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
2022-03-17饶黎
饶 黎
(青海师范大学,西宁 810001)
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倡导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健康而有个性地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要求教师“处理好评价与教和学之间的关系,推动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同时,课堂评价活动“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为检测教学目标服务,以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提供及时帮助和反馈,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开展学习”[1]。在英语教学领域,教学评一体化的概念由此正式提出,并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
近年来,虽然教学评价已引起学者的关注,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所学与教师所教的匹配程度相差甚远。为此,许多学者开始将“教、学、评”作为整体进行研究,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评一体化最早是由日本学者水越敏行等人提出来的,设计并实施教学和评价一体化能使教学按照目标有效地进行,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学习变得更加有意义[2]。教学评一体化的提出广泛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关注。陈霞认为教学评一体化是一种将教学活动与评价活动整合于一体的教学方法[3],也就是说,在设计教学活动的同时也要设计相应的评价活动。卢臻认为教学评一体化以学生为中心,借助评价活动来改善学生的学习,其特点之一就是教师根据评价来驱动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4]。王云生认为教学评一体化首先要考虑教、学、评三个目标方向的统一性[5],共同指向教学目标。王蔷等认为教学评一体化是以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评价活动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6],将这三个活动有机融合为统一整体,落实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尽管学者们对教学评一体化内涵的解释有些许不同,但他们都共同认为教学评一体化是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实现的,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多元主体的评价融合统一,共同指向教学目标的实现。综上所述,教学评一体化是将教学、学习、评价三者紧密结合,将评价活动嵌入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使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和教学目标保持高度一致,以此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指向有效教学的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高中课程改革强调通过有效教学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评一体化作为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有其丰厚的理论基础。具体来说,教育目标分类理论、逆向教学设计理论、学习性评价理论等在不同方面给予了教学评一体化以启发。
1.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在1956年提出了包含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其中,在认知领域中,布鲁姆又按认知能力的高低将其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7]。后来,Anderson等人在2001年对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进行了修订,提出“知识”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并将其进行细分[8]。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用行为动词精确地表述学生在学习后应该达到的结果,为教师教学制定目标、开展有效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为了使教学评估标准更明确、合理,避免随意、盲目的教学过程,我国于1985年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制定了更为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达到了更好地控制教学和管理的目的[9]。综上所述,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目标的方向,帮助教师对教学目标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水平、多层次的考虑,教师可以更加明确“教什么”、“怎样教”以及“学生学习后需要达到某种程度”[9],这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2.逆向教学设计理论
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是美国课程专家威金斯和麦克泰在1999年提出的,他们指出传统课程设计中教师并非根据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10],导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高,因而主张在教学设计中先确定预期的学习目标,然后设计出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评价活动与评价标准,最后设计各种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完成教学目标。“逆向教学设计”理论强调评价活动和教学活动都要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确保教学目标能够始终指导教学活动,评价活动能够指向教学活动并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效果。“逆向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一致,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为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建构提供了方向。
3.学习性评价理论
学习性评价是以形成性评价为基础而发展形成的一种评价理论与方法,与形成性评价不同的是,学习性评价关注与学生相关的学习因素[11]。学习性评价,顾名思义就是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布莱克与威廉认为,“学习性评价指任何其设计和实施的首要目的是在于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12]学习性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与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相一致,评价是双向的。一方面教师通过评价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调整教学方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在评价反馈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促进自己专业素养的发展。由此可见,学习性评价关注并促进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素养,是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理论基础。
三、教学评一体化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具体实践方式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评一体化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的具体实践方式。
1.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随着新课程不断改革,教育者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理念、学习热情等核心素养,即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人、社会发展的重要能力。可见,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学校育人活动的基本目标,学生素养的促成必然要求改进教师以往的教学方式方法,提倡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有效性或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能够在有限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而好的教学效果除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好之外,还包括学生能够提升思维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罗祖兵指出,教学本身是一种人为的过程性的存在,学生的发展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13],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将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14]。然而教学过程的有效性需要有效的教学目标导向和有效的教学评价监督,也就是说,有效教学的实施包括有效的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过程和有效的教学评价三部分,三者融合发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2.教学评一体化指向有效教学的实现
教学、学习和评价是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活动的变化会导致评价活动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评价活动应该被整合到学习者正在执行的任务中,方便随时检测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评价活动主要是形成性的,这意味着它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进行的。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并将评价与这些目标相结合,让学生参与适当的学习活动,由此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指向有效教学的教学评一体化的一般程序是教师先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规律确定教学目标,即本节课结束后学生应该学会理解什么知识、获得什么技能等,然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活动,将评价活动镶嵌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指向教学目标的实现,最后教师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最终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发展。当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与评价活动保持高度一致时,教师会更清楚自己要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教能使学生达到期望的目标以及学生在学习后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由此可见,教学评一体化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具体实践方式,其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度,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指向有效教学的教学评一体化的三要素
教学评一体化包含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和学习的评价三个组成要素,其向有效教学转化的条件则是三个要素落实到位,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1.目标是“领头羊”,教学目标引领教学评
教学评一体化强调教学活动、学习活动、评价活动共同指向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目标的设计是关键,起着领头羊的作用,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起点。教学目标规定了学生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在某些方面应该发生的一些预期的变化,教师在教学后依据学生学习前后的变化来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因此,教学目标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归宿。可见,教学目标的设计尤为重要。卢臻认为教学低效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学目标混沌:教学目标设计范围过大,大到学生无法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而达到;教学目标表述模糊不清,其表述用“了解”“理解”“掌握”等表示学生内在能力的动词进行陈述,教师无法清晰地检测学生是否“了解”“理解”“掌握”某些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很低[15]。
为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清晰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教学目标的层次问题。首先,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标准设计课程目标,以保证学生在完成该课程后应该达到的变化;其次,教师要将课程目标按照单元主题划分为单元目标,也就是学生在学完某一单元之后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最后,教师需要将单元目标进一步细化为课时目标,即学生在完成某个课堂活动后应发生的变化。如此一来,将教学目标层层细化,教学活动指向课时目标的同时也指向课程目标,更有利于目标的转化与实现。二是教学目标的表述问题。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需要靠学生的行为变化来检测,因而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需要运用一些可检测学生行为变化的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如“在本节课学习结束后,学生可以根据关键词复述出文章大意”,“在本单元学习结束后,学生能够讲述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中的“复述”“讲述”等词,利用这样的行为动词就使得教学目标易于转化为教学活动,将目标与活动紧密结合。综上可见,教学评一体化的关键是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使教学评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一致,进行有效的教学实施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评价是“监督者”,教学评价指向教学目标
“为教学而评价,还是为评价而教学?”这是近年来许多学者围绕教学与评价争论的问题[16],由此可见教学与评价关系密切。教学评价是评判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即为了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可见,上述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为教学而评价,而不是为评价而教学。如果不弄清楚教学与评价的关系,就容易为了评价而教学。比如许多学校、教师围绕高考内容来确定教学内容,这就曲解了教学评价的功能,将其与教学目标混为一谈,这样就会造成“唯分数论”的教育局面,达不到育人的效果。
为实现有效教学,教学评一体化强调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评价融于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中,指向教学目标的落实。这表明,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还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过程,促使教学目标能够最大限度地转化成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思维品质。教学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监督者”的职责,而这个任务既可以是教师完成,也可以是学生完成,还可以是师生共同完成。也就是说,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评价标准不仅教师需要知道,学生也要了解,以便他们能够监控、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此外,评价的活动可以是用语言表达的或文字书写的,也可以是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总之,无论是由教师还是学生或是师生共同完成的任何形式的评价活动,都一定是与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相一致的。
3.教学是“执行者”,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落实教学目标
教学是一个帮助学习者学习的过程,教师系统地干预学习者的生活,促进其知识的构建、态度的改变、技能的发展,学习者也自主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促使其自身发展成为完整的人。教学活动是教学评一体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学活动的实施有着直接的关系。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不教”[17],教学并不是仅仅为了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品格和精神的成长。作为一个教育者,教师要做到“善教”,即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标准,采用合适的教学活动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按照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并将评价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便即时检测学生的表现,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获取更大的进步。此外,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促进者、资源提供者,应该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善导”,即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综上所述,教师的“善教善导”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到课堂以外,促使有效教学的实现。
结语
教学评一体化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有必要提倡采用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然而,教师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对教学评一体化体系进行构建规划,认真思考其三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要不断地改进已经构建的体系,反思其不足并继续完善,充分发挥其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