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红色文化启蒙课程建设的应然、实然与使然
——以宁夏几所小学为例
2022-03-17卢晋媛李先花
卢晋媛,李先花
(宁夏大学 教育学院,银川 750021)
红色文化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强调,开展党史教育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2]。基于此,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以学习党史为主的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教育活动。查找文献发现,已有研究大都集中在红色文化与高校、初高中思政课的融合上,对低学段红色文化与课程融合方面的研究较少。小学阶段是推进大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一体化的重要一环,是爱国主义启蒙教育的重要时期,理应重视红色文化课程的学习。本文将红色启蒙教育纳入小学课程建设的逻辑框架下,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个维度来探寻小学红色文化启蒙课程的综合实践范式,以此对学生施以有计划、有目的的红色文化启蒙教育。研究选取宁夏几所不同红色文化背景的小学展开田野调查,并对学校管理者、一线教师进行访谈调查,深入了解红色文化融入校园的情况,并通过下文进行省思。
一、应然:小学红色文化启蒙课程建设坚持的原则
红色启蒙教育在纳入小学课程的逻辑框架时,如何与国家诉求、学校特色、学生发展紧密结合,这一疑问的解决关系到课程开展的顺利程度。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实践需要理念的指引。红色文化启蒙课程坚持的原则体现着课程所要遵循的价值诉求,凸显着红色文化启蒙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宏观上体现国家育人的教育观
首先,红色文化启蒙课程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3]红色文化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红色引擎”的驱动作用,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要在课程文化、课程理论、课程管理制度等方面加以宏观的思想观念引导,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红色精神的忠实守护者、坚定传承者和自觉践行者[4]。其次,红色文化启蒙课程遵循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价值导向。2020年10月20日,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从更为具体的层面指导大中小学系统地开展国家安全教育。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许多青少年沉迷于国外文化,被畸形“饭圈”文化所腐蚀,而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存在严重的漠视,甚至出现诋毁英雄人物形象来为自己谋求利益的假、恶、丑现象。而小学红色启蒙课程本身就包含大量与国家安全教育相关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安全基本常识,启蒙国家安全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2.中观上体现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特色
要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5]。为此,红色文化启蒙课程应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体现学校办学文化,依托学校宣传阵地来营造红色文化氛围。首先,课程应体现出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课程实施中,校园标语、板报屏幕、文化长廊、校史馆等校园建筑可作为承载红色文化知识的载体加以利用,使学校的一角一落、一砖一瓦都纳入红色文化课程的学习场域。如嘉兴市王江泾镇中心小学通过红船文化学习院、红船创客探究院、红船研学实践院三大平台,推动“红船精神”进校园,使“红船精神”品牌有形化[4]。其次,课程应体现出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课程可以依托校风、班风、学风、教风等精神文化进行渗透,如宁夏盐池县第三小学通过“让爱心和责任润泽孩子心灵,让方法和激情开启智慧之门”的办学理念和“勤、诚、礼、爱”的校训,深挖红色底蕴,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再次,课程应体现出校园的制度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是维护红色文化启蒙课程顺利开展的保障机制,规范着红色文化的教学工作。如宁夏隆德县联财学区按照“一四四一”红色思政工作室模式来为红色文化启蒙课程提供机制保障,成效显著。
3.微观上体现学生的发展需求
首先,红色文化启蒙课程的榜样人物选取应注重生活化。根据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小学阶段的儿童大多属于道德发展的习俗水平,这一时期个体重视榜样的作用,想要塑造“好孩子”的自我形象。所以,教育者要抓住小学启蒙阶段这一契机,选取具有时代性、生活性强的榜样人物素材,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良好的人生底色。其次,红色文化启蒙课程要大力发挥品德塑造功能和情操陶冶功能。2018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陕西照金北梁红军小学的少先队员回信,希望同学们“多了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知识,多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6]为此,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大力发挥品德塑造和情操陶冶功能,让学生深刻感知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情操和爱国情怀,体会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净化心灵,引导学生树立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再次,红色文化启蒙课程应瞄准学生思想短板,增强其艰苦奋斗意识。由于今天的小学生正处于物质财富极其充足时期,致使其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逆商”水平低,所以,亟须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意识。通过红色文化启蒙课程内容的学习,加深其对红军革命精神的了解,并进行相关的情境体验,引导学生强化吃苦意识,传承英雄精神,让红色文化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二、实然:小学红色文化启蒙课程建设的困境
课程组织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开发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是一项关键且复杂的工作,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与实施的成败[7]。所以,为探寻小学红色文化启蒙课程存在的关键性问题,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个维度追根溯源,为红色文化启蒙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前提条件。
1.课程目标知识化,学生情感认同度“浮于水面”
一项关于中国中小学生的理想调查报告显示,科学家排倒数第三名。红色文化启蒙课程之所以没有让学生产生较深的情感认同,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首先,红色文化产生于革命年代,对当代小学生而言,时间跨度久远。因此,在课程学习中,学生无法达到成人要求的感受深度。其次,课程目标着重理论知识的积累,忽视高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调查发现,一年级语文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关于识字、写字等知识技能性目标占据课堂大量时间,虽然教学重点是有感情朗读课文,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但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情感价值观目标的教学环节较少,致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并不能深刻理解其中道理。其实,小学生情感发展有其特点,随着情感内容丰富性的不断提高,表现形态也在不断变化,如在学习过程中极易产生好奇感、满足感、自豪感,同时,小学生的高级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也在不断发展[8],因此,应注重小学生的情感教学。再次,红色文化启蒙课程缺少实践层面的过程性目标。教师依据的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口头说教的方式传授知识,缺少实地感受和温度。
2.课程实施形式化,红色文化与学科融合为“两张皮”
课堂是推进红色文化启蒙课程的主阵地、主渠道,但在实际教学中,红色文化大多是作为单独的模块去学习,并没有真正融入各学科课程中,主要存在两大原因。一是学科教学进度和红色文化教育之间存在矛盾。当今教师教学压力大,负担重,加之小学阶段开设的活动繁多,使教师不敢滞后于正常的教学进度。所以,课堂上对红色文化的渗透浅尝辄止,即使语文、道德与法治课本身就包含大量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素材,但教师的讲解在深度、力度、广度上远远没有达到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要求。二是未能以符合学科特征的方式传播红色文化基因。人文性课程注重理解性和故事性,侧重对知识的记忆和积累,学习的伸缩性较理科来说要大得多,最易与红色文化进行融合。但在具体实施中人文科学课程教材挖掘还不够充分,缺乏情感教育和知识延伸。自然科学课程逻辑性、严瑾性和推理性更强些,侧重对知识的分析和深思,这一特征使得许多教师认为在课堂中难以渗透红色文化,融入时存在生硬、刻意的问题。
3.课程评价静态化,课程评价类型“千篇一律”
课程改革提出,要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素质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评价开始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调查中发现,虽然许多学校的课程评价开始关注学生素养,但在评价结果上还是以传统的纸笔测验为主,拘泥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缺乏对学生主体经验和学习过程的关注。在评价主体上,教师是课程评价的主导者,缺少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缺少家长参与和第三方评价。在评价内容上,设计维度单一,缺少综合性评价。教学中,缺少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情感、态度等指标的评价,不能对学生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查,不能涵盖红色文化课程的全过程,从而无法实施差异化评价。在评价方法上,以量化评价为主,缺少深入、灵活的质性评价方式。总之,红色文化启蒙课程是一个动态性概念,学习过程就像在课程这个跑道上不断奔跑,教育者应当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习者的学习成果。
三、使然:小学红色文化启蒙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
明晰小学红色文化启蒙课程存在的问题后,探寻课程建设之法迫在眉睫,故从课程目标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课程实施要切合学科特点方面进行深度融合,课程评价要建立以“过程”为导向的多样化评价方式来找寻破解之道。
1.课程目标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体现针对性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指出学生的认知发展存在年龄阶段特点。其中,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其特点是思维具有逻辑性和可逆性,但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因此,红色文化启蒙课程在设置课程目标时,首先要顺应儿童认知特点,适应小学生接受事物的顺序。教师要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采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多运用描述性语言和直观形象的方式,注重讲道理与讲故事相结合,抽象概念与生动案例相结合,以便学生能理解和领会。可以辅助现代教育技术,采用视听说结合的立体教学形式让学生“具身”浸润,以“互联网+红色文化”的“微传播”方式弘扬红色文化的精神和价值,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9]。其次要注重情感教育,提升教学温度。红色故事、时代经典融入课堂教学时,要把握学生的情感切入点、激发点、释放点,讲解力求通俗化,可以从学生身边的英雄故事说起,在课堂提升、阅读感悟环节多加渲染,激起学生共情。教学中还要注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增强课堂的思想性、感染力和吸引力。最后要依托社会实践,促进红色品质的形成。学校要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让他们多去红色教育基地切身体验。
2.课程实施要切合学科特点进行融入,体现适切性
将红色文化深度融合于各学科课程之中,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正确认识红色文化教育和教学进度的关系。教师应明白红色文化在学科课程的渗透式学习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与正常教育教学进度并不冲突,二者是彼此交融、相互促进的关系。第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切合学科特点进行深度融合。首先,语文、道德与法治课等人文科学课程还是要在读懂文本、读懂儿童、读懂习题系统的前提下,用课程特有的方式和样态,在孩子们的心田播下红色文化的基因[10]。语文课上,离不开四个字:听、说、读、写。听红色故事,说英雄人物故事,读红色经典名著,写读后感或观后感,充分依托“红色经典”作品进行教学。其次,数学、科学等自然科学课程可以采用“点睛”式教学,即在教学中,对涉及与红色文化关联性强的课程内容时,采用多种形式渗透红色文化知识。再次,音乐、美术、体育等艺术性学科可以采用现场体验式教学方法,以过程性感受红色文化为主。通过唱红色歌曲、画红色人物、学搏斗动作让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教育。
3.课程评价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方式,体现动态性
对于课程评价,应转变知识化倾向,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与红色文化的对话过程,创新科学多样的评价方式。评价结果上,不应一味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评价是否公正、客观,而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体验。因此,可以建立学生发展性评价、增值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对红色文化教育效果进行评估。例如,宁夏盐池县毛泽东红军小学打造“红星超市”的评价方式,以学生平时表现为评价核心,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来奖励不同分值的红星积分币。评价主体上,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要通过自评、互评、他评的多维评定模式加强对学生在思想政治动态维度上的监管,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自觉发展动力,提高思想素养[11]。评价内容上,强调内容的全面性、综合性。加强对学生的全面考查,增加考查的维度和方法,力求全方位了解学生对红色教育的掌握情况。评价方法上,强调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方式相结合,注重质性评价。红色文化启蒙课程是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这种课程性质决定评价者应当侧重灵活、深入、全面的质性评价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可以定期在网上开展一些趣味性的师生互动论坛,以贴近小学生表达习惯和语言习惯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以观察评价、档案袋评价记录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程度。在评价者和评价对象的关系上,强调平等、理解,突出评价的激励性。在评价中,不要过多干预,设定很多固化标准,要给予学生关怀,鼓励学生遵从内心想法表达真实意见,给予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