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革命老区金寨县的实践

2022-03-17黄常军张仁衮钟壮壮

滁州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金寨金寨县攻坚

黄常军,张仁衮,钟壮壮

改革开放以来,扶贫攻坚走过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让一部分贫困群众走出了贫困;但过去的治贫方式以粗放扶贫为主。扶贫进程缓慢,贫困返贫严重,发展差距拉大。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2015年党中央明确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战略。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1]”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2020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金寨县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征途上作出了积极有效地探索尝试。

一、金寨县扶贫概况

金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是安徽省最大的山区县、库区县,也是国家级首批重点贫困县、全省深度贫困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总面积3814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总人口68万人。全县贫困人口由2014年初的39206户130896人锐减至2018年底的8348户16114人,五年共完成脱贫114782人,年均脱贫2.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初的22.1%降至2018年底的2.73%,下降19.37个百分点。建档立卡贫困村由2014年初的71个降至2018年底的4个。近年来,金寨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任务、最大的责任,精准锁定年度脱贫目标任务,抓重点、攻难点,补短板、强弱项,切实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政策的落实。2018年,金寨县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2019年以来,金寨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紧扣年度目标任务,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突出问题,坚持“不出新政策,重点抓落实,关键补短板,提升满意度”的原则,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重点工作。预计实现6873户13705人贫困人口脱贫,脱贫之后全县将剩下1037户1839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将降至0.31%,全县仅剩的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高质量实现“县摘帽”目标即将圆满完成。但剩下来的都是困中之困、坚中之坚,难啃的硬骨头,丝毫不可懈怠。

二、脱贫攻坚取得成效

(一)基础设施由差变好

金寨是安徽省面积最大的山区县、库区县。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基础设施相当落后。金寨县紧紧抓住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金寨、省委省政府做出“抓金寨,促全省”和美丽乡村整县推进的有利时机,全力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自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1.5亿元,聚焦71个重点贫困村,重点扶持36个双基薄弱村。投入资金1.246亿元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提升工程,受益贫困人口3万余人。

1.推进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先后开通城镇、镇镇、镇村公交线路67条,投放公交车296台,实现全县23个乡镇和具备条件的211个建制村通公交。全力实施行政村的道路、水利、环境、文卫体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全县进村公路得到100%硬化,公共服务进一步优化。

2.全力推进农村电网通信升级改造工程。县供电公司积极对上争取资金,累计争取投入农网项目资金1.58亿元(其中用于贫困村电网改造资金0.87亿元),覆盖受益农户11057户。县移动、电信、联通和铁塔公司也纷纷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偏远山区通信网络改造,进一步提高了4G信号覆盖率,并顺利打造了安徽5G第一村——金寨县大湾村。

(二)生活水平由低变高

1986年,金寨县被列为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当时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00元以下的有42万多人。近几十年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全县人民辛劳奋斗下,人民的生活水平由低变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渐渐地开始走向小康社会。2018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88元。2020年生产总值达197亿元,年均增长7.7%;财政收入增至25亿元,年均增长19.9%;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5.7%、9.5%,实现了乡村更美丽,生态更良好,幸福感更浓,安全感更强。

(三)产业途径由窄变宽

金寨曾经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产业投入不足,产业品牌效应不强,缺少特色产业,产业经营程度不高,粗放经营为主,产业增收缓慢。如今农业和第三产业多业并举,多管齐下,增收效益显著。

1.特色农业提速优化。金寨县在严格守护好青山绿水的基础上,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主抓手,大力推动油茶、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新发展中药材基地2.2万亩,补植、抚育油茶、山核桃基地7.8万亩,新增省级合作社(家庭农场)9家、龙头企业5家。西茶谷主题公园入选中国最美茶园,金寨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跻身全省首批27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2019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0.24亿元。

2.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启动大湾、龙津溪地4A景区创建,天堂寨索道投入运营。借力旅游大数据推进智慧营销,举办中国红岭公路抖音大赛、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2019年全年接待游客1206万人次、综合收入46.1亿元。新增年网销额千万元以上电商企业5家,开发小香薯等一批“网红”产品,进入全国贫困县农产品电商50强(第32位)。天堂寨成功创建省级特色小镇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红岭公路获评中国十佳自驾游精品线路。红色旅游发展入选国家典型案例。建立全省首家县级文旅电商直播中心,领导领衔带货,网络达人助力,知名媒体支持,农产品线上销售额16.8亿元、增长26%,跻身全国电商进农村升级版综合示范县。

(四)群众思想由懒变勤

建立完善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等措施,教育引导了群众尊良俗、去低俗、除恶俗,有效遏制了陈规陋习。营造社会氛围,引导了农民群众规范言行。通过典型带动,激发了贫困群众及一般农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转变了贫困群众长期存在的“等靠要”思想,逐渐转变为“争先干”的积极行动。

(五)基层组织战斗力得到提升

金寨县地处山区,面积大,人口分散,原来党员数量少、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基层党组织薄弱,党员模范带动作用不强。近年来,通过领导干部联系结对、选派第一书记、建立“一村一策”等形式进行帮扶整顿,采取健全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发展壮大党员队伍、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等措施,解决了多年积累的突出问题。通过整顿帮扶,村里决策更加民主,党员参与意识更强,让党员找到了组织,基层党总支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基层党建资源转化为脱贫资源、党建优势转化为脱贫优势,有力地发挥党组织对脱贫攻坚的引领作用。

三、有效衔接乡村振兴面临问题及原因

(一)面临问题

1.区位闭塞,群众思想保守。金寨县地处大别山江淮分水岭北麓,境内60%以上的面积为中等山区,平均海拔800米,有千米以上的山峰120余座。辖220个行政村,乡道有448公里长,村道有2152公里长,道阻且长。山高林密,百姓居住分散,长期交通闭塞,百姓信息不畅;多数农村居民长期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居多;金寨是全国深度贫困县,群众文化程度整体偏低;这些造成了群众接触新鲜事物少,思想保守,底子薄弱,创新能力差,思维受传统影响根深蒂固,接受新鲜事物慢,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主动意识不强。

2.产业单一,缺乏持续增收支撑。近年来,金寨县立足全省最大的山区县、库区县、老区县这一最大的实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在主要发展农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整体得以调整完善;但产业结构依然不够合理,尤其农村和脱贫户以传统的低收入农业为主,产业单一。金寨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大部分脱贫户的主要收入依靠外出务工。有些外出务工人员在出去与不出去之间徘徊,在家务工又担心收入会大幅减少。而且多数脱贫人员没有技术,外出务工基本靠卖苦力,短期培训效果不佳,参加长期培训又担心失去挣钱机会。脱贫户发展产业资金不足,技术缺乏,有时只能盲目跟随他人发展同一产业,这样造成某一产业盲目扩大,很快市场过剩,价格降低,收入减少,产业濒临倒闭,有的脱贫户甚至血本无归,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严重挫伤,长期下去造成恶性循环。即使有些产业幸运得以生存下来,由于技术更新慢,产业缺乏深加工,宣传力度不足,市场竞争力差,利润微薄,脱贫户增收较少,没有资本和精力发展其他产业。同时,产业扶贫上大的龙头企业不多,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产业带贫减贫能力不够强劲。因此,众多原因造成了金寨县产业结构单一,其他产业不能齐头并进,共同拉动经济增长,使得农民尤其脱贫户增收后劲不足,缺乏可持续增收支撑。

3.党组织引领作用不强,战斗合力仍需加强。通过党组织结对共建,领导干部帮扶结对,选派第一书记,成立联合党组织,积极探索“四联四帮”工程等一系列措施,金寨县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一定加强,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堡垒作用得到一定发挥,但仍然存在政治热情不高、服务意识不强、自我要求不严、堡垒作用不力等问题。农村党员文化程度整体偏低,技术含量不高,致富本领低,年龄整体偏大,整体素质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农村党员常年外出务工,有的跟随子女进城生活,组织活动集中难,流动党员跟踪管理的机制不够完善,使一些流动党员长期游离于组织之外,给其教育、管理、监督带来诸多不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难以更大发挥。同时,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农村留守的以老弱病残群体为主,可供培养的后备党员资源严重缺乏。加之农村基层干部工资报酬较低,村级组织事务繁杂,工作难以开展,让年轻人对回村任职望而却步,党员和后备干部队伍培养壮大缺乏现实基础。村级党组织党建工作、美丽乡村建设等任务紧迫且繁重,同时受到经费、技术、环境等条件制约,导致投入精力有限。这些使得基层党组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引领作用发挥不强,战斗合力仍需持续加强。

4.被脱贫、返贫现象存在,长效机制缺失。金寨县贫困人口由2014年初的39206户,到2019年底仅剩下1037户;人数从130896人降至1839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初的22.1%降至2019年底0.31%,贫困人数大幅下降。然而,贫困户被动脱贫问题突出,返贫现象依然存在。扶贫干部、基层党组织全方位执行国家脱贫攻坚方针政策、落实脱贫措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能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创造性制定有效衔接措施,不能做到措施延续提升;部分乡镇盲目地学习推行其他乡镇的扶贫先进做法,“克隆”别人的优秀产业,造成产业过剩,很快被淘汰;贫困户被牵着鼻子扶贫,没有主动去全面学习自己能掌握的技术,发展适合自己家而且具有远大市场前景的产业。这些被脱贫助长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脱贫户主动振兴意愿不强,振兴的内生动力不强,缺乏自力更生、主动致富的“斗志”;缺乏发展产业、全面致富的“智谋”,扶贫与扶志、扶智仍有脱节。一些脱贫户,尤其被脱贫户,抗拒挫折风险能力差。面对技术快速更新、市场需求千变万化、资金成本增加、自然灾害甚至大病等问题,不堪一击,一夜之间,很可能由光荣脱贫又变成了贫困户,造成了返贫。这些被脱贫、返贫给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巨大压力,为后脱贫时代留下了隐患。被脱贫、返贫现象频频出现,长效机制不力,警示我们脱贫攻坚不仅仅是政治任务,还是一项永远在路上的民生工程。我们必须深入分析、认真研判、结合实际,制定出适合乡镇、适合脱贫户的技术培训制度、产业发展机制、医疗保障制度、住房保障制度等一系列的长效发展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二)原因探析

革命老区金寨县有效衔接乡村振兴面临诸多问题,除了受自然环境、区位条件等客观因素影响之外,更重要的是老区特殊的历史环境,概括来说就是“三次牺牲奉献”。

1.革命年代,战争创伤。革命战争年代,金寨有10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最后幸存者仅700余人。而金寨当时人口不足25万,平均每5人中就有2人牺牲,并且牺牲的大多都是青壮年劳动力。这就使得金寨发展底子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埋下了贫困的隐患。

2.建设时期,两库奉献。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为了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金寨人民舍小家、为大家,先后修建了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淹没了三个当时最繁华的经济重镇和10万亩良田、14万亩经济林,10万群众离开故土、移居深山[2]。金寨人民牺牲的是良田、奉献的是家园,带来了交通不便,宁愿家园变泽国,换得下游万户春。

3.改革时期,功能保护。改革开放时期,金寨作为国家生态保护功能区,坚决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施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坚持“刀斧不上山、青黄不下山”。据专家估算,金寨各类公益林如果以商品林进行经营,林农年收入可达2.73亿元;而实施禁伐后全县给林农的公益林年补偿资金只有2600万元,相差10倍以上,林农损失巨大。同时,为了保护水源,近年来,金寨县取缔了梅山、响洪甸水库3万余只网箱,150多个库湾养鱼,库区群众仅此就减少收入超亿元。为了县域生态保护,金寨牺牲的是GDP的增长,奉献的是百姓口袋里实实在在的收入。这也给衔接乡村振兴带来了巨大压力。

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

(一)总体思路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3]”

金寨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金寨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奋力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的安徽样板的要求,推进“谷库岭园”四大平台建设,推动一产“接二连三”,发展“六次产业”,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给基地。让金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二)路径选择

1.营造文明新风,实现文化衔接。在脱贫攻坚中,不少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要扶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全面提升乡村公共文化资源供给水平。为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金寨县积极探索打好“激”“塑”“送”“惩”“包”组合拳[4],充分激发群众主体意识和内生动力。

(1)“激”内力。出台“移风易俗”指导意见,建立推广“红黑榜”管理制度,在农户中启动并广泛开展“六净一规范”活动,全面开办“正威振风”超市,以积分兑换奖励,从内到外全面激发内生动力。

(2)“塑”典型。继续开展县、乡(镇)“振兴之星”、“致富带头人”评选表彰活动,评比全县“十佳振兴之星”“十佳产业带头人”,全面塑造乡村振兴各类先进典型,营造浓郁氛围,发挥带动作用。

(3)“送”思想。继续举办“举旗帜·送理论·助振兴·创文明”宣讲活动,“话变化、感党恩,戮力同心奔现代化”乡村振兴主题活动,充分利用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平台,发挥驻村专班的作用,在全县深入开展乡村振兴大宣讲活动,切实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彻底解决因交通闭塞造成的信息不畅、思想保守的问题,激发农户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决心。

(4)“惩”负面。充分利用打非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成果,对参与黄赌毒、封建迷信的农户加大打击力度,特别是痴迷赌博造成违法犯罪的,按照有关规定予以清退,决不姑息助长贫困懒汉。

(5)“包”改造。积极探索实施“等靠要思想严重的农户改造工程”,实行领导联系帮扶负责制,开展点对点教育引导和包帮改造工作。

通过“组合拳”,坚持发扬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与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各地乡村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特色文化产业,形成乡风文明对产业兴旺、治理有效地有力支撑,进而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文化衔接中实现文化振兴。

2.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现产业衔接。增收是振兴的核心问题。确保农民能就业增收,是衔接乡村振兴工作的一个重难点和关键点。为此,金寨县主动适应市场新变化,继续实施好产业扶贫政策和做好产业布局规划,将有生命力的扶贫产业纳入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中,创新发展产业振兴路径和模式,创新金融手段扶持产业发展,提振信心,加强资源要素保障,推动扶贫产业优化升级,发展有较强市场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乡村特色产业。同时,丰富就业形式,拓宽就业渠道。发挥产业、就业根本,构建长效机制,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产业衔接中实现产业振兴。

(1)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一是示范带动。按照“长短结合、以短为主、以短促长、以长带短”的产业发展思路,把发展黑毛猪、家禽、蔬菜等产业作为短线收入来源,力争户均增收3000元左右;充分发挥“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四大产业平台作用,把油茶、茶叶、中药材等产业作为长期收入来源,推行“政府+经营主体+农户+金融+保险+科技”多元主体参与的的产业振兴衔接新模式,实现园区带动、企业带动、合作社带动、能人大户带动和农户自我发展的“四带一自”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发展新模式。这样将改变产业结构单一、产业主体薄弱、盲目发展产业、产品缺乏竞争力等问题,实现产业助农,提振农户产业振兴的信心。

二是金融支持。为解决好群众产业发展资金问题,降低发展产业风险,金寨县积极充分利用金融手段,继续把扶农“小额信用贷款”作为农户发展产业的重要支撑,创新实施大户带动、小额直贷等模式;同时,“创新实施‘特色农业保险支持模式’。为增强广大农业生产者的风险防范意识,规避农业生产风险,金寨县深化农村保险改革创新,加大保险产品的开发力度,开展了茶叶、生姜、猕猴桃、茭白、露地蔬菜、高山有机稻和生猪等16个品种特色农业保险试点,进一步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力度。[5]”

三是奖补激励。金寨县出台农户特色种养业奖补政策,以奖代补,鼓励发展特色产业。对当年已获得或预期获得农业经营性收入5000元以上的农户,奖补1000元/户,另每增加收入1000元再奖补500元,每户产业奖补不超过3000元。通过奖补,鼓励引导农户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扩大产业经营规模,实现产业振兴。

(2)全面拓宽就业渠道

金寨县坚持“一人就业、全家振兴”的振兴理念,深挖就业资源、加大就业培训,丰富就业形式,拓宽就业渠道。在实施就业工程中,作出以下探索:

一是创新技能培训。按照“乡村摸底、人社搭桥、园区就业、职校培训”的思路,依托金寨技师学院、乡镇农业培训基地、村党群服务中心,建立县乡村三级一体化培训体系,围绕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和劳动者就业创业实际需求,开展茶叶、油茶、中药材、畜禽养殖和母婴护理等金寨急需的技能培训。继续借助帮扶县庐江县的师资力量,深挖庐江家政服务和母婴护理培训经验,借助庐江力量,实现金寨就业创业。

二是加强就业扶持。按照“三业一岗”生态友好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组织外出打工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的就业模式,围绕劳动者就业需求,创新实施“春风行动招聘会”“就业服务月劳务对接专场招聘会”“网络云招聘”等各类招聘会,同时积极为未就业劳动者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免费就业服务,强化就业奖补,达到引导推动人口稳定就业。

三是创新开发公益性岗位。围绕促进群众就近就地就业,金寨县充分开发光伏电站管护员、环卫保洁员、生态护林员、油茶管护员等村级公益性劳务岗位,让劳务报酬和日常考核挂钩,动态调整就业岗位,择优选用人员,激励人员进步。让公益岗位成为农户就业的平台、培训的平台、增收的平台、创业的平台,最大发挥公益性岗位效益。

3.发挥党建更强引领,实现组织衔接。金寨县深入实施抓党建促振兴,着力将党建资源转化为振兴资源、党建优势转化为振兴优势,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效衔接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搭建多元主体参与的乡村治理平台,发挥党建更强引领,形成振兴最大合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做好组织衔接,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真正实现组织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6]到2019年底,金寨选拔476名农村能人、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中央和省市县296个机关单位与224个行政村成立联合党组织,动员全县农村党员结对帮扶9170户贫困户。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金寨县委响应省委号召,选出第八批选派干部191名,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主力军。金寨县建立党组织结对共建长效机制,基层党组织干部引进、激励和培养机制。结对共建不是一时的要求行为,而是长效的主动作为;只有长期结对、深入帮扶,才能最大的带动。通过共建、培养,引领改变基层干部老龄化、弱化,知识技能低化、组织帮扶无序化的局面,为乡村振兴带来新资源、输入新血液、汇聚新力量,形成振兴最大合力。

2021年金寨县又推出了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制度,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为了落实安徽省委组织部《关于选点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工作方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员干部在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动员各方积极参与信用体系建设,营造党员带头、干部示范、人人守诚信、村村讲信用的良好氛围”[7],金寨县积极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宣传功能、组织功能、服务功能,促进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7],实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7]

4.建立政策长效机制,实现制度衔接。“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8]金寨县继续以“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和巩固提升要求为抓手,积极整合调整那些只适应少数地区、少数人发展的扶贫政策,完善发展适应乡村振兴其他群体共同需要的政策制度,防止返贫再贫现象发生。

(1)易地搬迁住房保障方面。金寨县紧紧抓住全国15个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的机遇,继续实施易地搬迁政策,“集中优势解决搬迁后的产业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居民环境等建设问题,建立考核机制和监管体系,提高居民易地搬迁满意度”,[9]实现农户安居、乐业、振兴和发展更好融合。

(2)健康保障方面。继续落实、做细“351”和“180”健康政策,按照脱贫不脱政策要求,继续实施贫困人口全额代缴基本医疗参保费用、免费健康体检、免费签约医生服务等措施,防止因病返贫、再贫发生。

(3)教育保障方面。继续严格执行贫困大学生助学贷款、贫困学生助学金等国家各阶段教育资助政策,强化困难学生摸底力度,做到不漏一人、不辍一生。

实施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就是有效地将脱贫攻坚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制度优势,用以规范乡村振兴的实践。通过整合完善适应各项政策制度,保证制度的连续性,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制度衔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革命老区金寨县的实践不仅是安徽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缩影,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生动实践,更是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在“三农”问题上的精彩绽放。“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金寨县继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让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猜你喜欢

金寨金寨县攻坚
中國“將軍縣”安徽金寨:高速連接長三角 山貨緊俏遊人如織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安徽省教育厅到六安金寨县调研智慧学校建设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安徽省金寨县香炉尖-石家湾饰面用花岗岩矿矿床开发经济意义概略研究
山区地区小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金寨红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幸福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