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早编入国语教科书的新文学作品考辨

2022-03-17王艳华

昆明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小弟弟歌谣小鸡

王艳华

(昆明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214)

新文学指陈独秀、胡适揭开文学革命序幕后,中国作家用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创造的、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心理、性格的文学,包括小说、诗歌、散文、话剧和儿童文学等文类。考辨一篇文章是不是新文学作品,标准有四:第一,是否使用现代语体创作;第二,是否是中国现代作家原创;第三,是否具有文学性;第四,如果是新文学作品,它的文体是什么?

“五四”时期,新文学和新型国语教科书在国民启蒙、全民教育的呼声中应运而生。据《商务印书馆120年大事记(1897—2017)》记载,1919年的第二件编印大事为:“编印《新体国语教科书》八册,由庄适、黎锦熙等编校(我国第一部语体文教科书)。”[1]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有这套书的第一至第七册,但第七册内容不全。国家图书馆有完整的第六、七两册。孔夫子旧书店有第八册,但真伪难辨。第一至第五册初版于1919年8月,是最早的编辑规范的小学国语教科书。第一、二册课文都是白话识字材料,不成篇章。第三至第五册课文篇幅短小,多为描述日常生活事宜,介绍身边器物、动植物、玩具等知识的白话语言材料和说明文。经初步辨识,其中意思完整,结构精美,且具有一定文学意味的中国原创现代语体文有六篇,它们包括《放羊歌》《小鸦歌》《小弟弟歌》《时辰钟歌》《小鸡不听母鸡的话》和《远足会》。这套教科书的课文都没有标注作者,目前也没有资料显示这几篇作品另有出处。根据当时小学国语教材都是编者部分改编、部分自创的惯例,这些作品应该是由教科书唯一的编纂者庄适所作。然而,文学具有自足性,其审美性的生成不简单依附作者创作的背景和初衷。

一、现象美学视域下的文学性考辨

文学是人类世界的倒影或灯塔,能够激荡人的情感,引起人的反思。如英加登所说,文学作品是作家通过对现实世界的选择性关注和拟判断思考创造出的意向性客体。这种意向性客体是由四个不可或缺的层次质建构而成的复调和谐体。判断一篇文章是否为文学作品,可以参照英加登提出的文学作品必备的四个层次:第一,字音和建立在字音基础上的更高级别的语音造体的层次;第二,不同等级的意义单元或整体的层次;第三,不同类型的图式的观相、观相的连续或系列观相的层次;第四,文学作品中再现客体和它们的命运的层次。[2]49

其中,语音层次指语言风格,即作品语音的韵律、节奏和表现质;意义单元层次指同一的文本所指,即作品内容和多层次的立意;图式观相层指无定域的文本能指,即作者和读者对现实世界的意向性观照,亦即作品的感染力和读者被打开的经验世界;再现客体层次指前理性思想,即作品呈现的画面和故事,以及由这些画面和故事生发的形而上学质。以这四方面特质来审视这六篇作品,可发现该六篇作品都具备这四个层次的审美质,这些审美质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共同构建出它们浓厚的文学性。

(一)语音造体层

六篇均具和谐、优美的语音韵律和情绪节奏。文学作品是作家内心世界的语音造体。作品的文气、神韵多半通过语音节奏、语言韵律、情绪节奏等阅读效果来体现。宋代周密《齐东野语》载:“昔有以诗投东坡者,朗诵之,而请曰:‘此诗有分数否?’坡曰:‘十分。’其人大喜,坡徐曰:‘三分诗七分读耳。’”[3]老舍先生认为,好的文学作品要有好的语音质。他写完小说、散文后,总是反复读,反复修改读起来不顺畅的地方,直到语音和谐为止。是的,语音节奏是表现文学情趣的一个重要成分,比起内容,语言腔调能够更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情绪和作品的基调、氛围。闻一多在诗歌三美理论强调以音乐美为主,就是这个道理。

《放羊歌》由三、七字句构成,首两句仄起平收,格律工整。韵式在“e”“ang”“i”间和谐转换,辅以拟羊羔叫声的四字叠音词;“叫不歇”的顶针用法,使整篇作品读来韵律和谐,自然顺畅。这种句式、节奏和声调与安徽民间小调凤阳花鼓调的一种调式大致相符(1)凤阳花鼓有一种乐调语言多叠字,共五句,二十七字,首二句每句三字,后三句每句七字,后缀锣鼓声十三个字音。[4]179,乐味十足。《小鸦歌》全篇共九句,每句三、四、九字不等,其中相邻的四、三字句连起来,就是七言六句体式。每句在“ao”“ei”间自然换韵,格律工整,其内在声调与苏南民间小调《虞美人》大致相似[4]180,曲调优美如诉。《时辰钟歌》和《小弟弟歌》多用叠声词和重复句,造成回旋往复的语音旋律,用韵自由、自然天成。

另外两篇非韵文形式的作品,同样具有内在的音乐美。《小鸡不听母鸡的话》的语音节奏明快,多为二、四音尺交替,节奏明快,如:

“母鸡/对小鸡道:/‘儿啊!/这院子里/有一口井,/你/千万不要/到井边去,/去了/是很危险的。’/小鸡/不听/母鸡的话,/走到/井边去,/飞上井栏,/向下一看,/只见/井里/也有/一只小鸡,/睁开眼睛/望着他;/他/不觉大怒,/立刻跳下,/同他去斗。/可怜/他/一跳下去,/从此/不得出来了。”[5]44-45

整篇读来大致押韵,每句话中都有近似韵脚,包括“道、啊、口、要、到、边、险、话、边、栏、看、见、小、眼、他、大、跳、下、斗、怜、跳、来,等等”。另外,这篇文章在情绪上也呈现出“弱、强、弱、强”的节奏。

《远足会》多为短句,语音节奏轻快,多为二、三音尺交替。如第一段的节奏:

“清明后/两日,/我们/举行/远足会。/全队/二十人,/早上/八点钟/从学校/动身;走到/春明桥,都散开/休息。两岸/杨柳/被风/吹动,/摇摆不定;/各种/花瓣子/一阵阵的/落下来,/同雨一般,/看了/这种情景,/就晓得/是/暮春天气了。”[5]18-19

第三段的节奏:

“平山/底下,/种着/许多麦,/许多菜,/许多桑树;/山上/松树/不少;/有一座/庙宇,/隐在/松树里。/我们/在最高处/立着,/向远处/一望,/密层层的/屋子,/不晓得/有/几百/几千家!/就是/我们的/校舍/也/在里面;/但是/看不清楚了。”[5]20-21

整篇作品韵律和谐,情绪节奏张弛交替,收放自如。总之,这两篇非韵文作品节奏自然,韵脚弹性很大,自然天成,通体和谐。

(二)意义单元层

六篇皆具多向度的结构,多层次诉诸直观的意义空间。海德格尔认为,诗和艺术,是人类文化的本源性形式,是整体文化中的生成性力量,因而也是救赎人性和现代性之弊端的一种有效力量。所以,文学作品要具有人文关怀、人性劝诫的意义。《小鸡不听母鸡的话》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多层次的意义空间:第一层,小鸡因不听母鸡的话,溺水身亡;第二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第三层,小鸡过分好斗,终食恶果;第四层,要认清水影、镜像,不要被现象迷惑等,不一而足。《远足会》一方面写大自然景色优美,例如写繁花锦簇之景,生动如画;写登高远眺之景,具静穆之趣。另一方面写大自然就像一个精神浴室,能为我们洗去污浊与疲惫,抒发热爱自然、热爱踏青之情。《放羊歌》和《小鸦歌》表层文本描写羊羔吃奶和乌鸦育儿的情形;深层文本表达《增广贤文》中“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的古训,意在教人孝道。《时辰钟歌》既写钟表点点滴滴记录着时间的流转,又写时间流逝不息的事实,最后呼吁我们要珍惜光阴,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小弟弟歌》既描绘了小弟弟活泼多变之可爱状貌,又劝诫读者要恪守孝悌之道。

(三)图式观相层

六篇皆能摇动人心,引导、启发读者释放生活经验,丰富和建构人的精神世界。钟嵘在《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祇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6]张世英说:“诗意或艺术品的审美意义所隐藏其中的不可穷尽性和不在场性,乃是我们的想象得以驰骋的空间和余地,一首诗或一件艺术品所留给我们的这种想象空间越大,它的意味也就越深长,其审美价值也越高。”[7]142这六篇作品以拟判断句式和个别事物观相建构出丰富的文学未定域,激发读者对普遍世界无限的联想和想象。阅读《小鸡不听母鸡的话》,使我们想到很多东西,如《伊索寓言》中那只与河中倒影抢骨头的贪婪狗;生活中小孩儿因不听话而闯祸的事情;人因争强好斗终两败俱伤的境遇;人因猎奇或探险而失足的事故等。《远足会》犹如打开我们踏青经验的一把钥匙,既让我们想起古今中外踏青方面的文艺作品,又让我们回想自己以往的踏青经历,同时激发我们再去郊外踏青的欲望和热情。《放羊歌》和《小鸦歌》为读者打开的经验空间更是广阔深远,既有小羊小鸦活泼之态、新妇母亲的生活之苦,又有子女对父母的感恩和报答,还有学徒对师父、雇工对老板的回馈与报恩,以及人才对伯乐知遇之恩的回报等情形。《时辰钟歌》能让我们想到不同材质、不同颜色、不同用途、不同放置方式的钟表;想到很多古今中外有关惜时的文学作品、励志故事和名言警句;想到自己追不上时间脚步的往事等。《小弟弟歌》能使我们想到可爱又恼人的弟弟形象,想到我和弟弟相处的时光,从而生发些许美好、些许遗憾的兄弟情等。张世英说:“艺术的本质就是以无限的观点看事物。艺术乃是以有限的事物显现无限,以有限言说无限。”[7]154是的,文学来源于作家对生活深层次的思考,这种思考能够打开人的经验视域,使人产生由对象到经验、由物到人的联想和现象,文学的文学性也同时被建构。

(四)再现客体层

六篇均具生动的画面感和对生活的洞见。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作品常常通过一个场景描述,而境界全开,使读者如沐春风、如涤心灵,获得自然美、人情美的高峰体验。英加登说:“诗从本来意义上说并不是一种叙述,而是创造出来的作用于知觉的人类经验。”[2]145“诗造成的效果完全超出了其中字面陈述所造成的效果。”[2]140所以,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形象性,充满画面感,还是一种前理性状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小鸡不听母鸡的话》描述了小鸡跳上井栏,与井水里的影子瞪眼对望,然后发怒的系列画面,具有很强的影像感。除此之外,小鸡溺死的命运还折射出作者对人生的诸多洞见:第一,未知的世界充满陷阱,不要轻易挑战未知;第二,世界扑朔迷离,要分清表象和真相;第三,过分好胜、好斗、好奇,均会害死人等。《远足会》描写了杨柳飘摇、松隐庙宇、清泉怪石,以及花瓣如雨、房舍如蚁等优美清新的画面,如在目前。学生沐浴在自然中的生命体验,给予我们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启示。《放羊歌》和《小鸦歌》中有自然生灵鲜活的生存景观,作品把这种生存景观与人类的孝道建立联系,是一种了不起的文化洞见。《时辰钟歌》对秒针走动时“滴滴”声的摹写,极具钟表表盘和钟摆的画面感。唤起人们要追上时间的脚步、把握人生的步调的思考,是这篇作品形而上的人生观。《小弟弟歌》中有鲜明的小弟弟形象,又由“我”的爱弟之情折射出中国传统的孝悌之道,是此作品的文化洞见。

二、文体考辨

(一)四篇歌谣体作品

歌谣是由劳动人民或文人创作,较广泛地流传于民间的一种最自然、最自由、最热烈的诗。诗歌注重意境、氛围,文义宜曲不宜直。歌谣不同于诗歌,歌谣传达民声,只说自己想说的话,经常冲破清规戒律的束缚,或戏谑地、或赤裸地表达出人们当下的处境和热气腾腾的情绪、感情。形式上,它取法于作家诗歌,又不拘泥于作家诗歌的文学传统;表达方式上,多浅显直白的叙说,又不胶粘于人情人事。《放羊歌》等四篇以“歌”命名的作品,从句式和韵律上看,符合歌谣的特征,但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看,却不尽然。

《放羊歌》

南风热,北风凉,东山、西山好放羊;羔儿向娘要奶吃,哶哶哶哶叫不歇;叫不歇,跪只膝,阿娘辛苦儿晓得。[8]

《小鸦歌》

小鸦小鸦不要叫,母亲打食归来了;朝朝打食,朝朝飞,母亲消瘦,儿身肥;他年儿长,母亲老,问儿能否将恩报?[9]30-31

《放羊歌》《小鸦歌》借用儿童喜闻乐见的羊羔、小鸦进食的生动场景教育儿童孝道、感恩,属于儿童文学。那么,它们是歌谣系列的儿歌童谣,还是作家诗歌系列的儿童诗呢?

这两篇作品从篇名到表达技巧都不够直接、自然。从篇名上看,这种主题的歌谣一般都会命名为《羊羔跪乳歌》《小鸦反哺歌》《孝歌》等。《放羊歌》《小鸦歌》以事件发生的场景和主体命名,是为了突出文学的形象性。从表达技巧看,《放羊歌》非常注重意境的营造。首先,它用三分之一的篇幅勾画出放羊之境:阔大的天地、自由的羊群。其次,又用三分之一的篇幅描绘出羊羔吃奶的急不可待。然而,文本从“叫不歇,跪只膝”陡转至“阿娘辛苦儿晓得”,使主题的切入显得急促而苍白,有失自然。因为在这个语境下,羊羔跪乳显然只是一种生存策略,而非因领悟到母亲的不易,感恩地下跪。这时,读者的自然领悟也只是羊羔和人一样饱受进食不易之苦。如果作者能把“阿娘辛苦儿晓得”后面的句号改为问号,似有调皮和揣测的意思,会好很多。相比之下,《小鸦歌》文意连贯,一气呵成。但它没从生动的“乌鸦反哺”场景出发,只是化用这一传说,这种形而上的创作思路,同样有失自然。

刘半农说,歌谣的本质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并不像文人学士们的有意要表现。有意的表现,不失之于拘,即失之于假。自然地流露既无所用其拘,亦无所用其假。”[10]周作人在《自己的园地》中也曾引用过古特生和威大利的观点,如古特生说:“民歌作者并不因职业上的理由而创作;他唱歌,因为他是不能不唱,而且有时候他还是不甚适于这个工作。但是他的作品,因为是真挚的做成的,所以有那一种感人的力,不但适合于同阶级,并且能感及较高文化的社会。”[11]意大利人威大利(Vitale)说:“根于这些歌谣和人民的真的感情,新的一种国民的诗或者可以发生出来。”[11]显然,这三段话分别从创作过程、创作缘起和表现力三个方面区分了民间歌谣与作家诗歌之间的区别,即作家诗歌是文人对生活深层的反思,是文人精心的设计、有意的表现,诗意深沉、载道、不讨喜;歌谣是劳动人民感情的自然流露,是哽在喉间不得不发之音,可能技巧不够精致,但能助其解忧、解乏、怡情和发泄,诗意轻松、自由、讨喜。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两篇作品当属作家创作的歌谣体新诗,属于儿童诗。

那么,《时辰钟歌》和《小弟弟歌》的文体是什么?

《时辰钟歌》

时辰钟,声滴滴,一秒一分又一刻;光阴一去不再来,今日事,今日毕,勿挨到明日;滴滴滴,好光阴,要爱惜。[9]43

《小弟弟歌》

小弟弟,我爱你。你一会儿恼,一会儿啼;一会儿又是笑咪咪。你这样的活泼,这样的伶俐;小弟弟,我实在爱你。[5]33

《时辰钟歌》《小弟弟歌》具有歌谣的特点,表达直接、自然。它们语句简短,多用三字句,节奏明快;多用拟声词、叠声词和重复词句,读来有撒娇的快感;内容单纯浅显、生动形象,符合儿童思维特点;抒情主体是儿童,还可以伴随游戏动作。这样的作品一般是成人根据儿童的接受心理,专为儿童创作的,属于儿歌童谣。这两篇作品具有一定的童趣和教育意义,易于被儿童理解和喜爱,更适合配上游戏动作吟诵,当属思想性童谣。

(二)一篇寓言体作品

《小鸡不听母鸡的话》讲述了一只好斗的小鸡因不听母鸡的话,来到井边,看到自己的影子,遂起怒意,跳井与之决斗,最后溺死的故事。这则故事揭示出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道理。它篇幅短小,言简意赅,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动物人格化的性格特点,以比喻性的极端故事揭示出一个意味深长的道理,无疑是一篇动物寓言。

(三)一篇游记

《远足会》书写了一班学生去郊外踏青的见闻和快意。当时正值暮春时节,花木繁盛,落花如雨,虽然行路甚远,大家依然身心愉悦,毫不疲倦。这篇短文虽重叙事、轻抒情,写景细致铺张,写情理性节制,但行文间情真意切,文学意味浓厚,是一篇游记散文。如文中所述:“我们一边走,一边唱踏青歌,人家看见我们走过,都含着笑脸说:‘这班学生,不知道是哪里来的?’”这简单的语言背后藏着村里人的艳羡和“我们”的闲适和自豪。又如:“这一次远足,来回八九里,全队二十人,没有一个说是疲乏的。”这种典型的拟判断语句,以四两拨千斤之技,表达出他们极度的愉悦之情。

综而观之,最早编入国语教科书的新文学作品共六篇,它们包括两篇歌谣体儿童诗《放羊歌》和《小鸦歌》,两篇思想性童谣《时辰钟歌》和《小弟弟歌》,一篇中国现代寓言《小鸡不听母鸡的话》和一篇游记散文《远足会》。它们作为易代之际新旧文学的连接物,表达了民初学者对国语文学的理解和探索,也通过国民学校语文课堂的教学,影响了一代人的文学理念和文化心理。

三、最早编入小学国语教科书的新文学作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揭示出中国现代新诗的歌谣化开端

中国现代新诗开创伊始,提倡用口语作诗、作平民的诗,这恰好与民间歌谣契合。庄适创作的这两篇歌谣体新诗,就是这一思路的体现。其实,在民间歌谣中寻找新文学的创作资源是当时新派学者的一种共识。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用活语言,即口语、俚语创造新文学作品。胡适在为《尝试集》作序时说,“五四新诗革命”是继先秦国风、汉魏乐府、元白新乐府运动后的第四次诗体大解放,这四次诗歌革命都是文人文学的歌谣化变革。同时,胡适通过探寻新诗歌谣化的滥觞,成功地把“五四新诗革命”纳入主流文学领域。1918年2月,在周作人、刘半农等人的倡导下,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成立,发起全国民间歌谣的征集活动。随后,征集民间歌谣和拟歌谣体新诗的创作蔚然成风。目前,限于文学史的介绍,多数人只知道新文学先驱胡适、刘半农、刘大白等人创作的歌谣体新诗,如《尝试集》《瓦釜集》《扬鞭集》中的诗歌和刘大白的《卖布谣》等,殊不知当时的一般学者也进行了很多歌谣体新诗的尝试,《放羊歌》《小鸦歌》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然而,这两首诗歌的变革具有不彻底性。尽管它们纯使用国语,但文体依然有韵文的特点,诗义依然在传承传统文化。正是这种不彻底性使它们的艺术锋芒被历史遮掩。它们的发现揭示出“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的元创作理念、歌谣化开端,以及现代文体脱胎于古代韵文的挣扎与阵痛。

(二)开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入教材的先河

伴随晚清民国的教育救国思路,我国近代学者发现了儿童和儿童文学的价值。他们认识到,儿童是未来社会的主体,是值得尊重和依赖的社会力量。儿童文学是适合儿童接受能力和审美特点的作品,多读儿童文学,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发展,提高其心智成熟度。黄海锋郎在1902年《杭州白话报》中刊登的文章《儿童教育》中强调,“儿童天真烂漫,总要顺他自然的性,总能够养成活泼的天机。”[12]所以,从中国第一套小学国文教科书始,小学语文教科书就已经编入儿童文学课文了。但这些儿童文学课文都是使用庄重典雅的文言写成,仅具有一定古典文学功底的儿童能够快速理解、接受。为了弥补教科书的不足,1909年孙毓修以清浅的文言、略加俚俗之语编辑了一套儿童文学丛书《童话》和一种月刊《少年杂志》,很受学生欢迎。这些儿童文学作品都是对外国作品的翻译和对中国古典故事的改编,没有中国原创作品。

1921年11月,叶圣陶创作的第一篇童话《小白船》被誉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开端。而在《新体国语教科书》中,庄适创作的两篇儿童诗、两篇童谣和一篇现代寓言,比叶圣陶的《小白船》早了近两年的时间。相比之下,《小白船》是艺术纯熟的儿童文学作品;《放羊歌》《小鸦歌》,训诫意味较浓,童趣略显不足;《时辰钟歌》《小弟弟歌》较有童趣,但不够巧妙;《小鸡不听母鸡的话》寓意深刻、丰富,但文学性太强,文体特征不鲜明,不利于儿童理解。因为造成小鸡溺死的原因有三:其一是小鸡不听妈妈的话,其二是小鸡分不清自己和影像,其三是小鸡争强好斗的性格。另外,“井”的诱惑是文学作品常常表现的主题,也是孩子难以抵挡的力量,因为它会诱导孩子的猎奇心。所以,这五篇作品艺术上还不够成熟,无法撼动《小白船》的儿童文学史地位。然而,它们开启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入教材的先河。

(三)倡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培育文化自信

最早编入小学国语教科书的六篇作品传达了儒家和道家文化的精华。孝道、伦常和进取精神是儒家文化的内核。《放羊歌》《小鸦歌》表达的是孝道,《小弟弟歌》可以深挖出伦常,《时辰钟歌》催人进取。道家文化崇尚自然、静美、天人合一,《庄子· 知北游》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远足会》正是写出了这种天地的大美。寓言是开启智慧的文体,《小鸡不听母鸡的话》正是透过小故事,传达大智慧的作品。

经考证,在后续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仅《小鸡不听母鸡的话》在1920年11月初版的《新法国语教科书》第六册第十四课中出现一次,另外五篇均没有出现在以后任何版本的教科书中,是这套书独有的课文。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商务印书馆不重视。《新体国语教科书》只是书馆为了抢占先机而仓促出版的教科书,仅发行了国民学校用的这八册。随后,商务印书馆又倾力打造了一套《新法国语教科书》,这套书是书馆为配合国语运动编辑的一整套涵盖各学科的新法小学教科书中的一种。它编辑阵容豪华,使用新标点、新语体、新体例,课文多用对话体介绍生活常识,娓娓道来,亲切易懂,并配有相应教授书,被时人喻为初期小学最良好的教科书。这套教科书发行后,《新体国语教科书》的影响力迅速下降。二是这六篇作品的创作技巧还不够娴熟,文体解放程度不够,不适应“五四”时期彻底破旧立新的文化态势。它们内容上延续之前教科书的传统文化主题,文人趣味浓厚;形式上仍有鲜明的韵文特征。另外,《远足会》沿用古典散文重叙事、轻抒情的调子,《小鸡不听母鸡的话》中“井”的意象使作品寓意变得深奥神秘。相比之下,寓意相近的文言寓言故事《不听话的小鸡》寓意明了,更易于儿童理解。

时变境迁,在重塑文化自信的时代语境中,最早编入小学国语教科书的这六篇中国现代作品又重新焕发光芒。它们通过守孝悌、惜时光和近自然等传统文学主题,传承、倡扬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重读这些课文,能够培育国人坚定的文化自信和精神自立,也能为以后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选提供有益的滋养。

猜你喜欢

小弟弟歌谣小鸡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闪电小鸡
小鸡想飞
《春天的歌谣》
好想变成小弟弟
七岁少年勇救小弟弟
我的小弟弟
小鸡不见啦
读歌谣画添画