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全媒体传播体系构建的实践与探索

2022-03-17李亚萍

滁州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安徽融合

李亚萍

在我国,媒体融合既是一场由技术革命带来的媒体转型,也是一场在国家层面谋划和推动的深刻变革。[1]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是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需要,也是主流媒体引导舆论、弘扬主流价值,积极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在此背景下,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要着力构建“123全媒体传播格局”,即1个省级技术平台、2家新型主流媒体集团、省市县3级传播矩阵,从顶层设计上为安徽省的媒体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展现安徽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中的具体实践和探索。

一、宏观上:构建多元协同参与的传播主体格局

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某一家媒体或某一级媒体的单打独斗式传播主体格局是无法完成的,需全省一盘棋,上下联动,多地(级)联动,建立多元主体同频共振的“大合唱”式格局,切实巩固、壮大、做强主流舆论阵地。

(一)突出省级媒体价值引领,巩固主流舆论阵地

省级媒体是区域性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领头羊”,需依托自身的资源及优势,积极尝试并探索深度融合发展的新道路,切实巩固主流舆论阵地。在省级媒体融合实践中,安徽以“一报一台一网”三大主流舆论阵地为核心,充分发挥省级媒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唱响主流舆论的安徽声音。

1.“一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将旗下重点新闻门户网站——中安在线等网媒业务剥离出去后,在新媒体人才、技术、资金等紧缺的情况下,经过深入调查,结合实际,深耕本地资源,革新运营模式,形成了党报为龙头,系列报、新媒体协同传播的发展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欠发达省份党报媒体融合的新道路。

首先,坚守党报舆论阵地,促使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在创新主题宣传、回应社会关切、强化思想引领的同时狠抓产品创新。打造安徽日报新闻客户端、新闻大数据中心和安徽新闻网·视觉安徽频道三个新媒体,实现“三端并行”(报刊端、PC端、移动端)、采编发管“四位一体”的综合传播体系。

其次,深耕本省资源,积极探索传播渠道下沉。2019年,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开启融媒核心项目——“安徽党媒云”,旨在整合内部资源,打造安徽主流权威媒体平台。目前该项目已建成了乡镇融、社区融、法治融、农金融、校校通五大平台。

第三,厚植徽商文化,创新传媒经营模式。集团旗下徽商传媒跳出媒体办媒体,深入市场创市场,让媒体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创造者、拓展者和推动者。以“徽商优质资源整合者”为定位,探索出“组织+活动+论坛+招商”的营收新路径,成功将广告和发行收入降至总营收的40%以下,走出了一条传统媒体盈利新路径。

2.“一台”。安徽广播电视台以“打造新型主流媒体,重返卫视第一阵营”为目标,组建以一把手为组长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切实推动媒体深度融合。

首先,优化顶层设计,狠抓事业企业“双驱动”。2019年,安徽广播电视台制定《融合改革方案》,提出了“大中心、大融合、企业化管理”的总体改革思路。具体而言,一是打通全台新闻资源和卫视市场链条,建立广告资源拓展与频道频率运营的互动联动。实现选题、资源、生产、人员、播发、管理的“六个统一”和创意、生产、推广、销售、播出、覆盖的全环节融合;二是深入推进平台、渠道、机制等方面的融合,建立广告运营与频道运营、市场需求与节目研发、品牌内涵与品牌呈现的“三个协同”,推行事企融合、统一管理、统一运营。三是通过引入管委会体制、管控运营成本、盘活人力资源等市场化手段切实解决事企两不像问题,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成本效益意识,重塑主流媒体竞争力。

其次,盘活资源,深化供给侧改革。建立精品节目生产责任制,推行“工作室+项目制”模式,促进既有品牌节目的升级转型;将节目生产前后端链条打通,以市场和效益为目标,按需开发和定制,推动节目研发创新;整合频道频率,最大程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精准定位和差异化发展。

第三,强化技术赋能,推动智慧广电建设。与安广网络、华为、中兴、科大讯飞等公司在融媒化制作、精准化服务、智慧化协同等方面展开合作,启动5G+4K融合发展战略;与腾讯合作,打造“智慧广电+互联网”模式;与上海风语筑合作,布局广电MCN;与爱上电视、中国电信合作,共谋新技术背景下家庭交互全媒体平台的建设。

3.“一网”。2014年,安徽省成立全国首家以“新媒体”冠名的传媒集团——安徽新媒体集团,区别于全国其他传媒集团“传统媒体+新媒体”发展模式,在内容建设上,安徽新媒体集团与原母体“安徽日报报业集团”脱钩,依托省级重点新闻门户网站“中安在线”,专攻网媒方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上发力。

首先,以“新闻+资讯+互动”为重点,形成了“两网(安徽文明网、中安在线网站)、两报(安徽先锋手机报、安徽手机报)、两微(安徽省政府发布微博微信、安徽发布微博微信)、一频(中安视频)、一端(中安新闻客户端)”的立体化宣传平台格局,筑牢网络宣传阵地。

其次,拓展市场业态,发展“媒体+政务+服务”。先后承担了安徽省和合肥市在内的60多家党委、政府部门的微博微信运营工作,并在全省16个地市开通中安在线地方频道。

第三,以“网络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基础,拓宽媒体功能。2018年,开发媒体融合技术支撑平台“安徽云”,为省内各大媒体提供融合解决方案。此外,安徽新媒体集团还开发了包括政务云、安全云、文化云在内的多项业务,积极探索“信息+政务+服务+产品+大数据”的移动政务新媒体平台、“互联网+公共文化建设”的一站式公共文化云服务平台、安徽形象VR内容平台等新业态。

(二)强化市县级媒体桥梁纽带作用,壮大主流舆论阵地

在一个省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构建中,市级媒体发挥着上承省级媒体、下接县级媒体的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县级媒体是直接面向群众的,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关乎着党的创新理论能否“飞入寻常百姓家”。因此,市县级媒体一直是媒体深度融合改革的中坚力量和主战场。

根据中央指导精神,市级媒体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自身融合发展模式,可以各自建设融媒体中心和传播平台,也可以做好资源统筹和机构整合,共同打造市级融媒体中心。[2]安徽的市级媒体融合建设主要就是沿着这两个方向的。

全省16个地级市中芜湖、淮北、安庆、铜陵、亳州5个地级市走上了或正在探索构建“报业+广电”的全媒体一盘棋模式。

其他10个地级市的媒体融合采取的是结合自身实际,自建融媒体中心或传播平台的形式。如合肥报业集团与ZAKER合作推出区域融媒体平台“ZAKER合肥”,率先建立起全媒体发布集群的全媒体采编平台。宿州拂晓报社以“WIFI+民生服务+新闻宣传”为服务定位,打造了智慧城市免费WIFI传播平台。借助覆盖全城的免费WIFI网络,让“新闻宣传”和“民生服务”与受众亲密接触,建立了移动互联网主流舆论阵地。

安徽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起步较早,2015年合肥市包河区挂牌成立全国首个社区新媒体工作室,第二年即与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成立包河区融媒体中心。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召开后第三天,亳州市涡阳县融媒体中心便揭牌了。前期,安徽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主要依托“两朵云”,分别是安徽新媒体集团的“安徽媒体云”和安徽广播电视台的“海豚云”。直到2019年7月,安徽省委省政府正式下发通知,由安徽广播电视台主导承建全省县级融媒体中心省级技术平台,并于随后成立由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和新媒体集团等合资组建的“安徽皖云传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具体负责省级技术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因此,安徽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模式是省级平台主导,全省一朵云、一地一个端。

(三)释放融媒体工作室创新活力,做强主流舆论阵地

如何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创新活力,既是媒体深度融合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融媒体工作室这种“小而美”的模式,打破了传统媒体管理中的层级多、运转效率低等问题,有效实现内容的垂直化、团队的专业化、结构的扁平化,能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激活发展的内生动力。安徽以培育和发展融媒体工作室作为突破口,消除媒体融合改革中的体制机制落差。

早在2016年安徽广播电视台和安徽新媒体集团就开始试水工作室模式,其中安徽新媒体集团的“徽喜鹊”工作室是全省第一家专注融媒体产品生产的工作室。同年,安徽广播电视台组建“达尔闻”新媒体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运营达耳闻APP项目,开启了管理创新和内部创新,该项目得到了安徽省委宣传部的肯定和资金支持。2019年,在安徽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安徽省直新闻单位成立了100多家融媒体工作室。其中安徽广播电视台在2019年4月一口气推出了60家融媒体工作室,内容涵盖新闻、文化、科普、教育、人物、法制、娱乐、生活等12个类型,每个工作室都享有运营、选人用人、资源使用和资金支配的自主权,所有工作室都朝着“全媒型、公司化、MCN”的方向转型升级。经过3轮培育,如今安徽广播电视台已挂牌成立的工作室超过100家,这些工作室在各大平台运营的新媒体账号数百个,粉丝总量超过7000万,年作品总数量超30万件,2020年总营收超过3000万元,形成了具有庞大用户群体和强大传播力的新媒体矩阵。

2020年,安徽广播电视台融媒体工作室获选全国广电媒体融合典型案例,其设计的“一中心、三平台”的制度作为典型经验被安徽省委宣传部在全省进行推广。目前安徽省、市、县三级媒体都以工作室为抓手,释放创新活力,做强主流舆论阵地。

二、中观上:发展“媒体+X”的多元服务模式

在中观层面,全媒体传播体系通过各项专项建设与宏观社会发生关联,实现服务社会的媒体功能的拓展延伸,也是在新的环境下重构媒体与用户之间的关系。[3]

(一)媒体+政务

“媒体+政务”实现了媒体功能从“单一传播”转向“政务服务”,是主流媒体提升传播能力,转变职能,重塑用户关系的有效途径。

安徽省市县三级媒体层面都在积极探索“媒体+政务”的运行模式。根据安徽省政府的安排和部署,2016年底前安徽省政府各部门及各市、县完成政务微信微博的开通,2017年底要建成以“安徽发布”为龙头,市、县两级政府及省政府各部门微信微博为支撑的全省政务“两微矩阵”,并在全国形成影响力。

为此,安徽省各主流媒体都积极推进“媒体+政务”服务。宏观上,基本形成了覆盖省市县三级媒体的政务新媒体矩阵。以安徽新媒体集体为代表,2016年即成立“政务新媒体中心”,组建“徽喜鹊工作室”,专门为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政务新媒体运营、技术服务和线上线下活动策划等多种服务。并通过旗下“中安新闻”客户端推出聚焦全省政务资源的平台“安徽号”,搭建省市县三级政务媒体互联互通的桥梁。微观上,充分发挥县级融媒体中心紧贴群众的优势,同时打通政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和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以淮北市濉溪县融媒体中心为例,作为中宣部首批启动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濉溪县融媒体中心聚焦群众需求、延伸“媒体+政务”渠道,依托“县融”客户端“智慧濉溪”APP开通政务服务,包括网上问政、政民互动、网上办事等几十个服务项目。还与当地县委宣传部等部门共同开办相关融媒体栏目,在政府和百姓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让百姓少跑马路,多走网路,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欢迎,提升了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和服务能力。

(二)媒体+公共服务

赢得受众是媒体融合的“初心”。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受众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如何提升受众的体验感成为当前媒体融合改革的主攻方向之一。而提升用户体验就必须要创新媒体的服务业态,让受众实实在在感受到媒体的“贴心”与“用心”。“媒体+服务”通过优化平台功能,开展多元化的民生服务,让主流媒体服务基层,扎根百姓,实现了媒体深度融入基层社会的治理,不仅创新了媒体的服务业态,更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增强了主流媒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另一方面,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传播的空间和时间限制逐渐消弭,传播主体与节点的连接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为媒体参与公共民生服务提供了技术基础。

安徽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全面推动“媒体+服务”。数字长三角是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安徽正全力推进数字江淮建设。为此,全省所有地级市都启动了“城市大脑”建设,打造基于城市大数据的新型智慧城市。在此基础上,安徽各级媒体,特别是县级融媒体中心,通过接入智慧城市建设,汇集多方行政资源推出便民服务入口、开展定制化的特色服务等形式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宁国市融媒体中心的“大屏+中屏+小屏”的“智慧云屏”服务平台项目不仅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还入选了2020年国家广电总局智慧广电示范案例。所谓“大屏”,指的是3D全息科技屏。2020年初,宁国市融媒体中心在市区公园、大型广场等场所投放了40组3D全息宣传屏,将各级政府的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及主流媒体的新闻资讯等以活泼生动的形式传播给当地的群众。所谓“中屏”,指的是社区信息屏,即融媒快递宣传驿站。从2018年开始,在城区主要小区搭建智能快递储物柜,内嵌32寸液晶显示屏,打通主流媒体传播的“最后一百米”。在将党和政府的声音第一时间传递给群众的同时,积极推送道路施工、就业招聘、停水停电、规划调整等便民信息,并在快递柜体联通应急广播,实现应急信息的精准发布。目前,该项目累计宣传服务超过150万人次,基本覆盖了全市各主要小区、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所谓“小屏”,指的是指尖服务屏——爱宁国APP。秉持“移动优先”的理念,爱宁国APP全面嵌入智慧城市各个领域,上线了路况实时监控、公共停车位查询、订餐、生活缴费、就诊挂号、在线查询等一大批便民服务,打通客户端与政府政民互动平台的后台通道,接入市长热线、政民互动、党政民情直通车等行政服务功能。只要动动手指,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乐都能在一个平台上搞定。

(三)媒体+商务

全媒体传播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基础性资源配置方式中孕育,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社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产生,必须具备与社会各种资源广泛对接的强大的自我造血能力和竞争力。[4]近年来,媒体广告收入的大幅下滑说明过去那种以“二次售卖”为主的盈利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传媒环境了。安徽在媒体融合实践中积极发展“媒体+商务”,利用媒体自身优势和特色盘活资源,主动对接产业资源和社会资源,大力拓展运营空间和盈利空间,探索更加多元化的变现形式和盈利模式。

安徽广播电视台利用自身全媒体渠道资源,努力探索与其他行业的共赢点,延伸媒体产业链。第一,积极布局MCN网红经济产业。与字节跳动等合作打造“安徽广电”MCN账号孵化基地,建立广电媒体号IP矩阵;与上海风语筑就网红经济生态链构建、安徽特色直播电商平台打造和安徽网红经济产业基地创设三个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双方合作建立的网红直播基地——AHSPACE于2021年3月正式投入运营。这是国内首个沉浸式网红直播基地,整合了风语筑和安徽广电的优势资源,是安徽广播电视台布局广电MCN的重要尝试和探索。第二,大力发展“智慧广电+”,与华为、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合作建设5G+超高清视频应用创新实验室,发力超高清视频产业;与中兴和科大讯飞联手探索5G+4K创新应用场景;与省文化和旅游厅合作启动智慧旅游,构建智慧文旅新生态,主动拥抱本省智慧城市建设所带来的新商业机遇。第三,以“安徽卫视·ATV”客户端为平台构建“在地生活圈用户服务产业链”,聚焦安徽本土用户需求,在客户端开通各种垂直类频道,用特色化内容产品、贴心式的生活服务和高粘性的社交互动等连接和沉淀用户,实现流量的变现。

作为安徽省第一家成立的市级融媒体集团,芜湖传媒集团通过共享渠道、电商分账、全案代理及跨界合作等方式发展“媒体+商务”。试水媒体+直播电商,利用节目主持人、政府官员等直播带货,为当地特色农产品打开销路,深度参与当地的经济建设;利用自身渠道及平台资源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合作,承接与策划各种大型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抖音、今日头条等商业平台合作,发展智慧广电+;与澎湃新闻等合作,学习与借鉴国内领先媒体集团的经验和做法,创新经营方式;组建传媒公司,聚焦品牌打造和互联网产品运营管理与投资。2021年11月9日成立的芜湖大江传媒公司,独立运营集体旗下的“大江”品牌系列媒体产品,探索建立“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模式,是芜湖传媒集团媒体深度融合改革发展的重要探索和实践。

(四)媒体+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可以说,打造新型传播平台是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关键,也是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重点。

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构建“123全媒体传播格局”,其中就包括建成一个省级技术平台和2家新型主流媒体集团,可以看出,安徽从顶层设计层面作了部署。整体来看,其新型传播平台建设,主要围绕“地方性、区域性、特色化”为中心。

省级媒体层面,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区域新型传播平台。安徽广播电视台以打造自有旗舰移动客户端为核心推动新型传播平台建设。2021年,上线“安徽卫视·ATV”,这是安徽广播电视台集全台之力打造的自有旗舰客户端,意在贯彻中央和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媒体深度融合的政策部署,加快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安徽卫视·ATV”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在地性”的资源优势,定位区域性、综合性移动传播平台。主打“两聚两最”:聚全台、聚全省、最安徽和安徽最。即聚合全台优质内容和用户、汇聚全省信息资讯,打造安徽最大和最有安徽特色的区域综合性超级APP。安徽新媒体集团开发的“安徽云”平台,是助力全省媒体融合的协同创新平台,集新媒体采编技术、大数据内容管理、新媒体运营支撑和传播效果监测反馈为一体,能实现技术应用、信息内容、管理手段和平台终端的互融互通,为本省的媒体深度融合保驾护航。目前,“安徽云”平台上入驻的市县区媒体和政府单位超过120家。

市级媒体层面,坚持移动优先,围绕客户端为中心打造集资讯、服务、政务、社交娱乐、生活休闲为一体的地方性综合服务中心。部分市级媒体还积极探索市县联动,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共建共享传播平台。如芜湖传媒中心构建的“市县一体化”发展模式,以总端(中央厨房平台)+分端(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形式实现市域内所有县区媒体的融媒产品在同“一朵云”下运营展示。

县级媒体层面,主要通过入驻省级技术平台实现和新型传播平台的联动。“安徽卫视·ATV”新型传播平台上线后,安徽广播电视台便着力推进“皖云”省级技术平台和新型传播平台的联动发力,为县级融媒体中心提供功能平台和流量入口。为此,安徽台将所有入驻“皖云”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客户端封装在“安徽卫视·ATV”平台上,并开通“我身边”媒体专区,推送全省县级媒体的资讯内容,改变了县级移动客户端单打独斗、困难重重且力量弱的现状。

三、微观上:搭建立体多维的全媒体传播矩阵

万物皆媒时代,媒体与用户之间的连接建设非常重要。全媒体传播体系,就是要强化媒体与受众的连接,让全媒体建设成为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与纽带。[5]因此,积极延伸传播触角,搭建多维式立体化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强化与用户的连接,才能实现用户在哪里,宣传报道的重点就伸向哪里,将党的声音传得的更开、更广、更深入。

(一)整合资源,构筑“报台网微端屏”的立体传播矩阵

安徽每一层级的媒体都建立了立体化的传播矩阵。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一是在融合过程中本着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和效益最大化原则,充分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平台和渠道资源,构筑了覆盖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微信、微博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化传播矩阵;二是借船出海,全面入驻抖音、今日头条等第三方大流量商业新媒体平台,深耕各种媒体号,形成自有平台渠道与第三方平台的互促共进,并积极尝试通过技术手段将这些第三方平台的媒体账号进行统一管理,掌握用户数据资源,实现精准推送和投放。

(二)坚持内容为王,优化表达方式

立体多维的全媒体传播矩阵需要有优质的内容与之相匹配,因为,优质的内容永远是媒体的核心,是舆论场上的“硬通货”。为此,安徽在全媒体传播体系构建中不断创新理念、转变传播思维,全面推进内容建设。安徽新媒体集团主要从原创内容生产能力提升、品牌评论栏目打造和优质内容输出三个方向发力,推动内容的创新和生产。其打造的《黑洞》《一滴水的旅行》等融合新闻作品和“宛新平”“中安时评”“万钧客”等网络评论栏目深受用户的欢迎。安徽广播电视台充分发挥PGC+OGC+UGC等多种内容生产主体的力量,并汇聚全省各市县媒体内容资源,着力强化优质内容建设。2021年上半年,安徽广播电视台融媒体工作室围绕两会、建党100周年、疫情防控等主题,推出了一大批优秀融媒产品。其中向前冲工作室在抖音号上对电视剧《觉醒年代》的二次加工短视频得到了中宣部的认可和肯定,总播放量超1.8亿次,共38条视频播放破百万,单条最高播放量超4500万次。万有引力工作室制作的微纪录片《红印落 春雷响》《追逐太阳的人》《洪水不退,我们不退!》等登上学习强国平台首页推荐。这些兼具温度和厚度、兼有特色和创意的融媒体产品的传播,让主流声音更响亮。

(三)创新管理模式,促进全媒一盘棋

创新管理是实现全媒体传播矩阵和优质内容匹配的关键因素,更是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保障。安徽的各级媒体在创新管理上都做足了功夫,从省级媒体到县级媒体基本都组建了以当地政府主要领导人或媒体一把手担任组长的融媒体改革领导小组,打通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资源和市场链条,通过整合资产资源、产品、机构、人员、绩效考核等,深入推进渠道、平台等方面的融合,采取企业化管理,事企融合,统一运营、统一管理,实现全媒一盘棋。其中,安徽广播电视台针对融媒体工作室推出的激活机制、培育机制、考核机制和保障机制是安徽媒体融合层面的创新和创举,特别是其创新设计的融媒体工作室服务中心+技术服务平台+管理服务平台+经营服务平台的“一中心、三平台”服务制度体系已成为全省各级媒体的范本。该服务体系由全台16个职能部门共同承担,为各个融媒体工作室提供全方位保姆式的服务,推动各个工作室向“全媒型、公司化、MCN”的转型升级,极大的激发了创新活力,促进媒体深度融合。

综上所述,媒体融合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是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需要。从整体上看,全媒体传播体系需要在不同层级构建,从中央级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到县级融媒体中心,即需要在横向上搭建覆盖全国,纵向上涵盖各个层面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从个体上看,需要每个主流媒体都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6]从这个理念出发,意味着全国每一个省都要搭建覆盖全省,涵盖省市县三级媒体的全媒体传播格局,省内每一家主流媒体都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传播格局。因此,全媒体传播体系在省级层面,需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省级媒体和市县级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等的关系,要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和优势,不能搞“一刀切”和“一个样”。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安徽从上到下都在积极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探索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路径,以期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引导舆论、弘扬主流价值,着力推进全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省各级媒体在贯彻中央和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媒体深度融合的相关政策部署的同时,努力结合自身定位和实际,秉承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目标理念,找准自身定位,整体联动、量体裁衣,从顶层设计层面为本省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确定了方向和目标,体现出了“安徽特色”。

猜你喜欢

安徽融合
一次函数“四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安徽:种子田去杂保纯促增收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5.回声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