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春节仪式歌的演述
2022-03-17夏云冬
夏云冬
(云南民族大学 民族文化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本文所言佤族春节仪式歌,是指佤族民众在春节期间举行的各种仪式所吟唱的歌。文章以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撒镇翁达村为田野调查点,结合当地相关文化民俗事象,对佤族春节仪式歌进行论述解读。翁达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区域,分有一个汉族村落、一个傣族村落和三个佤族村落,由于各民族间的不断来往,造成了当地民族文化多元共存的局面,翁达村佤族(以下简称翁达佤族)地区的文化现象就是多民族文化交流形成的结果,其不仅传承发展了汉族的节日习俗(即春节本身),还吸收了傣族的一些物质民俗和语言民俗,当然,佤族自身文化传统元素要更为明显。翁达村各民族都非常重视人生礼仪,在很多传统仪式中都会有相关寓教于乐的仪式歌吟唱,在这些仪式歌中就蕴含有当地民众的智慧结晶。春节仪式歌属活态的、具带有民众情感色彩的民间文学样式,其生成的机制和条件决定了它的演述是以实用为目的的创作,其审美性相比作家文学来说要微弱得许多。当然,它演述的方式方法和场景场域,构成了其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的独特性。本文以深入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民间文学、民俗学及翁达村当地相关文化现象对当地春节仪式歌进行分析探讨。
一、演述目的
仪式歌是人类社会原始时期创作的精神产物,其常常伴随仪式的消逝而消逝,现如今,很多民间的仪式歌都因为传统仪式的消逝而不复存在。翁达佤族到如今一直坚守着本民族的各类传统仪式文化,这些仪式的举行是持有目的的民间活动,仪式歌恰是寄托在仪式活动中而得以传唱,其吟唱的目的又决定了它能在社会变迁中继续发展着自己的生命力。翁达佤族春节仪式歌的演述是当地春节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当地人认为,少了仪式歌的演述,春节就缺少了“新气象”的寓意。翁达村佤族地区的春节仪式歌可分为以祈福为目的《春节祝颂歌》、以娱乐为目的的《春节庆祝歌》和以教育为目的的《春节发红包仪式歌》三部分。
(一)以祈福为目的演述
翁达村佤族传统仪式多样,仪式歌的吟唱是为促进民生和谐发展的演述。春节是翁达村当地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仪式歌吟唱者会借助此节日的一些仪式活动来表达对民生的关怀。春节期间,仪式歌吟唱者会受到许多家庭的邀请,目的是为了给他们求愿祈福。通过吟唱者所吟唱的《春节祝颂歌》我们能感受到其对民众的关怀,如歌词唱道:
“艾和叶(1)艾:佤族男子排行老大的简称;叶:佤族女子排行老大的简称。
让你们生活顺利,
让你们的子孙富有,识道理,
让你们种的谷子颗粒饱满,
让你们耕作的田地干干净净,
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又来,
家里家外,脏的、病的、繁杂的东西不
再有,
让你们全部都健壮有力,
不吉利的东西不跟随你们,
险峻山峰不阻碍你们的道路,
让你们以后的生活有福气相伴,
让你们以后的道路顺顺利利,
让你们遇见的人都是有本事的人,
让你们的家门风风火火,
让你们勤劳有力的双手干活利利索索,
诶 诶……”(2)吟唱者:夏国光,男,佤族,68岁。搜集整理者:夏云冬。搜集时间:2021年2月13日至2021年2月18日。地点: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撒镇翁达村。其余两首春节仪式歌的田野调查对象、地点、整理者均相同。
在这节歌词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仪式歌吟唱的祈福性,祈福“艾”和“叶”的子孙健康成长,家里粮食丰收,人生道路顺顺利利。佤族是一个傍山而居的民族,在对自然认识的过程中,形成了“万物有灵”的意识观念,到如今,很多佤族地区的民众都持有这样的观念,如树神、山神以及祖先的“灵魂说”。翁达村佤族人民相信,世间万物皆有灵性,特定节令向各类神灵祈福能获得安稳生活、祛灾禳病。春节仪式歌中的祈福歌也正是民众“万物有灵观”的体现,吟唱者以歌唱的方式为当地民众和谐生境的发展进行祈福。春节仪式歌作为翁达村佤族情感表达的文学样式,承载了关怀族群命运的使命。以吟唱的方式进行祈福是人们常见的生存愿景表达之一,春节祈福求愿几乎是每个地方的风俗,翁达村以吟唱的方式来延续这样的风俗,是因为当地民族认为语言是万物交流的情感桥梁,也是最能够直接表达情感的方式。除了祈福性的话语表达,在春节期间,翁达村佤族还有娱乐性的话语艺术演述。
(二)以娱乐为目的的演述
春节仪式歌作为一种民间文学样式,除了实用功能外,还带给吟唱者和受众深刻的审美感受,这种美更多的是体现在精神上的愉快享受。春节仪式歌具有民众共娱、情绪宣泄、调节心理等作用,而这也正是翁达村佤族春节仪式歌传承演述的目的之一。在翁达村,《春节庆祝歌》的演述就是用来娱乐的。如歌中所唱:
春节大日子,里里外外,
每家每户都很热闹,炮仗到处响起,
每家每户烧香点蜡烛,
春节大家都会打扫房子、清洗厨具、全家人吃团圆饭,
能看见树长出来的芽、果树开的花都是嫩绿嫩绿的,
阳光明媚,饭菜味香,鸡肉味美,
新的一年,要唱点歌,
父母,大人,小孩,围坐在火堆旁取暖,
好的日子万里看不见白云,
月光在今天这样的好日子里出来,
在空中不会被风吹雨淋,
有羽毛优美的红色飞鸟和它相伴,
佤族大寨子,……
结束了辛苦的一年,新的一年又来了,
春节要庆祝两三天,
吃好的喝好的,去亲戚家里走访,
和大家一起打陀螺,
在新年这个美好的日子里,要舒心顺意,
在春节这样的好日子里要唱欢庆的歌,
……
春节仪式歌的吟唱是翁达村百姓自娱自乐的方式,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表达当地民众对节日文化的热爱,还可以借助歌谣吟唱达到消除身心疲劳、缓解精神紧张、抒发郁闷情感的目的。仪式歌这样的演述能满足人们内心的多种情感需要,给予民众美好的生活向往,在艰苦的社会环境中怀揣一种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在翁达村的社会体系里,仪式歌的吟唱可谓是占据着重要位置,其娱乐功能至今还在不断地延伸和发展。
(三)以教育为目的的演述
以口头艺术对子女进行教化是少数民族普遍的教育方式,翁达村佤族人民习惯借助各类仪式来对子女进行教育,《春节发红包仪式歌》就是长辈借助发红包仪式,对子女进行教育。其歌词唱道:
孩子来家里祈求好运,
绵延河水流于南碧河(3)位于翁达村南边的一条河。,
帮助自己的父母做事,
不要让他们为你们担心忧虑,
见到大人要问好,
要好好读书,
做人要有本事,
……
从这几句短短的歌词中,我们可以看到长辈对小孩的教育话语,长辈教育孩子要帮助自己的父母,要尊敬村里的长辈,要好好读书,要做有能力的人。仪式歌的教育话语超越了语言的本身内容,即仪式歌的吟唱对翁达村民众有着很深的道德规约,这种道德规约不同于法律准则,它既植根于翁达村民众的现实生境,又引导翁达村民众把符合和谐生境的道德理念一代又一代的践行下去。以教育为目的的春节仪式歌吟唱,是翁达村教育一代又一代人的活态教材,是推动当地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二、演述技巧
翁达佤族春节仪式歌属当地悠久的口头传统,其能够延唱发展至今,除了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外,还得益于吟唱者的一些吟唱技巧,才使得春节仪式歌延唱至今。翁达村佤族仪式歌的话语表达形式都经过了演述者不断地推敲锤炼,无论是在歌词的选取,还是语句间的结构形式等方面,都可以看到演述者的智慧结晶孕育于歌中。翁达村春节仪式歌的演述技巧多体现在佤语四音格词的妙用和韵律修辞的巧用。
(一)四音格词的妙用
四音格词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佤语的四音格词是四个音节(如果遇到有次要音节情况根据佤族的语言感知来进一步确定音节数)按照一定的韵律关系及规则组合而成的,具有整体概括意义的,功能相当于词或词组而不能拆分的语言单位。”[1]笔者所搜集到的翁达村佤族春节仪式歌中,佤语四音格词在歌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并且由于四音格词在歌词创作时的妙用,春节仪式歌的演述变得更加具有音乐美。翁达佤族春节仪式歌中的四音格词分别有ABAC、ABCB、ABCD三种形式,如:
1. 《春节祝颂歌》片段一
(1)音标:fiŋafiŋpaŋ(4)为更直观地表现四音格词在仪式歌中的运用,本文使用下划线对四音格词进行标示(下同)。tiŋ khautiɛ kah phliɛ,(5)由于翁达村缺乏成文的语音系统,故在涉及方言土语时,笔者选用国际音标进行标示(下同)。
(祈福祷告:ABAC式)
意译:为家里家外的一切祈福祷告,
(安居乐业:ABAC式)
意译:让你们安居乐业,
(来来去去:ABCB式)
意译:南碧河的水来往近远处,
(4)音标:laŋ siautiŋkhiattiŋaŋsi viɛ kah tŋanai,
(人高马大:“形容物体巨大”,ABAC式)
意译:浪啸山的巨影洒向了南东河,
(5)音标:khaupuaithaktiɛhhaklaŋsi ŋiɛ mai.
(高高壮壮:ABAC式)
意译:红毛树长得高直且纹路好看。
2.《春节祝颂歌》片段二
(生活幸福:ABCD式)
意译:让你们拥有幸福生活,
(顺顺利利:ABCD式)
意译:让你们以后的道路顺顺利利,
(英俊威武:形容有本事的人,ABAC式)
意译:让你们遇见的人都是有本事的人,
(此句无四音格词)
意译:让你们的家门风风火火,
(勤勤恳恳:ABCD式)
意译:让你们勤劳有力的双手干活利利索索。
上述所举例子,是选自春节仪式歌中的《春节祝颂歌》两节连续片段,从歌中可以看出,翁达村佤族春节仪式歌中的四音格词很丰富。翁达村佤族所有仪式歌都运用到了四音格词,其缘由是:四音格词的运用,一方面是吟唱者为了美化歌词的诗行,使歌词之间呈现出对称美;另一方面,是为了减缩吟唱者的记忆压力,吟唱者使用四音格词,可以简化一些篇幅较长的歌词,从而便于自己记忆歌词,也间接促进仪式歌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二)韵语和修辞的巧用
佤族春节仪式歌是佤族民间文艺的一部分,为了能够更好地表达民众的思想感情,仪式歌吟唱者会在歌词创作中巧妙的使用一些韵语和修辞,促使仪式歌的吟唱情感能够深入民众内心,也使得仪式歌能够更加呈现出一些音乐美。翁达佤族春节仪式歌的押韵主要体现在句尾押韵,而修辞方式多为比喻和对偶。
1. 句尾押韵
以往的佤族歌谣研究,仪式歌的押韵方式多为连珠韵和循环韵,句尾押韵的歌谣并不多见,而翁达村佤族仪式歌中句尾押韵较为常见。其中的生成机制是翁达佤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民间口头文学创作的方式方法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这也彰显了翁达村各民族间对彼此文化的认同,也体现了仪式歌作为口头艺术的艺术形式构造竞争。翁达佤族春节仪式歌中句尾押韵较为突出,如:
(“ŋai”和“nai”押韵)
意译:南碧河的水来往近远处,浪啸山的巨影洒向南东河。
(2)音标:khaupuait hak laŋ si ŋiɛ ti mai,muihhuait vah paŋ si ŋiɛ tiai.
意译:红毛树高大可以成梁,芭蕉串垂下可以装箩。
意译:家中有欢声笑语,天空中万里无云。
意译:翁达人的子孙有福气,森林里的小鸟有金窝。
上述所举例子均节选自翁达佤族春节仪式歌的歌词片段。从所举例子可以看出,歌词的押韵部分都属句尾押韵。仪式歌在创作的时候使用了韵语,其不仅构造了歌词的诗行美,对吟唱的演述还起到了推动作用,吟唱者可以借助押韵部分而很快地记住歌词。
2.惯用修辞
翁达佤族春节仪式歌全文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在仪式歌中的运用,不仅美化了仪式歌的语词,还丰富了仪式歌作为民间文学的文化内涵,巧妙地展现了佤族民间文学的一些特质。翁达佤族春节仪式歌中比喻和对偶的运用要较为突出,所以本文选取比喻和对偶这两种修辞在仪式歌创作中的运用来进行论述。
(1)比喻
1)翁达人的子孙会有福气,丛林的鸟儿好运会常在。
2)今天,在家里准备好了饭菜,到了树根竹丛茂密的时候。
3)春节会过得好,花鸟飞过翁达人的头顶上,花纹漂亮的树长在了翁达村的山林里。
这三句歌词中,句式1),仪式歌吟唱者把丛林的鸟儿比喻成翁达村的子孙;句式2),把树根竹丛茂密的时候比喻成春节这个好日子;句式3),把花鸟飞过头顶,花纹漂亮的树长在村里的山林里隐喻成来年的好运。
翁达佤族仪式歌吟唱者把当地的一些物质民俗融入歌中,促使仪式歌的解读难度增加,如果不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事象,则很难解读仪式歌的文化内涵,但往往是这些独特的文化事象,造就了一个地方的文化独特性。
(2)对偶
对偶是字数、结构相同,而且意义对称的短语或句子。对偶是许多少数民族民间歌谣惯用的修辞,翁达佤族春节仪式歌亦不例外。
1)音标:khauŋot khuaŋuiaŋ hk kah piɛ,kuaŋ vah kuaŋ vinaŋu khap piɛ.
意译:脏乱之物不附身,险峻山峰不挡路。
意译:遇见的都是好人,走过的都是平路。
3)音标:khaupuait hak laŋ si ŋiɛ ti mai,muihhuait vah paŋ si ŋiɛ tiai.
意译:红毛树高大可以成梁,芭蕉串垂下可以装箩。
对偶句形式工整,在仪式歌创作时,由于吟唱者自身的局限性和多民族语言融合的复杂性,仪式歌的对偶句形成并不容易,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仪式歌吟唱者的智慧结晶。对偶句在仪式歌中的使用起到了前呼后应的效果,增加了仪式歌作为口头文学、民间音乐的情感表达效果,对听众来说更佳具有听觉上的美感,从而更能深刻领悟到仪式歌的文化内涵。
(三)其他演述技巧
1.互文性的选用
翁达佤族仪式歌种类多样,像春节、泼水节、贺新房仪式等都会有相关的仪式歌吟唱。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翁达佤族仪式歌的吟唱方式具有很高的互文性,即不同场域的仪式歌之间会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歌词。把翁达村佤族春节仪式歌同其他仪式歌放在一起比较我们会发现,许多歌词是相同或是相似的,像春节仪式歌中会唱到“祖先来自勐卯”“南碧河的水流向远处”“红毛树长得高直且纹路好看”等这些歌词,在其他仪式歌的歌词中也会经常出现,这不仅跟吟唱者的审美取向有关,还跟翁达村民众的生存环境有关。互文性的运用久而久之构成了仪式歌吟唱者的一种演唱“程式”。
2.物质民俗的融入
仪式歌吟唱者常常会把物质生活民俗唱进歌中,翁达村春节习俗是传承汉族的节日习俗,但春节仪式歌中对歌词的选用,多来源于翁达村当地生境的物质民俗。如歌中所唱:“春节要庆祝两三天,吃好的喝好的,去亲戚家里走访,和大家一起打陀螺。”“孩子来家里祈求好运,绵延河水流于南碧河。”“南东河的水从远处来又流向远处,浪啸山的巨影洒向了南东河,红毛树长得高直且纹路好看,芭蕉结成大串就快成熟,佤族人民和傣族人民都生活美满。”歌词里唱到了陀螺、南碧河、南东河、红毛树、芭蕉等一些翁达村常见的物质民俗,这些相关物质民俗事象与翁达村自身的生境有关。例如陀螺比赛一直是翁达村民众传统的娱乐方式,红毛树是当地盖房必不可少的木材,芭蕉是当地的传统饮食。仪式歌吟唱者把当地物质民俗融入歌中,不仅起到了自身方便演述的功用,还真正做到了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三、演述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民众都能够通过书面的形式表达思想感情,然而,由于民间口头文学具有书面文学一些无可比拟的优势,民间口头文学依旧大量流行,同样承载着历史文化与价值观念,仍然显现出强大的社会教化功能。”[2]仪式歌的传承相比于其他形式的民俗文化传承要艰难地多,因为一旦仪式的消逝,仪式歌也就会跟着消逝。翁达佤族春节仪式歌能够传承至今,一是由于当地民众对自身传统文化的热爱;二是春节仪式歌的吟唱对当地民众有着重大的意义,而演述的意义可归为两个方面。
(一)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佤族春节仪式歌的吟唱,实质上是对佤族生境的描绘,其中又贯穿着民族历史、传统文化,而贯穿这些民族文化元素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让听众吸收了解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旧事物的不断更替,越来越多的佤族民众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教育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但这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形成了不小的影响。
佤族原先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许多历史和传统文化只能通过口头的方式进行传承。翁达村佤族受汉族和傣族文化影响较深,其中很多传统文化都已无迹可寻,加之现代多元文化的碰撞,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逐渐濒危。仪式歌吟唱者常常把传统文化融入各种仪式,是因为他们对自身民族的文化有着至深的热爱,对自我民族认同有着真挚的情感,就如郑晓云所说:“民族的独特性就在于其中所承载的文化体系,民族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精神聚合,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更为深层次的认同体现。”[3]这也说明仪式歌吟唱者对自我民族的认同有着炽烈的情感。翁达佤族春节仪式歌是翁达先辈留下的教材,把传统文化不断融入唱词中,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教育后人,加强后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春节仪式歌唱到的物质民俗及“万物有灵”精神民俗无一不体现着感恩的理念:翁达人的祖先顺着竹子找到了家,所以吟唱者把竹子唱进了歌里;翁达村民众感恩大自然,所以把山河树木唱进了歌里;翁达村的陀螺游戏能促进民族团结,所以把陀螺唱进了歌里。仪式歌吟唱者通过把传统文化唱进歌里,引导了听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在无形地推动佤族持续构建一个美好的和谐生境。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食粮,只有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去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才会显得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所以,仪式歌吟唱者会把传统文化融入歌中,作为民族文化自信自强的源泉,以促进各个民族文化之间能够真正地共享、交流。
(二)道德伦理的教化
在如今的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已经成为民众受教育的最佳渠道,而在传统的社会里,佤族人民更多的是以口头艺术的方式对人们进行教育,所以,民间文学很大程度上承载了教育人的话语。翁达佤族习惯于把仪式歌作为道德伦理教化的媒介,在仪式歌的不断传承中,仪式歌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歌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伦理道德引导:善行、孝道、尊老爱幼、相敬等。佤族仪式歌中的伦理道德意蕴是基于当地民众的社会现实,它不等同于法律法规,是当地民众生存经验传承下来真善美观念。翁达佤族《春节发红包仪式歌》是长辈借助发红包活动这个契机,来对儿孙进行教育的重要节日仪式。文章在仪式歌演述目的部分已经有所介绍,以教育为目的的仪式歌吟唱,就是要让小孩懂得尊敬父母、和邻居和谐相处、兄弟间相互友爱等。另外,《春节祝颂歌》还唱道:
大家做的事情都有理可寻、有好的结果,
家里孩子无论在何方都能得到祖先的祝福,
是这样,佤族人今天要念辞,
我们和傣族要友好交往,
要和拉祜、汉人友好往来,
结束了。
从这几句歌词中,我们可以看出翁达村各民族间的和谐生境。仪式歌吟唱者通过把“民族团结”这个理念唱进了歌中,以期每个民族都能和谐相处,从而做到民族间友好往来。我们还可以看到,仪式歌吟唱者多次唱到祖先,这也是孝道的一种体现。佤族人一直相信,不忘祖先是一种美德,“佤族‘慎终追远’的祖先崇拜强调人与祖先(神)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怀念和尊敬死者,二是认为死者对活者有保护和赐福的作用。”[4]佤族春节仪式歌所蕴含的道德伦理教化功能是长久深远的,它不受限于当时的演述场域,对听众往后的生活或是观念都有一定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翁达佤族的春节仪式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亦是当今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本的生成离不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离不开吟唱者口头艺术创作的技巧,更离不开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和共享。文学作为一种“人学”,对人类的命运生存有着极大的关怀,而仪式歌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类,自然充满着关怀人类命运的情愫,佤族仪式歌的生成机制来自佤族人民的生存所需,吟唱者演述仪式歌的宗旨是要将仪式歌的内涵传授给听众,从而激发并深化听众对生存意义的认知、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以及对生活秩序的把握,从而促进民众生活能够持续和谐的发展,这就是仪式歌对人的极致关怀。
另外,仪式歌是人类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历史和民众的思想感情,及时收集和整理对民族文化自信自强有着重大意义。最后,仪式歌的演述是在特定时空和场景中进行的,脱离了演述场域就很难再真实演述,所以,对于仪式歌的研究,我们要深入田野,在演述场域中获取第一手材料,并结合相关民俗文化事象深度挖掘它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