报业之代表。北洋政府时期,上世纪二十年代,在商业广告中白话文广告开始崭露头角。报纸上偶尔会出现内容是白话文的广告,如《威海日报》副刊。中国共产党报纸《群力报》历经近四年半,发行量大,详细记载了此间的胶东抗日根据地的群众生活及战争情况。内容包括新闻、评论、副刊等,其最大的特点是通俗化。期刊有《民生》《海涛》《胶东大众》《胶东青年》《大众画刊》《文化防线》《文艺短兵》《农村戏剧》《清泉周刊》等。

2.3伴随社会文化大背景的变迁,国外学者来到胶东,成为研究胶东方言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

2.3.1圣经土白译本中的胶东方言材料,如《马可福音》(美国南浸信会1918年在上海出版的王照官话注音字母本)、《马太福音》(英国圣经会1920年在上海出版的国语注音字母本)。

2.3.2 19世纪西方传教士狄考文来胶东传教40余年,写下体现胶东方言特征的教科书《官话类编》《简明官话教程》,包含胶东登州、潍县音系。德国占领青岛期间在青岛出版了《德汉袖珍字典》(1902),附有反映本地方言的拼音,Deutsch-Chinesisches Taschenwöterbuch,mit Aussprache-bezeichnung der Chinesischen Wörter unter besonderer Berüksichtigung des Schantung-dialektes. Welzel,A。日本占领时期,坂本一郎先后发表《青岛方言概说》《即墨方言音韵语汇》。坂本一郎把胶东方言与国内其他方言和日语的发音作对比,描写细致。

2.3.3 当代的东亚学者是胶东方言研究的海外主力。代表性的有日本学者太田斋《掖县方言调查报告》(1988)(19)详参(日)太田斋. 掖县方言调査报告稿[J].神户外大论丛(37),1986,第81-106页;太田斋. 掖县方言调査报告稿[J].神户外大论丛(38),1987,第55-74页;太田斋. 掖县方言调査报告稿[J].神户外大论丛(39),1988年,第63-80页;太田斋. 掖县方言调査报告稿[J].神户外大论丛(40),1989,第19-42页。《胶南方言调査报告(稿) 》(1990)(20)详参太田斋.胶南方言调査报告(稿)[J]. 神户外大论丛41, 1990,第33-52页。。韩国学者由于地域原因,对山东方言研究相对深入,如朴炯春《中古知庄章声母在今山东方言中的读音》(21)详参朴炯春. 中古知庄章声母在今山东方言中的读音[J].中国学论丛,2000(10), 第265-278页。。研究方式上出现了新的中韩对比研究《韩国釜山华侨的荣成方言与中国荣成本土方言的语音比较硏究》(2007)(22)详参尹佑晋.韩国釜山华侨的荣成方言与中国荣成本土方言的语音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学位论文,2007,第1-110页。。

除了以上几大方面,我们的视阈可以放得更宽,材料包括集中体现语音史的核心文献和字缝里搜索的扩展信息,涉及传教士资料、移民史资料、中国学史资料、韵书韵图、笔记和音注材料、国外传教士资料、外国人研究的游记、朝日漂流海难资料、对音资料、圣经土白译本、《李朝实录》《燕行录》《朝天录》里胶东方言的相关内容。

3.胶东方言新史料特点

3.1史料的文献特点

我们在新材料的发掘基础上,分析史料特点。史料的创新主要表现在:

(1)文献材料类型扩展,如反映白话土语的报纸、圣经土白译本等。

(2)文献珍稀程度高,《切法撮要》《韵法本俗》等为新发现的方言音韵珍本手稿。

(3)“异域之眼”文献材料的运用。新发现利用的文献涉及中国台湾、德国、日本等地。

(4)固有文献材料新的利用视角。狄考文的《官话类编》过去倾向从南北通语角度研究,而狄考文本人是在胶东生活过45年的传教士,对登州、潍县的方言描写可靠。该书出现的一些其他辞书未收的熟语或熟语的义项,我们发现并非前人研究认为的外国人错误理解汉语而是胶东当地常用的熟语或义项。根据狄考文的中国生活语境重新考释该书,可以更深入有效地解读《官话类编》,获得该时地方言概貌。

3.2胶东方言史料体现的语言学特点

(1)胶东学者本土方言研究意识强烈,出现多部方言著述和报刊专题连载方言文章,胶东地区音韵学家蜂出,仅掖县一地就有宿度、毕拱辰、翟文泉、周云炽、刘柏、李兆元等人。20世纪初胶东地方学者已经用西方语法观念分析本土方言,语言理论运用较早,语言现象观察透彻。

(2)胶东学者具有胶东方言内部方言点差异比较意识,如清同治十二年(1873)潍县郭麐撰《潍县方言记略》,山东省博物馆藏民国二十年秦玉章钞本上有日照王献唐批校並跋。潍县人记载清末方言、日照人于民国初比对自己的土语加入眉批的这部著作,体现了明显的方言比较意识。

(3)新材料累积起历史资料相对丰富的地区,有助于观察纵向语言变迁。

如掖县已有《韵略新抄便览》(1763)、《切法撮要》(1838)和《莱州方言志》(2005)这些显著体现方音的材料和其他辅助材料,我们可以推论出每隔百年左右莱州的语音流变史。又如潍坊,有狄考文(1892)所记潍县方言音系,清人著作《潍言》《潍县方言记略》和近世的方音调查记录,有助于呈现潍坊清代后期至今的语音流变史。再如利用记录青岛方言的《德汉袖珍字典》(1902)、《胶澳志》(1928)、坂本一郎《青岛方言概说》(1941),再结合今天的方志记载与百姓实际发音,有助于理清青岛地区语音流变。

4.新材料研究价值

4.1语言学价值

(1)研究胶东语音史流变能够对研究近代方音史,深入理解《中原音韵》音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帮助。对具体某一方音的流变方式和流变轨迹的梳理,可以补充普通语言学理论,有助于深化对语言的本质、语言的流变规律的认识和探讨。

(2)在此基础上,注重从史料中提取方言扩散时产生的语言变异现象,不仅发现利用胶东方言史料,也充分挖掘清代东北移民资料、体现东北地区方言材料的汉语教科书等文献,重构基于史料对接的方言史“扩散”面貌。胶东语音史扩散与扩散产生的变异,对研究胶辽官话盖桓片的形成历史、东北方音史具有原创性的意义和价值,而东北方言史的研究又是摸清汉语普通话语音史形成的关键。

4.2文献学价值

增强文化自信。我们的文献资料收集可以让“沉睡”的古籍“苏醒”,且价值倍增。研究工作中建设“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地域方言史特色数据库,将孤立、静态和碎片化的文本数据转化为“关联、动态和整体性”的,有助于凸显地域文化,彰显“中国记忆”,产生奠基性的文献应用价值、借鉴性的理论建设价值和深入的学术应用价值。

4.3社会价值

(1)我们的研究涵盖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登州、青岛,能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语言史研究添砖加瓦。

(2)胶辽官话一度成为东亚通语,研究胶东方言史,可以为汉语传播、一带一路的建设贡献力量。胶东方言后期被带到东北,由于日朝当时在东北大量活动及部分胶东或东北人入朝鲜,而政府一度限制外国人进京,实质影响到了日本、朝鲜半岛所学汉语的语音标准,甚至有日本学者评价说清末的东北话就是山东话,我们站在更广阔的文献背景下,观察胶东方言对东北话和在日韩产生的影响。我们的研究既具有文献学价值也具有语音史价值,彰显了胶东方言的影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语国际传播的研究。

5.胶东方言史研究展望

我们通过对研究性历史文献和历史语料的考证、排比和归纳, 结合共时研究,从中整理出不同历史时期的语音系统,追寻出胶东方言的语音流变轨迹。“实际”来自穷尽式搜索海内外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这为再次上升到新的理论范畴提供了新视野、新高度。我们采取宏观性综合考察与微观性个体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借助历史层次、语言接触观念和扩散导致的语言变异理念,形成新的方言史研究理论范式。

“语言本身没有生命,不会扩散;它的扩散完全是由人员流动造成的,因而需要联系人民的迁徙,社会环境的改变来研究语言的扩散。”(23)徐通锵.历史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第220页。我们结合方言历史文献与体现人口迁移制度变迁的史籍,从方言系统内部和外部的社会因素双重证据出发,方言系统内部资料主要结合历史时期东北地区的韵书、日本汉语教科书等材料,外部人口迁移、政治制度主要从家谱、史书中获得信息,考察胶东方言到东北之后的继承与方言变异情况(变异后形成新的盖桓片),建立胶东方言扩散到东北的新型研究模式。

历史时期的胶东方言的地域影响范围不仅在东北,在山东的影响也比今天更广,我们建立大格局观念,跳出胶东方言史的视域范围,观察胶东方言与东北官话、冀鲁官话甚至中原官话、北京官话间的互动关系。人口迁徙伴随着语言扩散,扩散过程中产生语言变异,我们研究北方官话间方言史的语音一致性和差异性,找出它们的共同形式和发展规律,建立具有现代方言史意义的新的研究范式,并通过新的研究模式生成适合汉语的研究理论。

猜你喜欢

官话胶东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胶东面塑——花饽饽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胶东徐福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研究
胶东沿海的“妈祖”遗产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俗话说,官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